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坪坑村的結果 展開
坪坑村
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尤溪鎮下轄村
坪坑村位於羅坊鄉東南部,距市區86公里,距鄉政府所在地28公里,海拔880米,全村共3個村民小組,69戶,人口286人,黨員22名。現有耕地416畝,果園286畝,山林2.9萬畝,其中毛竹林9152畝,人均32畝,是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高山村。村民主要以林地和毛竹山為主要收入來源,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村水電站及毛竹山林地使用費為主。2009年實現村財收入1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600元。
坪坑村[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尤溪鎮下轄村]
據民國縣誌載,坪坑村在清朝時為四十七都,民國時屬義誠鄉。村裡的人都姓戴,系同一祖宗之後裔。說起該村始祖戴允祥(字明瑞,娶孫氏)初居坪坑,當地村民到如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括蒼黃家寮戴氏後裔二十世祖允祥公,忽有一夜夢見祖曰:“柵下坪坑裡,一株毛竹紅到底”。允祥公一夢醒來,只覺夢境如在眼前,拂之不去,便與太婆說了。太婆亦覺此夢神奇,要允祥公到周邊各地去探尋夢中的村落。允祥公帶著草鞋找了半個多月後來到尤溪,果真找到柵下坪坑這個地方,但見此地古木含煙,溪水平緩,山嵐清透,喜於心中。他回來向太婆細細描述了一番,太婆聽了興奮不已,又與允祥公一起來到坪坑再看。此時,太婆在野山中撿到一條有著富貴吉祥之兆的飯巾,他們心想,這人跡罕至之處何來飯巾,又想起那個奇夢,總覺是祖宗有靈指點,此處將來必是黃金寶地。為了日後子孫繁榮昌盛,太公太婆決意搬遷,他們先搭茅屋,再擔土造田,修築水道。就這樣,允祥公與孫太婆遷到坪坑,成為坪坑村戴氏始祖。
太公太婆育有五個兒子,他們勤儉持家,廣置田畝,不到幾十年時間,光黃岩沙灘就有一個庄的田地,坪坑村周邊的八年、紅家嶴、肯頭等地都有田。還造了大屋叫“大堂前”,當年堂前掛有兩塊匾。後來,戴氏後裔發展有四家財主,逢有嫁娶喜事,一路上便是“紅帽黑帽旗鑼傘”,好不風光。
戴太公住的翠鄉高處有個龍潭,形如元寶,有三四畝田大,這潭終年積水,深不見底。潭的前面有一個“開口岩”,狀如獅子大開口,周邊為一片松木,四季漫霧。
有一次,村中小孩在龍潭裡抓到一隻黿。不一會,這黿作法,下了一場特大暴雨跑回了潭中。
據傳大旱時,人們來此“取水”十分靈驗。民國時,有一大旱之年,黃岩新界幾百人來“取水”,他們走過仙人踏道,但見龍潭雲霧繚繞,香燭過後,抓來一隻黿放在斗中,用藍袋包著扛了出來。說也奇怪,這黿馬上作起法來,傾刻間雷電就在這袋子里發出,一小孩看到驚恐萬狀落入坑中。新界人把這黿扛回到村老爺殿里,第二天,果真下了大雨,新界人都說這隻黿神靈。為了下次取水能認著這黿,特地打制了一個銀環,扣在黿背尾,然後敲鑼打鼓送黿回龍潭。不幾年,天又大旱,新界人又來到龍潭欲尋此黿。他們供了土地念了咒,把斗放入水中待扣了環的黿上來。不一會,龍潭裡浮上來的卻是一隻扣著銀環的黿殼,人們見此悲痛不已。原來,這黿是一條老龍王的化身,長期來造福鄉閭,因年高而亡過,村民們只好取了小黿回去。
該村有兩座廟,一為“水口廟”,供奉的是“陳大尊王”;一為“顯應廟”,供奉的是“陳五侯王”和“楊元帥”。說起楊元帥,村民們滔滔不絕地說起故事來:“長毛亂”時的一個夜裡,這些“長毛”已亂到柵下,這時,楊元帥絕不讓“長毛”來坪坑作惡,他神通廣大,把山上的毛竹都變成人。“長毛”來到柵頭背嶺時,見山上黑壓壓都是人不敢過來,保全了百姓。後來,坪坑人為感恩楊元帥,特立廟紀念。
山高風近古,坪坑村的人們承農家之俗,他們除了四季八節要做傳統節日外,還有立春日焚樟木屑接春、正月開年上工消災、立夏擀麵餅謂“醉夏”、六月六晒衣、做“七月半”、給嬰兒做“對周”等。村民們尊祖感恩思想深厚,不忘始祖的艱辛與美德。每逢八月初三、十月初四的太公太婆忌日,村裡人都要做米粉餅,蓋上大紅印,買來九大碗,五個房頭的男男女女到葉加溪祖墓祭拜。祭祀剩下的米粉餅按男丁年齡大小每人一個,依次分享,直至分完。
熱情好客的坪坑人,要是逢村裡“老爺壽日”,他們也與周邊村民一樣,到廟裡祭拜神像后,便是攀比門庭興旺,門前屋后一桌桌的圍滿了客人。他們總要擺出家中最好的酒菜,不管你是否與主人熟悉,只要你路過家門,都會笑臉相迎拉你美餐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