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五虎上將

三國五虎上將

概述五虎上將,是指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昭烈帝劉備麾下的五員猛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原文描寫為“五虎大將”,後人慣稱“五虎上將”。

人物排序與組成


關於五虎上將的排序,在原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240回)中,排名順序為:關、張、馬、黃、趙,後來清代的毛宗崗、毛綸父子二人改編演義后,變為關、張、趙、馬、黃。現在最為流行的版本《三國演義》(120回)的就是經過毛氏父子改編的演義。
有的書籍將魏延代替馬超,成為五虎上將之一員。從戰功和能力來看,魏延有勇有謀,而且戰功卓越,見識超群,而馬超不過匹夫爾。同時,馬超早逝,對整個三國局勢影響不大。馬超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來到劉備陣營,並不很受劉備信任,不過以名而已。

演義人物傳記


《三國演義》中描寫,建安十六年(219年)劉備攻取漢中,自立漢中王,冊封麾下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上將。

關羽字雲長

位列五虎之首,文韜武略兼而有之。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省臨猗西南)。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單刀赴會足見其膽量過人,但其人待人過於孤高,傲慢有時讓他失去理智,最終敗走麥城,死於小人之手。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
關羽在涿郡(今河北涿縣)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他在這裡結識了當地正在聚眾起兵的劉備(劉備自稱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友愛異常,親如兄弟,曾在桃園結義。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羽、張飛擔當他的護衛,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終日侍立劉備左右,保護劉備。
曹操攻擊劉備,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七月,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聯絡劉辟擊曹。建安十二年(207),劉、關、張兄弟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始請得諸葛亮出山相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羽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于禁,威鎮華夏。就在關羽志得意滿之時,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羽腹背受敵,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一月,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騎馬中被孫權伏兵:潘璋生擒,與子關平同時遇害,時年59歲。

張飛字翼德

五虎次席,勇力過人,有勇有謀,粗中有細,當陽疑兵,義釋嚴顏顯示其攻於心計的一面。
黃巾起義,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劉備坐下時,二人常不辭辛勞隨身守護,有時一站就是大半天。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劉備被封為平原相,時關羽、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曹操擊敗呂布,被任命為中郎將。後來劉備再依袁紹、劉表,最後屯兵於新野。幾年後,劉表死,曹操南下,劉備棄新野行陸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當陽橋上,劉備棄妻先逃,張飛帶領二十騎拒后,張飛斷橋、立於河邊,大叫:“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赤壁之戰后,劉備奪下荊南,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到南郡
劉備稱帝,張飛遷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劉備稱為關羽報仇,東征東吳,張飛在閬中準備出兵會師江州。臨近出發時,被其麾下將領張達﹑范疆謀殺,更帶同其首級奔赴孫權,劉備聞得張飛都督有表,大叫:“噫!飛死矣。”後主劉禪時追謚為桓侯。其屍體軀幹被埋葬在閬中,頭顱埋葬在雲陽,並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

趙雲字子龍

五虎之三,是三國中少有的幾位文武雙全的武將之一,是自呂布之後的三國第一猛將,單騎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實寫照。但其謀略也相當了得,是劉備最為器重的大將。從事小心謹慎,人稱常勝將軍!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是溢美最多的人物。
趙雲武藝高超,遭遇強敵無數而未嘗一敗,甚至數度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在漢水河畔勇救老黃忠時,“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嚇得徐晃、張郃不敢抵擋,任其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當陽長坂坡,趙雲於百萬曹軍中懷抱阿斗,連殺曹營名將五十四人,砍倒象徵軍威的大旗兩面,奪去鎮軍長槊三條后從容離去,其神威蓋世,無人能及!演義中擊殺敵軍將領之多,實無人出趙雲之右。

馬超字孟起

五虎之四,名門之後,相貌堂堂且武藝高強,但心計稍欠,以至被人利用,是劉備入主西川的功臣。
馬超是東漢征西將軍馬騰長子。年十七,隨父馬騰、韓遂長安,殺李傕將王方。曹操誘殺騰,超、遂舉西涼兵報仇,酣戰許褚。因操離間超、遂,事敗,往漢中投張魯。魯使超救劉璋與先主戰,超與張飛大戰百餘合。后受張魯謀士楊松誣陷,投先主,威使劉璋降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后升左將軍。先主稱帝,以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西境。后諸葛亮北伐,往掃超墓。

黃忠字漢升

位列五虎之末。原為韓玄手下將,年近六旬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他的弓箭射術更是天下無雙。黃忠與前來取長沙的關羽連戰三日,不分勝負。黃忠感動於關羽的義氣,不忍用弓箭相傷,只射中他的盔纓。太守韓玄以黃忠戰關羽不利要處斬黃忠,為魏延所救,后劉備又親自將他請了出來,這才歸順劉備。黃忠隨劉備入西川,所到即克,戰功赫赫,他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常常獨當一面,后又率軍取漢中,定軍山親斬夏侯淵,為取漢中的第一功臣。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黃忠不顧年邁,請令擔任先鋒,被吳將馬忠用箭偷襲射中,在張苞關興與劉備護送他回營救治的當天晚上,不治身亡。

演義相關描寫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雲長攻拔襄陽郡。
…………
且說玄德命劉封孟達、王平等,攻取上庸諸郡,申耽等聞操已棄漢中而走,遂皆投降,玄德安民已定,大賞三軍,人心大悅。於是眾將皆有推尊玄德為帝之心;未敢徑啟,卻來稟告諸葛軍師,孔明曰:“吾意已有定奪了。”隨引法正等入見玄德,曰:“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於天下,今已撫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便請擇吉。”玄德大驚曰:“軍師之言差矣。劉備雖然漢之宗室,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矣。”孔明曰:“非也。方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願主公熟思之。”玄德曰:“要吾僭居尊位,吾必不敢。可再商議長策。”諸將齊言曰:“主公若只推卻,眾心解矣。”孔明曰:“主公平生以義為本,未肯便稱尊號。今有荊襄、兩川之地,可暫為漢中王。”玄德曰:“汝等雖欲尊吾為王,不得天子明詔,是僭也。”孔明曰:“今宜從權,不可拘執常理。”張飛大叫曰:“異姓之人,皆欲為君何況哥哥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稱皇帝,有何不可!”玄德叱曰:“汝勿多言!”孔明曰:“主公宜從權變,先進位漢中王,然後表奏天子,未為遲也。”
玄德再三推辭不過,只得依允。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築壇於沔陽,方圓九里,分佈五方,各設旌旗儀仗。群臣皆依次序排列。許靖法正請玄德登壇,進冠冕璽綬訖,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子劉禪,立為王世子。封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為軍師,總理軍國重事。封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魏延為漢中太守。其餘各擬功勛定爵。玄德既為漢中王,遂修表一道,差人齎赴許都。表曰:“備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總督三軍,奉辭於外;不能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曩者董卓,偽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凶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臨,人臣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凶極逆:主后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辜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厲。今臣群僚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帝王相傳,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力;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為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僚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誠臣憂心碎首之日。若應權通變,以寧靜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惕息,如臨於谷。敢不儘力輸誠,獎勵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以寧社稷。謹拜表以聞。”
…………

歷史淵源探究


五虎上將只是《三國演義》的小說杜撰,歷史中並沒有此說法。
五虎上將來源根據
陳壽《三國志》中作傳原則,歷史地位相同的人為一傳。《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也足以說明這五人在蜀漢陣營中的地位。
劉備封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上將,此事《三國志》中沒有具體記載,而在《華陽國志》就提到: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皆假節鉞。又以黃忠為後將軍,趙雲翊軍將軍。其餘各進官號。也就是說《華陽國志》認為當時這五位受封的將軍是蜀中最重要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