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叔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宋叔和(1915年7月14日-2008年2月5日),字克如,出生於河北遷安,著名地質岩石學家、區域岩石及有色金屬礦學家,1950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早期致力於地質、礦產,特別是金屬礦床的調查研究。發表有《雲南保山仁和橋中志留紀筆石》等論文。

他提出地槽海相火山岩的三分法,即分成鹼性、偏鹼性和鈣鹼性岩石系列,對指導找火山岩型礦床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他為首主編的《中國礦床》專著,對推動中國礦床地質學的研究貢獻卓著。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叔和
宋叔和
民國四年(1915年)七月十四日,宋叔和出生於河北省遷安縣耕讀之家,祖輩處於科舉制度時代,父輩則已接受南開中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現代教育,因而他難免受到“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思想的一定影響,7歲前從祖父受啟蒙教育。
民國十二年至十五年(1923—1926年)在縣立西閣寺高小學習。
民國十六年(1927年),隨父親到盧龍縣插班盧龍中學,后入唐山第四中學,才正式接受中學教育。
民國十七年1928年,學校組織學生參觀開灤煤礦、水泥廠、制瓷廠和塘沽的鹼廠、鹽廠,14歲的宋叔和第一次感悟到實業救國的使命。
民國十七年至民國二十一年(1928-1932年)在河北省立唐山中學讀完初中。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轉學至北平通州潞河中學讀高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畢業於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同年考入清華大學,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曾任西南聯合大學助教,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
民國二十一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2-1934),轉至北平東通縣潞河中學讀完高中。在唐山中學就讀時,一位講授博物課的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的教師,使宋叔和在青少年時代就接受了一些地質礦產知識的熏陶,產生頗大的興趣。那時,唐山是一個工業區,除著名的開灤煤礦外,還有一些諸如洋灰廠、瓷器廠等小型企業。而臨近唐山的塘沽,不但擁有鹽廠、鹼廠等,還有很有名氣的大型企業,同時又是一些礦產產品的集散地。耳濡目染,青少年時代的宋叔和就領悟到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國家的振興和富強、對民族的昌盛發達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在他報考大學時就選擇了化工和地質專業,並於1934年考取了清華大學地學系。
1934年高中畢業,為立志找礦勘查考入清華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當時的清華大學很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第一年地學系只開一門普通地質學,其他課程都是外系的課。宋叔和就利用大量時間勤奮讀書,尤其讀了許多有關礦業方面的中外書籍。此外,他還讀小說、打網球、游泳、踢足球,大學生活豐富多彩。那時的宋叔和求知若渴,博覽群書,找到了人生最大的樂趣。大學二年級他寫了《中國的玉石》一文,發表於《清華大學學報》,並轉載於《北京晨報》。

抗日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因侵華日軍進逼北京,清華大學被迫南遷昆明,他繼續在西南聯合大學就讀。大學時代的宋叔和十分勤奮好學,興趣廣泛,早在北京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就撰寫了《中國的玉石》一文,載於《清華大學學報》(1936),後轉載於《北京晨報》。同年宋叔和與馮景蘭老師正在河北省小五台山進行野外地質調查,為撰寫畢業論文做準備時,抗戰爆發,便隨學校遷往長沙。清華大學與一同南下的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為西南聯大
民國二十七年春(1938年),宋叔和參加了由湖南遷往雲南的西南聯合大學步行團。沿途在袁復禮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地質觀察,徒步行走了兩個月,增長了地質知識和地質工作才能。
同年年,宋叔和大學畢業,由於成績優異留校任助教,四年教學之餘,宋叔和先後隨馮景蘭、張席提等赴雲南西部與貴州西部進行地質與礦產資源調查,並且撰寫了《雲南保山仁和橋中志留世筆石》一文,首次以確鑿的化石依據,論證了中國雲南西部地區中志留世地層的存在,為該區志留紀地層研究工作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宋叔和論證的“Monograptus Tlexilis Elles” (單筆石),不僅在當時得到好評,至今有關中國滇西地區的中志留世標準化石論述,仍以這一論證為重要依據。他與張席提老師共同研究黔西三疊紀瓣鰓類化石,合作採集鑒定,並形成了《貴州海相三疊紀之新產地》一文。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正值抗戰極端困難的相持階段,為地質找礦、開發大西北,宋叔和離開昆明,放棄穩定的教職,毅然調到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先後任技佐技士。當年就與關世聰等一行人到新疆進行綜合性地質礦產普查,出行於高山戈壁。宋叔和填制了當時尚少有地質人員去過的地區(如庫魯克塔格等)的路線地質圖,親手記錄了古遠地質的演化歷史。他們在礦產地質調查中研究了新疆八道灣煤田的地質構造環境和煤層的分佈規律,最早劃分出早和中侏羅世燃料煤以及三疊紀煉焦煤。他僅用羅盤就地估算出了煤層比較準確的厚度,對嗣後的開採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和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宋叔和編寫了《八道灣煤田初步調查簡報》、《對新疆八道灣煤田開採之建議》、《迪化八道灣煤田》等報告。這為20世紀50年代新疆烏魯木齊(原迪化)煤田的地質勘探、開發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地質資料。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宋叔和調到蘭州西北地質調查分所工作,任技正兼地質室主任。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應甘肅省資源廳制酸公司的邀請,調查硫鐵礦資源,去了白銀廠和廠壩等地開展礦產地調查。首次查明白銀廠並非是大鐵礦,而是大鐵帽,並且獲得在大鐵帽之下可能存在大型黃鐵礦礦床的結論,初步估算儲量在100萬噸以上。宋叔和先後率隊在天山祁連山一帶進行礦產地質調查達8年。除在白銀廠和八道灣等地的地質找礦認識上有所突破外,還發現哈滿溝的煤、托克遜食鹽、劈里溝的重晶石、溫泉的鎢、精河的鉬、焉耆的鐵—銅、照壁山博樂的鉛鋅以及伊寧砂金等,並且提出了地表評價意見。其中《新疆礦產資源》一文對全疆的開發和各礦種的地質找礦工作提出了初步意見。
1947年11月,宋叔和調回南京,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此間參加了在台北召開的全國地質學會23屆年會,在會上宣讀了《甘肅皋蘭系之時代與變質》論文。

新中國成立初期

1949-1952年,宋叔和任南京地質調查所工程師。
1950年宋叔和加入九三學社。
1950年宋叔和率隊去遼寧青城子鉛鋅礦和岫岩銅礦進行礦產地質調查,首次查明了青城子鉛—鋅礦賦存於遼河群(元古代)特定的層位中,這是中國層控礦床概念的早期萌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951年,宋叔和主動請戰去西北尋找銅礦床,建議把白銀廠作為銅礦找礦靶區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探。全國地質工作委員會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組建地質部直屬地質大隊——641地質地質隊,到白銀廠進行銅礦找礦勘查。
1951年5月,任641隊技術副隊長的宋叔和及同事二進白銀廠。
1952年,他們查明了銅次生富集帶的存在,為深部原生銅礦找礦勘探提供了重要證據。所有地質證據均有力地支持了宋叔和早先的論斷,白銀廠不是鐵礦,金、銀和硫也屬其次,銅礦床才是主要的。
1952-1956年,組建地質部641地質隊,任該隊技術副隊長。
1956-1962年,後任地質部西北地質局副主任工程師及甘肅省地質局總工程師。
1955年4月,首次探明這一大型銅礦床,為西北地區一座銅城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白銀廠銅礦床除滿足當時國家急需的銅礦資源外,還在銅礦石中發現了伴生的金、銀、鉛、鋅和硫等諸多金屬元素,使一礦變為多礦。在白銀廠勘查期間,宋叔和主編了《白銀廠礦區地質勘探報告》(1954),撰寫了論文《祁連山一帶黃鐵礦型銅礦的特徵與成礦規律》(1955)。
1956年,宋叔和任西北地質局副主任工程師,1959年任甘肅地質局總工程師,1960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兼職研究員,並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他負責礦產地質工作的布置和安排,並指導秦嶺、祁連山和東天山地區的礦產普查勘探工作。
1956年,宋叔和與王恆升等一起,根據秦嶺地質分隊送來的含輝鉬礦石英脈標本,到金堆城地區進行野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規模浸染狀鉬礦化體的存在。參照白銀廠銅多金屬礦床評價的經驗,他親自與地質分隊同志一起確定採樣方案,並進行系統採樣和化學分析,發現鉬含量達到工業要求,經勘探證實為大型斑岩型細脈浸染狀鉬礦床。
1958年,宋叔和提出了在優地槽褶皺帶內基性—超基性岩中普查鉻、鎳的正確戰略決定,對後來評價祁連山系鉻、鎳礦床起到了指導作用。
1960年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兼職研究員。
1962年10月,地質部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成立,宋叔和被聘為技術副所長,從蘭州來到西安。他參與了該所籌建的全部過程,為其確定研究(特色)方向、組建研究隊伍、設置研究科室和購置儀器設備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1963—1964年,他先後發表了《關於北祁連山細碧角斑岩建造的有關問題》、《關於細碧角斑岩問題》等論文,把基礎地質研究與礦產地質調查聯繫起來,顯示出他在礦產地質科學上的前瞻性。
1965年,宋叔和率科研所奔赴大山勘查地質礦藏。
1966到1967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最嚴重時期,宋叔和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判,即便如此,他也未間斷參與指導所內的科研工作。例如金川銅—鎳礦床伴生元素綜合利用研究,德爾尼銅礦床類型與特徵研究、北祁連北秦嶺火山岩典型剖面測制、拉脊山火山岩超基性岩有關鐵—銅—鉻礦產成礦規律研究等項目。
1975年,宋叔和從西安被借調到北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學報》編輯部,后負責籌建中國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1978年,礦床地質研究所成立,他任所領導小組組長。宋叔和將研究所定位為:“研究中國已知礦產資源形成的地質條件、成礦理論和普查方向以及新技術和新方法在礦床預測中的應用”。這就把基礎地質研究、區域地質調查和找礦勘查實踐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1978年,他率地質代表團出訪英國倫敦地質學會,參加國際地質情報會議,並在會上做了《中國主要構造特徵和岩漿活動》的學術報告。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留學深造

1983年,他赴葡萄牙著名的火山岩型銅多金屬礦山進行考察,促進了兩國礦床地質界的學術交流。
1989年7月,他赴美國華盛頓參加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並且對美國西南部數個大型銅礦床進行考察,並編寫考察報告,為國內學者掌握國外銅礦床成礦理論研究發展趨勢,推動中國銅礦床找礦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國建設

20世紀80年代初期,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有一個火山岩型礦床研究組聘請宋叔和為科學顧問,他欣然答應。在此期間,他多次聽取彙報,並親自在顯微鏡下複查了一條坑道剖面的岩石薄片,發現了火山沉積岩(含碳酸鹽岩)的成因信息,指導了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1997年,宋叔和為祝賀礦床地質研究所成立40周年題詞“科研貴在立足實踐,客觀求實,勇於創新”。這是宋叔和對待科研的起點,也是他對待科研的態度,更是他在地質科研人生中獲取成功的道路。
1983年,有關青海錫鐵山鉛—鋅礦床的野外研究基本結束之際,青海省地質學會和金屬學會要在錫鐵山現場召開礦床成因討論會,宋叔和不顧山高路遠,不怕高原缺氧,參加會議與現場考察。
2008年2月5日19時20分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40年代進行過滇、黔、新區域地質礦床的調查研究,劃分出新疆八道灣煤田旱、中侏羅世沉積層序,肯定了天山一些斷陷盆地是聚煤有利的地質環境。
50年代前後在祁連、秦嶺古活動褶皺山系中的海相火山岩套中發現賦存有金屬礦化體,從成岩成礦的地質環境分析,較早地確定其礦床類型,經地質部門和礦山部門勘探開採證明甘肅白銀廠黃鐵礦型銅多金屬礦床,陝西金堆城浸梁狀鉬礦床和甘肅鏡鐵山沉積型鐵礦床均屬於經濟價值較高的大型礦床。
結合褶皺山系的區域地質構造,岩漿演化和成礦作用,對海相火山岩提出三分法,即分成鹼性岩、偏鹼性岩(細碧岩石英角斑岩)和鈣鹼性岩,較早地指出海相火山岩型銅多金屬礦床密切形成於偏鹼性火山活運過程中。鑒於礦層出現於早期酸性火山噴出沉積環境而為後期中或基性火山岩覆蓋,提出含礦偏鹼性岩套導源於慢殼混熔作用的觀點。通過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宋叔和首先提出白銀廠地區的含礦變質岩是古生代海相變質火山岩系,可與世界著名的西班牙里奧廷托黃鐵礦型銅—鉛—鋅礦床類比,同時獲得白銀廠地區金屬礦床是黃鐵礦型多金屬礦床的結論。宋叔和的礦產地質調查報告,加上1948年和1949年先後發表的《甘肅皋蘭雜岩之初步研究》、《甘肅皋蘭白銀廠南山系中之變質火山岩》等論文,為以後找到白銀廠大型銅多金屬礦床奠定了堅實基礎。
● 論文著作
撰寫了《雲南保山仁和橋中志留紀筆石》一文,1943年他與關士聰一起研究了新疆八道灣早、中侏羅世煤田的成煤時代、成煤環境、構造特徵、煤層特點等,最早劃分出早、中侏羅世的燃料煤和三疊紀的煉焦煤,撰寫了《迪化八道灣煤田》、《對新疆八道灣煤田開採之意見》等文章。著有《甘肅皋蘭縣白銀廠黃鐵礦》、《甘肅皋蘭雜岩初步研究》、《甘肅皋蘭白銀廠火山岩系及其變質》等論文。
1981—1991年,他發表了多篇有關中國西北金屬礦床成岩成礦規律的論文。1991年以後,他組織並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礦床學巨著《中國礦床》和《1∶500萬中國礦產資源圖》及說明書,並同時出版了《中國礦床》(1994)和《1∶500萬中國礦產資源圖及說明書》的英文譯著(1996),另外,還參與並撰寫了中國第一部與計算機專家智能系統有關的地質專著《火山岩型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知識模型》。宋叔和年逾八旬時,仍伏案檢書,從未輟筆。1999年,他應邀撰寫了根據李四光原著擴編的《中國地質學》中的第三章——中國岩漿岩和岩漿活動。
1、A study on the wenlock graptolites of Renheqiao,Baoshan,Yunnan,province.Acta Geologia Sinica Vo1.21,No.4.1941.
2、On the rocks and metamorphism of Baiyinchang volcanic series,Kaolan,Kansu Provnince.Acta Geologia.
3、祁連山白銀廠礦區勘探報告 1954年.
4、祁連山一帶黃鐵礦型銅礦的特徵與成礦規律。地質學報。35卷,1期,1955.
5、On the problem of the spilite-keratophyre formation of Northern Qilianshan.Scientia Sinica,Vo1.12,No.11,1963.
6、關於細碧-角斑岩系。西北地質科技情報,創刊號,1962.
7、黃鐵礦型和多金屬礦床-世界範圍內一些主要礦帶和礦床類型對比及研究趨勢。礦床地質研究所所刊。第3號,1982.
8、在礦山實踐中發展礦山地質學礦山地質,1期,1983.
9、甘肅境內秦祁地軸兩側古生代斷陷地槽海相火山活動與多金屬成礦的探討。礦床地質研究所所刊。2號,1985.
10、礦床地質學-地球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百科知識。12期,1986.
11、海相火山活動與層控多金屬礦床。同生論與層控礦床。學術期刊出版社。1988.
12、地球科學應用學科之一的普查勘探地質學。中國礦床學。學術書刊出版。1989.
13、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major types of metallic oredeposits of China ,Progress in geosciences of China (1985-1988).Papers to 28th IGC,Vo1.3.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89.
14、關於沉積岩中層狀金屬和多金屬礦床的成礦的地質特徵問題,馮景蘭教授誕辰90 周年紀念文集。地質出版社,1990.
15、中國礦產資源圖及說明書(1:500萬)(中、英)。地質出版社。1992.
16、中國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狀況及其成礦地質環境的認識。中國主要礦產資源形勢分析與普策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7、《火山岩型銅多金屬硫化物知識模型》,地質出版社1994,(與韓發等合著).
18、《中國礦床》。中文本3卷(1994),英文本5卷(1996),地質出版社.
19、有關一些噴出-沉積型金屬礦床的成礦地質環境問題。中國地質科學發展的回顧- 孫雲鑄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5).
20、中國岩漿和岩漿活動。(《中國地質學》一書內之第三章)。地質出版社(1999).
●科研獲獎
1991年以後,宋叔和組織並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礦床學巨著《中國礦床》和《1∶500萬中國礦產資源圖》及說明書,並同時出版了《中國礦床》(1994)和《1∶500萬中國礦產資源圖及說明書》的英文譯著(1996),獲得了國家科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優秀圖書獎一等獎,全國優秀圖書獎和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獎

人才培養

在礦床地質研究所工作期間,除擔任所內科技管理工作與科學研究任務外,宋叔和還兼任成都地質學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對研究生要求非常嚴格,經常告誡他們,理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還要多接觸野外地質實際,宏偉博大的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實驗室。他培養的的博士生,大多已成為學科研究骨幹。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高級地質技術人才。
截至2016年,培養博士2位,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宋叔和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時間題目作者類型
1988桂北九萬大山元寶山地區火成岩系列和錫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毛景文博士
1988贛南粵北地區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研究吳澄宇博士

榮譽表彰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1982年,創辦《礦床地質》(學術季刊),擔任主編。1984年後任《地質學報》副主編。

人物逝世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岩石學家和礦床地質學家,九三學社優秀社員,第二屆至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宋叔和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2月5日19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人物評價


宋叔和先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方針和政策;他一生勤於事業,知識淵博,生活簡樸,平易近人;他一生為人正直,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科學網評)
宋叔和一生淡泊名利,為人忠厚,平易近人,深得大家的擁戴和尊敬,是始終不斷地在地質學領域中努力工作的科學家,為了祖國地質事業的發展,舍小家顧大家。他自1951年結婚後隻身留在大西北堅持地質工作,過了25年的牛郎織女生活,直到1976年調回北京才和家人團聚。宋叔和在生活上很儉樸,不鋪張,但真有困難的同志常得到他的支援。(九三學社評)

後世紀念


20世紀80年代,原地質礦產部甘肅省人民政府聯合在甘肅白銀市的金魚公園裡豎立“銅城”紀念碑,表彰以宋叔和為首的641地質隊(功勛地質隊)——“銅城”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