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焉耆的結果 展開
- 古代焉耆國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
焉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
焉耆(Yān qí)回族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是新疆6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中段,焉耆盆地腹心,東南與博斯騰湖毗鄰,北與和靜縣接壤,東北與和碩縣相連,南與庫爾勒市相望,西南與輪台縣交界。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570.88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場,46個行政村、20個社區,248個村民小組。
2017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6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公共財政收入3.55億元。
焉耆是南北疆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是相鄰的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等縣和兵團農二師八個團場的商貿中心。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為34.2億元。
焉耆地名寫法在劉正埮等諸先生編著的《漢語外來詞詞典》中,把散見於卷帙浩繁典籍之中的"焉支"一語的漢語音譯10種寫法收錄如下:焉支、燕支、煙支、胭脂、胭支、燕脂、煙肢、燃支、焉耆、焉提。焉耆的名稱在中國古籍上,漢唐時基本上有三種寫法:《兩漢書》、《晉書》、《魏書》、《周書》、《隋書》、《新唐書》、《舊唐書》、《高 僧傳》、《續高僧傳》、《悟空行記》都寫作焉耆,《佛國記》和《水經注》及《釋氏西域記》寫作烏彝,《大唐西域記》叫阿焉尼。後來的各派學者議論 紛雜,相持不下。據日本松田壽南先生說,阿耆尼是古代焉耆僧侶所使用的雅稱,把焉耆一詞梵語化了。梵語阿耆尼即火神之意。中國一些學者提出烏彝、阿耆尼,都是"焉耆"的同音異譯。
"焉耆"一詞的語義上列10種寫法所包含的意,歷代解釋家眾說不一,歸納起來可分為三種:(1)指山名一一焉支山(此山坐落甘肅省河西走廊山丹縣與永昌縣之間,今名大黃山)。"焉支"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匈奴列傳》,書稱"漢使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擊匈奴。"(2)指一種叫作紅藍的植物,北方人揉取其花上最鮮艷部分,作胭脂。(3 )指紅藍做成的一種染料。史冊上講,焉支山下出產一種叫紅藍的植物,匈奴人的婦女,有摘新鮮的紅藍花製作抹臉的焉脂,以至於到後來被漢將霍去病攻佔之後,匈奴有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唐朝大詩人李白,也在詩中反映"焉支落漢家,婦女無花色。"從以上記載中可以肯定,被漢語釋成"焉支"的這個詞,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中表示"顏色"一詞是無疑的。
"焉耆"一詞的語源,在《漢語外來詞詞典》"煙支"詞條下註明"源匈奴"。但學者們認為,在霍去病攻打河西地區之前,河西地區是由匈奴佔據著,在匈奴以前則是則月氏(張掖以東)和烏孫(張掖以西)佔據著,“焉支山”是在匈奴進入該地前,居住在該地的月氏命名的。大月氏在漢文史冊上被稱為塞人,在古代波斯文獻中被稱作薩加人。研究匈奴史的學者曾這樣記述:匈奴與大月氏(塞種人)爭雄之久,至公元前2個世紀,大月氏始為匈奴所逼,轉徙西去。而塞人的語言,確認是屬東伊朗語(又稱稱東伊蘭語)。結論是漢語史籍中“焉支”一語是由東伊蘭語一月氏語一波斯語音譯過來的,它是匈奴語言中的借詞。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平定準噶爾叛亂后,清政府在 "屯兵戌邊"的同時,實行"移民實邊"方略,自嘉慶至咸豐的60餘年中,從陝、甘一帶遷至 北疆不少民戶,這些人中有些以後流落到焉耆。由於開都河水源充足,河兩岸土地肥沃,牧草遍地,牛羊成群,是個適於生存的好地方,人們便定居了下來。
道光二十三年(1843),經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全慶奏請清廷撤回屯兵丁口302人,改招西寧、臨夏、固原、平涼一帶來此的回民商販眷屬近百戶耕種屯兵田。以後不斷有退伍的兵丁留下來,在這裡務農、放牧、經商、營工謀求生存發展。世代相傳繁衍不絕,逐漸變成當地的土著,自稱口外人。
光緒三年(1877),陝西渭南回民起義領袖之一白彥虎(后投靠阿古柏侵略者)與清軍對抗15年,終遭失敗,在清兵追擊下,通過焉耆西撤。清軍把浩罕侵略者阿古柏從烏魯木齊、哈密、吐魯番各城裹脅的回族、蒙古族群眾及白彥虎余部安置在焉營。左宗棠請示清廷設立撫揖善後局,資助這些人在此地定居生活,主持撫揖善後工作的費道周,還從關內招募回民數百戶,資助耕牛、農具、種子及生活物資,讓其定居。僅此兩項共安置回民男2200餘丁、女1600餘口。這是遷入焉營的最大的一批陝西回民,這些人初到焉耆經營農牧業和商業。
光緒二十年(1894),青海回民領袖馬琳、韓文秀、馬驥、劉同春(又稱劉四、劉四伏)、冶諸麻等率數萬群眾,反對清政府的民族壓迫和苛捐雜稅在河湟起義,在清軍追剿堵擊下,轉戰於循化、河州、狄道、西寧,后出水峽,取道青海柴達木,受盡饑寒之苦,輾轉到新疆羅布泊,在和爾昂(地名),劉四等戰敗被俘,義軍失敗,清政府收撫數千人。這批人員先被安置在尉犁蒲昌一帶,後轉移鐵干里克。因該地當時沙荒遍地,人煙稀少,年年欠收,人們生 活困苦,不多幾年,部分人逃走。
光緒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劉嘉德將他們遷到開都河南岸水草肥美的馬場台(原是官辦養馬草場),並將此地命名為撫回庄。現住城南郊的西寧回民,就是這部分人的後裔。
民國九年(1920),甘肅固原海原發生大地震(海原地震),有不少固原回民來焉耆尋親落戶。
民國十七年(1928),甘肅固原地區回族新老教派掀起爭戰,不少人流離失所,有些人流入焉耆定居。
民國二十二年(1933),隨馬仲英入疆的回族兵,部分留居在焉營。
國民黨軍隊入疆后,有不少開小差和被裁減的回民官兵也在焉耆落戶。
新中國成立后,更有不少甘肅、青海和寧夏的回民尋親訪友,來此落戶。
焉耆國在《漢書·西域傳》、《晉書》等多部史料中都有記載,秦漢時期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公元前53年西漢在焉耆屯田,北魏時在焉耆設鎮。唐代在焉耆設立都督府,清代在焉耆設立廳、府,管轄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屬各縣市。新中國成立初期,焉耆曾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 1954年3月成立焉耆回族自治縣。
縣委書記:徐衛東
縣委副書記:蘇曉莉、劉洪濤
縣委常委:尤益民、楊新川、冉彬、肖曉東、買買提·吾斯曼、楊莉、巴音孟克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各類學校為15所學校,其中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初中1所,小學2所,鄉鎮中心學校5所,幼兒園3所,職業中學1所。全縣共有在校生18806人,其中:高中生1980人,初中生4228人,小學生8714人,幼兒教育3270人,職業高中592人,特殊教育22人。適齡小學生入學率為100%,初中生入學率99.19%,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9.65%。全縣共有教職工1677人,其中:少數民族教職工999人,占教職工總人數的59.6%。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有各類技術推廣中心3個,科學技術支出933萬元,組織實施重點科研項目16項,投入882萬元。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物保護管理所1個,藏書13000冊。全縣廣播覆蓋率98%;電視覆蓋率98%,有線電視用戶15000戶,比2009年增長15.4%。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共有衛生機構14個,其中醫院1個、鄉鎮(場)衛生院(所)10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全縣擁有病床505張,實際開放病床52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05人;鄉村醫生46人。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有少兒業餘體校1個,體育總會1個,共有註冊社會體育指導員101人,其中:指導師1人,國家一級8人,二級28人,三級64人。全縣單項體育協會10個。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全縣城鎮單位從業人員9330人,比2009年增長1.15%。年末城鎮單位在崗職工7412人,下降0.2%。據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全縣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20人,城鎮失業率為3.9%。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394人,新增1045人,徵收養老保險基金5221萬元。其中:各類企業參保人數2472人,徵收養老保險基金1373萬元,為3680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保險金5492萬元,喪葬撫恤金支出116萬元;國營農牧企業參保人數234人,徵收養老保險基金78萬元;個體工商戶及靈活就業人員參保人數3579人,徵收養老保險基金1349萬元;全縣157個機關事業單位的合同制工人參加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09人,徵收養老保險基金479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429人,收繳失業保險基金254萬元,全年為209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金60萬元。機關事業單位合同制工人養老保險進一步規範。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參加醫療保險12393人,比2009年新增422人,收繳基本醫療保險費2257萬元,收繳大額互助金137萬元,支出醫療保險費2965萬元。全縣有8個定點醫療機構和13個定點零售藥店。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361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396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7人,全縣有各類社會福利院3個。全年累計接受社會捐贈41.3萬元。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完成人工造林總面積為31730畝。按林種分,防護林面積3663畝,經濟林面積28067畝。全縣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82.4畝。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共發生各類事故162起,死亡18人,受傷94人,直接經濟損失58.3萬元。與2009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數、死亡人數、經濟損失分別上升3.18%、5.88%、1.1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04起,死亡15人,受傷92人,直接經濟損失13.6萬元。
焉耆回族群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麵條類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麵條、面旗子、臊子面、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
焉耆回民喜喝茶,一般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還添加糖、紅棗、沙棗、葡萄乾、杏仁、核桃仁、蜂蜜、果乾、杏干、枸杞、桂圓等輔料。一般老人在晨禮之後先喝茶。各家各戶都有 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 茶、冰糖窩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講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著客 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 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用茶葉的茶,叫"油條",即將牛、羊油炒熟,加麵粉炒至微黃,加蔥 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便飲食。
焉耆回族講求"服飾凈,居處凈"。服飾偏愛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死亡)後用白布裹屍。因白色不藏污垢,發現不潔之處便於及時清洗。焉耆回族婦女都精於針線活,特別擅長繡花,綉工精細,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帽子甚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綉上花、昆蟲。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築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點,形成一種本民族的建築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結構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結構 "勾連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構件都有精細的雕刻,兩側廂房也是雕樑畫棟,每一根椽 頭都刻有花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結構花格扇門組裝而成。這種住宅要求門窗大、房屋開間大採光好、所有的雕樑畫棟雕刻以花卉圖案。
回民對長者均尊敬有禮,晚輩見長輩要道"色蘭"問好,宴席上長輩要坐上席;吃飯,要先讓長輩;行路,要讓長輩先走。禁止背後誹謗別人和議論別人的短處,反對驕傲、怠惰、欺 騙和惡語傷人,禁止在人面前袒胸露臂。
在孕婦面前忌談難產、怪胎,以防止孕婦憂慮,情緒不穩。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子、駱駝肉,怕生"豁唇子"。孕婦不能坐門檻,怕難產。在月婆子的房門上掛條紅布,以示產房,外人不得擅入。禁忌產婦在坐月於期間動冷水,出門外。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主要旅遊景區(點)29處,其中:地文景觀類一處、水域風光類3處生物景觀類2處、古迹與建築類型16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休閑求知健身類5處、購物類2處、旅遊資源類型全縣有16個基本類型,佔全國74個基本類型的21.62%,佔全疆56個基本類型的28.57%。主要景點有相思湖生態旅遊景區、鄉都酒堡生態旅遊景區、紅帆生物高科技工業園、開都河、霍拉山等。
相思湖生態旅遊景區:相思湖生態旅遊景區位於三面環山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縣四十里城子鎮,整個景區總面積15800畝,距離庫爾勒市30公里。314國道及和庫高速公路從湖中通過。相思湖日照充足,資源純凈,氣候宜人,集沙灘、水域、蘆葦為一體,湖岸相連,沿湖周圍的淺灘細沙層層,湖面碧波萬頃,天水一色,蘆葦鬱鬱蔥蔥。2008年12月相思湖生態旅遊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鄉都酒堡生態旅遊景區:鄉都酒堡生態旅遊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鄉都酒業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位於焉耆縣七個星鎮西戈壁葡萄基地,坐落在霍拉山腳下,毗鄰314、218國道,距庫爾勒市近30公里,距焉耆縣城28公里。全歐式古樸的鄉都酒堡, 28平方公里的葡萄園林三面環繞,7公里的葡萄長廊,是以鮮食葡萄為主的生態觀光園。
紅帆生物高科技工業園:紅帆生物高科技工業園是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新疆紅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科技工業園位於古城焉耆開都河畔,距古城焉耆3公里,距庫爾勒50公里。該旅遊園區是以工業番茄果皮為主要原料生產生物抗氧化劑番茄紅素為主的工業基地,並形成了以紅帆文化、休閑觀光、旅遊紀念品等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園。
開都河:開都河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博斯騰湖風景名勝區景區點之一。位於焉耆城區開都河上游南側,距縣城3.5公里,鐵路、325省道、和---庫高速公路跨河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集觀光旅遊為一體的自然風景旅遊區。焉耆回族自治縣的開都河(唐朝稱流沙河)歷史有名,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曾渡開都河,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
霍拉山自然生態旅遊景區:霍拉山自然生態旅遊景區位於新疆焉耆縣七個星的霍拉山村,距延期縣城53公里,距庫爾勒市55公里,毗鄰218國道、325省道。霍拉山通過第三紀和第四季運動形成並有零星出露的侏羅系地層,東西寬83.5公里,南北長165公里,面積177.12萬畝,海撥1122-3647米,山區有許多高山峽谷組成,溝內泉水四季長流,7月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景區內有大泉溝、小泉溝、高山峽谷、天然森林、野生動植物、牧場以及唐宋歷史古迹等多處景觀。
焉耆回族自治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南麓盆地——焉耆盆地的腹心。介於東經85°13′19″-86°44′00",北緯41°45′31"-42°20′45"之間。東南部與博湖縣毗鄰,北部與和靜縣接壤,南部與庫爾勒市塔什店鎮相連,西南部以霍拉山東南沿南北走向的山脊與庫爾勒市,輪台縣為界。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直線距離214km。全縣東西跨度1°26′40",長131.13km,南北跨度35'14",寬64.83km,總面積2570.88km2(其中山地佔52.36%,平原佔47.64%)。全縣在行政區劃上轄4鄉4鎮3場,46個行政村。
焉耆
地質
環繞縣境西南的霍拉山,在古生代以前還是海水淹沒的地槽,通過第三紀和第四紀運動形成。焉耆盆地是以華力西褶皺為基礎,在中生代晚期,由於地面斷裂下陷而成,距今13700萬年。盆地南面庫魯克塔克山區有下元古界與震旦亞界等老地層廣泛分佈;盆地的東、北、西三面的天山山系,主要由古生界沉積的變質岩系與華力西褶皺期侵入岩構成;在盆地的邊緣,有第三系地層出露,並有零星出露的侏羅系地層。盆地內部有很厚的中生代及新生代陸相沉積層,地層為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厚達50—60米,適合作物生長,有利於開發。
地貌
霍拉山山區及山前洪積沖積扇美麗的霍拉山坐落在天山沙扎蓋圖嶺之東,清《新疆圖志》記為日輝拉山,最高峰霍拉峰海拔3647米。
焉耆水土光熱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無霜期長。現有耕地43萬畝,林地38.6萬畝,草場267萬畝。
地下水資源豐富,年可開採量1.71億立方米,是庫爾勒的水源地。新疆八大河流之一的開都河自西北向東南穿城而過,年均徑流量33億立方米,是主要灌溉水源。
已探明油氣資源遠景儲量3.86億噸,石油地質儲量4270萬噸,天然氣儲量70億立方米。其他已探明的還有紅柱石、銅礦、煤礦、石英石、水晶、雲母、花崗岩等各類礦藏80餘種,其中紅柱石儲量3.2億噸,為全國之最。
全縣總人口17萬人,由漢、回、維、蒙等31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佔38.3%(6.51萬人),回族佔24.3%(4.13萬人),維吾爾族佔34.2%(5.81萬人),蒙古族佔2.3%(0.39萬人),東鄉族、土家族、柯爾克孜族等其他民族佔0.9%。另有兵團、鐵路和河南油田新疆採油廠等駐焉單位17個。
2017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6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公共財政收入3.55億元。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實現生產總值34.2億元(含兵團,下同),比2009年增長13.0%,比2005年增長84.5%,年均增長13%(比2009年,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35億元,比2009年增長8.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04億元,比2009年增長15.1%;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8.35億元,增長10.6%,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69億元,增長27.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81億元,比2009年增長16.7%。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32.1:37.1:30.8和2009年的28.5:34.2:37.3調整為27.3:35.2:37.5。
焉耆回族自治縣地方財政收入“十一五”累計完成6.3億元,比“十五”期間累計完成額2.9億元增加了3.4億元,增長了117.2%;財政支出“十一五”期間累計完成21.9億元,比“十五”期間累計完成額7.2億元,增加了14.7億元,增長了3倍。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7027萬元,比2009年增長12.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4233萬元,增長8.7%;基金收入2794萬元,增長39.7%。地方財政支出完成68263萬元,增長25.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64700萬元,增長25.3%;基金預算支出3197萬元,增長32.4%;上解支出366萬元,增長8.0%。
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焉耆回族自治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55元,比2009年增加1817元;在崗職工年平均貨幣工資30121元,比2009年增加2915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007元,比2009年增加1737元。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4.7億元(不含兵團,下同),比2009年增長12.18%,其中:種植業完成總產值9.66億元,增長18.34%,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5.71%;林業完成總產值0.13億元,增長22.94%,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0.88%;畜牧業完成總產值3.39億元,下降2.42%,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3.06%;漁業完成總產值0.05億元,增長1.33%,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0.34%;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總產值0.58億元,增長18.4%,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焉耆回族自治縣耕地面積37.17萬畝,總播種面積(含復播,下同)50.1萬畝,比2009年減少5.06萬畝,下降9.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88萬畝,增加1.07萬畝,增長6.0%。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4.22萬畝,減少1.05萬畝,下降4.2%,其中:棉花播種面積1.12萬畝,增加0.18萬畝,增長18.9%;油料播種面積2.51萬畝,減少0.9萬畝,下降26.3%;甜菜播種面積3.78萬畝,增加0.37萬畝,增長10.8%;蔬菜播種面積9.65萬畝,減少0.9萬畝,下降8.6%;園林水果種植面積9.24萬畝,增加2.82萬畝,增長43.9%。飼草飼料面積6.01萬畝,減少5.25萬畝,下降46.6%。糧經草比例由2009年的1.7:2.3:1調整為3.3:4:1。
焉耆回族自治縣經濟作物以工業西紅柿、色素辣椒、棉花、小茴香等為主播種面積也有不同幅度增長,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的增加就減少了復播青飼料的種植面積,飼草作物播種面積由2005年“十五”末的15.2萬畝調整到2009年的11.3萬畝,2010年更是減少到6.0萬畝。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牲畜存欄頭數為24.86萬頭(只),比2009年下降3.8%;牲畜出欄28.22萬頭(只),下降4.6%;肉類總產量0.98萬噸,增長7.7%;羊毛產量0.04萬噸,與2009年持平;牛奶產量3.38萬噸,比2009年增長3.0%;禽蛋產量0.51萬噸,比2009年增長2.0%。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造林面積(不包括水果林)0.37萬畝,下降37.3%,全年水產品產量380噸,與2009年持平。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農用機械總動力達14.54萬千瓦,比2009年增長11.2%。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053台,增長20.5%;小型拖拉機3697台,增長2.0%;農用排灌動力機械340台,增長11.8%;聯合收割機達52台,增長62.5%。農村用電量(地方)0.297億千瓦小時,增長44.9%。化肥施用量(折純)1.11萬噸,增長13.3%。有效灌溉面積37.45萬畝,增長3.1%。自來水受益村數29個,佔全縣村委會個數的59%;通電話村數49個,通電村數49個,通車村數49個,均佔全縣村委會個數的100%。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市場物價比2009年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2009年上漲4.7%。其中:食品上漲11.5%,煙酒及其用品上漲1.2%,衣著下降0.2%,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上漲2.3%,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上漲1.1%,交通和通信下降0.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2.3%,居住上漲1.7%。在食品價格中,糧食上漲7.6%,油脂上漲9.8%,肉禽及其製品上漲12.0%,蛋類上漲8.1%,水產品上漲5.3%,鮮菜上漲20.6%,乾鮮瓜果上漲19.5%。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4.7%。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24億元(不含兵團,下同),按可比價計算,比2009年增長4.7%;完成工業增加值7.79億元,增長7.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3.2億元,增長5.2%;完成增加值7.29億元,增長7.8%。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18億元,比2009年增長29.9%;產品銷售率達到83.5%。其中輕工業產品銷售率91.9%,增長27.5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品銷售率78.07%,下降18.8個百分點。庫存積壓有所增長,年末工業產成品庫存2.1億元,下降4.97%。企業效益有所增強,實現利稅0.9億元,實現利潤0.64億元,工業企業虧損面下降、虧損額下降。企業虧損面達30%,與2009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虧損額0.04億元,下降24.98%。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資質等級四級以上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23萬元,下降45.9%,實現利稅總額39萬元。
201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公路運輸完成貨物周轉量19825萬噸公里,比2009年增長8.5%;完成旅客周轉量9506萬人公里,比2009年增長7.8%。郵政業完成業務總量1437萬元,比2009年增長16.3%。全縣共有郵政所10處,郵路總長度115公里,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489公里。
2010年末,焉耆回族自治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4.21億元,比2009年增長10.0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06億元,比2009年增長25.16%。全縣各項貸款餘額10.02億元,比2009年增長15%。
“走遍南北疆,焉耆在中央”。焉耆回族自治縣距庫爾勒機場50餘公里,焉耆地處南北疆交通咽喉,218國道、325省道、206省道和南疆鐵路、吐庫二線、和庫、烏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庫爾勒機場70公里,是巴州北四縣、乃至南北疆的大型運輸網路中心。
焉耆火車站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縣迎賓路,建於1983年,佔地7畝,工作人員有200餘人,隸屬烏魯木齊鐵路局庫爾勒車務段管轄,該站中心裡程位於南疆線自吐魯番站起400公里114米處,離喀什火車站1046公里。該站按工作量為四等站,按技術性質為中間站,按業務性質為客貨運站。2012年,經往焉耆站的列車公16趟,其中兩趟內地線,阿克蘇-焉耆-寶雞;庫爾勒-焉耆-西安;14趟疆內列車。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焉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古絲綢之路交通要道,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境內有七個星佛寺遺址、博格達沁古城、土孜諾克古墓群、霍拉山溝口烽火台等多處文化遺址。境內留有唐代詩人岑參、南宋詩人陸遊的名詩名句和東晉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以及清朝民族英雄林則徐、學者褚廷璋的足跡。焉耆花兒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絲路古國、紅酒之都、美食名城、商貿重鎮、花兒之鄉”為主的五張城市名片盡顯古城風采。
國家農業部特色經濟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小茴香之鄉”“中國工業番茄之鄉”“中國甘草之鄉”等榮譽稱號。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
先後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全國法治縣(市)創建先進單位、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自治區“雙擁模範縣”、自治區第七次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自治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自治區農業產業化先進縣、自治區農產品品牌建設先進縣,連續7年榮獲自治區級農田水利建設“天山杯”競賽先進縣等各類區級以上榮譽近百項。
焉耆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9年12月31日,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21年1月1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2020年4月14日,焉耆回族自治入選2020-2021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