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工學院

高等院校

1952年院系調整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全國七大行政區域著重調撥組建了八大工學院,其中教育部直屬的有四所重點工學院,即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著名重點工學院,分別為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

1952年前後的全國院系調整過程中,基於國家工業建設需要,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國家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教育部直屬四大工學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創建的,實力和影響力在當時都很靠前的高等多科性工業大學。

南京工學院


(現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
1949年,台灣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去“國立”兩字徑稱 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中,以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在併入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後於台灣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其後,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其時,南京工學院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工科體系完備,綜合實力強勁。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
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
1958年,化學工程系整建制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業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
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1988年5月,學校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東南大學和1958年創建的南京鐵道醫學院等校合併,仍定名東南大學。

華南工學院


(現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1952年,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4院校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后併入武漢大學)、武昌中華大學(現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等六個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而成華南工學院。其彙集了當時中南地區所有最為優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華南理工大學深厚的工學基礎。被譽為中國“南方工科大學的一面旗幟”。
1953年,華南工學院鐵道專業調至長沙組建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組建合併成立中南大學)。
1954年,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至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
1954年,華南工學院水利系(科)調至武漢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
1955年,華南工學院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調往武漢組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合併到武漢大學)。
1956年,由當時的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三所院校的電訊工程專業合併在四川成都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1958年,華南工學院分割成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
1962年,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合併為華南工學院。
1970年,華南工學院再次被分割,分為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
1978年,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合併成立華南工學院。
1988年,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

華中工學院


(現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所屬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高等教育計劃 會議,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和中南水利學院。195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併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機電互補,命名為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併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以及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併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併入華中工學院。
1988年1月,學校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2000年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大連工學院


(現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學校肇始於1949年4月成立的大連大學,大連大學先後從海內外引進學者近百名,其中包括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彈之父)、王大珩(著名光學家,中國光學學科奠基人)、張大煜(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催化科學奠基人之一)、錢令希(教育家、中國計算力學奠基人)、吳式樞(理論物理學家)、畢德顯(電子科學家、中國雷達技術奠基人)、楊槱(船舶工程專家)、彭少逸(石油化學、催化科學家)、侯毓汾(染料化學家)、王希季(物理學家)、林紀方(化工專家)等等著名學者,成立了八個系:數學系、物理系、電訊系、電機系、水利系、化工系、船舶系、機械系、冶金系。
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醫學院獨立為大連醫學院(今大連醫科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屈伯川任大連工學院第一任院長。
1952年至1955年之間,因為國家政策和學校地處戰略前沿等因素的影響,建校初期的八個系和十多個學科大部分被調整到內地其他院校或獨立為國家專門科研機構,學校損失巨大。數學系被撤銷,師資被調往東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由王淦昌領銜的核物理師資被調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物理師資併入吉林大學;王大珩領銜的光學師資被調往長春組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1956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後繼續分拆組建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電機系併入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當時國內唯一的電訊雷達系全體師生派往抗美援朝戰場,戰爭結束後撤到張家口組建解放軍軍事通訊學院,后遷至西安成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槱領銜的船舶系併入上海船舶工程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液體燃料組參與合併組建北京石油學院(今中國石油大學);煤化工師資遷到山西組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起重運輸專業併入太原重型機械學院(今太原科技大學);科學研究所大部分師資劃歸中國科學院設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併入大連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工學院的化工師資併入大連工學院。至此,大連工學院僅留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水利工程、力學四個院系。
1958年至1960年,屈伯川、錢令希帶領中青年教師組建數理力學系,重建船舶系、內燃機系、電子系,大連工學院重新發展成為以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
1960年10月大連工學院被重新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1980年,在屈伯川院長的主動爭取和領導下,根據鄧小平與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的《中美科技管理和科技情報合作議定書》,“中國工業科技管理大連培訓中心”依託大連工學院成立,開啟中國大陸工商管理教育之先河。美方高度重視該中心的合作,1980年9月即首批派出由40多位經濟學、管理學教授(包括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組成的首批師資隊伍到大連任教。學校也藉此契機成立了管理系,開啟學校人文社科發展之路。
1986年4月設研究生院。
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
1996年啟動實施“211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大連理工大學。
2001年啟動實施“985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重點共建大連理工大學。
學校坐落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是一所從未合併過的精華985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