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派

姜派

姜徠派是京劇武小生代表流派,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姜妙香所創,姜妙香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刻苦鑽研,努力創新,嘔心瀝血的創造了許多優美動聽的小生唱腔及多種新穎別緻的唱法,特色鮮明,耐人尋味,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姜派"。

簡介


姜派是京劇武小生代表流派,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姜妙香所創,姜妙香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刻苦鑽研,努力創新,嘔心瀝血的創造了許多優美動聽的小生唱腔及多種新穎別緻的唱法,特色鮮明,耐人尋味,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姜派"。

創始人


姜妙香
姜妙香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姜妙香(1890-1972),名汶,字慧波,祖籍直隸省河間府(今河北省滄州地區)獻縣人,生於北京。父親姜儷雲,乃四喜班的旦角演員,母陳氏,是著名崑曲世家陳金雀的孫女,通音律。姜妙香五六歲就能唱一些旦角唱段,七歲拜謝雙壽、田寶琳為師學青衣,由於家學淵源又經名師教誨進步很快,初次登台演出《三娘教子》便得到好評。九歲開始正式唱戲,他嗓子好,會戲較多,而且身材較高(綽號"姜大個兒"),兩年後戲班接納為正式演員,開始舞台生涯。十一歲搭入寶勝和班演出《落花園》、《孝義節》、《彩樓配》等唱功戲,由於他嗓音嘹亮、氣力充沛、口齒清晰引起觀眾注意,他又像陳德霖、茹萊卿學了很多崑曲和皮黃戲,特別是唱法和念法上大有進步,講究輕重緩疾,剛柔相濟,四聲尖團,音潤吞吐等等。他按照老師的教誨勤奮鍛煉,一絲不苟,不僅在唱青衣時得到發揮,改唱小生后在革新唱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王瑤卿因嗓音關係極少演出,而王蕙芳、梅蘭芳尚未成名之時,脫穎而出,大獲好評,十六歲的姜妙香與王鳳卿、劉鴻升一同加入著名演員田際雲所組的玉成班。他與王鳳卿合演《武昭關》、《南天門》、《戰蒲關》等生旦對兒戲,與王鳳卿、劉鴻升合演《大保國、二進宮》都十分叫座。姜妙香的嗓子好,能連唱兩個小時都不覺吃力,因此而贏得"姜八刻"的美譽。
就在他跨入青衣表演的極盛時期,因勞累過度而吐血輟演,一病兩年。病情稍好后,嗓音恢復較慢,於是他二十一歲拜了馮蕙林、陸杏林為師改學小生。向茹萊卿學習武功身段,二十二歲時搭入雙慶班,他白天演出,晚上學戲,在漫長的歲月里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重重困難,終於成為京劇著名小生演員。1915年正月初八,他與高慶奎在北京吉祥劇院合演《黃鶴樓》,他在劇中飾周瑜,高亢嘹亮的嗓音已完全恢復,此次演出一鳴驚人。后又與梅蘭芳合作演出《玉堂春》,二人珠聯璧合,傾倒觀眾,傳為佳話,自此也開始了他們二人長達四十六年之久的藝術合作之路。姜妙香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刻苦鑽研,努力創新,嘔心瀝血的創造了許多優美動聽的小生唱腔及多種新穎別緻的唱法,特色鮮明,耐人尋味,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姜派"。他對小生傳統唱腔精雕細刻的進行加工改進,堅持"聲隨詞變"、"按情行腔"的法則,確實做到了"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使唱腔更加貼切表達人物的情感,更加悅耳動聽。梅派的全部新戲如《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牢獄鴛鴦》、《洛神》、《西施》等劇目中的小生唱腔,都是由姜妙香和琴師王少卿共同研製的。此外馬派戲、程派戲等劇中的小生唱段他都有新腔之作。七十歲還為《穆桂英掛帥》設計了小生唱腔。姜妙香在發展小生聲腔藝術方面,承前啟後,功績卓著,受人喜愛,流傳不衰。

傳人


劉雪濤

劉雪濤
劉雪濤
劉雪濤—— (1922一 )號伯英,河南開封人。
幼隨父劉俊亭學京劇,后拜徐碧雲為師,攻小生,並得徐斌壽、吳彩雲、俞步蘭等傳授,又得姜妙香、金仲仁指導。1952年正式拜姜妙香為師,深得其傳。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京劇團張君秋長期合作,合作劇目有《望江亭》、《詩文會》、《孔雀東南飛》、《狀元媒》、《彩樓記》、《秋瑾》、《珍妃》、《憐香伴》、《姜秋蓮》、《西廂記》等,后與趙燕俠合演《白蛇傳》、《紅娘》、《碧波仙子》、《紅梅閣》、《花田八錯》等。

於萬增

於萬增
於萬增
於萬增,男,1948年6月生於北京。漢族。現為中國京劇院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梅蘭芳金獎得主。
1960年考入中國戲曲學校主攻文武小生,1968年畢業。曾師承姜妙香、茹富蘭,陳盛泰、江世玉、茹紹荃、黃定等名家。並拜台灣著名小生劉玉麟為師。
畢業后在戰友京劇團工作,主演了《黃鶴樓》與新編歷史劇《白衣渡江》得到內外行一致好評。獲文化部、總政文化部、北京軍區文化部,“優秀劇目創作演出獎”。
1985年由中國京劇院借調與杜近芳合作,參加“中國京劇藝術家演出團”首次赴香港演出,獲港、澳、台、美各界人士好評。
1988年正式調入中國京劇院工作。1990年第二次赴香港參加“紀念徽班晉京二百周年”演出活動。
1991年參加“中國京劇演員邀請賽”獲最佳演員獎。
代表劇目《白衣渡江》,曾主演過《黃鶴樓》、《群英會》、《奇雙會》、《玉門關》、《呂布與貂嬋》、《周仁獻嫂》、么白門樓》、《羅成叫關>)、《飛虎山徠》、《轅門射戟>>、《引臨江會>>、《白蛇傳》、《柳蔭記》、《打侄上墳》、《桃花扇》,新編戲《玉樹後庭花》和現代戲《宋慶齡》。
1991年9月一12月在台灣進行了三個月的演出、交流、講學、錄相等活動。台灣文化協會授予《海峽兩岸演藝交流的先鋒》。1993年4月被台灣“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邀請第二次赴台灣演出,並於5月份參加中國京劇院首次赴台演出團。受到台灣觀眾的熱烈歡迎。被台灣戲迷和觀眾稱為“在台灣最有觀眾人緣的小生演員”。

江世玉

江世玉—— 1918年生於北京。自幼入富連成科班學戲,專工小生,后拜姜妙香為師,得以小生藝術傳授。出科后,曾隨李盛藻、譚富英毛世來奚嘯伯馬連良楊寶森言慧珠等赴各地演出,后又參加李少春的新中國京劇團。1952年人中國戲曲研究院,後轉人中國京劇院任演員。他功底紮實,表演認真,能戲較多,常演劇目有《人面桃花》、《評雪辨蹤》、《華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