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家族

家族史

邵氏家族,漢語辭彙,指的是姓邵的家族。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屬於以居邑地名為氏。

邵姓簡介


邵-Shao-最好不用聲母是zh.ch.s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sh聲母.ao韻母或去聲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邵"字的同音字"少"的"少年"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83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12畫。

歷史


據史籍《姓譜》記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之後有邵姓;出自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滿洲八旗中的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期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關於召姓改為邵姓的時間,還有一種說法,即引安陽邵氏家狀所云:"信臣之後,青州刺史邵休,其先避事加邑為邵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然《汲冢書》即有邵陟,不自邵休加邑也。"《汲冢書》指戰國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墓)中的竹書,系晉武帝汲郡一個叫不準的人盜發所得。這說明邵姓在戰國時已有,而不始於西漢召信臣的後代。因召、邵本一姓,二字在早期區分並不十分嚴格,古人有時互用,如召公奭、召穆公、召不疑之召,《元和姓纂》皆作"邵";但其他古籍出現於漢代及其以前的人物大都為召氏,從三國時開始則為邵氏,而召氏已基本上見不到了。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遷徙分佈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后,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后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朝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朝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期,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后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朝時期,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佈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朝初期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佈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台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約三百八十四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