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灰鷂

鷹科鷂屬動物

烏灰鷂(學名:Circus pygargus)為隼形目鷹科鷂屬的鳥類。雄鳥上體石板藍灰色,雌鳥上體暗褐色。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以及森林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沼澤和林緣灌叢等開闊地帶。主要以鼠類、蛙、蜥蜴和大的昆蟲為食,也吃小鳥、雛鳥和鳥卵。主要在地上捕食。

外形特徵


烏灰鷂
烏灰鷂
雄鳥上體石板藍灰色,頦、喉和上胸暗藍灰色,下胸、腹和兩脅白色,具顯著的棕色縱紋,肛區、尾下覆羽和覆腿羽亦為白色或淡灰白色;外側6枚初級飛羽黑色,其餘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灰色,次級飛羽上面具一條黑色橫帶,下面具兩條黑色橫帶;翼下覆羽白色,具模糊的紅褐色縱紋。雌鳥上體暗褐色,腰白色,下體皮黃白色,具較粗著的暗紅褐色縱紋;尾上覆羽白色而具暗色橫斑;頸部皺翎不明顯。幼鳥和草原鷂幼鳥非常相似,但羽色較暗而更富棕色,頸部皺翎更不明顯,下體無縱紋。
虹膜黃色,雌鳥為黃褐色;幼鳥褐色。嘴黑色,蠟膜黃綠色,跗蹠和趾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258~288g,雌340~380g;體長雄410~465mm,雌470~520mm;嘴峰23~25mm;翅雄320~380mm,雌325~390mm;尾213~241mm;跗蹠55~65mm。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以及森林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沼澤和林緣灌叢等開闊地帶,有時也到疏林、小塊叢林和農田地區活動。日出性。

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

分布圖
分布圖
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南、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查德、中非共和國、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德國、甘比亞喬治亞迦納直布羅陀幾內亞、幾內亞的比紹、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哈薩克肯亞、喬丹、吉爾吉斯斯坦科威特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利比亞賴比瑞亞立陶宛、盧森堡、列支敦斯登馬其頓馬拉維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尼泊爾納米比亞荷蘭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領土、佔領、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盧安達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利亞蘇丹南部、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庫曼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茲別克葉門尚比亞西撒哈拉辛巴威
旅鳥:巴林孟加拉國、剛果、維德角冰島愛爾蘭、挪威。

中國分佈

繁殖於新疆天山,遷徙和越冬期間偶見於中國山東、長江流域、福建和廣東。

生活習性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白天多數時候都見懶散而悠閑地滑翔在空中,或在草地和沼澤地上空輕輕地扇動兩翅進行鼓翼飛翔。休息時多棲於樹上或電線桿上。
食性:主要以鼠類、蛙、蜥蜴和大的昆蟲為食,也吃小鳥、雛鳥和鳥卵。主要在地上捕食。常在地面低空飛行巡獵,發現獵物則急速落下,大的昆蟲當場吃掉,稍大的獵物則多帶到附近突出的土堆山啄食。
遷徙:中國新疆西部為夏候鳥,其他地區為偶見迷鳥冬候鳥。春季遷到繁殖地的時間在4月初,離開在9~10月間。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通常營巢於水域附近地上草叢中或乾的蘆葦叢中。巢主要由細的灌木枝條、蘆葦和草構成,內墊有乾草。巢的大小直徑約50cm。每窩產卵3~6枚,卵白色,通常無斑,偶爾帶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1.2~44.5mm×34~35mm(Somov 1897)。通常間隔24小時產1枚卵,偶爾間隔多至3~4天產1枚卵(Ryabov 1940)。如果卵損失了,通常還產補償性的一窩。雌鳥孵卵,孵化期27~30天。雛鳥完成性,雛鳥孵出後由親鳥餵養到35~42天才能出巢。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已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021年2月,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