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癥狀
植物病害癥狀
植物病害癥狀是指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環境條件干擾下,其生理、組織結構和形態上所發生的病變特徵,主要是由病原物或不良環境條件干擾造成的。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環境條件干擾下,其生理、組織結構和形態上所發生的病變特徵。肉眼可直接觀察到的病變,稱為宏觀癥狀;藉助顯微鏡才能辨別的病變,稱為微觀癥狀。微觀癥狀多應用於病細胞或病組織的研究範圍內,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診斷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觀察韌皮部中有無壞死細胞,篩管和導管中有無增生結構,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細胞中出現的各種內含體的形態和類型等。植物病理學主要研究植物病害的宏觀癥狀。
癥狀是確定植物是否發生病害並作出初步診斷的依據。但由於不同的病原和發病原因可以導致相同的癥狀,而相同的病原物或發病原因在不同寄主或不同環境下也可導致不同的癥狀,故除癥狀外,還須進一步鑒定病原物(見植物病害病原物),並了解其寄主植物以及環境條件對癥狀的影響等。
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現的特徵不同,宏觀癥狀常分為病狀和病徵兩個方面。
病狀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徵。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指整個植株、整個葉片或葉片的一部分變色。主要表現為褪綠和黃化,也有的表現為紫色或紅色等其他色澤的變化,葉色變深成藍綠色或葉片表面呈金屬光澤(銀葉病)等。葉片上不均勻的變色,如常見的花葉,是由不規則的深淺綠或黃綠相間形成的。變色部分呈不規則斑塊的為斑駁,呈環狀的為環斑或幾個環斑組成的同心斑和線條狀變色的線紋。單子葉植物的花葉癥狀是在平行葉脈間出現條紋或條點等不規則變色。沿葉脈變色的癥狀有脈帶和脈明,花部顏色的變化有花色變綠等。變色癥狀是由於葉綠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壞或抑制所致。常表現於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鐵時植物褪綠,缺氮則黃化,土壤中積累鹽鹼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質導致植株發黃或變紅等。有些類菌原體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現黃化。
局部細胞和組織的死亡。癥狀表現因壞死部位不同而異。葉片上的局部壞死稱葉斑;有各種形狀和表現:呈輪紋的為壞死環斑或輪紋斑;而蝕紋則僅是表皮細胞的壞死,不同形狀的蝕紋又分別稱為線紋和橡葉紋等。壞死的葉斑組織脫落即形成穿孔。各種器官均可產生局部壞死,如莖部的條斑壞死(幼苗莖基壞死表現為立枯或猝倒)、果實上的壞死等。內部組織的壞死有塊莖內的褐斑、網腐和黑心,維管束的褐死和韌皮部壞死以及果實苦陷等。
整個組織和細胞的破壞和消解。植物的根、莖、花、果實都可發生,尤易見於幼嫩組織。組織腐爛時可隨著細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質。細胞消解較慢時則腐爛組織中的水分會及時蒸發而形成干腐,如果實受侵染腐爛后形成的僵果即是。反之,如細胞的消解很快,腐爛組織不能及時失水,則形成濕腐或軟腐。一些病原細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膠酶,使連結細胞的中膠層分解,導致細胞離析、內含物死亡或分解。從受害部位的細胞或組織中流出分解產物的情況,稱異常分泌,其性質與腐爛相似。病部流出膠體物的稱流膠;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樹脂的稱流脂;流出乳狀液的稱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樹液時稱流液。
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輸導系統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組織的產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莖的維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葉柄或部分葉脈的維管束受害則是局部性的。
感病植物組織和器官所發生的皺縮、捲曲、矮縮、叢簇、叢枝、髮根、腫瘤、花器和種子變態等現象。矮縮是全株發生抑制性病變,生長發育不良、植株矮小。叢簇只是主軸節間的縮短,或節間的數目也同時減少,但葉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條不正常的增多形成叢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過度分根形成髮根,腫瘤在根、莖、葉上均有發生。莖和葉脈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組織,如耳突、皰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此外植株還會產生生長習性或對稱性的改變,如由匍匐性變為直立性等。葉子受病後發生的病變也很多,如葉片變小,全緣葉變為缺刻葉,葉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皺縮葉,葉片沿主脈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葉等。花的各部分變為綠色葉片狀的葉變等則是一些特殊的變化。
病原物在病株發病部位所表現的特徵。主要有:①霉狀物。感病部位產生的各種霉層,其顏色、質地和結構等變化較大,如霜霉、綿霉、綠霉、青黴、灰霉、黑霉、紅霉等。②粉狀物。病部產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狀物。白色粉狀物多見於病部表面;黑色粉狀物多見於植物器官或組織被破壞之後。③銹粉狀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皰狀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鐵鏽色的粉狀物。④粒狀物。病部產生的大小、形狀及著生情況差異很大的顆粒狀物,有的是針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與組織分離,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有的是形狀、大小、顏色不同的顆粒,為真菌菌核。⑤根狀菌索。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產生的紫色線索狀物。⑥菌膿。病部產生的膠粘膿狀物,乾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黃褐色的膠粒,是細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徵。
植物受病後表現各種癥狀是因其細胞、組織或器官受到某種破壞而變質所致。許多真菌和細菌以及線蟲能分泌多種酶,可使植物的細胞或組織分解和受到破壞,從而造成壞死或腐爛。病毒因其自身的核酸(RNA或DNA)在增殖過程中擾亂了寄主細胞中的生長素或激素的平衡,則可引起植物器官的變形,有些癥狀同施用激素不當時引致的癥狀或缺素症的癥狀相似。植物的代謝作用因病而發生了改變,就可使正常的生長素或激素的產量失去平衡,從而發生細胞過度膨大或過度分裂,外表形成突起、腫瘤或耳突,也可導致卷葉、皺縮,甚至矮化等畸形。又除病毒以外的病原物還都能在植物體內產生有毒物質,如鐮刀菌(Fusarium)產生番茄萎凋素和鐮刀菌酸,一此真菌和細菌產生不飽和的酮類毒物;有的還能產生某些激素,如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和根瘤細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產生吲哚乙酸,赤毒菌(Gibberella fujikuroi)產生赤霉素等,這些物質都與癥狀表現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