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之岑
中國生藥學專家
樓之岑(1920.1.28-1995.3.23),浙江省安吉縣人,生藥學專家。
1942年畢業貴州陸軍軍醫學校大學部藥科,1950年獲英國倫敦大學藥學院博士學位,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樓之岑主要從事生葯的品質評價與資源開發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共七項。
科學研究中
1936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鄉村師範學校。
1937年冬,樓之岑在縣立中山小學任教。
1939年2月,到浙南山區浙江省立聯合師範學校學習。
1939年夏,他考入貴州的陸軍軍醫學校大學部藥科。
1942年畢業,留校任助教。
1943年,中國藥學會安順分會成立並創辦《藥學季刊》,他擔任編委,同時擔任中國化學會永久會員。
1944年冬,樓之岑考取了英美獎學金留英研究生,同年他編譯了《醫藥拉丁語》。
1945年9月,入倫敦大學藥學院學習。
1947年7月,獲藥學士學位,在校從事生藥學研究。
1948年夏-1950年,他除幫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藥物分析任務外,還完成了博士論文並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同時擔任英國倫敦大學藥學院生藥學科研究助理。
1949年,樓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瀉藥的生物測定法在英國藥學會年會上宣讀並在英國學術期刊上發表,引起各國學者的重視,並被廣泛採用,被稱之為“樓氏法”。他利用這一方法,發現了大黃的瀉下成分是結合性大黃醇,並建立了測定大黃中蒽醌類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樓之岑被倫敦大學醫學院授予哲學博士學位。
1951年1月,經香港返回祖國。樓之岑到達上海后,由於浙江大學理學院藥學系主任孫宗彭教授邀請,去該系任副教授,臨時為畢業班講授藥劑學。是年秋季,受聘到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執教,組建了該校生藥學教研室,先後任生藥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藥學系副主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社長。
1951年8月,起歷任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藥學系副主任。
1953年起,他還兼任衛生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和中央衛生研究院(後分設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醫研究院)的生葯研究指導。樓之岑十分重視中藥材實際問題的研究。在他指導下,開展了生葯形態組織學、化學分析及生物測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後完成了數十種藥材的鑒定研究,為中藥整理、品種鑒別和編寫《中國藥典》、《中藥志》提供了科學資料。此外,他對波希鼠李皮、西黃芪膠、阿拉伯膠、胡黃連、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國產生葯的國產代用品以及資源開發利用等,也進行了研究。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發表在中國外的期刊雜誌中,有些收載於《中國藥典》和他主編的《中藥志》與《生藥學》等著作中,有的已經在生產中應用併產生經濟效益。如國產安息香已可滿足中國需要,不再依賴進口。
1954年,他發表了《國產甘草的化學分析》的論文,為中國甘草首次進入國際市場提供了科學依據。
1955年,中國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後招收了6名研究生。
1979年8到12月,接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聘請,任藥用植物顧問。他積極參加中國外的學術活動。他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的邀請,赴日內瓦擔任WHO總部藥用植物顧問,為制定國際植物葯標準起草了植物性生葯的一般檢驗法,並對13種藥典的有關規定進行了比較和討論。
1979-1988年擔任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曾接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聘請,任藥用植物顧問、中國藥學會中藥和天然藥物學會主任委員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天津召開關於植物葯標準化與應用的國際會議,他當選為會議主席。1982年,關於中藥細辛揮髮油的研究獲得了北京市學術成果獎。
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藥學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發起組織“中日天然藥物學術討論會”,每兩年輪流在中、日兩國舉行,對兩國學術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1982年,聯合國世界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北京舉辦傳統醫藥講習班,他參加籌備並親自講課,深受各國學者的歡迎。他還數次率代表團出國參加學術會議,並在國外大學中作學術報告,積極宣傳中國醫藥事業的成就。
1985年,在中藥大黃的系統研究中發現了根莖中呈蛇管狀的特異導管,在秦艽中發現了特異的內、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1987年,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常用中藥材的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在該項目中,由樓之岑擔任北方組組長。
1987年,67歲的樓之岑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88起,擔任中國 藥學會 名譽理事長、擔任《中國中藥雜誌》顧問。
1992年2月10日到3月3日,接受聯合國衛生組織(WHO)東地中海辦事處邀請擔任WHO傳統醫藥顧問。赴巴基斯考察傳統醫藥情況,並對該國有關當局提供傳統藥物標準化及改進傳統醫藥教育的意見。
1995年3月23日逝世,享年75歲。
● 科研綜述
樓之岑在學術上最突出的貢獻,是在國產生葯形態組織和中藥材品質評價的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的研究工作。
樓之岑提出濕糞計數的定量式生物測定法,並創造性設計了試驗裝置,提高了準確性和可重複性,國際上稱為樓氏法。應用現代高效技術分離與測定藥材中多種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藥材鑒定的可靠性。發表論文150餘篇,專著18本。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共七項。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40多年裡,樓之岑和他的合作者先後發表科研論文、學術報告與綜述文章共150餘篇,著書21部。他深深感到,祖國醫藥學蘊藏著豐富而寶貴的經驗,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用科學方法整理和研究中藥遺產,並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交流,是藥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1958-1961年,他主編了《中藥志》,先後共出版了四冊,得到了中國以外讀者的一致好評,尤其引起了日本生藥學界極大的重視,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用現代科學觀點編寫的中藥巨著。
● 論文著作
樓之岑
著作
時間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1947年 | 青霉素之製造與應用 | 樓之岑 | 當代醫學出版社 |
1953年 | 醫藥拉丁語 | 樓之岑 | 當代醫學出版社 |
1955年 | 生藥學(上冊) | 樓之岑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56年 | 生藥學(下冊) | 樓之岑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59—1961年 | 中藥志(第一版4冊) | 樓之岑主編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79—1992年 | 中藥志(第二版6冊) | 樓之岑主編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65年 | 生藥學 | 樓之岑主編 |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78年 | 生藥學教學大綱 | 樓之岑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1979年 | 生藥學(教科書) | 樓之岑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1979年 | 中草藥學講義 | 樓之岑主編 | 北京醫學院 |
1981年 | 中成藥研究 | 樓之岑主編 | 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82年 | 全國中草藥彙編 | 樓之岑 | 中國藥學出版社 |
1982年 | 漢英常用中醫藥辭彙 | 樓之岑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1983年 | 漢英醫學大辭典 | 樓之岑 | 中國藥學出版社 |
1984年 | 原色中國本草圖鑑(英文版) | 樓之岑 | 中國藥學出版社 |
1985年 | 中藥彩色圖譜(英文版) | 樓之岑 | 中國藥學出版社 |
1987年 | 中國藥典 | 樓之岑,方舒彥 | 中國藥學出版社 |
1990年 | 中國藥學年鑒 | 樓之岑主編 | 中國藥學出版社 |
1993年 | 藥學學報 | 樓之岑主編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1993年 | 藥學季刊 | 樓之岑主編 | 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94年 | 中西醫結合雜誌 | 樓之岑,李栓創 | 中國藥學出版社 |
1994年 | 中草藥 | 樓之岑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1994年 | 中國藥學(英文版) | 樓之岑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論文
時間 | 論文題目 | 發表期刊 |
1949年 | 植物葯瀉下作用生物測定法 | 英國學術期刊 |
1954年 | 國產甘草的化學分析 | 藥學學報 |
1959年 | 川棘皮及其偽品苦樹皮的形態組織學研究 | 中國學術期刊 |
1966年 | 杠柳化學成分的研究 | 藥學學報 |
1970年 | 防風 | 藥學季刊 |
1970年 | 龍膽 | 中成藥研究報 |
1970年 | 秦乆 | 中成要研究報 |
1971年 | 中草藥化學成分的指紋鑒定 | 中國藥學雜誌 |
1980年 | 本草學對植物學發展的某些影響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1年 | 國產細辛屬植物中揮髮油的鑒定成分 | 北京醫學院學報 |
1983年 | 中藥旋附花的本草考證的形態組織學研究 | 藥學學報 |
1985年 | 中藥材同名異物品種的系統研究 | 藥學季刊 |
● 科研獲獎
關於中藥材同名異物品種的系統研究(大黃類)獲得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關於中藥材同名異物品種的系統研究(大黃類)獲得了1986年國家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關於中藥細辛揮髮油的研究獲得了1982年北京市學術成果獎,關於中藥材同名異物品種的系統研究(大黃類)獲得了1987年衛生部科技成果獎。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樓之岑就首先提出,生藥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鑒定生葯真偽優劣的能力。他編寫了中國藥學教育方面的第一個《生藥學教學大綱》,編寫了全國高等學校統編教材—《生藥學》。樓之岑十分重視培養青年教師,教導他們要因材施教,在科研上要有創新精神。在他的努力下,中國生葯教學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在教學實踐中,他對生藥學課程的內容與方法作了大力改革,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富有特色的生藥學教科書,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中國生藥學教學目的不明確、教材內容陳舊、實驗方法落後的狀況,為中國生藥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從事生葯真偽鑒別與品質評價、中藥活性成分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培養碩士9名、博士14名、博士后5名,如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研究生導師。
1988被評選為北京市高教系統先進工作者
1989被國家教委和北京市分別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獎和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樓之岑先後擔任中國藥學會理事、常務理事、秘書長、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藥學會中藥和天然藥物學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設在德國的藥用植物研究學會會員,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理事與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永久會員。
樓之岑曾擔任《藥學季刊》編委,《藥學學報》常務編委、副主編,《中國藥學雜誌》(原名《藥學通報》)常務編委、主編、顧問,《中國中藥雜誌》(原名《中藥通報》)主編、顧問,《中成藥研究》顧問,《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中醫雜誌》(英文版)編委,《中國海洋藥物雜誌》顧問,《中國藥學年鑒》副主編、顧問,《中草藥》雜誌顧問,《中國藥學》(英文版)主編。
樓之岑先後兼任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生葯室顧問,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植物室顧問,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世界衛生組織藥品質量保證合作中心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名譽顧問,衛生部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名譽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醫藥工業顧問組顧問,衛生部藥品評審委員會委員及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特邀審查員,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樓之岑的一生,每一步都是堅實的,每一個台階都是用拼搏精神攀登的,每一項成就都是用忘我的勞動取得的。他的一生,為祖國、為人民、為科學,孜孜以求、永無止境,把自己的熱血和才智,全部奉獻給了人類的科學事業。樓之岑致力於中國生葯教學和科研工作。他注重應用多種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為發展中國生葯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現代生藥學的開拓者之一。(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評)
樓之岑注重應用多種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在發展中國生藥學事業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現代生藥學的開拓者之一。(安吉新聞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