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素

和素

和素(1652-1718),字存齋、純德,完顏氏,清康熙年間滿洲人,隸屬內務府鑲黃旗。累官至內閣侍讀學士,御試清文第一,賜巴克什號,充皇子師付,翻書房總載,是清代著名滿文翻譯家。

人物關係


簡介


阿什坦之次子,精通滿文及漢文。冠以部院筆帖士入仕,后遷內務府員外郎,主管銀庫。在此任上,他重訂規章,以防止監守自盜。后擢上駟院郎中,受到聖祖皇帝賞識。當皇帝需要一位嚴格勝任的師傅去教育皇子時,即選中了他。和素曾一度坐免,但數日後即復起為武備員外郎,仍充任皇子的師傅。此後不斷擢升,1712年任內閣侍讀學士,總管內翻書房武英殿事,併兼佐領。他教授皇子多年,謙謹儉約敦厚誠實,備受尊敬,譽為最富有才能的滿族翻譯家之一。
《御制清文鑒》封面及內頁,1708年殿本
《御制清文鑒》封面及內頁,1708年殿本
巴埃南(P.Parrenin)在一封寫於1740年的信中對和素作了以下評價:“和素是清代馳名遐邇的認識,他講《醒世要言》於1704年譯為滿文刊行。聖祖皇帝之大部皇子,均由他主教滿文及漢文。全部《經》書及1691年問世的中國史書《資治通鑒綱目》均由他主持翻譯。同時,他也是1708年刊行的包括滿文全部辭彙、用滿文釋義的《清文鑒》的主編。他是通曉滿漢二種文字最傑出的滿族人之一。已於數年前逝世。”(引自《一些感人的珍貴信件》,1843年版,卷三,頁750。指《中華傳教事業》一書——譯者)。
除以上提到的滿文譯著外,他還編輯了一套包括八部著作之“叢書”,共七卷,名《七本頭》。除其他著作外,其中有他先前所譯的《素書》、《通鑒總論》、《醒世要言》及《孝經》之修訂本。他還翻譯了一本有關古代詩歌音調的書,名《太古遺音》,是十七世紀初南京一位音樂家楊掄所著。和素將這本滿漢文對照的書,改名為《琴譜合璧》,十八卷。此書已收入《四庫全書》。

內務府完顏氏家族與滿文翻譯


和素一生譯著較多,主要有《左傳》、《黃石公素經》、《琴譜合璧》等。清人昭槤在其《嘯亭續錄》中說,和素通滿漢文,曾翻譯過《太古遺音》、《菜根譚》、《西廂記》和《金瓶梅》。
和素的父親阿什坦也是清代著名的翻譯家,譯有《大學》、《中庸》、《孝經》等書。

《菜根譚》

大約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的《菜根談》一書,在清代流傳比較廣泛,從眾多的現存版本中可以看出,滿文譯本別具特色。
滿文《菜根談》由清代滿族翻譯家和素譯,其成書時間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現有刻本藏於北京圖書館等處。此刻本分為上下二卷,共收入274段,與現存漢文本《菜根談》段數相差較遠。道光二十八年(1848)察哈爾蒙古人胡魯古斯·額魯禮韜庵對和素譯本進行了補譯,新增譯文105段,並增譯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通理的序言。
滿文本《菜根談》採取滿漢合璧形式刻印。滿漢各條兩兩相對。滿譯文的語言通俗流暢,韻律和諧,同時也照顧到漢文的排比、對仗特點。滿文譯本與流傳於乾隆年間的漢文“寶光寺本”相比大體相同。滿文卷上為99段,卷下為105段,補卷為105段,共計379段;“寶光寺本”卷上為182段,卷下為201段,共計383段,二者相比除了個別段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金瓶梅》

有學者認為和素是滿文本《金瓶梅》譯者,主要依據有二條。其一,他是康熙朝著名的翻譯家,曾參與翻譯過許多著名漢籍;其二,努爾哈赤第二子代善之後、宗室昭槤在其《嘯亭雜錄》的“翻書房”一條中說:“有戶曹郎中和素者,翻譯絕精,其翻《西廂記》、《金瓶梅》諸書,疏節字句,咸中蓕肯,人人爭誦焉。”

《和素像》軸


《和素像》軸
《和素像》軸
清,絹本,設色,縱159.2cm,橫115cm。本幅無作者款識。上詩堂有張英、勵杜訥、孫寶憲及和素本人題記。和素題曰:“四十有五,年尚未老。緬想從前,遏多功少。爾形方健,盡可自好。無忝所生,敬奉斯道。康熙三十四年仲冬吉日。和素自題。”
圖繪和素45歲時的坐像,身穿朝服,項掛朝珠。其面容具有典型的滿族特徵,面色微赤,高顴,留須,神態藹然,目光沉靜,舉止端莊。畫面生動地再現了這位滿洲大臣儒雅謹嚴的性格和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