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鴻烈的結果 展開
- 電視劇仙俠劍人物
- 同盟會成員
- 白銀有色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張鴻烈
同盟會成員
1918年獲政治教育碩士學位。次年回國,任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
1919年至1927年,當時的河南大學兩易校名,張鴻烈一直擔任校長。在河南大學從“預校”到“大學”的發展歷程中,他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早期河南大學重要的領導人。
1922年,該校擴充為省立中州大學,仍任校長。1925年,兼任河南省教育廳長。
1944年返豫,任河南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
1946年5月,任河南省議會副議長兼黃泛區復興建設協會常務理事;同年11月,當選制憲國大代表。1948年當選行憲候補立法委員、立法委員。
1949年6月到台灣。
1953年入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
1949年6月,張鴻烈到台灣,定居台中。1962年6月10日,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去世,終年77歲。譯著有《中國與日本之關係》。
張鴻烈,字幼山,1884年生,河南省固始縣分水鄉柯家樓村(今屬沙河鋪鄉)人。他是河南省國民黨名人之一(編者註:1919年— 1927年先後擔任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中州大學、河南中山大學校長,三校延續,後為河南大學)。
張鴻烈青年時期,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信奉三民主義。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后,到處收買革命者,以圖鞏固北洋軍閥反動政權,任命他為縣長。張拒絕,遂赴美留學,八年後歸國,任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1992年,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時,祖父在教育界人士支持下,將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改辦為中州大學(即河南大學前身),這是河南第一所高等學府,祖父任校長。他十分重視大學師資配備,陸續聘請了一批學識優長的人來中州大學任教。以後他還任過河南教育廳長。1930年中原大戰閻馮方面失敗后,他隨韓復榘到山東,任山東省建設廳長。韓憂懼蔣介石,每當南京政府開會,他借辭不與,皆令我祖父替他參加。祖父在任時,曾親手策劃濟南的城市建設,先後規劃了濟南市商埠區,修建了山東省體育場、自來水公司,開辦了汽車司機講習所,成立了濟南市長途電話管理局,並使山東省縣縣都通了長途電話。1932年,故鄉固始縣水災嚴重,他曾令其侄張正文在全縣放賬佘糧,救濟災民。水災后,固始縣縣長送給張家“惠澤梓里”匾額一塊,以示感謝。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韓復榘一心想保全他的山東地盤,不想抗日,並和蔣介石明爭暗鬥,后韓被蔣介石密令殺死於武漢。此時,我祖父又不願隨何思源在魯北堅持,便往重慶,住仙女廟街,擔任些臨時性的社會職務。
任山東省建設廳長時的張鴻烈
祖父兄弟五人,他行二,本來是我的叔祖,我的本生祖居長。祖父原配夫人萬淑真,固始縣泉河鄉洪家樓人,為名門閨秀,早年隨祖父到過美國,他們得過一個男孩,不幸夭亡,於是就要了我父(在親兄弟中也是行二)張正化承嗣,並要了一個董姓的外甥女改姓名張正坤作為女兒。我父的婚事也是祖父操辦的。我父母對祖父和萬太夫人皆以父母稱之,我自然也喊他們祖父、祖母了。我是1935年在濟南出生,祖父為我起名克任,解放后我為了省略字的筆畫,改為克仁。1945年,經河南省參議會同事介紹,祖父繼娶劉淑秀女士,在大陸期間生過一男一女,到台灣后又生了兩個男孩,四人均在台長大,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祖父原配萬氏也到了台灣,於1972年去世。祖父到台後的情況,是我僑居美國的姑母張正坤告訴我的,她已與1995年去世。
祖父譜名本叫鴻運,這是他親口所言。1948年,一天,祖母劉淑秀問我:“你們家的輩分是按哪些字排得?”我答:“據墓碑上記載,是按‘運正克家,光宗繼世,維川孝友,培振先聲’的次序排得。”她說:“那你爺爺的名字為啥不帶運字呢?”恰巧祖父走到跟前,說:“我原名張鴻運,后改鴻烈的“。
(本文原載1988年印出的《鶴壁文史資料》第4輯,經作者於1997年春作了補充。作者張克仁,1954年畢業於淮南煤礦學校電工專業,曾任鶴壁礦務局一礦工程師、綜合辦公室主任、鶴壁市政協委員等職,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