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戲劇

具有濃郁特色的地方戲曲

湖北戲劇,源遠流長,劇種豐富,特色鮮明,成就輝煌,擁有漢劇、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等大量具有濃郁特色的地方戲曲。湖北漢劇 具有原創性,是對中國戲曲有整體性貢獻的一個重要地方劇種,它是湖北地區乃至全國皮黃劇種和南北京劇風格形成的特殊見證。荊州花鼓戲起源於湖北沔陽(今仙桃市),充滿濃郁的江漢平原地方情調,其唱腔悠揚、甜美、悅耳;表演既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湖鄉生活和湖鄉風貌,又具有濃郁的漢族民間生活氣息。黃梅戲起源地為湖北黃梅縣多雲山區,黃梅人常自豪地說,"一去二三里,村村灣灣都唱戲"。

溯源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公元前十四世紀末戰國時代的楚國《九歌》里,可以窺見扮神進行歌舞表演的影子。《九歌》中共有迎送八位神靈的歌詞,這八位神靈是天神、太陽神、雲神、命運神、生育神、河神、湘水神、山神。從歌詞中得知,表演場面宏大,上場人物眾多,各自身著艷麗服裝,手持香花瑤草,使用眾多樂器,表演精彩熱烈,表演過程展示了戲劇情節。這是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寫到的中國戲劇之起源時所描述的情景。然而,打開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的首頁,就翻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漢劇、楚劇、黃梅戲、荊州花鼓戲等具有濃郁湖北特色地方戲曲的輝煌發展史,也觸摸到湖北文化藝術推動中國戲劇,以及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座座閃光豐碑。

漢劇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湖北漢劇 具有原創性,是對中國戲曲有整體性貢獻的一個重要地方劇種,它是武漢及湖北地區乃至全國皮黃劇種和南北京劇風格形成的特殊見證,同時也是"漢派文化"的代表性載體和典型性標牌,凸現了漢派文化的物質特色和創造活力。大量史料證實,起源於湖北的漢劇影響全國幾十個劇種,曾獨領風騷成果輝煌,而且漢劇直接孕育了中國最大戲曲劇種京劇的誕生。漢劇劇目素有八百出之稱,京劇的劇目大多從漢劇里移植。

楚劇


站花牆
站花牆
是湖北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黃陂、孝感一帶。湖北楚劇之名源於漢劇前身"楚調",劇目與表演吸收漢劇成份較多。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黃岡、荊州、咸寧、荊門,宜昌、黃石,隨州十地市五十餘區縣。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2006年,入選國務院頒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楚劇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先後成立了湖北省楚劇團、武漢市楚劇團和一批縣級專業劇團。全省尚有湖北省楚劇團、武漢市楚劇團、大悟縣楚劇團、廣水市楚劇團、雲夢縣楚劇團、孝南區楚劇團、黃陂區楚劇團等15個楚劇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葛麻》一劇在1952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還將該劇攝製成黑白影片。此外,《趕會》、《吳天壽觀書》、《打豆腐》、《白扇記》、《楊絆討親》等一批劇目被拍成資料片。創作、改編了現代題材和歷史題材劇目《劉介梅》、《奪佃》、《雙教子》、《追報記》、《桃花扇》、《太平天國》、《甲午海戰》;移植了一批現代題材的劇目,如《白毛女》、《劉胡蘭》、《羅漢錢》、《李雙雙》、《奪印》、《兩兄弟》、《江姐》、《沙家浜》等。其中《劉介梅》於1958年被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黑白影片;《雙教子》於1965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追報記》於197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與漢劇、楚劇齊名,是湖北三大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荊州花鼓戲原稱沔陽花鼓戲,1954年命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稱“荊州花鼓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湖北沔陽州一帶,是湖北省江漢平原地區備受觀眾喜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明末以後在江漢平原三棒鼓、踩高蹺、採蓮船漁鼓、道情等漢族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戲曲,流行於沔陽(今仙桃市)、洪湖、潛江、天門、監利、漢川、京山等縣市,並逐漸推進臨近的鐘祥、荊門、江陵、應城、雲夢、漢陽及湖南的岳陽、華容、南縣、澧縣、常德和鄂東南的崇陽、通城、赤壁等縣市。
荊州花鼓戲經歷了尚未成“戲”的“田園時期”,有情節故事且行當分明的“萌芽時期”,“一唱眾和,鑼鼓伴奏”的“草台時期”,引入弦樂整合聲腔的“弦樂時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的“鼎盛時期”和進入21世紀面臨的興衰起伏的“瀕危期”。
荊州花鼓戲的劇目據統計有197出,包括《抽門閂》、《掐菜苔》、《告老爺》、《站花牆》、《雙撇筍》、《打蓮湘》、《江漢圖》、《賀端陽》、《打補釘》、《戲蟾》、《三官堂》、《辭店》、《陰審》、《告經承》等。荊州花鼓戲早期的腳色行當主要為小生、小丑、小旦。後來隨著劇目的變化,形成小生、生腳、正旦、花旦、丑5個行當。其表演自由靈動,輕鬆活潑,充滿濃郁的地方情調和民間生活氣息,有“摘花”、“帶彩”、“咬碗”等特技。
荊州花鼓戲音樂屬打鑼腔系,其唱腔分主腔和小調兩大類,主腔屬於板腔體,包括高腔、打鑼腔、四平腔、圻水腔等;小調分單篇牌子、專用曲調、插曲三類,樂曲短小,旋律優美,節奏輕快,色彩豐富。荊州花鼓戲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高亢樸實,曲調音域寬闊,旋律進行中大跳較多,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結合假嗓演唱,“唱、幫、打”三者緊密配合,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主要伴奏樂器包括邊鼓、竹梆、鈸、大鑼、馬鑼、小鑼、嗩吶等,打擊樂器的曲牌約有二十多種。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黃梅戲


黃梅戲
黃梅戲
史料記載,黃梅戲起源地為湖北黃梅縣多雲山區,黃梅人常自豪地說,"一去二三里,村村灣灣都唱戲"。經省文物局專家考證,新近在黃梅縣發現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間古戲樓,再次證實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黃梅戲發源於湖北發展於安徽進而蜚聲中外。在目前國內戲劇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黃梅戲卻顯示出勃勃生機。一項統計顯示,黃梅戲作為國內五大戲劇之一,在全國的觀眾擁有量已經位居首位。為了打好黃梅牌唱響湖北黃梅戲,黃梅縣政府斥資2000萬元在黃梅建設了中國黃梅戲大劇院。

劇種


楚劇《葛麻》
楚劇《葛麻》
湖北戲劇對推動中國戲劇有著突出的貢獻和極深的發展淵源。湖北素有戲劇大省美稱,全省戲劇劇種達20多種。省會武漢以漢劇、楚劇、京劇、話劇為主;江漢平原以荊州花鼓戲為主;孝感以楚劇為主;黃岡以黃梅戲為主;咸寧以採茶戲為主;襄陽、十堰等鄂西北地區以豫劇為主;恩施以南劇和花燈劇為主;宜昌地區以京劇和民族歌舞為主。
湖北的戲體現著湖北文化多元的特徵,是湖北文化"博"的縮影。湖北省京劇院因突出成就引領全國京劇界,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京劇院。為了進一步推動和發展湖北戲劇,湖北省委、省政府於2000年批准聯合組建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制定出"發展楚劇、保留漢劇、振興黃梅戲"的戰略格局。

湖北皮影戲

湖北沔陽皮影
湖北沔陽皮影
湖北皮影主要分“門神譜”(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門神譜”主 要集中在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市)、天門、雲夢、應城等地以及黃陂、孝感、漢川的部分地區;“魏譜”皮影分佈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其形制及風格與陝豫皮影相似,是陝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江漢平原“門神譜”(大皮影)則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江漢平原屬於荊楚腹地,楚文化底蘊豐厚,古代的青銅、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陽雕花剪紙等軟雕工藝為皮影的誕生準備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據說在明成化年間,在竹溪豐壩鄉和中峰鎮就有皮影戲班。鄂西北一帶有“西革”、“漢革”兩種影戲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黃”腔,屬陝西影系;"漢革"影偶較大,唱本地高腔,應屬江漢平原影系。

名劇

漢劇
漢劇
歌劇《洪湖赤衛隊》是湖北歌劇舞劇院在1959年10月作為湖北省向國慶十周年獻 禮劇目進京演出,從此成為中國民族歌劇瑰寶,家喻戶曉風靡華夏。《洪湖赤衛隊》獲得過黨的幾代領導人高度讚譽。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在訪問奧地利期間,曾親自彈奏一曲優美的鋼琴曲《洪湖水,浪打浪》,在世界音樂聖地薩爾茨堡上空奏響了中外友誼的新樂章。《洪湖赤衛隊》40多年在全國上演了1000多場創造藝壇奇迹,《洪湖赤衛隊》是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最為著名的歌劇之一,《洪湖赤衛隊》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希望。

劇目


黃梅戲戲院
黃梅戲戲院
親近一片沃土,育出一園奇葩。有著"戲劇大省"美譽的湖北始終繼續和發 展著好戲連台人才競出的局面,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漢劇《宇宙鋒》、楚劇《葛麻》就在全國首屆戲曲會演中獲獎;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有京劇《徐九經陞官記》、《藥王廟傳奇》、《膏藥章》、《法門眾生相》、《岳飛夫人》;話劇《五(二)班日誌》、《尋找山泉》、《春夏秋冬》;荊州花鼓戲《家庭公案》、《原野情仇》、《鬧龍舟》;楚劇《虎將軍》、《中原突圍》、《獄卒平冤》、《養命的兒子》、《穆桂英休夫》;漢劇《彈吉它的姑娘》;豫劇《風流女人》、《丑嫂》;曲劇《劉秀還鄉》;黃梅戲《未了情》;舞劇《土裡巴人》等,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紛紛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金獅獎"等國家級大獎,為湖北贏得了"戲劇大省"的美譽。先後又有兒童劇《希望》、《春雨沙沙》;舞劇《荷花賦》、《山水謠》;京劇《小鳳》;楚劇《穆桂英休夫》、《三峽魂》、《母親》、《櫻花》、《荷花賦》、《娘娘千歲》、《三寸金蓮》、話劇《臨時病房》、《十二月等郎》、《大別山人》、《檸檬黃的味道》、《好聽的都是傷心的歌》曲曲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創下全國獎牌。許多劇目走出國門先後赴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烏克蘭、羅馬尼亞、馬來西亞、西班牙、瑞士、朝鮮等國家參加盛大國際活動演出和巡演,湖北戲劇彌足珍貴響滿蒼穹……

名家


曹禺

曹禺
曹禺
地靈人傑,荊楚大地燎原著戲劇藝術的希望火種,那些希望的火種在全國蔓延著、燎原著,那些荊楚巨龍譜寫著時代的華彰並在全國領唱。祖籍湖北潛江的中國現代最傑出的劇作家、戲劇教育家原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曹禺,他創作的主要劇作《雷雨》、《日出》、《原野》、《蛻變》、《北京人》、《家》、《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每部劇作都以巨大藝術力量打動和感染國內外讀者和觀眾,曹禺也因此以其獨有的成就受到國內外矚目。以戲劇大師曹禺命名的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是針對全國優秀的劇本創作所進行的全國性評獎,代表中國戲劇創作最高水準。 20多年來這項國家級戲劇文學大獎,對當代戲劇文學創作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和推動作用,歷屆曹禺戲劇文學獎獲獎者遍布全國,"曹禺戲劇文學獎"推涌著幾代戲劇人的進步和國家的戲劇繁榮。曹禺是湖北的驕傲和光榮!

余笑予

余笑予
余笑予
原湖北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余笑予,被 譽為中國現代戲曲四大"怪傑"之一,"不模仿別人,不重複自己",他的創作和導演橫跨十多個劇種,編導了數十台劇目。他執導的京劇《法門眾生相》、黃梅戲《未了情》、《徐九經陞官記》等十多個劇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大師余笑予執導的作品成為時代和國家戲劇的經典,他的名字也成為了中國當代戲劇界的一面旗幟,余笑予也成為湖北的光榮!

沈虹光

中國戲劇十大女傑之一沈虹光的話劇《同船過渡》是全國話劇舞台優秀作品,先後榮獲中國話劇最高獎"金獅獎"、"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為紀念中日恢復邦交30年,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日本東演劇團曾先後在上海、武漢、廣州以日文版演出《同船過渡》,日本東演劇團還曾在日本連續上演沈虹光的兩部話劇《同船過渡》和《幸福的日子》100多場,創日中戲劇交流史輝煌。沈虹光將湖北的故事用話劇唱響日本。

成就


湖北戲劇
湖北戲劇
湖北的戲劇藝術家們也因此在全國受到矚目和擁戴,余笑予、陳伯華、沈虹光、朱世慧、肖慧芳、李春芳、楊至芳胡新中張巧珍、張慧芳、劉丹麗等一批知名戲劇藝術家在國內外享有聲譽並受到膜拜。自1986年以來湖北先後已有21位藝術家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74 位藝術家獲"牡丹花戲劇獎",其中朱世慧等獲"二度梅"。這些優秀的藝術家們幾乎都成為了湖北各劇種及院團的藝術帶頭人,引領和推動著湖北戲劇事業的發展和繁榮。而且湖北戲劇的春天呈現多元。湖北有民營戲劇團體近920家,從業人員23000,許多民間戲劇團體在全國開花璀璨奪目。福星科技是湖北一家上市公司,被中宣部、文化部評為全國雙服務先進單位。湖北福星科技董事長、總裁譚功炎尤其對戲劇重視和痴迷,由此福星楚劇團的《人在福中》,三年在全國演出1400多場。《人在福中》在第八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奪得優秀演出獎、優秀樂手獎、優秀音樂設計獎、優秀表演獎所有獎項。湖北一批有識之士正向湖北戲劇激情走來。三峽、宜昌京劇票友電視大賽,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滿懷激情以一曲嫻熟的京胡伴奏和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春芳連袂登台……湖北戲劇的春天已由專業呈現多元,荊楚大地正激情蕩漾歌舞平升。

傳承


搶救專題片
搶救專題片
戲劇已越來越受到中國乃至世界的關注和矚目,197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 及文化組織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便在巴黎舉行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制定建立根據現代科學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集體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使全人類的世界遺產得以留存。2006年國務院批准並於6月公布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的漢劇、楚劇、黃梅戲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人們深深地認識發現保護民族文化是保護民族的精神家園。中央電視台CCTV"空中劇院"是中央領導倡導,在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的支持和指導下,由中央電視台第11套台節目創辦的專業戲曲欄目。CCTV"空中劇院"戲劇欄目曾在湖北攝製了專題片《江上大音--漢劇》,向全國全面追溯回顧湖北漢劇發展歷史並推介,同時對其生存現狀深入思考和呼籲。湖北漢劇正申報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讓世界了解和保護湖北漢劇。"CCTV空中劇院"欄目還曾到湖北現場直播和錄播劇目《膏約章》、《樊姬夫人》、《法門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寸金連》等,在全國推介和展示湖北優秀劇目和湖北領軍人物。湖北戲劇在全國倍受關注大放異彩。
荊楚大地,一桌一椅也許就是廳堂屋舍,一門一窗也許看見"西嶺千秋雪"、"東吳萬里船"。湖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之鄉,三國文化之鄉,古人類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和中國近現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以炎帝神農、曾侯乙編鐘、三國史跡為代錶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久遠、底蘊深厚;以三峽、武當、神農架為代表的山水文化資源奇秀多姿、品位雋永;以巴土風情、江漢風情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繽紛奇異、特色鮮明;以屈原、宋玉、王昭君、陸羽、李時珍、聞一多為代表的名人文化資源浪漫奇幻、可歌可泣。湖北戲劇因此有著無窮絢麗的史跡供人們吟唱,湖北戲劇藝術在全國有著輝煌的歷史與成就,更為樂見其成的是,如今有一股瀰漫在整個荊楚大地的令人感奮的情愫,那就是在這個"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網路社會"充斥於耳的當代,在這個所謂戲劇不景氣而少不了有人滿眼悲觀和喋喋不休的當代,湖北黨政領導、湖北戲劇業內人士和八千萬湖北人民,仍懷著將湖北戲劇大省建設成為湖北戲劇強省的"同一個夢想".
為了湖北戲劇更大繁榮發展,成功舉辦了"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湖北省文化廳領導和推動著全省範圍藝術資源的優化組合,舉全省之力進行藝術創作,大膽聘請許多國家級一流專家全力打造20多台劇目,涉及舞劇、音樂劇、京劇、話劇、歌舞劇、楚劇、豫劇、黃梅戲、花鼓戲等幾乎所有藝術門類,這些劇目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效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話劇《母親》獲文化部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楚劇《娘娘千歲》、京劇《三寸金蓮》獲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並參加七藝節演出。話劇《臨時病房》獲第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等7項獎勵。兒童劇《檸檬黃的味道》獲得第五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音樂劇《大三峽》和京劇《曾侯乙》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花鼓戲《十二月等郎》入選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30台初選劇目,大型地方風情舞蹈詩《家住長江邊》、《臨時病房》等10個劇目入選"八藝節"湖北重點劇目。《貴婦還鄉》等6個劇目入選"八藝節"參演劇目。《膏藥章》入選全國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楚劇《三月茶香》、豫劇《山野秀才》黃梅戲《和氏壁》、花鼓戲《宋玉》、話劇《情罹扶桑》等正在進一步精心創作和加工排演。湖北省25台劇目獲文化部"文華獎"、13台劇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1人次獲中國劇協"梅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