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區共和鎮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轄鎮
共和鎮,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下轄鎮,地處平川區中部,東接黃嶠鄉,南與靖遠縣接壤,西與寶積鄉毗鄰,北與靖遠縣接壤,行政區域總面積302.99平方千米。
1959年,成立共和公社;2004年,建立共和鎮。截至2018年末,共和鎮戶籍人口為19739人。2020年6月,共和鎮下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
1959年,成立共和公社。
1983年,改為共和鄉。
1985年,成立平川區后,劃歸平川區管轄。
1997年,調整為共和鄉和黃嶠鄉。
2002年,將共和鄉西合村調整成立紅會鎮。
2004年,撤銷共和鄉和紅會鎮,建立共和鎮。
共和鎮地處平川區中部,東接黃嶠鄉,南與靖遠縣接壤,西與寶積鄉毗鄰,北與靖遠縣接壤, 行政區域總面積302.99平方千米。
共和鎮地處中部,屈吳山、黃家山結合地帶。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向東北傾斜,地形主要以山川、丘陵和溝壑等為主。境內最高點位於西合村3社,海拔1900米;最低點位於紅溝村筆子河,海拔1500米。
共和鎮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全年主導風向以西北風為主。
多年平均溫度7.6℃,1月份平均氣溫-9.6℃;7月份平均氣溫21.2℃。
生長期年平均184天,無霜期年平均為143天,最長達170天,最短為116天。
年平均日照時數2899小時。
年平均降水量260.8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12.4天,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9月最多。
年蒸發量為1700毫米。
共和鎮境內河道屬季節性清水沙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打拉池沙河、常崖沙河、紅溝沙河、西合沙河4條,總長35千米。境內最長的河道為打拉池沙河,長18千米,流域面積25平方千米。
2011年末,共和鎮下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下設46個村民小組。
共和鎮區劃詳情 | |||
社區 | 打拉池 | ||
行政村 | 兄弟 | 中和 | 西合 |
小水 | 老莊 | 紅溝 | |
常崖 | 毛卜拉 | 毛河洛 |
2020年6月,共和鎮下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
共和鎮區劃詳情 | ||||
社區 | 打拉池社區 | |||
行政村 | 毛河洛村 | 兄弟村 | 中和村 | 常崖村 |
老莊村 | 小水村 | 毛卜拉村 | 紅溝村 | |
西合村 |
2011年末,共和鎮總人口1913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39人,城鎮化率6.0%。總人口中,男性9756人,佔51%;女性9375人,佔49%;14歲以下2861人,佔14.9%;15—64歲14763人,佔77.2%;65歲以上1507人,佔7.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8092人,佔94.6%;回族1039人,佔5.4%。2011年,人口出生率7.64‰,人口死亡率2.56‰,人口自然增長率5.0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5.6人。
截至2018年末,共和鎮戶籍人口為19739人。
綜述
2011年,共和鎮財政總收入649.6萬元,比上年增長10%。
2018年,共和鎮有工業企業5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1個。
農業
2011年,共和鎮農業總產值3.3億元,比上年增加13.4%,占生產總值的57.8%。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胡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5209噸,人均256.9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西紅柿、西瓜、籽瓜。2011年,西紅柿種植面積300.9萬平方米,產量45082噸;瓜類種植面積400.2萬平方米,產量2189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3萬頭,羊飼養量1.6萬隻,家禽年飼養量7.9萬羽。
工業
商貿
2011年末,共和鎮有商業網點228個,職工479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地名由來
共和鎮因當地回、漢兩族共同居住,融洽相處,因此得名。
共和鎮境內有308省道經過。
2011年末,共和鎮有私立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84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7所,在校生970人,專任教師12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生1385人,專任教師8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張
平川區共和鎮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活動
2011年末,共和鎮有鎮文化中心1個,村級文化活動室6個,各類圖書室11個,建築面積560平方米,藏書1.3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23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2011年末,共和鎮有各級學校有籃球場11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