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傳益

西泠印社社員

欒傳益,字倉實,1949年1月生,大連人。長期從事書法、篆刻的教學、研究與創作。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大連書法院副院長、大連印社顧問、海天印社名譽社長、遼寧大洋河臨港產業區首席玉文化產業智庫專家顧問、遼寧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書法研究生導師。自1973年起,書法、篆刻作品在海內外展出、發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有收藏;為泰山武當山等景區、景點題寫匾額或對聯。

出版著作


有《隸字異形考辨》《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詩經印譜》《欒傳益書法篆刻集》《鋼筆書寫教程》《篆刻100問》等,主編參編有《書法教育研究文集》《中國書法鑒賞》《篆刻▪大連故事》《泰山名勝印譜》《中國近現代史及國情教育辭典》等著作。寫有《楷書結體教學探微》《隸字異形考辨九則》《顏真卿<祭侄文稿>石刻沉浮考》《<祭侄文稿>復州出海石刻本初探》《倉實說字》等論文。其中《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被納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2019年9月榮獲第二十八屆全國美術圖書“金牛杯”銀獎,同年十二月獲第三十五屆浙江省優秀圖書獎。2020年4月該書又獲得“2019浙版好書年度榜TOP30”。
不忘初心、堅守三尺講台
在教學上、欒傳益是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曾多次獲得“教學優秀”獎。他初學顏體,轉益多師,對各種書體無不潛心研習。為適應課堂楷書教學的需求,他細心研究歷代楷書大家的筆法和結構特點。有人問道,有必要這麼做嗎?他說,學生的喜好和臨習各有不同,如果僅以一楷之法去講授各家之法是不合適的,是教師的失職。他認為:世界萬物之美和人類追求所有的美,在書法上都有所體現。他講課語言生動、詼諧,常把人們生活中的美的例子用在教學上。在其《楷書結體教學探微》一文中,他對楷書的結構形式從“視學藝術”的角度形象地概括總結為四個方面:字中主筆及其作用;大部分楷書結體呈現出不規則的菱形狀態;“口”字結構特點及應用;筆畫交錯參差的結構形式。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了繁雜的結構形式,一聽就懂,一目了然。
他注重師範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三筆字(鋼筆、粉筆、毛筆)”的教學成果顯著,在當時遼寧師專系統的歷屆師生書法彙報展中,大連師專(后與幾所院校合併為大連大學)的學生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兄弟院校和社會的一致好評。他曾說,一筆好字是一個人進步的橋樑。這句話在他教過的學生中,不論是在教育實習,還是走向社會,許多人一生的經歷和成功之路都得以驗證。1996年他由大連大學調至遼寧師範大學,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完成了師範生教師職業技能教育的各學科的教學大綱和考試綱要,對完善學科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無意中“創造”了幾個第一;改革開放后,他在大連師專率先組建了全省第一個美術和音樂兩個專業,並在美術專業中增加了書法學科,是書法教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全省第一個招生的書法碩士生導師;他與校成教學院聯合舉辦了全省第一個成人教育的書法大專班;他又是大連首個西泠印社社員。
遼寧師範大學李雪銘校長對欒先生的書藝及其在師範生教師職業技能教育上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欒教授“傾心三尺講台,不忘初心,教書育人,以其執著的治學和創作精神影響和培育了大批優秀學子。”
教學不忘著述各類佳作頻出
教學之餘,在學術上欒先生也是一個勤於耕耘的人。他著有《隸字異形考辨》《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詩經印譜》《欒傳益書法篆刻集》《鋼筆書寫教程》,主編參編有《書法教育研究文集》《篆刻100問》《中國書法鑒賞》《篆刻·大連故事》《泰山名勝印譜》《中國近現代史及國情教育辭典》等十餘部著作。寫有《楷書結體教學探微》《隸字異形考辨九則》《顏真卿<祭侄文稿>石刻沉浮考》《<祭侄文稿>復州出海石刻本初探》《倉實說字》等多篇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其中《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被納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2019年9月榮獲第二十八屆全國美術圖書“金牛杯”銀獎,同年十二月獲第三十五屆浙江省優秀圖書獎。2020年4月該書又獲得“2019浙版好書年度榜TOP30”。
一本書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獲得三個圖書獎、這確實不是一件易事。欒先生說:有關異體字的研究,一共出版了兩本書。引起對異體字的興趣和研究是緣於教學的需要。無論是古文字還是今文字,異體字都散見於歷代碑帖和文獻中。課堂上經常有學生指著字帖問:這是什麼字?為什麼這樣寫?這種字體的變化意義又在哪裡?是什麼字容易回答,但回答“為什麼”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了。答疑解惑是教師的責任也是使命。想要回答問題,就必須對異體字有一個深刻的了解。經過不斷地學習、研究、收集和整理有關資料,久而久之,數量漸增時就想要編一個能適合課堂教學和書法愛好者在學習和創作上可以使用的教材和工具書,這是初衷。
2011年,欒先生編著的《隸字異形考辨》一書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收首文字例489個,每個字均從形義進行詳盡考辨,對於異體字的正誤進行辨析。該書一經出版,就受到學術界的好評。
完成這部著作用了近七年的時間,他從文字發展的角度考辨了隸書異體字的淵源,對歷代字書的失誤提出見解,譬如“丘”這個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其小篆“從北、從一”,古文“從北、從土”,並由此釋出“丠”“㘳”二字。他通過對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中的“丘”字形體的深入研究而作了詳實的考辨,對此二字持否定態度,闡述了新的觀點:“許書對丘字所釋有誤。”
欒先生論字嚴謹,追求無一字無來處,他曾因一個字所依據的史料難於定論,便使該書的出版計劃一拖再拖。他說:“自知愚笨,唯恐用功不足,遺缺學界,影響後生。寧可多添白髮,多耗生命,換得個心如水凈。”其高尚的品格,厚道的為人彰顯出他的人格魅力。
在《隸字異形考辨》的基礎上,2018年11月《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一書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發行問世。這是欒傳益積多年心血完成的又一力作,開闢了“‘書法文字學’的新視野,為‘書法文字學’的學科構想和建設奠定了基礎”。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著名書法家、文藝評論家陳振濂先生在談到李圃主編的《異體字字典》和王寧的《漢字構成學》時說:“但從書法角度討論其寫法不同及演變並作考辨,而不僅僅是比較作為結果的漢字字形異同,卻還不得不推這部《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為更方便。蓋彼為文字學研究而此為書法家而設也。”
在著作過程中,由於不通電腦,只好由其子做助手。欒先生說:“為了此書,把兒子不分晝夜,不分寒暑地拴在身邊,到成書時,他已經6年沒有出去工作了。”可謂是父子攜手、共同編撰、歷盡艱辛、功在當代。
《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為書法家,書法教學和書法愛好者提供了一本適用的工具書,為中國書法各種書體中的異體字提供了系統而全面的資料和考辨,解決書法教學中對異體字的答疑解惑,臨習創作之用,同時也為書法界同仁提供創作時的擇字、選體、選型之用,提供各種字體字形及取捨的考辨上的依據。”
陳振濂先生說:“非常看好這部《中國書法異體字大字典——附考辨》,它不但是當下極具特色的一部好的工具書,而且還預示了‘書法文字學’作為一個新學科在未來的發展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性。”
歷經12載雕刻《詩經》305方
古語說“書畫同源”,在欒先生看來,書畫與篆刻也是同源,“好的印章構圖就是一幅畫面。”欒先生治印多年,上溯秦漢,探求拙樸之印風。他曾為泰山、千山羅浮山等多處景點篆刻印章並為景區永久收藏。
在篆刻方面,欒先生在70年代中期的時候就已出名了,可是到80年代的時候,他感覺遇到了瓶頸,在於植元先生的建議下,他拜訪了金州的書畫篆刻家劉占鰲老先生,一番交流后,老先生他建議回去再刻刻漢印看看,他恍然大悟,回去一刻果然找到了感覺,受益良多。回望過去他感慨:書法篆刻不是學幾天就行的,要抓住根本,要真正研究進去。風格是一個長期的積澱,是學養的積累,是技法的成熟,絕不是有意追求就能夠得到的。
1989年,他開始構思並著手創作主題性篆刻集。他說:“任何一位篆刻家,出版印集並非難事,但要出版一本有價值的印集也非易事。”他說:“隨著創作的深入,遺憾也不時產生,引起了一些新的思考;力爭使篆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給人以更廣闊的聯想空間。”基於這種思考,經過對歷代文獻的反覆研究,最後選擇了一條無人涉獵之路,以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為原本開始創作較能反映出《詩經》這部古代文化元典的主題性篆刻集。
這部作品歷時十餘年完成。其內容沒有直搬題目式的簡單幾個字,也不是全詩錄刻,而是選取每首詩中有代表性的字句作印文,邊款則由印章釋文、印文出處、詩旨三部組成,使人按圖索驥,獲得聯想,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先生欣然為此作序,他說:“幾經拜讀,深感其匠心獨運之妙,也正好體現了他對篆刻創作的嚴肅認真態度,並在內容的廣泛與深入,形式的簡練與多樣化,進行了有益的追求,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可喜成就。”
首都師範大學廖仲安先生在序中說:“把三百零五個印章集成《詩經印譜》后,卻無意中給人們多方面的效益,它既可以作三百零五篇的目錄,又可當《詩經》名句的集錦,又可以當先秦各體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竹木簡書等)的字彙。無論對學習古典文學或古文字學都大有用處。至於欣賞籀篆印章精雕細刻的技巧與美感,更是不言自明了。”
2001年《詩經印譜》出版,其印章形式多樣,筆力樸拙遒勁,跌宕有致,於細微之處激情涌動,彰顯個性,展示了欒傳益教授對古典文學和古文字學的深厚積澱和修養。著名學者、書法家於植元在為該書撰寫的跋中稱讚“十年辛苦不尋常”。
出版著作 3張
出版著作
書法作品一 14張
書法作品一
書法作品二 16張
書法作品二
篆刻作品一 15張
篆刻作品一
篆刻作品二 13張
篆刻作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