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六冊

五部六冊

《五部六冊》是明朝嘉靖時羅教所奉持的經典,由教主羅清所撰寫,在中國民間宗教歷史的發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目錄

正文


《五部六冊》是明朝嘉靖時興起的一個新興教派-羅教所奉持的經典。由教主羅清所撰寫。從慧能的原型演義成新一代的教主。羅教及寄寓其宗教思想的《五部六冊》,在中國民間宗教歷史的發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揭示羅祖的《五部六冊》神秘的內涵及與佛教、佛教禪學的內在關係,無疑亦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在演義過程中怎樣向禪宗靠近。再者乃以影響羅祖禪學思想的主要經典─《壇經》與《金剛科儀》二書去掘發羅祖對該書的汲取及轉化。最後是針對《五部六冊》這一經典的教理教義之分析,來探究羅祖的教義思想如何以禪學為中心,並摻雜儒、釋、道三家融合成一獨特的思想,也就是從經典的模寫來見出其傳承禪學與自我創發之處。可以說,本論文試圖借著這樣的研究,尋繹出禪學在民間流傳的另一面貌,以及民間宗教與佛教禪學的互動情形。
《五部六冊經》寶卷,終於在北京有關古籍拍賣專場上市,遺憾的是其中僅有明刊本四冊,另二冊均為配本清刊本。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前傳市流通的明刊本,全套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刊本的很少見,據說有關省市圖書館至今罕見有全套館藏,故有難覓一套《五部六冊經》明刊本寶卷之說。
所謂“寶卷”淵源於唐代佛教的俗講,在唐人寫經中已有發現。宋代已出現在勾攔和瓦子中進行演唱,最早《銷釋金剛科儀》就是宋代的作品。至於“寶卷”這一名稱的出現,始見於元未明初,北元愛尤識理達臘宣光三年,即洪武五年(1372年)由蒙古脫脫氏抄寫施捨的《目連救母離地獄生天寶卷》,是目前見到最早的“寶卷”古籍。此卷本原為鄭振鐸先生收藏,現歸首都國家圖書館館藏。
至於所謂羅清《五部六冊經》寶卷是指:第一部《苦功悟道卷》,一卷一冊不分品;第二部《嘆事無為卷》,一卷一冊不分品;第三部《破邪顯正鑰匙卷》,上下兩卷兩冊,二十四品;第四部《正信除疑無修正自在寶卷》,一卷一冊二十五品;第五部《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一卷一冊,二十四品。上述五部經書,簡稱《五部六冊經》是由羅清(1442年至1527年)、又名因,亦名夢鴻,法名普仁。羅清創“無為教”,後世門徒稱他為“羅祖”或“無為教主”。該經是羅清口述,由其弟子福恩和福報二人筆錄整理而成。
在明代《五部六冊經》的刊本中,以萬曆時期刊本較好,這是因為得到宮中太后、皇后、妃和太監等的參與和支持。如萬曆慈聖皇太後於“萬曆四年二月吉旦印施”的就有《五部六冊經》御制內府本寶卷。此外,在萬曆時期號稱南禪臨濟宗的蘭鳳和尚與其弟子王源靜,從佛學的視角對《五部六冊經》進行整理和註釋,從五部六冊擴充為十六卷十六冊,並更名為《金剛般若經註釋全集》,在民眾信仰中更增強了佛學色彩的宣傳力度。又如“萬曆壬子孟秋校正乙酉年重刊”內府御用刊本《五部六冊經》其經面為黃綾地五色刺繡、封套為黃色麻面套,被學者和收藏家視為校刊《五部六冊經》的祖本和珍本,用來校訂後來出版的校本。這是因為由於種種原因,同一寶卷的不同版本、內容、形式都會出現差異,特別是清刊本和傳抄的前代寶卷,不論文字詳略和內容也常改動,故祖本具有特殊價值。
寶卷不同於佛教和道教的經書,它是民間的會道門的佈道宣講用書,特別是羅清創建的“無為教”被朝廷視為“邪教”,引起明統治者的不安。萬曆十五年(1587年)就有都察院左御史辛自修上奏“無為教值此凶年,實為隱憂。”到 萬曆晚年,由於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無為教徒趁機進行反明王朝活動,致使朝廷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下諭全面查封無為教“殺母赦”並嚴令銷毀《五部六冊經》。經過明朝廷一系列的查抄“無為教”及其經書,使《五部六冊經》遺留世間的極少,特別是同一刻版的萬曆內府御制的《五部六冊經》寶捲成為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