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8條詞條名為唐人街的結果 展開
唐人街
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唐人街,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聚居的地區。唐人街的形成,是因為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
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歷宋、元至明,外國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人的歷史情結很深。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稱自己是“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便稱為“唐人街”。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 1875年,張德彝在《歐美環遊記》中稱唐人街為“唐人城”,其通英語,英語稱唐人街為Chinatown。唐人街的歷史比英語名稱Chinatown要早幾個世紀。
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歷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一直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姓氏為“唐姓”,中國衣飾為“唐衣”,中國商船為“唐舶”或“唐船”,而從海舶上轉販到的中國貨物則被成為“唐貨”。甚至現代習稱的“漢語”,也被宋代海外諸國稱為“唐語”,中國人留居海外一年不還者,被稱為“住蕃”,而外國人在中國逾年不歸,則稱“住唐”。沿襲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華人仍然自稱為“唐人”,華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則將祖國稱之為“唐山”。歷時千載,綿綿不絕。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始於唐代日本。當時日本人用以稱呼在日居留的中國人居住區。《明史·真臘傳》中提到:“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1673年,清代才子納蘭性德在《淥水亭雜識》中留下了有關日本唐人街的記錄:“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留給日本人的印象最深,因此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人也以此為自豪,樂意接受這樣的稱呼,常常用來自稱,所以一直延續至今。
19世紀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貿易往來多了起來,洋人也以“唐人”稱呼中國人,中國人居住集中的地方被成為“唐人街”。1872年,屬於清洋務派的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記載:“金山(即今日美國舊金山)為各國貿易總匯之區,中國廣東人來此貿易者,不下數萬。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國人呼之為‘唐人街’。建立會館六處。”1887年,曾任駐外公使隨員的王詠霓在《歸國日記》中也使用了“唐人街”一詞:“金山為太平洋貿易總匯之區,華人來此者六七萬人,租屋設肆,洋人呼為唐人街。六會館之名曰三邑,曰陽和。”
1875年,張德彝在《歐美環遊記》中就稱唐人街為“唐人城”,張通英語,英語稱唐人街為 Chinatown。其實,在這以前,張德彝更為直接,他將 Chinatown 直譯為“中國城”,如《航海述奇》(1866年):“抵安南國,即越南交趾國……再西北距四十餘里,有‘中國城’,因有數千華人在彼貿易,故名。”
1930年蔡運辰《旅俄日記》:“飯後再赴旅館,新章五時亦至,候余甚久,公事畢,同游中國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牆高底,完全華式,華人名之曰中國城。”今人李歐梵有一篇有關唐人街的隨筆,題目就叫《美國的"中國城"——唐人街隨筆》(1975年),文章說:“唐人街是老華僑的溫床、新華僑的聚會所。也是美國人眼裡的小中國。也許我們應該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乾脆稱它為中國城(Chinatown),可能更恰當一點。”
“唐人街”還是要比“中國城”常用。中國人的歷史情結很深。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稱自己是“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便稱為“唐人街”。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a/m9ab87e390e48c279f5a470d11837b83f.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在16世紀以前,唐人街主要分佈在中國周邊的國家。19世紀初期,唐人街在美國和加拿大形成。19世紀中葉,唐人街遍及全世界。唐人街保持著中國的風俗習慣,講普通話或各省方言。這裡有中國百貨店,有中文的書店、學校、報社、華人社團,有中國式的廟宇、祠堂等。
隨著華僑華人的富裕,他們在海外的地位漸漸提高,新一代的華人移民會選擇移民城市的其他地區居住,一些唐人街亦出現華人人口遷離﹑人口老化的現象。2009年,很多地方,唐人街成了中華文化區的代名詞,華人聚居地的本意反而淡了。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8/m8816cc0cbe933c6b253405fd69677fdf.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c/mdcfeaef85b9619781ca46b75c07b7cc1.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b/m2be885d420e4488a604429e9be948d41.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在唐人街里一直延續著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模式。唐人街上,一塊塊漢字標牌,各種風味的中餐廳,以及出售中國傳統工藝品的商店隨處可見。超市裡大到中國產的桌椅板凳,小到針頭線腦,一應俱全。到唐人街購物或是用餐,更是能體會到中國式的“人情味”。或許是因為都是北方老鄉,在買韭菜或是豆腐乾的時候,老闆總會額外的多添一點;或許是因為同是“黃面孔”,餐桌上也常常會得到額外奉送的一大碗“例湯”。各種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也由華僑華人在唐人街上世代延續。在曼谷唐人街過春節,可以看到舞動的長龍瑞獅,虎鶴雙形拳、南拳等中國傳統武術表演;可以看到居民燒香點燭拜祖宗、拜神靈,祈求幸福與吉祥;可以看到“中國紅”染紅唐人街的各個角落;還可以品嘗到地道的中國年夜飯。濃郁的年味,恐怕連中國人也不能不為之驚嘆、感慨。對留學生和華僑華人來講,唐人街延續的是他們精神上的“根”。著名學者李歐梵曾著文描寫在美國的日子,文中就寫道:到了美國以後,住在距紐約不遠的一個小鎮上,紐約的“唐人街”成了我每月朝聖的新“麥加”。每一個月中,我總要抽空去一兩次,總在周六或周日,也是一早搭車去,看一兩場中國電影,吃一兩頓中國館子,到中國書店裡逛逛或買幾本書,也會覺得生活充實了不少。唐人街在我生活的邊緣,然而也往往會成為我心靈中的重鎮。出國已久的中國人,常常會不約而同地到唐人街買東西、吃館子,外國人每逢禮拜天上教堂,中國人則上唐人街。在外國人眼裡,唐人街是“小中國”,它延續的是中華文化。對外國人來說,唐人街是認識中國的第一步。
唐人街的變化似乎不能避免。唐人街不可能只是一個封閉的、與當地社會完全隔絕的小圈子,它必然要受到西方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衝擊。而且,隨著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的落地生根,唐人街從社會文化的邊緣移向主流,唐人街發生的種種變化都是十分自然的。與此同時,生活或是曾經生活在唐人街上的華僑華人們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續著唐人街的精神或是文化。這使得變化了的唐人街依然具有強烈的文化識別特質。李歐梵說,如何在文化交匯中保持住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才是關鍵問題。從美國唐人街走出的新一代華僑就做了不少事情,他們訪問年老的華僑,拍攝唐人街的記錄片,並出版刊物。這在美國社會上產生了若干積極影響,不少大學紛紛成立“美籍華人”研究中心。當唐人街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時候,它就有了更為深遠的影響。唐人街的變化從一個角度折射出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足跡,從唐人街的發展、變遷可以看出華僑華人在求得自身發展的同時,為所在國的繁榮作出貢獻的點滴。
華人移民人口結構的改變,形成社區經濟文化和社會交往狀態的改變:其一,由大陸移民開設的商店、超市、餐館和服務機構(如法律、會計、移民、職業介紹、醫療保險、保險、旅遊等)陸續增多,相應的,以大陸人士主導的社團組織也相繼出現,並在社區內有了一定的發言權;其二,華人媒體的變化,幾家華語電視台為了吸引大陸移民觀眾,都增加了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播放內容;其三,社區中人際關係的變化,隨著大陸移民的奮力拚搏,在生活和工作上開始站穩腳跟,事業上有所成就,以及大陸留學生陸續取得大學學位,創業有成,逐漸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其四,華裔人口的增長促使華裔政治影響力日益提高。
韓國,首爾
韓國,仁川
新加坡
泰國,曼谷
菲律賓,馬尼拉
越南,胡志明市
馬來西亞,檳城
馬來西亞,吉隆坡
日本,橫濱,中華街
日本,長崎,新地
澳大利亞,墨爾本
澳大利亞,悉尼
緬甸,仰光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紐西蘭,奧克蘭,Newmarket
紐西蘭,惠靈頓

墨爾本唐人街
美國,西雅圖
美國,舊金山,Jackson Street, Stockton Avenue
美國,紐約
美國,洛杉磯,Broadway Avenue, Spring Street
美國,芝加哥,Along Wentworth at Cermak
美國,費城
美國,波特蘭
美國,華盛頓,H Street
加拿大,多倫多,登打士西街唐人街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6/m0686bba14a4ffedbe2c4e48314e44643.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加拿大,溫哥華,Pender Street and Main Street
加拿大,列治文
加拿大,蒙特利爾,rue ST-LAURENT
美國,克利夫蘭
美國,檀香山
美國,休斯敦
美國,奧克蘭,Broadway Avenue, 7th Street, Harrison Avenue, 10th Street
美國,俄克拉荷馬,N. West 23rd Street and Classen Blvd
美國,匹茲堡
美國,沙加緬度,3rd, 5th, J, and I Streets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0/m6053bf4db787a7eb7f842fdc08c70e76.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加拿大,卡爾加里
加拿大,艾德蒙頓
加拿大,溫尼伯
加拿大,渥太華
古巴,哈瓦那
多米尼加,聖多明各杜阿爾特唐人街
英國,倫敦,中國城
法國,巴黎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e/mfeea5e0a5b82ba0a69b4f49d26ded6d6.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英國,曼徹斯特
英國,伯明翰
英國,利物浦
英國,格拉斯哥
英國,加的夫
荷蘭,阿姆斯特
唐人街對中華物質文化的傳播。日用品、飲食、農產品、服飾等許多物質文化是通過唐人街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如服飾,應當說華僑華人起著服裝模特的宣傳作用。飲食文化更是通過他們經營的中華餐館傳播到各地的。
橫濱唐人街更是被譽為“中國名菜飯館街”,素有“食的天堂”美稱。日本人常常來這裡享受中國美食。這裡的中國菜屬於廣東菜系,清淡可口。人們遊覽逛街時,吃著廣東特色的叉燒包,興高采烈。此外,受歡迎的還有廣東燒麥。由於日本人愛吃魚,而上海飯館的菜譜以魚類為多,所以他們很喜歡上海菜。另外,“四川料理”中的麻婆豆腐在日本也家喻戶曉。
唐人街對中華精神文化的傳播。音樂、舞蹈、藝術等不少都是通過唐人街向世界傳播的。唐人街作為中華文化的固定展示處,每到中國農曆春節,舞龍、舞獅、戲曲、武術、雜耍還有平時難得聽到的鞭炮聲……熱鬧喧騰,吸引了很多當地人前來唐人街遊玩參觀。唐人街的華僑華人用中國傳統方式來歡度春節,同時也把中國的民風民俗展現給世界,給當地人帶去歡樂。
《行走唐人街》記者孫寶印採訪了日本當地一所中華學校。那裡的老師正帶著學生在包餃子慶祝中國農曆春節。過年吃餃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祈禱新的一年裡順順利利。記得很清楚的一個畫面,小朋友每人一共才五個餃子,但很多小朋友都捨不得吃,有的要留給爸爸,有的要留給媽媽,有的要留給弟弟。這些小朋友傳承了中國傳統的孝道。還有一個鏡頭,爺爺、兒子、孫子,一家三代人在中華街上舞獅。什麼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實際看看孩子就知道了。
唐人街對中國語言文字信息的傳播。走在神戶南京町的路上,穿過門樓,南京東路、西路、南路、北路等星十字型的中心街,各商店的招牌中文居多,在這裡隨時可以聽到人們講中文。語言本身即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同時語言也是文化的代碼,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語言的背後是文化,不同的語言代表不同的文化。儘管海外華僑華人在海外時代更迭,經歷滄桑變遷,但只要他們還在講中文,寫漢字,他們的民族特徵就沒有改變,根的意識就沒有泯滅。很多唐人街都開辦華文學校,或全日制或周日制。它不僅是少年兒童學習漢語語言文化的地方,也是一個宣傳陣地和中國文化交流站。目前,中國在世界很多國家興辦的孔子學院,它並非一般意義的大學,而是推廣漢語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孔予學院為外國人學習漢語提供了專業的場所,每年都吸引很多外圍人入學。大力發展海外華文教育,是在海外華人社會傳承中華文化和向所在國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措施。
唐人街是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聚居的地區,這些地區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保持傳統中華文化。他們為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人街是華僑華人在異國求生存、謀發展的腳印,他們是華僑華人的歷史文化見證。同時,唐人街作為外國人眼中的“小中國” ,他們通過這個窗口來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文化,為中華文化被世界所認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國舊金山唐人街是舊金山市政府的開山鼻祖:1846年,美國戰船缽士茂號在現在唐人街花園角的地方登陸,並升起第一面美國國旗。當時,舊金山還稱為耶巴布納YerbaBurna,六個月後,舊金山市政府正式成立,耶巴布納改名為三藩市(San Francisco)。但在成立市政府之前,華人已在唐人街繁衍生息。到美國創業謀生的最早的華人是廣東人,1807年,廣東籍商人到達美國,將中國的絲綢、陶瓷、海味、煙草等產品銷往美國。在200年之前,中國人有這個想法真是了不起,這標誌著華人邁向美洲大陸的第一步,舊金山的發展和輝煌是與華人息息相關。開埠以來,唐人街一直是海外華人生存與發展的根據地,唐人街規模不斷在壯大,為華人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當進入舊金山唐人街,街上空掛滿中國大紅燈籠和到處都是中文招牌,所聽都是漢語,所見的都十分有中國傳統風格的裝飾。
舊金山唐人街坐落在雄偉繁忙金融商業區的一角,格蘭特大道(Grant Avenue)和布希街(Bush Street)很有中國的味道。牌樓門框上方有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牌樓之後,就是唐人街了。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e/mde04c7d2d5d925d8f004d91e64a4972b.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d/med84902b093181d9c3d40e064a125c74.jpg)
唐人街[華人在國外聚居的地區]

唐人街中華會館
在美國,幾乎每個大中城市都有唐人街。在整個美國華裔移民史上,唐人街佔有很重的地位。唐人街是許多華人進入美國的轉折點或入口。但唐人街並不能代表整個華裔群體。對很多新移民來說,唐人街只是一個過渡。除了唐人街,美國還有很多華人社區,被稱為“衛星唐人街”,那裡有大量的華人居住。舊金山唐人街是美國西海岸規模最大的唐人街,約有10萬餘華裔居住在那裡。舊金山唐人街的入口在格蘭特街和布斯特街交會處,長寬約1公里,有16個街口。大門是一座中式牌樓,綠瓦蓋頂,上書孫中山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唐人街里的人都會講中文,粵語是這裡的主要語言。在寸土寸金的紐約曼哈頓島也有唐人街,緊挨著市政府、華爾街和世界表演藝術中心百老匯,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紐約唐人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溫哥華唐人街

悉尼唐人街
澳大利亞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的唐人街也位於該市市中心,由當地華人出資興建,仿古都西安風貌。在唐人街入口處還設有中式牌樓。城內街道全用紅磚鋪地,街道兩旁全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樓閣。墨爾本、堪培拉的唐人街,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式建築和中國習俗。澳大利亞墨爾本“唐人街”位於墨爾本鬧市區中心,長約1000米左右。街道兩旁有店鋪100多間,包括餐館、雜貨店、食品店、百貨日雜商店等。其中僅華人餐館就有26家。1996年新開設的一家華人餐館,有職工50人左右,可容納四五百人同時用餐和飲茶。在唐人街街口已豎起了四座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的牌樓,並在部分街希掛上了宮殿式的玻璃街燈。在這裡,最引人注目的還數新建的一座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博物館,該館詳細記述了華人赴澳大利亞的歷史,以及他們為開發澳洲所作的貢獻。
巴黎有三個規模較大的“唐人街”:13區唐人街、3、4區的唐人街和以美麗城為中心的唐人街。巴黎唐人街華商的經營範圍不斷擴展,涉足房地產公司、旅行社、快餐店、金行、理髮美容店、電腦商店、工藝品商店等各行各業。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唐人街地處安特衛普市中心,街道兩旁有40多家中國公司和商行。來往於此的商人和遊客皆到此品嘗中餐的美味,或是體驗東方文化的韻味。

倫敦唐人街
印尼有2000多萬華僑華人,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靠近雅加達北部沿海的班芝蘭唐人街,長約300米,整個區域有四通八達的大街小巷,是當地的購物天堂。
泰國的唐人街位於曼谷市西部,居住著約50萬華人。這裡也是曼谷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泰國唐人街長約兩公里,具有濃郁的潮汕風情,流行潮州話。唐人街聖壽牌樓矗立在耀華力路東面入口處,高16.45米,牌樓的中央鑲嵌著由詩琳通公主親筆題寫的4個中文大字“聖壽無疆”。曼谷唐人街與曼谷城同時誕生,至今已有兩百年歷史。現在已成為繁華商業區。
新加坡的唐人街非常出名。因為在新加坡華裔人口比例很大,約佔總人口的75%。新加坡的唐人街最受當地人重視。新加坡唐人街---牛車水位於新加坡河南岸,建於1820年間,現有面積2.6平方公里。新加坡郊區還有一個唐人街,又稱“唐城”,佔地12萬平方米,仿西安設計建成,有仿“大明宮”、“地下宮”、“大雁塔”、“華清池”等建築,街道上還可以看見往來不停的轎子、奔跑而過的駿馬等。
菲律賓馬尼拉市的華僑區、商業區,亦稱“中國城”。位於帕西河口北岸的賓南篤島上,其範圍包括從中國式的牌樓“中菲友誼門”開始,到石門“親善門”為止的一片街區。區內馬路狹窄,沿街有許多騎樓式房屋。店鋪式樣古老,有百貨店、金飾店、酒樓、茶館和戲院等。這裡有一條“王彬街”,是為紀念菲律賓華人領袖王彬而命名的。城北有華僑墓地。
越南最大的唐人街位於胡志明市堤岸區,該地華人約有50萬,有“小香港”之稱,祖籍以廣東、廣西和雲南居多。廣東話成為堤岸的通用語言。堤岸到處可以看到寫著華文招牌的店鋪,還有很多由華人修建的中文學校、醫院及廟宇。
秘魯長期以來一直是華僑最多的國家,近年才被巴西超過。目前有華人血統的秘魯人已超過300萬。利馬唐人街位於市中心的繁華地段,利馬唐人街規模小,總共不到一平方公里,大小店鋪不過三四百家,但在拉丁美洲它卻是最大的。在這裡,可以看到中華老字號的招牌,可以吃到地道的廣東早茶,各種中國文化符號將這裡裝點得充滿生機。在唐人街的中心位置,設有秘魯華僑中心團體---1886年成立的秘魯中華通惠總局,由八大華人會館組成。在通惠總局辦公大廳,有著當年清朝光緒皇帝給通惠總局御筆題寫的“通商惠工”橫匾,這是光緒皇帝唯一一次為外僑社題匾。
2005年年底,位於約翰內斯堡布魯瑪湖附近的西羅町大街被正式註冊為唐人街。這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唐人街。這裡店鋪林立,店鋪大都是漢字招牌,除了少數幾家中國香港、台灣人經營的店鋪外,其餘店鋪均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商人開設,包括超市、酒樓、賓館、書店、網吧、髮廊等。以西羅町唐人街為中心居住的華人約有3.5萬。經過數年發展西羅町唐人街已經初具規模。2011年11月20日,唐人街中華牌樓奠基儀式舉行。中華牌樓即將成為約翰內斯堡市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唐人街遍及全世界,將中華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唐人街保持著中國的風俗習慣,講普通話或各省方言。這裡有中國百貨店,有中文的書店、學校、報社、華人社團,有中國式的廟宇、祠堂等。在外國人眼裡,唐人街是“小中國”,它延續的是中華文化。對外國人來說,唐人街是認識中國的第一步。唐人街的商業日趨多元化,為所在國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2005年,肯·薩拉查搬到華盛頓時,這位新當選的參議員選擇在唐人街租了一套公寓,而不是在喬治敦或國會山等更完善的地區。肯·薩拉查回憶稱,他的目標是找一處“能負擔得起的就近上班的住所”,那些“總是很好的”中餐館是另一個吸引他住在那裡的原因。
據悉悉尼市政府已經對悉尼唐人街進行了全新的規劃,既希望提升這個深具吸引力的旅遊景點,使得整個悉尼中國城更富色彩和魅力,同時也折射出市政府承認華僑華人對發展悉尼的貢獻,是對多元文化和華人經濟實力的積極認可。
在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中期,唐人街華埠曾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曾是新移民的門戶與家園;曾是藝術、歷史與傳統的守護者;亦曾是華裔免於歧視的庇護所;唐人街華埠是亞裔美國群體的文化、政治與歷史庇護所。
崔崇堯(Bonnie Tsui)女士著有開拓性意義的《American Chinatown: A People’s History of Five Neighborhoods》一書,她說,“對於我來說,唐人街就像是一個指南針,它總能讓我在這個國家找到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