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商山的結果 展開

商山

安徽商山

商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東南部,緊鄰黃山市府所在地,距民航黃山站僅5公里。境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屯(休)婺公路、月瑤公路、湯屯、黃塔(桃)及開工建設的黃祁(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行動電話、固定電話、寬頻網路覆蓋全鎮。新安江的重要支流—率水、蘭水兩大河系環抱全境,全鎮土地總面積95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2.3萬人口。

簡介


商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東南部,緊鄰黃山市府所在地,距民航黃山站僅5公里。境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屯(休)婺公路、月瑤公路、湯屯、黃塔(桃)及開工建設的黃祁(景)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行動電話、固定電話、寬頻網路覆蓋全鎮。新安江的重要支流—率水、蘭水兩大河系環抱全境,全鎮土地總面積95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2.3萬人口。
據老一輩人說,商山原名單山,是以一座山的名字命名的。明清時期,商山的商業發達,做為徽商的一分子,商山人的足跡遍向全國各地,所以改稱了商山。

歷史文化


道德文化遺存——還金亭
風景秀麗的率水河畔,商山鄉境內新村村頭水口,休(寧)婺(源)古驛道上矗立著一座古樸典雅的涼亭,這就是還金亭。她與市級生態村溪洲隔河相望,四周青山環繞,流水淙淙,鳥語花香,如夢如畫。據《休寧縣誌》記載,現尚存的古路亭已廖廖無幾,僅有東臨溪鎮溪西建於明初的靈安亭和商山的還金亭兩座。還金亭如建於明崇禎七年,是紀念商山鄉吳清拾金不昧的精神而修建的,重建於民國17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造型古雅的跨路亭,保存較完整。傳說能治百病的仙人盞泉水也在此亭附近。從新村出發,沿徽洲府至婺源古驛道行走不到1000米,就到了還金亭。雖幾經滄桑,數百年春秋風雨剝蝕,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粉牆黛瓦,亭之原貌已不復現。走近還金亭,只見亭由8根紅砂石柱支撐,長4.2米,寬4.1米,高4.2米。亭內鋪設的長1.0米,寬0.4米的石板整齊完好。亭內堅有青石碑2塊,各長1.1米,寬0.6米。一碑為“重建還金亭記”,記載著“夷輯公之裔道升公勤碑於還金之處距公還金之時已將三百年”,“亭屢曾修茸訖今又歷三百春秋,碑記字跡間有泯滅莫辯者,亭棟折衰”,重建還金亭的由來;另一碑為“重建還金亭收支總碑”。亭內原有一塊主碑已於六、七十年代遭受破壞,碎碑后被當地百姓保存至今,正修補恢復。據《休寧縣誌》記載,該主碑高1.5米,寬0.75米,碑首刻有“道升公原建還金亭碑文”十字篆文,碑文中記述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商山人吳清(字夷甫,號夷軒),拾金不昧,舊還原主的事迹始未。相傳還金亭後面還有一座廟宇,至今早已蕩然無存,亭前方率水河邊有一塊大巨石現在河畔,這就是釣魚台,當年還金公垂釣的之處。雖不見當年掛過錢物的柳樹,也尋不見在河邊垂釣的還金公的身影,休婺古道也依舊風雨無阻的綿延在原處,依稀還能聽見當年滿茶葉的馬車的馬蹄聲。坐在還金亭中休憩,詳閱碑文,還金公的高尚美德無不為人所稱道,後世人所敬仰。明洪武十年的一夏日,商山人吳清自商山古村落沿山路行到土名深坑口(今還金亭處)河邊垂釣。婺源韓姓兩人沿休婺古驛道往徽州府,途徑深坑口時“日炎甚午,兩人浴”。之後匆忙趕路,遺金而不知。夷軒公見遺金而不拾,秉炬坐待三日夜還之,韓姓予以其酬,公拒之。“淡然其事為善,隱德於後世”,距今雖歷幾百春秋,而其精神仍感受人至深。在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當中,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底蘊里,還金亭是難得的道德文化遺存,是道德教育難得的絕好素材之一,經久不衰,流芳百世。
大夫坊
在商山鄉商山村水口,建於明隆慶間,四柱三層衝天式,寬8米。柱正方形,下墊基石長2.6米,寬0.66米。每柱前後均有護柱石獅,共8隻。獅身高1米,刻工精湛,形態各異。坊二層正中鐫有“德慶州知州吳繼京”斗大楷書,周圍刻有花鳥圖案。十年前被鄉政府有關人員夜裡偷賣至古城岩風景區。
蔭餘堂
“幾層小閣傍山隈,六尺地重三尺開。遊客不知人逼仄,閑評都說好樓台”這是俞正燮《徽州竹枝詞》中的名子。詩中描繪了皖南山間村居,蔭餘堂是此建築風格的代表作。
蔭餘堂原為安徽省休寧縣黃村黃家所有,始建於清代,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黃家本有意將蔭餘堂拍賣或拆除,後與PeabodyEssexMuseum博物館接觸,館方決定買下並將其運至美國展覽。一九九七年起開始解體調查,並將蔭餘堂的全部建築構件及民居內的器物由中國運至美國,行上金花、批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樑儀式後,將其原欄恢復,於二OO三年六月開始永久對公眾開放展覽。現在的蔭餘堂坐落在Boston的Salem,PEM為其精心製作了網站,提供蔭餘堂簡史、蔭餘堂家譜世系、並以3D動畫呈現蔭餘堂的建築構造和搬遷過程。
黃村進士第簡介
黃村進士第坐落於下門村中央,是為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黃福而建。黃福入仕后授兵部知事,進武選司郎中。期間,一鮑姓司禮欲為從子乞錦衣百戶,旨下,黃福上奏執意不予,並盡栽所有有罪錦衣,遷福建參議,掌司事分毫不沾,卻因受部屬連罪被謫判饒州。不久,又遷浙江僉事。因開城河、疏湘湖、勤政惠民有功,升任湖廣參議。嘉靖十一年(1532)建進士第。大門之上,藍底金字“鄉聖”豎匾鑲以龍框懸掛門樓下,大黑字木匾“進士第”橫嵌於門樓牆中,上刻有欽差巡撫、巡按、知府、知縣等名。進士第模宏大,進深51米,寬15.5米,佔地790平方米。前後四進,每進天井兩側有廊相連,前後四道天井,第一道天井除外,二三四道天井兩側均有門出入,整個建築布局類似大多數徽州古祠堂,但門樓建築風格採用七層斗拱,較享堂多出一挑,且在門后增設門樓,在寢樓后大井垣牆上造一假門樓,在縱軸線上形成進深五進的格局。寢樓後設置屏風,樓梯位於屏風之後也是較為少見的一種形式。進士第有櫧樹大圓柱102根,柱網、結構彩減柱法,減去明間前檐柱,用大額承托明間正明梁架,既突出明間,又加大立面寬,減少了開間數,避免了僭越等級之嫌。其完整的結構,獨特的風格,精湛的雕刻,堪為徽州古祠堂式建築中的珍品。黃村進士第還有一景,令人稱奇。成千上萬隻碩大的蝙蝠聚居進士第,蝙蝠在樑上、椽上、坊上一串串倒掛著,村人稱為“福到”(蝠倒)。一受驚,廳堂中成群的蝙蝠在表演著飛行特技。這是徽州古民居中絕無僅有的奇景。
黃村小學
1916年,黃振華在省立二師(休寧中學前身)發起成立“徽州二三同學會”成為徽州學生運動的先導。中憲弟後代黃滌源發起創立了黃氏小學,對本族子女入學實行免費,外族子女入學適當收費,貧窮家庭酌情減收和免收。這是休寧縣教育史上創辦最早的“兩等”小學。後來黃氏小學搬至上門入村水口廟。黃氏小學一貫奉行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思想,製作了金錢豹、穿山甲等動物標本和微型犁、耙等農具,開闢了兒童樂園,有滑梯、鞦韆、單杠、雙杠、爬竿、沙坑等體育設施供學生鍛煉和娛樂,樂園山邊有亭有樹有花草,環境十分優美。黃氏小學搬至現址后,教室依山靠路,擁有一個大操場,一處學校園,學校園內有菜地、魚池,讓學生們學以致用。朱自煊、黃蘭、金家騏、朱典智、唐永寬、胡浩等知名人士在黃氏小學度過了青春年華,為黃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1914年,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先生親臨黃氏小學視察,留下了千古留芳的墨寶:“知君所學隨年進,許我重遊到皖南”。
商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另外,還有許多古民居、古祠堂等古建築。明清時期,作為重要的水運商埠為徽商的興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古徽文化的熏陶下,名人志士輩出。如明嘉靖進士黃福、清康熙文科狀元戴有祺、清代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和科學家戴震及近現代旅外名仕數人。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起孟老先生、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象的家鄉就在商山。歷代名人留下了豐富的名勝古迹,著名的“黃村進士第”、“戴震墓”、“孫老故居”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資源


鬲山風景區
鬲山風景區位於屯溪西南近郊黎陽鎮新江村境內,這裡洞天府地,一年四季景色優美,更有各類佛教菩薩雕像十幾尊,且離中心城區很近,交通較為便利。鬲山是屯溪境內的最高海拔點,這裡空氣清新,秋高氣爽之時結伴人多可以登山望遠,視野極為開闊,能遠眺整個屯溪城區,景色非常不錯。
適逢每年春秋之際,是廣大學生、上班一族和旅遊愛好者的休閑、放鬆、娛樂的理想場所。鬲山屬於自由開放景區,是繼杭州西湖之後,第二個不收門票的景點。山腳下有很多平坦的草地,只要確保用火安全,自帶器具是可以燒烤的。
鬲山水庫位於鬲山山腳下,這裡水域面積三十幾畝,全是自然降雨和從鬲山山泉水彙集於此,水質清澈干咧,沒有任何污染。水庫里年初放養的數千尾各類魚苗,有草魚、鯽魚、鯉魚、黃牙魚等,全是靠人工採集新鮮草料餵養,沒有任何飼料餵養成分。時值金秋時節,各類魚苗都已膘肥體壯,且肉質鮮美,水庫兩邊鬱鬱蔥蔥、山風陣陣,是廣大垂釣愛好者首選的理想場所。歡迎大家來這邊觀光、垂釣,放鬆、休閑,體驗接觸大自然的快樂。
溪洲生態旅遊
溪洲村位於休婺、屯婺公路交匯處,率水河畔,距市府所在地僅8公里,交通便捷,2003年被命名為首批“市級生態村”。全村180戶,人口712人,耕地面積514畝,茶園1100畝,林地1200畝,村莊土地總面積527畝。
溪洲山環水繞,風光秀麗,綿延十幾里的密植茶園和萬餘株板栗林,鬱鬱蔥蔥,環繞整個村落,錯落有致。率水河溪洲段全長2000多米,平均河寬80米,水深3米,終年水源充沛,水質清澈,且水流平緩。村落西側的觀音山,有著“小齊雲”之譽,山上有座觀音寺廟,從公路隔岸遠眺就能看到觀音山的觀音菩薩,除本地村民有上山拜祭外,還有江浙一帶的遊人慕名拜祭。隔岸還能看到一塊向外凌空突出的巨石,有著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當地村民稱之為望夫石。率水南岸有一條休(寧)婺(源)的古驛道,座落在驛道上的還金亭已有400多年歷史,至今流傳著吳清拾金不昧的感人故事。從還金亭有一條五里源古道直通商山古村落,道旁一派田園風光、江南農家景象。純凈的民居、淳樸的民風、絕佳的自然風光,形成了溪洲獨特的人文與自然景觀,極具休閑、度假、避暑和農家旅遊價值。
千畝茶園萬棵板栗景點簡介
溪洲村茶葉與板栗聞名遐邇,是溪洲人的主要農業經濟來源,當年溪洲的祖先以溪洲天然茶樹為基礎,開始種植茶葉,並開始手工製作干茶,20世紀30年代開始建立手工作坊。上世紀70年代,開闢了新式速行生茶園,實行統一載植、統一管理、統一採摘、統一加工,溪洲的千畝茶園基地由此形成。溪洲人素有在茶園中間種板栗的歷史,而且即缺即種,久而久之,茶園中綠樹成蔭,入身其中,置身於綠的海洋,便感覺有夾著茶香的清風緩緩而來。春季板栗開花季節,茶葉與板栗的清香融合在一起,讓人心曠神怡。溪洲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千畝茶園與萬棵板栗綠色簇擁,因此形成了溪洲獨特的自然、生態觀光農業。目前通過優化茶樹結構,改良品種,茶葉已形成溪洲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神山奇景奇洞奇觀
從市級生態村溪洲出發,沿率水逆流而上約一華里路程,就到了觀音山腳下,這裡山環水抱、避風聚水、空氣清新、群山綿延、生氣旺盛,另有一方景緻。觀音山靜謐莫測,素有“小齊雲”之美譽。山谷間充滿了靈氣,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就了一方洞天福地,是鄉村休閑旅遊、探覓的絕佳福址。
觀音山的由來。傳說千百年前的一天,如來佛、觀音菩薩踏著祥雲降臨該山,普度眾生,濟世度人,並化身在此,之後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客信徒們捐資興建了觀音殿。山以菩薩顯靈,有求必應(如求財、求子、求福等)而蜚聲遐邇,遠近馳名,觀音山由此而得名。
觀音山的勝地——觀音殿。從山腳沿通往觀音殿廟遺址的道路上行,依稀能見原石階的印跡(原石階寬1.2米,上百級)。站在觀音殿遺址上,我們彷彿看到了當年香火鼎盛的情景和香客信徒虔誠拜佛的身影。觀音殿始建於明朝初期,依山依崖就勢而建,似與山一體,殿宇金碧輝煌。正殿前有兩根大柱,金龍盤繞,金光閃閃,守護著殿宇。相傳一夏日傍晚,兩條金龍從柱上騰空而起,飛向河中嬉戲,頓時祥雲布滿天空。金龍時而潛入河中,時而躍出水面,龍角上還掛著水草。觀音殿內各有如來、觀音菩薩石像一尊,另外,還有許多小菩薩。殿內設有站台、香案台等。香火旺盛時,前來燒香拜佛的信徒一日就達500多人。令人惋惜的是觀音殿於1958年被拆,而文革期間徹底被毀,已蕩然無存。慶幸的是殿內如來、觀音兩尊菩薩石像現保存較完整。菩薩依崖而立,鑿工精緻,巧取天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以說是鬼斧神工之傑作。如今,仍有一些四面八方的香客信徒每年都來燒香、祈福。觀音殿上方的山頂石壁平坦、開闊,原建有一座六角五層的佛塔,塔身為青磚,塔剎為葫蘆狀,已被毀。
深徑曲回的一線天石凼。在觀音殿右側,還有一處石凼,這就是一線天。入口狹窄,洞內光線幽暗,但穿過5米多的石洞時,眼前豁然開朗,青藤纏繞岩石,峰聳如堡,岩下斜壁深窟,靜謐幽深,林莽蒼潤,煙霧輕籠,真是別具洞天,恍若又一世界,彷彿世外桃源,處處詩情畫意。
奇異的洞天福地——白石洞石凼。穿過一線天,行在綠意盎然的林間小道上,淙淙的山泉水聲和鳥語聲不絕於耳,青山倒映在山谷間清澈如鏡的山塘中,美不勝收,心曠神怡,真是“山行何逍遙,林深氣蕭爽”。不知不覺中,就到了白石洞石凼。洞四壁石質白如雪,是古建築絕佳的用材。洞因白石而得名,雖屬古時人工取材鑿出的洞府,但這裡更是別具一格。洞寬有百十平方米,能容納百人。洞頂上聚居著成千上萬隻碩大的蝙蝠,有序倒掛著,當地群眾稱為“福到”(蝠倒),令人稱奇。一受驚,蝙蝠群就在洞上方盤旋,遮天蔽日,真是石凼中少有的奇景。走近洞中,通體潤澤涼爽,洞底幽深,深不可測。而在白石洞附近山林中,當地人說,經常能見到一條長約一丈、重約30斤的莽蛇,來回遊弋在白石洞旁,相當有靈氣。據說,這是靈蛇守護著仙洞。
神秘的天然石洞——石凼坑。離天白石洞凼,僅15分鐘的路程,到了一處天然石洞,這就是石凼坑。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究竟如何形成,尚無人知曉,簡直是個謎。此洞洞口狹小,長約5米,而寬僅1米。人在洞口處,便覺陣陣清涼之風由洞內迎面撲來,讓人神清氣爽,有超凡脫俗之感。懷著好奇的心理,我們進入了洞內,洞內幽暗,諱莫如深,行不到10米,便覺涼氣逼人,較深之處還有流水之聲傳來。因太深無法窺探,只得折回。傳說此洞深達2華里之遙,洞內又有許多小岔洞,幽通山那邊的山塘。神秘莫測的石凼坑給我們產生了巨大的懸念,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
奇山異石——蛤蟆嘴。在石凼坑右側一處地勢開闊、平坦的石凼略作休憩,我們來到了石壁山,登上了蛤蟆嘴。聳立在石壁山山頂的一塊大巨石形如一隻蛤蟆,張大著嘴巴,遙望著觀音殿。據說,自菩薩降臨觀音山,化身普度眾生之時,山上一隻蛤蟆因受佛光的感應和山之靈氣的惠澤,而爬上蛤蟆嘴,祈求菩薩的點化,以便修鍊羽化成仙。張大嘴巴,渴望仙人賦予仙氣和佛光的普照,久而久之化身於巨石。這就是蛤蟆嘴的由來。站在蛤蟆嘴上,陣陣山風撲面而來,頓覺眼界開闊,心神極佳,讓人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四周景緻盡收眼底。蜿蜒的率水、蘭水河緩緩向東流去,綿延的青山、翠竹和田野、村莊民居、屯五公路、瑤月公路清晰在目,彷彿置身於一幅生動的綠色家園景緻圖中,讓人有著遠離凡塵的穹宇仙境的感覺。在蛤蟆嘴上,我們還能望見率水河傍有一塊細長的浮石,凸現在河面,猶如大象的長鼻,使人覺得這裡好像有一頭大象在河中吸水。
新娘房石凼的美麗傳說。蛤蟆嘴下,率水河畔還有一處當地人稱之為新娘房的石洞。此洞入口狹窄,但洞內較開闊,能容納數十人,有著一個美麗傳奇的故事。明嘉靖年間,一對青年男女情投意合,相戀相愛,在籌備婚嫁大事之時,當地一老財主,垂涎於女方的美色,欲強行納其為妾,遭到抗拒后,老財主欲強娶豪奪。在鄉鄰的幫助下,這對青年男女逃離了家園,棲身安居於此洞,恩愛生活著。
景緻獨特的獅頭灣。沿著河邊小道,從新娘房石凼出發,片刻間到了獅頭灣。這裡山石嶙峋,水流急旋迴轉,只見陡峭的岩壁蹲伏潭中,猶如雄獅,人稱獅頭灣。獅頭灣又有一處獅頭殿遺址,原殿宇依山傍水,氣勢雄偉。殿內塑有一尊木頭菩薩,能容納上百人進香拜佛,香火曾是極其旺盛的,今已很難再尋覓到蹤跡。獅頭殿右側的浮潭渡口有一株老紅楊,樹身七八人難以合抱,就中開裂,空洞可容數人,卻依然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青藤纏繞,玉樹臨風。
探覓觀音山,踏景尋秘,便覺別有一方情趣。觀音山“七景”均有跡可尋,妙不可言,真是“神山有奇景、有奇洞奇觀,敢問何處再尋仙。”

名優特產


五城茶干、溪洲板梨、香菇、靈芝、竹筍、枇杷、金桔、雪梨石耳、獼猴桃、琥珀棗、蛇乾、野核桃等。黃山名茶:黃山的茶葉很好,而且便宜,黃山毛峰是蜚聲中外的極品茶,其前身為黃山雲霧茶,“祁紅”、“屯綠”也是其中的代表,還有近年來開發的珠蘭、茉莉等花茶品種。如果春遊黃山,可以趕上新茶,不要錯過。“天下名山,必有靈草”,黃山貢菊是歷代進貢皇帝御用的清涼保健益壽飲料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