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創建於1980年,承擔外國留學生的教學任務,給來自日本、俄羅斯、韓國、美國等國家的280多名留學生講授漢語、書法等課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全系開設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2個本科專業,1個文秘專科專業。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現有專業教師5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博士研究生9人,碩士研究生34人。中文系下設7個教研室:語言學教研室、古代文學教研室、現當代與外國文學教研室、新聞學教研室、秘書學教研室、大學語文教研室。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
經過30年的建設與發展,中文系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較大規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從1983年至今,已經有8000餘名畢業生在全國各地新聞、出版、文化、教育部門、科研機構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出版、創作、評論、教學、研究、宣傳、管理等工作,以良好的素質和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深受用人單位好評,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0%以上。
中文系歷來堅持科研與教學並重,結合洛陽文化特色及文化資源,設立了極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河洛文化與文獻研究所,著重對中國語言學史文獻、文學史文獻、地方文獻、地方文化等進行研究。我系承擔並完成的國家、省、市、科研課題達100多項;主編、參編各類教材28部;出版個人專著37部;發表科研論文400多篇,形成了一支富有特色、成果豐碩的科研隊伍,為中文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文系加強黨組織建設,成立中文系教工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並認真組織各種形式的政治學習和黨內民主生活會,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學生的民主決策、民主參與、民主管理的作用。在黨員發展、教育、管理上,嚴格把關,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中文系歷來重視學生活動,尤其是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系學生工作以系團總支和學生會為主體,以學生社團為依託,注重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參與社會能力的培養。在2006——2008年河南省“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中獲得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在校級各類文體活動中亦成績斐然,曾榮獲“校園杯”男子足球比賽第三名、“一二九”系列活動辯論賽冠軍多項榮譽。中文系注重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先後在2008級軍訓中獲得五項獎勵併名列全校總分第一,系團總支獲得全校“五四紅旗團總支”等榮譽稱號。
(本科,學制四年)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
主要課程: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語言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新聞採訪與寫作、漢字學概論、文化產業概論、美學、基礎寫作、公文寫作、文案寫作、演講與口才、英語、書法、辦公自動化、電腦速錄等。
學生畢業后,可以在新聞、出版、文化、教育部門、科研機構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出版、創作、評論、教學、研究、宣傳、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本科,學制四年)培養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在新聞、出版與宣傳部門、廣告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學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專業課有新聞學概論、新聞採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廣播新聞學、電視新聞學、中國新聞史、外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學等;基礎課有新聞事業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外國文學等;選修課有馬列新聞著作選讀、中外新聞作品分析、當代新聞現象研究、專業新聞報道、新聞節目主持等。實踐課有攝影攝像操作技巧知識、電腦速錄等。
學生畢業后,可以在全國各級新聞媒體、廣播電台、電視台、報社、出版部門、網路行業等單位從事新聞採訪、寫作、編輯、新聞製作、攝影、新聞管理、網路出版、行政宣傳部門和企事業管理等相關工作。
授予學位: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專科,學制三年)
培養掌握現代文秘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以及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文秘人才。
主要課程:秘書學、公共關係、公文寫作、文書與檔案管理、辦公自動化、公關禮儀、商務談判技巧、市場營銷、現代管理學、西方經濟學、社會心理學、演講與口才、統計與調查、廣告設計、新聞採訪與寫作、中外名作欣賞、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書法、攝影、形體訓練、汽車駕駛等。學生畢業后,可在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秘工作,以為可以在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化宣傳工作。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1983年畢業於佳木斯師專;199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獲邏輯學專業碩士學位。近些年發表論文中有6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主編並參與編寫了3部教材。承擔河南省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1項,承擔河南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項,2005年入選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
研究方向:邏輯思維方法論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
中共黨員,館員,現任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1996年畢業於河南教育學院歷史系,本科學歷。先後擔任過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黨委辦公室機要科科長、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校長辦公室綜合科科長、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自動化系黨總支副書記等職務。2008/2009、2011/2012年度兩次獲得“優秀共產黨
員”稱號,2010年被評為“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11年度獲得“巾幗建功”先進個人,2012年榮獲校級優秀教師稱號,2008年、2010年年終考核優秀。
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副主任,教授,1984年畢業於信陽師範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1至1992年在中國科技大學進修研究生課程。全國科技寫作學會會員;河南省寫作學會會員。在《學術交流》、《鄭州大學學報》、《學術探索》、《中州學刊》、《武漢理工大學學報》、《河南大學學報》、《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甘肅社會科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主編或參與編寫過3部教材;主持過市廳級科研項目十餘項,獲得市級科研成果獎5項;2004年的《古典詩歌創作“以無為有”的三種審美范型》、2005年的《略論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的以“理”入詩》、2007年的《“無跡而神”的審美研究——“無跡而神”與佛教思想的契合》年和2008年所發表的《道家思想與“無跡而神”的詩學精神》均獲得了河南省教育廳社科優秀成果。多次獲得學校教學質量檢查優秀獎,多次被評為學校優秀教師,2005年和2007年被評為洛陽市社會科學研究先進工作者。
研究方向:中國古代詩學。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1993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10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入選河南省高校科技(人文社科類)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近些年來在《小說評論》、《寧夏社會科學》、《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當代文壇》、《江淮論壇》、《學術論壇》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仰仗河洛土地文化:閻連科小說論》、《河洛文化視野下當代河南文學的鄉土風騷》(省社科規劃辦資助出版),主編參編教材2部;主持省社科規劃項目《河洛文化與新時期河南鄉土文學》、《三農問題視域下當代河南文學的鄉土敘事研究》等省級項目4項。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地域文化與文學
黨總支 | ||||
苑成存 | 丁慧靈 | 耿志強 | 閆麗環 | 蔣志琳 |
丁慧靈 | ||||
辦公室 | ||||
王彩琴 | 扈耕田 | 賀玉萍 | 宋慧勛 | 梁 明 |
黨總支 | ||||
苑成存 | 張 姝 | 耿志強 | 閆麗環 | 蔣志琳 |
李 勉 | 丁慧靈 | |||
秘書教研室 | ||||
張留見 | 李馥明 | 劉迅霞 | 聞 兵 | |
語言學教研室 | ||||
付素娥 | 王素霞 | 張 虹 | 張玲玲 | 孫榮耒 |
劉餘力 | ||||
古代文學教研室 | ||||
塗承日 | 劉巧莉 | 夏雲 | 張麗娜 | |
現當代文學教研室 | ||||
孔秋葉 | 劉保亮 | 溫泉 | 徐紅妍 | |
外國文學教研室 | ||||
趙雪瑩 | 張桂霞 | 張 雲 | 潘 敏 | |
新聞教研室 | ||||
霍華民 | 姜伊昌 | 李 馨 | 劉 琳 | 王冬梅 |
王 秋 | 楊 箏 | |||
公共語文教研室 | ||||
尚偉芳 | 曹頌今 | 余 艷 | 張 銘 | 賈小明 |
河洛文學與方言研究中心
河洛文學與方言研究中心是洛陽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洛文學與方言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3月,是以洛陽理工學院為依託,整合院內外人文社科力量和資源而組建的洛陽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洛陽理工學院有著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礎,積累了豐厚的成果和優良的學術傳統,我校河洛文學與河洛方言研究起源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是歷史較長的學科門類之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不僅積累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也形成了優良的學術傳統。河洛文學與方言研究中心旨在立足於洛陽地緣文化優勢,結合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需要,圍繞河洛文化對河洛文學、河洛方言、河洛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努力為洛陽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理論服務與智力支持。河洛文學與方言研究中心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研為支撐,以研究團隊為核心,以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初步形成一支學歷層次、職稱層次、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較為合理的、在該學術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科研學術隊伍。中心現有成員22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9人,學術經驗豐富,具有前沿視野。本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按照河洛文學、河洛方言、河洛出土與傳世文獻三個方向分別成立研究所。河洛文學與方言研究中心,研究方向明確,學術隊伍穩定,具有一定的優勢與特色。今後,在市社科聯與學院的領導和支持下,相信研究中心一定能夠再上新台階,出一流精品,出拔尖人才,早日建設成為洛陽一流、省內知名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洛陽理工學院中文系
河洛文學研究,對於總結、提煉、升華河洛文學精神,確立其在全國的重要學術地位,塑造洛陽文化強市和河南文化大省形象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文化全球化既突顯又消解著地域文學,地域文學研究在當下被賦予時代的民族的色彩,這使河洛文學研究不僅可以繪製完形當代中國地域文學地圖,而且也具有保護更多的民族文學生態的現實意義。同時,以河洛地域文化為視閾研究河洛文學,運用文化地理學開掘相對一致的生存經驗、審美意識、主題思維、民俗風情及文學風格等,不僅能夠揭示其河洛文學成因和主體精神圖象,而且有可能在文學價值評價上取得新進展,在民族性與現代性建設中重鑄其全球化語境里的生命活力,為提高我市和我省的知名度、推進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和學術發展作出新貢獻。
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培育基地。
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最初成立於2009年6月,而中心成員對古都文化的研究則可以上溯至1990年代。隨著洛陽古都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隨著洛陽文化名城的“旅遊強市”,作為地方高校,中心成員懷著地域情感以各自的學術視角展開對古都洛陽的多元研究。新世紀以來,隨著河洛文化研究的方興未艾,特別是2006年2月“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的在京成立,中心成員積極參加各屆年會,提交河洛文化研究成果,並從中感受到古都文化的魅力與價值。“河洛文學與方言研究中心”是洛陽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依託這一研究基地,中心研究的隊伍開始聚集形成,並在富有成效的研究過程中,立足洛陽,放眼省內其他三大古都,在文化比較視域中發現了我省古都文化的研究價值。通過鍛造學術隊伍,凝練學科方向,在已有研究的堅實基礎之上,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順利成立,並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立足洛陽地緣優勢,以突出地方特色研究為原則,以科研資源優化配置、學科結構調整為重點,整合利用洛陽理工學院研究資源和科研隊伍,並積極有效的吸納社會資源、科研力量,組建校級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具有比較堅實的研究基礎,形成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位結構均比較合理的學術隊伍,其主要研究方向已在省內有影響、市內居前列,具有一定的優勢與特色。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三個:古都語言研究、古都歷史研究、古都文學研究。古都語言研究所,結合中原崛起過程當中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內涵以及社會語言學、跨文化傳播學等相關理論,對河南古都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系統研究。將對河南古都語言文化進行歸類,分析其特點與價值,探討其在中原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保護與利用的方法與途徑,並加強古都文化的對外傳播研究,為新時期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建設做出貢獻。古都歷史研究所,以古都洛陽作為重點,兼顧鄭州、開封、安陽等其它古都,結合青銅器銘文、古文獻等資料,研究古都的位置、規模、結構布局等問題,挖掘並揭示古都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古都文學研究所,從地域、文化、文學之間的共生互創關係入手,以統治王權為核心視點,沿著“古”“今”貫通、整體與個案結合的理路,以河南古都特別是洛陽千年帝都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人文地理學、歷史地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化空間等理論,在古都文化場域中分析與呈現河南古都文學的生成、發展、演變。同時,圍繞河南古都文化與古都文學的權力書寫、中原古都文化與中原理學及理學文學、古都佛道文化與文學、古都戰亂與河南文學的苦難敘事、洛陽帝都文化景觀的文學記憶等,開展專題研究,推動城市文化與文學研究向深層次發展。河南古都研究中心以王彩琴、董延壽為首的十幾位專家,承擔完成省級項目20餘項,完成著作6部,發表論文80餘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本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按照古都語言研究、古都歷史研究、古都文學研究三個方向分別成立研究所,其負責人由中心主任聘任,全面負責相應方向研究的組織和管理工作。研究所根據課題任務建立學術團隊,成員實行動態管理。中心成立學術委員會,研究確定年度重點支持項目。成立中心辦公室和資料室,為基地研究提供服務。
今後,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將按照《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規劃及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積極進行多層次的對外交流活動,全面收集、整理研究古都文化有關文獻,加大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力度,以優異的研究成果力爭把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建設成為省內一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基地。
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洛陽理工學院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於2008年6月,重組於2011年6月,而中心成員對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則可以上溯至1990年代。隨著洛陽文化名城建設與“旅遊強市”戰略的實施,作為地方高校,中心成員懷著地域情感以各自的學術視角展開對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研究,並從中感受到洛陽地域文化的魅力與價值。“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是學院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依託這一基地,研究隊伍開始聚集形成,並圍繞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富有成效的研究。通過近幾年來的鍛造學術隊伍,凝練學科方向,在已有研究的堅實基礎之上,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洛陽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立足於洛陽地緣優勢,以突出地方特色研究為原則,以科研資源優化配置和學科結構調整為重點,整合利用洛陽理工學院的研究資源和科研隊伍,並積極有效的吸納社會資源和科研力量,組建校級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經多年發展,已具有比較堅實的研究基礎,形成了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位結構均比較合理的學術隊伍,其主要研究方向已在省內有影響、市內居前列,具有一定的優勢與特色。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三個:洛陽石窟文化研究、洛陽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洛陽驛站文化研究。洛陽石窟文化研究方向,結合地域文獻以及考古、雕塑、佛教、美術、文獻、文學、音樂等多學科相關理論,對洛陽及其周邊地區的石窟遺存做調研考察,對洛陽石窟文化資源現狀、洛陽石窟文化歷史演變與個性特徵、洛陽石窟文化的保護措施、洛陽石窟文化旅遊開發、與國內敦煌、大同等地區相比存在的差距與優勢等問題展開深入系統地研究。洛陽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方向,運用歷史資料與實地普查等方式,挖掘、鑒定、確認洛陽市潛藏的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體全面記錄、整理匯總,揭示出洛陽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原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洛陽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模式,加快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步伐,推動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洛陽驛站文化研究方向,立足地緣優勢與個性特色,充分利用洛陽源遠流長的驛站歷史文化資源,在把握第一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求洛陽地域驛站文化的形態、演變與當代的保護、新生。通過收集、整理,全面深入地研究洛陽驛站的相關文物、文獻,從特定視角呈現河洛文化的風貌,並通過與周南驛文化酒店的深度合作,宣傳洛陽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產業的“旗艦”,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
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研究團隊為核心,以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初步形成了一支學歷層次、職稱層次、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較為合理的、在該學術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科研學術隊伍。中心現有成員25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10人,學術經驗豐富,具有前沿視野。
本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按照洛陽石窟文化研究、洛陽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洛陽驛站文化研究三個方向分別成立研究所。
今後,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將以申報洛陽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為契機和動力,全面收集、整理研究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文獻,積極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力爭早日把研究中心建設成為洛陽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