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絲綢博物館

蘇州絲綢博物館

著名的文化古城蘇州,不僅是一座園林之城,而且也是一座絲綢之府。蘇州絲綢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絲綢專業博物館,現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坐落在蘇州北壽塔風景區內,1991年9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2013年10月1日起對公眾免費開放。目前,絲博擁有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的文物級藏品700餘件,各類標本及資料藏品3000餘件。截至2019年,博物館藏品數量4088件(套),珍貴文物860件(套)。

2009年,蘇州絲綢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並被授予可移動文物〔織綉類〕修復一級資質。

發展歷史


中國是絲綢生產的發源地。而蘇州作為春秋吳國的古都,地處太湖之濱,歷來為生產錦繡之鄉,積聚綾羅之地,是著名的絲綢之府。1989年10月蘇州絲綢博物館在明代著名畫家唐寅祠故址舉行開館典禮,並展覽了基本陳列,1991年9月20日新館竣工,這是我國第一所絲綢專業博物館。2005年10月,蘇州絲綢博物館閉館三個月,對古代館等陳列進行了新館落成十四年以來的首次調整。2006年1月18日,蘇州絲綢博物館重新開館。2011年12月,“姑蘇錦苑”新展廳面向公眾開放。
該館佔地9410平方米,建築面積5325平方米,廣場面積1100平方米。館體的建築和裝飾風格清新典雅,是一座現代氣派和古城風韻完善結合的藝術建築。展廳分為:序廳、古代館、蠶桑居、蠶鄉農家和桑林草亭、中廳、近代館(明清一條街)、現代館(錦繡苑)等八個部分。蘇州絲綢博物館早在籌備階段的1986年就開始了絲綢織綉文物的複製研究,他們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完成了“古絲綢文物複製”和“唐代絲綢文物珍品複製”。目前,蘇州絲綢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第三次合作亦已開始。
蘇州絲綢博物館是一座清新典雅、動靜結合的博物館:也是一座集收藏、陳列、科研、教育、複製、生產、購物、餐飲和旅遊於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

建築布局


綜述

蘇州絲綢博物館佔地95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平方米。設有歷史館、現代館、少兒科普館、桑梓苑和絲織機械陳列室、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六大展區。

展廳介紹

歷史館
歷史館包括古代廳、蠶桑居、織染坊、貢織院、民國街和非遺廳六部分。
古代廳的陳列以實物為主,圖片、場景為輔,展示了中國絲綢的歷史。該展廳主要陳列有草鞋山遺址模型,春秋戰國、兩漢、唐代絲綢文物複製品,唐、遼、宋、元絲綢殘片,唐、明、清時期的服飾等。
蠶桑居展示了蠶的一生,卵、幼蟲、蛹、成蟲四個形態過程。
織染坊展示宋錦小花樓織機和五彩漳緞大花樓織機。
貢織院展廳外觀以蘇州織造署遺址為原型設計,主要體現清代官營織造的景象。陳列有親王和職官的袞服蟒袍,文武官員的補子,封賞用的五彩誥封等。
民國街展示了民國時期的絲綢服飾。 
桑梓苑
桑梓苑屋外是一小片桑園,種有高幹桑、垂桑、湖桑、果桑。迴廊通向蠶桑農家。廚房、客堂、卧室等場景還原了蘇州養蠶人家的景象。 
絲織機械陳列室
絲織機械陳列室共有機器六台,包括鐵木電力絲織機、窄幅絲織機、筒式絡絲機、並絲機、捻絲機、整經機、卷緯機等。
現代館
現代館利用大型多媒體展現時尚舞台上的絲綢時裝秀,同時展示了現代數碼絲綢技術,新工藝新品種以及企業捐贈的絲綢精品。現代館二樓是具有T台功能的多功能廳,既可以舉辦絲綢主題展覽,又可以為蘇州絲綢企業搭建新品發布的平台。 
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
錢小萍絲綢文化藝術館主要展示錢小萍的絲綢人生以及各階段的科研成果和藝術作品代表作。

館舍介紹


蘇州絲綢博物館
蘇州絲綢博物館
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
蘇州絲綢博物館館藏
為了弘揚我國的絲綢文化,向國內外遊人宣傳我國絲綢工業發展的歷史、現狀,蘇州絲綢博物館應運而生了。它坐落在蘇州北寺塔風景區內。建築端莊典雅,新穎別緻,佔地9460平方米,將古老文明與現代風格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其建築的主題就是“絲綢之路”:把握古代絲綢之路與現代絲綢城的歷史性聯繫,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開放意識。博物館的整體色彩以白色為主,以反映絲綢本色在大門廣場邊,就可以看到一條象徵“絲綢之路”的東西通道。與貫穿主樓南北的全封閉現代化白色牆面相交。牆面在入口處作一自然的曲折,象徵著絲綢的柔軟、飄逸,牆頂直立一排變體桑樹,中間圓形鏤空,又宛如絲綢之路上一段綿延的古城牆,在極濃烈的現代氣息中,讓人明顯感到傳統的吸引力。牆前分別裝飾著採桑女、浣紗女和織綢女三尊漢白玉雕像,賦予博物館以動態美。主樓頂部塔式蓋頂建築,讓人聯想起絲綢之路沿途的異國異域風情,又與博物館遙對的北寺塔相協調。博物館的內部裝飾,也極為清新典雅。分佈於各展室的各類雕塑,均出自我國著名的雕塑家之手。步入序廳,絲綢古國的輝煌歷史,形象生動地展現在眼前。中央石壁上刻著“蠶、桑、絲、帛”4個甲骨文字,簡潔地概括了蘇州絲綢博物館的全部內容。左側的巨幅石刻壁畫,生動地再現了我國古代絲綢發展的沿革過程及其科技成就。靠近壁畫,有一尊端莊美麗的古裝婦女雕像,手裡捧著蠶繭,眼神似在思考,她就是歷史傳說中第一位養蠶的“蠶神”——黃帝的妻子嫘袒。抬頭仰望,頂上無數乳白色的半透明蠶繭形吊燈,將人們帶入古代的蠶桑世界。

館藏文物


截至2019年,蘇州絲綢博物館藏品數量4088件(套),珍貴文物860件(套)。
元色彩綉團鶴對襟女禮服
該藏品衣長68厘米,通袖長138厘米,裙寬95厘米,裙長90厘米,是清末文官一品夫人的禮服,由黑色緞地彩綉對襟女襖和紅色緞地彩綉馬面裙組成,黑色上裳胸前綉有三隻團鶴,下擺及袖口綉有綉有江水海崖;下裙由數塊大紅緞地刺繡面料拼合而成,裙的馬面綉有仙鶴花卉,並鑲有裝飾花邊,裙邊綉有江水海崖紋。 
緙絲人物
該藏品橫48厘米,縱59厘米。此件緙絲採用如意開窗人物,仕女在作畫前擱筆醞釀、童子手中捧著剛採的牡丹花走向仕女,四角飾以造型各異的四隻瑞禽。 
提花巴黎緞旗袍
該藏品衣長104厘米,通袖長131厘米,立領、長袖、半開襟,雙側無開衩。袍身收腰。面料採用提花巴黎緞”。 
石青緙五彩四團雲龍袞織成
該藏品橫180厘米,縱250厘米。此織成採用緙絲工藝緙織五彩正團龍及雲蝠、雜寶等紋飾,整件褂料以石青為地,在兩肩及胸背各放置一尊團龍,縫製時衣身前片裁剪成對襟合領,即成緙絲團龍行褂。下擺邊緣處綉“蘇州織造臣奉曾”。

館內布置


蘇州絲綢博物館的碑刻
蘇州絲綢博物館的碑刻
沿絲路右側,一組沙漠駝隊的浮雕,形象生動,古樸渾厚,與半牆有機結合,顯示了漢唐以來絲綢之路的風光特色。“古代館”的絲綢陳列,以其珍貴的絲綢文物及模型、圖片,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絲綢的起源,直到明清時期絲綢生產的沿革,它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古代絲綢史。絲綢離不開蠶桑,“蠶桑居”是根據近代農家養蠶載桑的真實情景和桑園再造。跨進“織造坊”,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這裡可以見到各種類型的古代織機和傳統工藝的手工操作表演,猶如身臨明清時期蘇州絲綢業“東北半城,萬戶機聲”的繁榮境地。織女們身著古裝作現場表演。天鵝絨織機、漳緞織機、雲錦織機、腳踏繅絲機、緙絲機,都在進行運轉操作,古代雲錦、彩經絨、緙絲等著名絲綢品種的織造過程,在這裡都得到充分演示。有一種工藝獨具特色,讓人看后捨不得離開,一塊巨大的石元寶下的凹槽里,放著纏有絲織品的木棍,一位藝人將兩腳踏在石元寶下的兩個突出部,然後晃動石元寶,通過碾壓,使絲綢變得柔軟平挺。光澤可鑒。這就是江南絲織工藝一絕的絲綢砑光處理。
穿過一個象徵性的古絲路城關——嘉峪關,進入了中廳,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隻模型和序廳中的駝群遙相呼應,將古國文明帶向世界。在近代、現代館內,展示了蘇州絲綢的精湛技藝、服飾變異、國際獲獎產品、能工巧匠、絲綢名人介紹及蘇州絲綢業發展的歷程、蘇州絲綢的國際地位、絲路延伸等。在主館東北面建有綢庄,坐落在一條仿古街上,參觀者可將人民幣兌換成專用的仿古錢幣,到店鋪內可選購各式綢緞。這種參與性旅遊,將欣賞參觀與選購物品相結合,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
蘇州絲綢博物館是絲綢精品的寶庫,知識薈萃的海洋,還是絲綢科研開發的實體,不僅為姑蘇增添一景,而且是文化旅遊的好去處。

科研成果


科研隊伍

截至2019年8月,蘇州絲綢博物館在編科研人員13人,其中文博系列研究員1人,工程系列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3人,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員1人,工程師1人,館員3人。

文物複製

蘇州絲綢博物館在1986年籌備階段開始絲綢織綉文物的複製研究,其中《複製商代、戰國及兩漢絲織品》項目獲國家文物局1991年度文物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青海都蘭熱水出土唐代織錦複製研究》項目獲國家文物局1995年度文物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共複製4件國家一級文物:簇四小窠鏡紋錦、簇四連珠對鳳錦、寶花團窠對鳥錦及花瓣團窠瑞鳥銜綬錦。
蘇州絲綢博物館參加的國家文物局課題《東周紡織織造技術挖掘與展示》獲2010年度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二等獎”。蘇州絲綢博物館負責該課題的4件絲織品的複製研究工作。分別是江西晉安東周墓6號棺出土的《狩獵紋錦》,湖北荊州馬山1號墓出土的《鳳鳥鳧幾何紋錦》、《菱格六邊形紋絛》,荊州八嶺廠房遺址出土的《中空斜邊組帶》。
蘇州絲綢博物館參與了國家文物局“絲織物病毒及其防治研究”和“紡織品保護的技術規範研究”情況,承擔了對古代絲綢文物修復個案的剖析,並參與修復規範的制定;承擔了國家繭絲綢風險基金項目二項,複製了古代絲綢精品5件,開發仿製品近十件,其中《複製古代珍貴絲綢、開發古代失傳絲綢工藝服飾品》獲2004年國家繭絲綢優秀成果項目。承擔了江蘇省科委和蘇州市科委的文物保護和修復項目,其中“全真絲仿古面料開發”獲1999年度蘇州市科技進步《攻關杯》獎;《全真絲仿古面料、服飾品研究與開發》項目分別獲2001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晉代十六國〈璇璣圖〉織錦的開發研究》獲2003年度蘇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絲綢文物修復技術》獲2003年度蘇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絲綢織染傳統技術挖掘、研究與應用》獲2005年度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
2009年省文化廳文化科技和藝術研究課題“傳統織錦技術的創新與藝術品開發研究”項目通過省級鑒定;2012年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遺基金”重點項目“蘇州傳統漳緞技藝研究”獲驗收“優秀”;2013年中國科協調研資助項目《蘇州科技史話》,結項成果入編中國科協國家級科技思想庫;2014年蘇州市科技局科技發展計劃項目“蘇州絲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示範工程”通過蘇州市科技局鑒定。

文物修復

在文物修復方面,蘇州絲綢博物館於1999年起開始研究絲綢文物的修復保護。1999年應國家文物局邀請,為西班牙駐華使館修復了大型“清代紅地盤金繡花緞壽幔”一幅。蘇州絲綢博物館為南京市博物館江陰市博物館鎮江市博物館等單位修復完成宋、元、明、清時期出土絲綢服飾130餘件,藏品修復40餘件。

理論研究

蘇州絲綢博物館與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共同編著的《蘇州百年絲綢紋樣》獲“蘇州市第十一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蘇州絲綢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參編《中國衣經》、《絲綢實用小百科》、《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絲綢織染》、《中華錦繡》、《成是貝錦》、《蘇州科技史話》、《中國織錦大全》、《蘇州絲綢志》等專業書籍。
截至2019年,蘇州絲綢博物館專業人員在《絲綢》、《江蘇絲綢》、《歷史文物》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

交通信息


地址:蘇州市人民路2001號
[途經公交]
112路69路102路522路101路602路

大事記錄


1986年9月,蘇州建城2500周年之際,蘇州絲綢博物館在北寺塔藏經殿和觀音殿內舉辦了“蘇州古今絲綢陳列”。此次預展效果良好,得到廣大參觀者的好評。
1988年10月至1989年10月,完成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原國家博物館)合作的國家文物局《複製商代、戰國及兩漢絲織品》項目。
1989年10月28日蘇州絲綢博物館先期在桃花塢唐寅祠內正式開館,是為我國第一個專業性質的絲綢博物館。
1990年11月至1994年10月完成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原國家博物館)合作的國家文物局《唐代絲綢文物珍品》項目。
1991年,《複製商代、戰國及兩漢絲織品》項目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1年9月20日,新館落成,舉行新館開館典禮。
1995年,《唐代絲綢文物珍品》項目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1月至2002年4月,完成蘇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全真絲仿古面料、服飾品研究與開發》項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年1月,原隸屬於蘇州市絲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蘇州絲綢博物館成建制劃歸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管理。
2005年10月,蘇州絲綢博物館閉館三個月,對蘇州絲綢博物館的古代館等陳列進行了新館落成十四年以來的首次調整,於2006年1月18日重新開館。
2010年10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2010年年會在蘇州絲綢博物館舉行
2011年5月,“追憶--蘇州百年絲綢”座談會在蘇州絲綢博物館召開
2011年12月,“姑蘇錦苑”新展廳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心改造,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2017年6月,蘇州絲綢博物館開展蘇綉體驗活動。
2019年3月,蘇州絲綢博物館召開絲巾佩戴藝術分享會。

開放公告


2020年3月15日,蘇州刺繡博物館發布恢復開放公告。

獲得榮譽


2009年,蘇州絲綢博物館被授予“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2009年,蘇州絲綢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2009年,蘇州絲綢博物館被授予國家可移動文物〔織綉類〕修復一級資質。
2020年12月21日,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