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癌
涎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
腺癌(adenocarcinoma)為涎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結構不一,但沒有殘留的多形性腺瘤的成分,腺癌占涎腺上皮性腫瘤的9%,屬於涎腺惡性腫瘤中惡性程度較高的一種。
腺癌
腺癌是腺上皮惡性腫瘤,可以有腺泡、乳頭、細支氣管肺泡或實性生長方式。它常伴有黏液產生,檢測黏液需要特殊的染色,尤其在分化差的腫瘤。黏液的檢測有時能夠鑒別實性腺癌與其他形態表現一樣的大細胞癌。
從組織形態上可以分為三類。腺上皮癌,粘液癌和單純癌。
(一)大體形態 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大多數無包膜,但不完整。質地為中等硬度,切面呈灰白色。
(二)鏡檢 瘤細胞異型性明顯,結構不一。有的呈實性團塊或小條索狀排列,有的可見腺腔形成,有的排列成管狀或腺樣結構。一般認為具有腺腔樣結構者,分化程度較高,惡性程度較低。小條索及小團塊之間的結締組織多少不定,多者與硬癌相似,間質少而癌細胞多者可稱軟癌。
(三)生物學特點 腺癌具有高度浸潤和破壞性生長特徵。腺癌易侵犯血管和淋巴管壁,而出現較多的血行及淋巴轉移。
腺癌多位於肺周邊部,界限清楚。還可以見到相關的纖維化和胸膜的皺縮。腫瘤可以穿過胸膜達胸壁。腫瘤是否穿透胸膜在臨床分期很重要,可能需要彈力纖維染色來證實。腫瘤灰白色,可見出血和壞死。如果腫瘤產生一定量的黏液,切面可見發亮區或黏液樣區。這些位於外周的腫瘤常與支氣管無關,但常發生惡性胸腔積液,由於這個原因痰檢標本中腺癌明顯少於鱗狀細胞癌。
常見的支氣管腺癌形成腺腔結構,腫瘤可以由分化好和分化差的成分混合存在。細胞內黏液需要通過特殊染色黏液卡紅染色或PAS染色來證實。另外乳頭狀或小管狀結構也可以見到,腺癌還可以有不常見結構:透明細胞、印戒細胞和梭形細胞。病理上腺癌必須與間皮瘤相鑒別。這一點對於細胞學標本來說很困難,而且需要其他輔助的方法幫助才能準確分型。
腺癌細胞與鱗狀細胞癌或大細胞癌相比,更加相對一致。細胞較大,核較大,核漿比值較高,有明顯的嗜酸性核仁。胞漿內可見空泡,說明有黏液產生。與鱗狀細胞癌不同,細胞的界限不清楚。組織學分級有分化好、中等分化或分化差三個級別,大多數為中等分化。腺癌一般不需要做免疫組化就能確診,但在區分原發、轉移或間皮瘤時需要做免疫組化。
腺癌癥狀出現的早晚主要取決於腫瘤的位置,腺癌常會出現頑固性、刺激性嗆咳,痰帶血點或少量血絲,胸部刺痛或胸悶痰多等癥狀,如腫瘤較大可出現壓迫癥狀,同側膈肌麻痹(壓迫膈神經),胸膜氣促(侵犯胸膜),頭面浮腫、靜脈怒張(壓迫上腔靜脈),肢麻、面部無汗、浮腫、眼瞼下垂(臂叢神經受壓)。
一、遠處轉移表現: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腦、骨、肝臟和腎上腺。發生腦轉移者可出現顱內高壓和定位癥狀,主要包括頭痛、嘔吐、視物模糊、眩暈和一側肢體無力、共濟失調等。發生骨轉移者可出現局部疼痛、骨折和高鈣血症等。發生肝轉移者可出現厭食、肝區疼痛、肝大、黃疸和腹水等。發生腎上腺轉移者可能會出現高血壓等表現,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此外,腺癌還可以轉移到體表的淋巴結,最常見的是雙側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局部可出現包塊,但不痛不癢,多在無意中被發現。
二、嗆咳:四十歲以上,無原因的、頑固性的刺激性嗆咳,常為腺癌的早期先兆,尤以中心型更為重要,因大氣管受癌瘤的刺激發生痙攣性收縮所致,故中心型肺癌較周圍型肺癌其先兆信號的披露要早得多。胸痛胸部刺痛亦為較早信號,性質呈尖銳刺痛,多較早出現於未分化型肺癌。
三、咯血:為中央型肺癌的較早信號,因氣管粘膜血管分佈豐富,但血絲為極少量,周圍型肺癌因離氣管較遠,咯血出現一般較晚。肺腺癌會出現不明原因的低熱,尤其是間歇熱(據報道佔70%),併兼以上癥狀者,應引起重視。報標症刺激性嗆咳,原發性氣管炎的咳嗽規律改變,或經久不愈的頑固性咳嗽(治療三周以上無效)。
由於腺癌呈浸潤性生長,故應做廣泛擴大切除。腺癌淋巴結轉移率較高,可高達36%~47%,在切除原發灶的同時應行根治性或選擇性頸淋巴結清掃術。對於面神經的處理,不論是否發生面神經癱瘓,為徹底切除腫瘤而犧牲面神經是必要的。手術中應配合冰凍組織病理切片,以檢查手術邊緣是否有殘存的腫瘤細胞。
腺癌對放射線不敏感,不宜單獨行放射治療,但術后做輔助治療也可能提高療效。晚期不宜行手術者,姑息性放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達不到根治的目的。術后也可採用輔助性化療。
腺癌淋巴結轉移率較高,易複發,預后較差。林國礎報告68例腺癌,其5年、10年治癒率分別為43.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