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奎
李守奎
李守奎,男,漢族,1962年生,河北陽原縣人,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2011計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戰國文字研究首席科學家,中國文字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簡帛學等。
1990—1993年在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史專業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1994—1997年在吉林大學古籍所歷史文獻學專業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自1993年碩士畢業后,長期在吉林大學文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4年),2005年任吉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5年度)、2007年入選“第二批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2008年被評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
2010年7月被聘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主要從事清華簡的整理與研究;2012年任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戰國文字研究首席科學家;2013年任歷史文獻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14年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2015年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16年3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長聘教授。
2017年4月,入選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015年)、“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二等獎(2013年)
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15年)。
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吉林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4年)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楚文字彙考”。
3、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基金項目“出土楚文獻辭彙研究”。
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楚文字通論”。
5、香港大學資助項目“楚文字詁林”子項目“楚璽文字詁林”。
6、吉林大學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行動計劃創新團隊建設項目“漢字與中國古代文化”。
8、清華大學自主科研WO5-優先引導專項“楚文字綜合整理與研究”(項目批准號:2015THZWYX07)。
1、《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3、《包山楚墓文字全編》(與賈連翔、馬楠合作,第一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4、《古文字與古史考——清華簡整理研究》,中西書局,2015年。
5、《清華簡〈系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與肖攀合作,第一作者),中西書局,2015年。
6、《漢字學論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所取得的論文類科研成果在《文物》、《考古》、《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國文字研究》、《歷史語言學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中國史研究》、《漢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九十餘篇,其中主要論文有:
1、李守奎:《一部古史探新知》,《人民日報》,2016年1月24日副刊12版。
2、李守奎:《〈鄭武夫人規孺子〉中的喪禮用語與相關的禮制問題》,《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1期。
3、李守奎:《釋楚簡中的“規”——兼說“支”亦“規”之表意初文》,《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4、李守奎:《漢代的文獻整理與文字研究——〈說文〉產生的背景與特點》,《華夏文化論壇》(第十五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
5、《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光明日報》,2015年12月10日16版。
6、《漢代伊尹文獻的分類與清華簡中的伊尹諸篇的性質》,《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7、《系統釋字法與古文字考釋——以“廠”、“石”構形功能的分析為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4期。
8、《楚文獻中的教育與清華簡〈系年〉性質初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9、《釋距末與楚帛書中的“方”字》,《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0、《“屎”與“徙之古文”考》,《出土文獻》(第六輯),中西書局2015年。
11、《漢字倒寫構形與古文字的釋讀》,《漢學研究》第三十三卷第二期,漢學研究中心2015年。
12、《〈成王為城濮之行〉通釋》(第一作者),《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
13、《先秦文獻中的琴瑟與〈周公之琴舞〉的成文時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1期。
14、《清華簡〈筮法〉文字與文本特點略說》,《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15、《清華簡〈系年〉“莫囂昜為”考論》,《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16、《摒除門戶之見的清華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26日。
17、《清華簡〈系年〉“也”字用法與攻王光劍、書缶的釋讀》,《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中華書局2014年。
18、《清華簡〈系年〉中的“”字與西申》,《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七輯),商務印書館2014年。
19、《據清華簡〈系年〉“克反邑商”釋讀小臣單觶中的“反”與包山簡中的“鈑”》,《簡帛》(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20、《楚大師鄧辥慎編鐘與楚大師鄧子辥慎編鎛補釋》,《出土文獻》(第五輯),中西書局2014年。
21、《王獻唐先生古文字學成就管窺——讀王獻唐〈古文字中所見之火燭〉》,《王獻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
22、《說清華簡〈系年〉中的裝飾性筆畫“一”》,《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三輯),中西書局2014年。
23、《清華簡中的詩與〈詩〉學新視野》,《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24、《清華簡〈系年〉中的“”字與陳氏》,《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八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
25、《清華簡〈系年〉所記楚昭王時期吳晉聯合伐楚解析》,《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26、李守奎:《出土文獻中“遷”字的使用習慣與何尊“遷宅”補說》,《出土文獻》(第四輯),中西書局2013年。
27、《面向全球的漢字學——關於漢字研究融入國際學術體系的思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2期。
28、《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文物》,2012年第8期。
29、《釋楚文字中的“”》,《出土文獻》(第三輯),中西書局2012年。
30、《〈周公之琴舞〉補釋》,《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一輯),中西書局2012年。
31、《論清華簡中的昭王居秦溪之上與昭王歸隨》,《清華簡研究》(第一輯),中西書局2012年。
32、《包山簡文字考釋四則》(第一作者),《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六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33、《清華簡〈系年〉中的“”字及“”之構形》(第一作者),《華夏文化論壇》(第八輯),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34、《續論隓字構形與隓聲字的音義》(第一作者),《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年。
35、《說楚文字中的“桀”與“傑”》(第一作者),《簡帛》(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6、《根據〈楚居〉解讀史書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亂》,《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37、《〈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文獻中與樊相關文例的釋讀》,《文物》,2011年第3期。
38、《論〈楚居〉中季連與鬻熊事迹的傳說特徵》,《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39、《〈楚居〉中的楚先祖與楚族姓氏》,《出土文獻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2011年。
40、《包山楚簡姓氏用字考釋》,《簡帛》(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41、《清華簡〈系年〉與吳人入郢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1月24日。
42、《楚簡中“屍”與“人”的區別與混訛——釋楚簡中“作”與“居”的異體》(第一作者),《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大象出版社2011年。
43、《〈保訓〉二題》,《出土文獻》(第一輯),中西書局2010年。
44、《包山司法簡致命文書的特點與138—139號簡文書內容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中華書局2010年。
45、《包山楚簡120—123號簡補釋》,《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朴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6、《古文字字編類著作的回顧與展望》,《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47、《楚文字考釋獻疑》,《古文字學論稿》,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48、《評〈古文字構形學〉》,《考古》,2008年第4期。
49、《上博簡殘字叢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書局2008年。
50、《包山卜筮文書書跡的分類與書寫的基本狀況》,《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
51、《〈說文解字〉文本研究的重大突破》,《光明日報》,2007年8月28日(第12版)。
52、《釋包山楚簡中的“彭”》,《簡帛》(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3、《表意字的表達功能與古文字考釋》(第一作者),《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4、《〈曹沫之陳〉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漢字研究》(第一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
55、《〈九店楚簡〉相宅篇殘簡補釋》,《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56、《楚璽文字六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
57、《曾侯乙墓竹簡“水”部字補釋》,《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3年。
58、《略論楚文字與小篆的關係——兼論依〈說文〉部首編著的古文字編的體例》,《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59、《出土楚文獻文字研究綜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1期。
60、《〈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2002年。
62、《出土簡策中的“軒”和“圓軒”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中華書局2000年。
63、《楚文字考釋四則》,《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64、《江陵九店第56號墓竹簡考釋四則》,《江漢考古》,1997年第4期。
此外,在從事古文字考釋、出土文獻研究和漢字學研究的同時,還致力於古文字研究成果的大眾化和普及化,致力於漢字文化的科學解讀,如2015年在《美文》專欄的一系列文章,《說“漢”字》、《說文與解字》、《略識之無》、《目不識“丁”》、《續說李字與李氏》等。
以下為近年部分參會情況:
1、在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舉辦的“Human Nature,Morality,and Fate in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Bamboo Manuscripts, Tang chu yu Tangqiu湯處於湯丘,Tang zai Chi men湯在啻門,and Yin Gaozong wen yu san shou殷高宗問於三壽”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5月10—12日)上導讀和闡釋《湯在啻門》。
2、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的“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2月12日至13日)上宣讀論文《楚文字研究與“楚文字學”的構建》。
3、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的“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學術研討會暨叢書發布會”(2015年10月30日至31日)上發言。
4、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的“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10月16日至17日)上宣讀論文《釋楚簡中的“規”——兼說“支”亦“規”之初文》。
5、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中國文字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2015年8月22日至23日)上宣讀論文《異源字的楚化過程與外來文本的流傳》。
7、在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主辦的“清華簡與《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上宣讀論文《先秦文獻中的琴瑟與〈周公之琴舞〉的成文時代》。
8、在美國達慕斯大學舉辦的“達慕斯——清華‘清華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四屆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30日至9月1日)上領讀《周公之琴舞》,宣讀論文《據清華簡〈系年〉“克反邑商”釋讀小臣單觶中的“反”》。
9、在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舉辦的“紀念何琳儀先生誕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1日至4日)上宣讀論文《釋距末與楚帛書中的“方”字》。
10、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出土文獻與漢語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11月2日至6日)上宣讀論文《清華簡〈系年〉中的“ ”字與西申》。
11、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主辦的“歐洲中國出土寫本研究討論會” (2012年7月3日至6日)上宣讀論文《清華簡的形制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