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清華大學二級院系
2011年,清華大學喜迎百年華誕,也迎來了清華大學中文系建系85周年。清華大學中文系曾 有著名家薈萃、蜚聲宇內的輝煌歷史,惜因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前進的步伐中道而止。
1985年復建以來,尤其1998年清華大學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加快文科發展速度以來,清華大學中文系進入全面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目前已成為擁有26名在編教師、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流動站、三個學術研究中心、體系完整的教學與研究單位,重新贏得了海內外同道的普遍矚目。
1925年,清華學校開辦大學,採用普通科加專門科的學制。普通科設有國文系列課程,朱自清等教授任教。清華學校同時增設研究院國學門(通稱“國學研究院”),“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研究人才,學科範圍包括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以及西方漢學。國學研究院的教職員有:主任吳宓,教授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講師李濟,助教梁廷燦、章明煌、陸維釗、趙萬里、浦江清等。
1926年,清華學校大學部設國文系。
1928年清華學校改為台灣清華大學后,國文系改稱中國文學系。系主任最早為吳宓,1928年以後是楊振聲.
同年,中文系新聘數位富有近代學識的教授、講師,師資得到充實,確定了“養成學生以近代外國研究學問的方法來治國學的能力,加意注重外國文學,俾能獨立創造中國未來的文學”的辦學目標和方向。系主任楊振聲提出了“注重新舊文學的貫通與中外文學的結合”的教學方針,計劃向新文學方向發展,試圖使學生將來成為新文學的“作家”和研究者。開出了數門新文學方面的課程,並規定學生必修24學分的外國語言與文學課程。
同年12月,全系師生成立“中國文學會”。
1929年,國學研究院正式宣布結束。國學研究院雖開辦僅四年(1925年至1929年),但在培養國學人才方面卓有成績。培養了4屆畢業生,共74人。培養出了王力、劉盼遂、劉節、高亨、謝國禎、吳其昌、姚名達、朱芳圃、徐中舒、姜亮夫等一批人才。國學研究院撤消后,教師轉入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等系。
1930年,楊振聲離校,朱自清接任中國文學系主任。1931年朱自清出國休假期間由劉文典代理。此後數年,系務均由朱自清主持。長期任教的有教授朱自清、楊樹達、聞一多、劉文典、俞平伯、陳寅恪(與歷史系合聘)、王力,專任講師浦江清,教員許維遹、余冠英等,斷續任教的教授有沈兼士、錢玄同、張煦、黃節、傅增湘、趙元任、許地山、趙萬里、唐蘭、劉盼遂、容庚、郭紹虞、羅常培、徐耀辰、羅根澤、商承祚、朱光潛以及教員鄒樹椿、助教安文倬、李嘉言等。
同年,中文系首屆本科生畢業,共2人。
1931年,朱自清認為,中國文學系的必修課程以“基本科目及足資比較研究之科目為限”,“所謂基本科目,兼指工具科目與國學基礎而言”,其中工具科目包括“中國文字學概要中國音韻學概要,英文”,國學基礎則包括“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國學要籍(九種:論、孟、庄、荀、韓非、詩經、楚辭、文選、杜詩)”,所謂足資比較研究的科目是指“西洋文學概要及英文文字學入門”。
同年,台灣清華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國文學部成立。在中國文學系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若干門研究課程,由本系教授任導師指導研究生。
1932年秋,朱自清出國歸來,正式領導系務,聞一多、王力等人也於同年到校,師資更加充實完備。經過對教學目標和課程計劃的討論,1932年底,本系教授會通過了《中國文學系改定必修選修科目案》,1933年度開始施行。此方案沿續了新文學及外文方面的課程,但開始側重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增開了《國學要籍》系列課程,並根據學科建設自身的規律將全部課程分為中國文學與中國語言文字兩類,以培養古典文學研究人才和語言文字學研究人才。
1934年,《清華中國文學會月刊》創刊並出版。
1936年,學術性刊物《語言與文學》出版。
1930年至1937年,培養本科畢業生8屆共59人。
1934至1937年,畢業3屆研究生共4人。
1937年,在讀研究生6人。
1931年,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全體同學
1938年4月,臨時大學遷至昆明,校名改稱西南聯合大學。朱自清任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1940年秋,朱自清因身體原因,由聞一多代理中國文學系主任。
1941年8月,清華文科研究所成立,聞一多任中國文學部主任。
西南聯大時期中文系課程仍分為文學與語言文字學兩組,古典文學與古文字學的課程有所加強,較突出的進展是中國文學史的課程設置。王力開出了《語言學概要》,為當時國內之先。
1941年,朱自清與浦江清等創辦了《國文月刊》。
1946年春,文科研究所結束,聞一多辭主任,朱自清復任。1946年夏,西南聯大結束,師生分批離滇。
1946年10月,清華大學在北平復校開學。
1948年8月,朱自清病逝。李廣田任中文系主任。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中文系併入北京大學。清華、北大、燕京三校中文系教師40餘人,約一半外調,其餘留任,組成新的北京大學中文系。
1947年至1952年,中文系培養6屆本科畢業生共34人,中國文學研究所培養2屆研究生共4人。
1985年9月,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復建。1985年至1991年由常務副系主任張正權主持系務(系主任暫缺)。復建初期為本校學生開設文學、寫作課程、培養科技編輯和新聞人才,暫未招收中文專業學生。
同年,成立漢學研究所,兩年後改稱國際漢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兼任所長。出版《清華文叢》、《法國漢學》半年刊、《清華漢學研究》專輯和《華學》(合作),並與海內外漢學界建立廣泛的交流關係。國際漢學研究所專職和兼職導師4人:李學勤(兼),葛兆光,傅璇琮(兼),錢理群(兼)。
1993年成立科技傳播研究中心。同年底,中文系歸屬清華大學新成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994年,中文系分設文學、語言學和新聞傳播學三個專業方向。同年9月,中文系開始招收漢語言文學本科生,招生對象為全日制普通高中應屆理科畢業生。同時招收外國留學生。語言學專業設置計算語言學方向,和計算機系聯合培養研究生。
1997年9月,開始招收留學生本科生。
1998年5月,成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中心,黃國營任中心主任。
1998年6月,中國現當代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同年,新聞學專業從中文系分離,獨立成新聞傳播系。
1999年,中文系創辦中外文化綜合班。培養計劃是首先要紮實掌握本國文化和文學的知識和理論,同時要有較強的英語運用能力,能夠從事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中外文化綜合班2003屆和2004屆35%的本科畢業生進入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和荷蘭等國著名高校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2000年,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3年,王中忱任中文系主任。
同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6年,劉勇任中文系主任。
同年,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7年,劉石任中文系主任。
同年,建立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2008年,成立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傅璇琮任中心主任。
2014年,王中枕任系主任。
中文系擁有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國際化的師資隊伍。現有教師26名,其中教授18名(有博士學位者16名,博士生導師14名),副教授6名,講師1名,工程師1名。24人為碩士生導師。有國外長期學習、任教或合作研究經歷者24名。博士后出站者10名,5名博士后在站研究。
中文系具有輝煌的學術傳統,擁有精幹的師資力量,注重佔據學術前沿,增強教學和科研能力,在國內外學術界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聲譽。
1985年以來,中文系教師共出版專著189本,其中著作135本,外文著作15本,主編32本,譯著7本。2000年以來,共發表論文1119篇,其中SSCI論文11篇,SCI論文28篇,EI論文69篇。2002年至2010年,科研項目經費1000.33萬。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海外研究基金項目48項。項目成果獲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優秀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獎等35項。
中文系繼承並發展前輩學者優良學術傳統,重視學科發展和學術建設,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完整教學研究體系的中文系。擁有博士后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下含6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和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漢語言文字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本學科努力接續朱自清先生開創的新文學研究傳統,重視從第一手文獻入手,努力建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從思想史的視野深入分析現代文學史上重要文學現象,在魯迅研究、現代詩歌及詩論研究等領域,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
中國古代文學:本學科以文獻考據為依據,著力對各種文學史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同時重視在文獻基礎上的文學和文化學研究。傅璇琮先生是本學科著名學者,享譽海內外,為中國古典文學和文獻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傅璇琮先生現正在領導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進行《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工作。
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本學科在對中外文學理論和文學史進行紮實研究的基礎上,關注學術前沿的新動向,從跨文化、跨語際研究的視野對中外文學及文化現象提出新闡釋,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並翻譯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本學科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計算語言學、語言和文化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強調語言研究的跨學科視野,既注重文理滲透,也注重文科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保證了研究資料和研究方法的開拓性。計算語言學研究是中文系語言學研究的特色方向,培養了一批跨語言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型人才。
漢語言文字學: 本學科研究領域為現代漢語、漢語方言、漢語史、文字學等。注重以第一手語言事實為依據,對漢語辭彙、語法、語音及傳統文獻語言語料的本體研究,注重將傳統的中國語言文字學諸問題置於現當代學術背景下進行研究,開展野外方言調查、民間文字和文獻調查考證,以期解決學界長期關注的語言地域空間分佈特點、官話的歷史形成和地域空間特性、漢語的傳播特點等學術問題。
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跨語際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中心
中國書法與文化研修中心
中國西南地區瀕危文化研究中心
中文系積極開展本科生、研究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留學生及進修生人才培養。逐步建立了本科、研究生、留學生及進修生教育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
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培養範式,實行“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
2005年起,中文系與哲學、歷史二系合作,以“人文科學實驗班”的形式招收本科生。實驗班旨在利用學院及學校學科齊全的綜合優勢,大類招生、大類培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基礎課程、學科交叉與專業訓練相結合,培養具有寬博紮實的人文學科知識、較強的外語能力,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新聞傳播與編輯出版實務、媒體策劃開發及經營管理、企事業單位公關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新人才,並為進一步從事人文學科基礎研究、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等打下堅實基礎。
本科培養實行新生導師制,堅持名師授課,突出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暑期外語教學、專業實習、綜合論文訓練)環節。
中文系從1994年恢復招收本科生。至2010年9月,培養學士635名,其中留學生272名。目前在校本科生326名,其中留學生278名。在讀交換留學生54名,進修留學生72名。
研究生培養是造就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清華大學建設一流大學目標的重要體現。中文系不斷改進、科學確定體現一級學科特點的碩士生培養基礎課程,致力於培養具有紮實寬厚的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知識、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能夠從事專業研究及相關實踐工作的複合型、創新性人才。
中文系1994年開始招收碩士生,至2010年9月,培養碩士217名,其中留學生9名。目前在校碩士生87名,其中留學生40名。
嚴格實行導師負責與集體承擔相結合的培養制度,致力於具有堅實語言文學、文化理論學識與研究能力的學術專門人才的培養。要求學生對所學專業歷史與現狀有深入細緻的把握,在廣而深地掌握學術基礎和創造性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從事學術研究,并力圖佔據學術前沿,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
博士生培養方向有: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漢語言文字。
中文系2004年開始招收博士生,至2010年9月,培養博士9名,其中留學生1名。目前在校博士生64名,其中留學生16名。
中文系學術思想活躍、學術成果豐厚,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良好聲譽。近年來尤為重視開展學術交流與人才互換培養。經常邀請國內知名學者來我系進行講座和交流,先後邀請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康奈爾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德國漢堡大學、法國高等研究中心、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大阪大學、菲莉斯女子大學、岩手大學、靜岡大學、立命館大學、印度德里大學、韓國西江大學、漢陽大學、東國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東海大學等學者來我系開設課程、講學和訪學。與洛杉磯加州大學、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遠東亞太研究院開展合作研究,與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互派研究生,與俄亥俄大學、羅馬大學、台灣清華大學聯合進行“國際中文學術研究資料庫”建設,與日本菲莉斯女子大學、岩手大學互換留學生,並接受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眾多著名高校的學生來我系短期學習。
中文系與海外大學中文系合作培養學生,主要項目有: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項目、韓國漢陽大學項目、韓國西江大學項目、學期進修生和短期進修生。
中文系擁有一個頗具特色的資料室。現有中外文藏書近萬冊,其中原版外文學術著作5000冊,這些著作是近年海外出版的最新理論和研究性專著,內容涉及當代文化理論、社會批評、歐美哲學經典,女性主義、影視和藝術理論等。
中文系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教學研究單位。在緊張、有序的教學與研究之餘,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師、學生以及師生互動的聯誼活動,增進師生間的友誼,加強了集體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