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隘

江西省贛州市與吉安市知名旅遊勝地

五里隘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吉安市邊陲,自古是廬陵進入贛南的交通要道,咽喉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隘口有千年古寺和保存完好的古茶亭、古驛道、古戲台、古樹群、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狀元家山南宋古墓。是一處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宗教朝聖、避暑休閑的旅遊勝地。

地理位置


五里隘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與吉安市邊陲的均村鄉西域,其山脈源於莽莽武夷山向西南綿延的雩山支脈十八排,十八排主峰海拔1176米,系贛中贛南的分水嶺。往東距京九鐵路丶319國道僅20公里,向西距贛江105國道50公里。由於地理獨特,地處險要,是不可多得的隘口。
海拔520米,站在隘口極目遠眺,令旗峰、筆架山、文峰塔、寶印山”與河相隔,盡收眼底。山勢嵯峨,旌旗獵獵,萬桿來朝;正朝山,案山重重,疊疊拱護,壯闊恢弘。狀如官印之山,惟妙惟肖;形似筆架之山,造化天然。俯視對面山根,紅、墨兩水交匯其中。紅水者,渾水也,墨水者,清水也,源遠流長,魚翔淺底,秀色可餐。側瞄左朝山,山色秀麗,遠侍如隊。蒼山如海,峰巒疊嶂,古柏參天,藤蘿盤繞,水繞重山曲曲有情。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古韻悠悠


千年古寺

五里隘
五里隘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交秦二元(公元959年),僧人恆真,見此地山清水秀,靈氣繚繞,便坐於方石之上,須臾入定,悟見觀音大士踏雲而來,遂於此處興建“觀音堂”一座,並留一揭“青蓮托寶缽,文星驅牛群,鐵馬繞山過,五雲佛法興”。迄今已有1043年,雖經漫長的朝代更易,盛衰交替,新修建的觀音寺、大雄寶殿、天王殿、咖蘭殿高大雄偉,金碧輝煌;配套的齋堂、廚房、僧尼宿舍等設施齊全;殿內的三寶大佛、四大天王、千手觀音、龍女、善財等佛像均已重塑金身,流光溢彩,光可鑒人。整個殿宇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系經政府批准的開放寺院,如今,香火旺盛,每逢農曆正月、六月,興國、萬安、泰和、贛縣等四方善信相約而來,絡繹不絕。

古戲台

五里隘
五里隘
古戲台倚山而建,歇山式屋頂建築風格,飛檐翹角,青瓦滴水。登上戲台,思緒無暇,你似乎也會感嘆到人生如戲,鏡花水月。古老滄桑的戲台,任憑風霜雨雪,讓人們不知它的年月。
廟會時這裡將開鑼唱戲。戲,唱的是提線木偶戲。在沒有電視電腦的年代看木偶戲曾經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欣賞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已漸漸淡出觀眾的視野。

古驛道

五里隘古驛道,始於秦漢,盛於明清,是客家人南遷的主要線路之一。可連通贛江水路北上中原,南下可入閩粵湘。五胡亂華時期客家先民為了躲避戰爭和飢荒,蓽路藍縷一路南下,渡長江溯贛江而上,至良口登岸。古道悠悠西風颯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條承載過滄桑歲月的古驛道已淹沒在繁蕪的雜草叢中、凄涼、蕭條、冷清。
此處遠離村莊墟市,為了方便來往的客旅商賈歇息,有好善之人施建茶亭,提供茶湯。青磚造就,半圓拱門,東西兩門直徑穿過。門楣上鑲有石匾,上書“渴懷同慰”“甘棠遺蔭”,文字簡短卻意味深長。

狀元家山


五里隘
五里隘
如果你要認識什麼是風水大地,請你去興國均村;如果你要解讀風水玄機,請你到狀元家山親自調研。

墓主簡介

墓址位於隘口北側的半山腰,狀元家山”是南宋狀元潘仝的父親潘從源夫婦的墓。始建於宋神宗元豐時期(公元1078一1085年),民間傳說:潘從源是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擔任江西吉州教諭。他熟讀詩書,尤精堪輿之術。他從汀州去吉州一定要經過均村,每次經過這裡,他被一座不見首尾、起伏如動的大山脈所吸引,他像巨龍出山,雄獅過江。這座山行至均村黃柏地段,山脈急劇攀升,最後一頭扎進滔滔不絕的均村河,在獅子潭附近嘎然而止。他到山峰的正上方,前後左右看過夠。對面群山逶迤,層層迭迭;后峰如屏,橢圓對稱;左前方,山形如獅;右前方,將軍扛著戰旗騎戰馬,迎風獵獵,峭如刀削;俯視峽谷眾水環繞。他被這“生龍口”陶醉。他決定捨身智取這塊寶地。潘從源讓其子驅牛食禾,和當地農民發生爭執后,捨身自縊。其子潘仝遵照父親囑咐,與當地農民交涉,將潘從源葬入了這塊風水寶地。潘仝還鄉后,參加科舉,一舉得中狀元。欽點為廣東觀察御史、內閣大學士。潘從源丁財頗盛,育有九子,遍及江南各省,均尊潘從源墓為祖地。潘從源亦追授浩封一品資政大夫,故名“狀元家山”。
墓門正中墓碑文曰:“宋始祖誥封監察御史升秘書閣大學士潘公諱從源字智河妣戴氏老太夫人佳城”,右聯“能以鳳毛延世澤”;左聯“恰似芽露振家聲”。墓頂上是“狀元家山”四個大字,墓側還有重修的簡介和捐資碑文。
墓前兩側立了4根2米高的紅石華表,正面刻有兩副對聯曰:
從中牟播環宇後裔當思祖德
源滎陽肇根基前賢歷建豐功
獅子潭鳳擊蛟騰一堂瑞靄榮花萼
五里隘龍蟠虎踞萬丈文光射鬥牛
五里隘
五里隘
前聯嵌入了墓主“從源”的名諱。並說明了潘氏起源於中牟,得名於滎陽的典故。后聯說明墓地位於五里隘下獅子潭前的地理位置。

風水勘輿

狀元家山是一個典型的高山結穴風水,後龍山從辛方來勢雄健秀拔辛山獨尊,穴處圈椅狀,束氣起頂,尖圓方正,入首氣壯,形如龜蓋,墓地坐向是辛山乙向正線,坐胃宿1度,周天度286度。
五里隘
五里隘
辛山,三吉六秀山之一,辛山高大秀拔合局主出文采橫溢,富甲一方之人,辛山乙向正線是陰金,其龍坐在冠帶位上,長生和官旺,皆在龍身,山之龍神取之足也,狀元家山穴位又處於高山頂上陰窩中,其本身水向乙方流去,乙方為墓庫水。
狀元家山又是一個典型的藏風聚氣之地,站在墓前,視野極為開闊,後面的靠山如圈椅狀,兩邊的山坡成自然砂手,山下是的一塊盆地,兩條河匯合,呈半圓形流過墓前,但見兩股河水湧來,不見河水流走,兩水交匯處過去形成了一座潭,叫獅子潭,現在建成一座小水電站,將會形成一個約200畝的湖,成為一個“金盆聚水”的局面。墓地的右邊一座逶迤險峻的山峰插過來,象一面面展開的旗幟,叫令旗峰。墓前的案山重重拔起,數峰交錯呈筆架形。其明堂為風水中的上品,羅城周密,藏風聚氣,又視野開闊,極為難得。

相關人物

五里隘
五里隘
潘仝字會道,漢族,祖籍河南滎陽。宋朝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升秘書閣學士(一品)。生於宋寧宗(趙括)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歲癸酉)三月初八午時,隕於宋恭宗(趙顯)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歲丙子)八月初二丑時。
潘仝於宋理宗(趙昀)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歲甲辰)春中狀元及第。官任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升秘書閣學士(一品)。
潘仝之父為潘從源,是福建省汀州三洲潘坊人氏,擔任江西吉州教諭。他熟讀詩書,尤精堪輿之術,留下“有緣得地,以死求發”的風水傳說。
潘仝生有九子,其中第一子潘念為南宋光祿大夫,第八子潘毅為南宋皇室護衛都統。
潘仝之孫潘任(潘毅之子)隨文天祥率義兵勤王抗元,封扶駕征討大將軍,南宋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后獲明太祖朱元璋頒謚“忠節”。
文天祥贊曰:錦心繡口,其李太乎!袍染柳汁,其李固言乎!彈劾無私!其漢張綱乎!滿而不溢,其趙中令乎!公具四美,宜其西山稱道弗置也雲。

後裔祭祖

每年清明時節,江西興國縣潘氏族人均會推選代表前去掃墓。外地的潘氏族人,以二年或五年為期,派代表前來祭掃。
公元2010年4月1日,由江西興國潘仝次子二朗公裔孫牽頭,組織了一次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清明祭掃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前來參加此次活動的有仝公之子一郎、二郎、四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公之裔孫共計400餘人。最長的81歲,最小的還不到1歲,他(她)們來自廣東(梅州)、江西的贛州、尋烏、贛縣、遂川石城、寧都、泰和、萬安、興國等地。按照事先江西興國潘氏宗親理事會會議研究的部署和安排,4月1日7時30分,二朗公裔孫5人乘車先行抵達墓地,做好前期準備工作。9時左右,多數宗親陸續到達約定地點-------興國火車站集中。9時20分,十幾輛大小不等載滿清明祭掃隊伍的車輛,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最前面這輛車上懸掛有:潘氏“狀元家山”清明祭橫幅,並裝有各式各樣的祭品和一支7人組成的吹、鼓樂隊,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熱鬧。祭掃隊伍於10時50平安順利的抵達了目的地。10時50分,從萬安、泰和、興國均村等地的各路宗親也都不約而同地來到了“狀元地”。11時左右,清明祭祀正式開始:首先,由江西興國潘氏宗親理事會理事長代表潘氏從源公裔孫宣讀祭文;然後,仝公名下各分支代表分別進行拜祭;最後,所有參加人員叩首三下,以表對我祖的虔誠之心。至此,2010年潘氏“狀元家山”清明祭掃活動圓滿結束。

人文價值

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贛州風水在三僚,狀元家山南宋古墓,興國縣繼’中華風水文化第一村---三僚“后的又一風大地,來此地參觀堪輿的風水研究者和學術專家絡繹不絕。
潘氏狀元家山是客家中原南遷的重要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