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傈僳族鄉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下轄鄉
黎明傈僳族鄉是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唯一的傈僳族鄉,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腹地,東與香格里拉縣金江鎮隔江相望,南與玉龍縣石鼓鎮、石頭鄉接壤,西與怒江州蘭坪縣相連,北與玉龍縣巨甸鎮、魯甸鄉毗鄰。
截至2020年11月1日,黎明傈僳族鄉常住人口為12950人。
(圖)黎明傈僳族鄉
黎明傈僳族鄉位於雲南省玉龍縣西北部。東接石鼓鎮、石頭鄉,西鄰巨甸鎮、魯甸鄉,北與香格里拉市隔江相望,南與蘭坪縣接壤。面積704.4平方千米,人口15553人(2017年)。有傈僳、納西、彝、白、普米等民族。轄黎明、黎光、堆美、美樂、中興、金庄、茨科7個行政村,118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中興村,距縣城93千米。
黎明傈僳族鄉位於麗江縣西北部,東鄰仁和鄉,南接蘭坪縣,西與魯甸鄉相連,北與金庄鄉為界。鄉政府所在地黎明村離縣城120公里,海拔2180米。鄉轄黎明、黎光、堆美、美樂4個村(居)委會,7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7年,全鄉常住人口15553人。
(原金庄鄉)1950年屬麗江縣第五區,1958年設中興公社,1963年為第五區,1966年改金庄公社,1984年為金庄區。1988年設立金庄鄉、黎明傈僳族鄉。位於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西北部。1997年,金庄鄉面積181.2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金庄、中興、士可3個行政村;黎明傈僳族鄉面積547.9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黎明、黎光、美樂、堆美4個行政村。2002年2鄉改屬玉龍納西族自治縣。2005年,撤銷金庄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黎明傈僳族鄉。2007年末,全鄉人口3901戶、15616人,其中農業人口14971人。2017年,常住人口15553人(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704.4平方千米。
530721205:
(圖)黎明傈僳族鄉
黎明傈僳族鄉圍繞建設“民族文化強鄉”的目標,投資5萬餘元組織鄉文化站等相關部門進行了民族民間文化調研,對民族民間文化進一步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全面完成衛星電視統計及轉星工作,繼續實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率進一步擴大,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圖)黎明傈僳族鄉
芸豆是黎明傈僳族鄉山區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加大科技培訓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時,今年全鄉種植芸豆13400畝,調運芸豆良種2噸,以促進品種改良;全年芸豆預計實現產值800多萬元,山區人民增收有望。經濟林果業是我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切實保護天然林資源,認真落實天然林保護的各項措施的同時,結合退耕還林,主要發展以花椒、核桃、板栗等為主的林果業。積極推進品種的改良,年內進行了核桃高枝換頭8000餘株,種植核桃和花椒87畝,從事核桃產品初加工的富餘勞動力達2000多人。全年實現林果產值135.8萬元。結合全鄉實際,繼續堅持山區養牛養羊,壩區養豬的原則,抓好防疫防病工作;抓好良種引進和繁育工作,投放種畜共82(頭)只,1108頭能繁母豬參加保險。全面提升了畜牧業的內在質量;全年實現畜牧產值621萬元。
境內共有公路158千米,其中過境公路148千米,縣鄉公路118千米。通汽車村數43個。年內修寬、新建鄉村公路51千米。全鄉有住宅面積360675平方米,人均45平方米。年內新建房63戶,建築面積3588平方米。
有初級中學1所,5個班級,在校學生140名,年內初中畢業生22人,其中升入高中7人,中專8人,升學率68.18%。有鄉中心小學1所,共54個班,639名學生,普及率63%,鞏固率63%。有中學教職員20人,小學教職員84人,其中公辦教師74人,民辦教師4人,代課教師6人。
有鄉文化站1個,工作人員2人。
有1個有線電視網路。
有鄉衛生院1個,病床6張,萬元以上醫療設備2台,衛生技術人員5人,專(兼)職防疫員4人,保健員4人。全年門診4844人次,住院21人次。有鄉村醫務室4個個體診所所2個,鄉村醫生7人。
黎明傈僳族鄉
全年烤煙種植3037畝,生產煙葉358000千克,總產值202.4萬元。白芸豆種植6288畝,總產量631000千克,總產值156萬元。秋油菜種植161畝,總產量193000千克,總產值6.9萬元。有蔬菜基地501畝,總產量449000千克。有果園30000畝,水果總產量1851000千克,總產值25.2萬元。其中蘋果園2000畝,總產量1482000千克,總產值20.7萬元。梨園1200畝,總產量127000千克,總產值1.5萬元。
在農作物種植中,農用化肥使用量318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2噸。
年末大牲畜存欄3964頭,出欄278頭,肉產量37噸。生豬存欄10529頭,出欄6037頭,肉產量453噸。山(綿)羊出欄1906隻,肉產量67噸。家禽出欄7521隻,肉產量19噸。禽蛋產量27噸。全年飼養奶牛20頭,奶類產量3000千克。
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03萬元,農村經濟純收入74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96元。鄉財政收入5.02萬元,財政支出141萬元。
年內新修、修復水溝3件,總投資6.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6萬元,群眾集資1.9萬元。
(圖)黎明傈僳族鄉
傈僳族是一個崇拜太陽的民族。黎明傈僳族鄉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他們的祖先為了得到更多的陽光,便追趕太陽來到這裡。他們的祖先發現這裡每天日出三次,便認定這裡是陽光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太陽的故鄉,也是他們安居的樂土,於是便在這裡定居下來。
黎明傈僳族鄉這個地點在一個群山環抱的山谷中,四周高峰林立,拔地而起的紅色砂岩峰叢把南方的天空割成鋸齒狀。每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後,太陽在南方的天空中離地面很近。所以早晨太陽升起后不久,在南方鋸齒狀群峰間的狹窄天空中行走不到一個時辰,又落到了另一座峰巒后;正當人們為這峽谷里白天短暫而驚嘆不已時,第二座雄奇峰巒的西側竟又射出萬道霞光,太陽好像又升起了一次。如此循環往複,天上的太陽好像被黎明這個地點的美景深深吸引似的、流連忘返而不斷來回穿行其間。太陽每過一個山尖,猶如重新升起一次。便出現了彷彿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黎明黎光”的奇景。
森林/旅遊
境內有森林31 755公頃,森林覆蓋率62.6%。年內封山育林261.9公頃,零星植樹8850棵。年內退耕還林900畝,還草1000畝,植樹91 009棵,投入勞力9900人次,共用資金309 910元。
境內旅遊景點有“色若沃丹,燃若紅霞”的丹霞地貌。珍稀動植物繁多,民族風情濃郁,主要有傈僳族的歌舞、射弩、爬刀山、攀岩、闊時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