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明道

始於南宋的道教正一道教派

凈明道,為道教正一道教徠派,亦稱凈明忠孝道,始見於南宋紹興年間。據道教傳說,當時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遜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等,“凈明大法”遂行於世。元初道士劉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採用“凈明”為教派名稱。主要經籍為《凈明忠孝全書》,收於《正統道藏》太平部。道教教派之一。道教四大天師之一許天師許遜為祖師。江西凈明道,以忠孝神仙、強調世俗倫理為其主要特色,學界多以為凈明派乃是受理學影響而產生的一個道派。凈明派歷史上有三個比較興盛的時期,一個是唐朝初年胡慧超真人和萬振天師的扶教,一個是宋朝何真公廣度弟子,還有就是元朝劉玉真祖師的振興,而各個時期都有其不同之特點,但是其以忠孝濟度為主的精神是不變的。

簡介


凈明道
凈明道
道教教派之一,又稱凈明忠孝道,始創於中國南宋初。相傳東晉時江西南昌西山道士許遜修道有靈驗,舉家拔宅飛升。隋唐時當地出現神化許遜的信仰。宋徽宗政和 二年(1112),加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許遜信仰在南昌西山一帶更為盛行。元初,西山隱士劉玉(1257~1308)又自稱數遇許遜等仙真,降授凈明道要,遂開創凈明道派,以南昌西山為活動中心,一時從學者甚眾。劉玉所創新凈明道奉許遜為教祖,自稱為第二代祖師。
凈明道教義以融合儒道為特點。該教自稱凈明忠孝道,“蓋其說以本心凈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而已”。所謂凈明,即正心誠意,教人清心寡欲,使本心不為物慾所動,不染物、不觸物,清靜虛明而達於無上清虛之境,此之謂凈明。其說源自道家道性清虛不凝滯於物之說。倡言凈明,旨在使修道者心念和行為皆符合封建倫理規範,自覺遵守忠孝廉慎寬裕容忍之道,做忠臣孝子良民。凈明道極力強調忠孝大道,維護封建綱常,因而得到元明兩代不少重臣儒士的服膺稱讚。后該教逐漸歸入正一道。
凈明道
凈明道
另:凈明道發生於對許遜真人的崇拜。唐代開始盛傳許遜事迹,將其仙化,出現崇拜熱。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洞真先生胡慧超修復了許遜的紀念地——西山游帷觀,又著書宣傳許遜的孝道,為南宋凈明道的形成作了準備。北宋時,經統治者大力倡導,許遜的忠孝形象塑立起來,民間對其崇 拜日漸加溫,奠定了南宋以奉許遜為開山祖的凈明道形成的群眾基礎。南宋何守澄的《靈寶凈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稱:許遜真君於南宋初降靈西山,用靈寶凈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其實,這位何守澄(凈明道稱之為何真公)便是南宋凈明道的開創人。何守澄傳度弟子五百多人,並明確亮出“忠孝”作為旗號,這與唐代的許遜崇拜重點講“孝”有所不同。凈明道的產生與靈寶派有密切關係,有人認為它淵源於靈寶派。

歷史


仙家之最正者

凈明道奉許遜為教祖。《太上靈寶凈明法序》謂許遜“以孝弟為之準式,修鍊為之方術”。隋代起,即有對其加以崇奉者。北宋徽宗賜號為神功妙濟真君。靖康之變后,戰亂頻仍,“忠孝”更受推崇。凈明道順應時勢,繼承道家關於“道”的學說和“滌除玄覽”的理論,吸收儒家的倫理觀念和道家的“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之說,主張融合儒道,認為“以本心凈明為要,而制行必以忠孝為貴”,才能合乎“中黃八極天心”,達於“無上清虛之境”。其道術側重於守一修仙度人。元以後歸入正一道。由於凈明道強調忠孝,調和儒道,該派在元明時期的士大夫中頗有影響,被譽為仙家之“最正者。”

西山許宅立游帷祠

許遜死後,其後代在西山許宅立游帷祠,后改為觀,繼續傳道。隋煬帝時,“焚修中輟,觀亦尋廢”。至唐永淳(682~683)年間,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歷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將西山游帷觀升格為玉隆宮,政和二年(1112)誥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吳猛等十一人為“真人”,加贈玉隆宮為玉隆萬壽宮。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採,免除玉隆宮租賦徭役。黃庭堅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繼擔任玉隆萬壽宮提點、提舉、管局、主管等職。

何真公

凈明道
凈明道
南宋初,由於民族矛盾尖銳,兵連禍結,生靈塗炭。玉隆 萬壽宮道士何真公根據客觀形勢,宣稱紹興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許真君“自天而下”,降臨玉隆宮“降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壇,傳度弟子五百餘人,消禳厄會,民賴以安”。何真公假託許遜降授經典,建立了五百人的龐大教團,實為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凈明道傳承未久,似即湮沒無聞。

劉玉創教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劉玉又重新進行創教活。據《西山隱士玉真劉先生傳》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劉玉二十五歲,自稱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凈明大教將興,當出八百弟子,汝為之師”,劉玉遂在孝行里立騰勝道院,以善道勸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間,自稱先後得許遜降授《玉真靈寶壇記》《中黃大道》《八極真詮》;郭璞降授《玉真立壇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飛步正一斬邪之旨,另行開創凈明道。
劉玉開創的凈明道以許遜為第一代祖師(旌陽公一傳),劉玉為第二代傳人(旌陽公二傳)。元至大三年(1310),劉玉去世,傳法於黃元吉,為旌陽公三傳。黃元吉於西山造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並在至治三年(1323)挾其學游於京師,“公卿士大夫多禮問之,莫不嘆異”。其後有旌陽公四傳徐異、五傳趙宜真、六傳劉淵然等。

凈明道法統

凈明道
凈明道
《逍遙山萬壽宮志》卷五《凈明嗣教四先生傳》有黃元吉、徐異、趙宜真、劉淵然四人的傳記。劉淵然以下的傳承系譜不明。《凈明忠孝全書正訛》附載了許邁、許穆、呂洞賓白玉蟾、傅大師、朱真人、張真人等七人的傳記,前四人顯非凈明道人物。傅大師為宋代豫章 人,其名不詳,為鐵柱宮道士,小有名氣,曾得朱熹贈詩。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權,因對封藩不滿,轉而學習凈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為涵虛真人。張真人,《古今圖書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稱張逍遙,河南杞縣人,慕凈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於順治十八年(1661)。據《逍遙山萬壽宮志》卷十三《人物誌》載:明末清初之際,全真道龍門派邱處機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誠於順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凈明忠孝道,感嘆玉隆萬壽宮的荒廢,曾致力於宮觀的修復。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誠死後,凈明道的法統就由其弟子譚太智、張太玄、熊太岸繼續維持。以後,凈明道的歷史已難查考。

教義


凈明道的“凈明”二字的解釋,據《玉真劉先生語錄》內集稱:“何謂凈?不染物;何謂明?不觸物,不染不觸,忠孝自得。”劉玉認為:“凈明只是正心誠意,忠孝只是扶植綱常”,“本心以凈明為要,行制貴在忠孝”。《太上靈寶凈明法序》亦稱:“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染,愚智皆仰之為開度之門,升真之路。以孝悌為之準式,修鍊為之方術,行持為之必要。”凈明道認為修鍊首先要達到內心一塵不染、不觸之思想境界,忠孝則是日常行為活動的準則,二者缺一不可。倡言凈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心念和行為符合封建倫理規範,做忠臣孝子良民。

宗教倫理


凈明道
凈明道
凈明道的宗教倫理據稱以許遜所謂忠、孝、廉、謹、寬、裕、容、忍的“垂世八寶”為依據,尤以忠孝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認為恪守凈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凈明大道說》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參禪問道,入山鍊形;貴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凈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鍊,自然道成。”凈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事。”忠孝是儒家的傳統思想,可見凈明道和儒學之間的密切思想淵源。
凈明道與正一等符籙派一樣,道士不一定出家。黃元吉說:“道由心悟,玄由密證,得其傳者,初不拘在家出家。……而吾師玉真先生遇都仙(許遜),亦以在俗之身焉。”劉玉對西山道教教法進行了更新,改革了符咒、齋醮、告斗等修鍊方術,提倡孝道,不重祈禱儀式中的繁文縟節,制定了“日知錄”、“功過格”,作為教徒日常生活的規範。

社會影響


元明時期凈明道在社會上頗有影響,元代官僚士大夫對其教義極為讚賞。知經筵事張珪、國子司業虞集、國史院編修滕賓和曾巽申、建昌路儒學教授彭野分別為凈明道基本經典《凈明忠孝全書》作序,稱讚“大道至德之要其在茲”。明代陽明學派王龍溪徠、羅近溪、高攀龍、屠龍等人與凈明道士過從甚密,對其學說評價甚高。高攀龍認為“仙家惟有許旌陽最正,其傳只凈明忠孝四字”。實際上,凈明道的忠孝教義也頗具理學色彩。元明統治者對凈明道也頗重視。黃元吉至治三年(1323)赴京師講學,極得公卿的讚譽。徐異遊學京師大行祈禳,得“凈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師”之賜號。劉淵然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明太祖稱為“高道”;並在永樂(1403~1424)年間擔任道錄司。凈明道所存經典頗多,主要的有《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凈明樞真經》《凈明正印經》等。《凈明忠孝全書》還載有劉玉、黃元吉語錄,是研究凈明道教義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