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城

歷史文化景點

楚王城,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泛指市區楚王城商業區域。另歷史上,在河南、湖北和湖南境內發現以“楚王”命名的古城遺址達六處,相關詩篇有《寄楚王城遺址》。

名稱由來


一、與楚國的某個國王有關,這一點文獻的記載是十分明確的,如雲夢、宜城的“楚王城”都是因楚昭王避吳亂至此而得名。秭歸楚王城相傳為楚王先君熊繹受封於此而名之;信陽“楚王城”是楚武王破申后,為控制中原,向中原擴張勢力而修築的一座具有軍事性質的重鎮;信陽“楚王城”之名因楚之後裔,號稱“東楚霸王”的項羽而有之;而桃源“楚王城”之名,則是因“楚平王出巡至此”而得之。所謂“楚王城”,顧名思義,也是應該與楚王有關的。
二、與作為楚之別都或屬楚之軍事、經濟、政治重鎮有關,無疑,這些城鎮會由國王和朝廷直接控管,故這類城址被稱之為“楚王城”,這樣一是可以使這類城址的特殊地位名實相符,二是可以與其它的城址明確區別開來。宜城“楚王城”的得名,不僅是因楚昭王曾到此,而且因為這裡曾為楚之別都。顧觀光在《七國地理考·卷三》中說:“楚自昭王徙郡。后以郡為鄢郢……凡言鄢郢者皆謂都也。”《史記·楚世家》集解引東漢服虔的話說:“鄢,楚之別都也。”信陽楚王城,史書上記載是楚武王破申后修築的一座屯兵城,無疑是一座軍事重鎮,另外,在戰國末年這裡曾經是楚頃襄王的臨時國都,即別都,當時稱“陽城”,“亡羊補牢”的典故由此而出。桃源“楚王城”是楚在湘西北邊陲前沿的一處軍事要塞堡壘重鎮,故楚平王親臨視察,可見這種重鎮在當時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三、與楚人反秦和楚漢之爭有關,秦滅六國統一了整個中國,但是秦王朝的統治是極其短暫的,這當然是由秦王朝的殘酷統治所造成的。推翻秦王朝,楚人的勢力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當時流傳之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人的勢力在反秦過程中極具號召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這種強大的作用通過楚之後裔、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及其反秦抗漢大軍充分地顯示出來:興楚風,立楚王,舉楚旗,言必稱楚,凡事冠之以楚。“楚王城”之名應運而生,由此而來。信陽楚王城正是這種歷史背景下的產物,它是項羽反秦抗漢的政治大本營,故而名之。

信陽楚王城


楚王城
楚王城
民國《續修信陽縣誌》記述:“楚王城在縣北六十里,東臨平漢線,相傳楚王春秋屯兵處。城東西約四十丈,南北略長,基址尚存,東南面城濠寬十餘丈,深二丈許。”此城相傳為楚武王破申時所築,當時稱“城陽”。

簡介

楚王城遺址,位於信陽市平橋區長台關境內,又名城陽城,是中國現存的6坐楚王城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一座。

歷史傳說

從信陽北去的列車,越過丘陵起伏的彭家灣鄉,便來到長台關淮河大橋。昔日“臨涯呼野渡”,葦草、波光、艄公、村姑……別有一一番詩情畫意。如今“古渡變通衢”,倏忽之間,列車呼嘯而過。信陽八景之一的“長台古渡”,也就融化在時代列車的轟鳴聲中。長台關西北5公里的楚王城,卻以它重要的歷史價值聞名於世,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墓神獸
鎮墓神獸
站在楚王城向北遠眺,一馬平川,天地合璧。楚王城猶如大海中的一艘戰艦,翹首起錨,虎視中原。回首南望,只見群峰疊翠,霧海茫茫。險峻的義陽三關,宛如一首雄渾的交響樂。慷慨激昂三關曲,唱盡多少興亡事?古往今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楚王城進可攻中原,退可守三關。反之,三關失守,大軍越過淮河,便能一瀉千里,飲馬黃河。兩千多年來,楚王城下戰事紛紜、血火交融。古詩曰:“楚關申戍憂茫茫,野草春沙更斷腸。山頭僧住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戰場。”
楚王城東北4里許,是傳說中的太子城。我國先秦史上一樁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裡:西周末年,昏庸無道的周幽王迷戀女色,寵愛褒姒,想廢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是申伯的女兒。失寵的宜臼逃到申國,申伯築此城供宜臼居住。申伯與宜臼密謀策劃,聯合西北犬戎部族(就是戰國以後的匈奴),攻下西周都城鎬京,殺幽王於驪山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靠諸侯的幫助遷都洛邑,開始了東周諸侯兼并的歷史。
楚王城為楚武王破申時所築。當時稱“城陽”,是楚國的軍事重鎮。魏晉以後,才改稱楚王城。為什麼叫楚王城呢?因為,戰國末年城陽曾經是楚頃襄王的臨時國都。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楚頃襄王逃至城陽。大批楚國的奴隸主貴族也 集這裡。號稱百萬大軍的楚國兵敗如山倒。楚王城裡的貴族老爺們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面對慘敗的局面,楚王想起了被自己放逐到趙國的謀臣庄辛,派人把他請到楚王城。“亡羊補牢”的典故,就出在此時此地: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庄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參見《戰國策·楚四》)
庄辛以“亡羊而補牢”之精神,力挽敗局,駐守楚王城。他憑藉三關與淮河天險,擋住了秦兵的進犯。這才使楚頃襄王有喘息的機會,在陳(今淮陽縣)重建郢都。為此,楚國的歷史又延續了55年。歷史的辯證法是無情的。僻處西北、文化落後的秦國,任用商鞅變法,成為七國中的第一強國,最後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國土最大、人口最多、軍國最強的楚國,天起變法受阻,屈原忠諫被逐,江山斷送在一群昏君幸臣手中。楚國人民愛憎分明。他們紀念屈原,讚美庄辛。“亡羊補牢”也就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一直流傳到今天。

歷史記載

楚王城博物館
楚王城博物館
據民國《續修信陽縣誌》記載:“楚王城在縣北六十里,東臨平漢線,相傳楚王春秋屯兵處。城東西約四十丈許。”經我們現場勘察,楚王城比縣誌記載要大得多。東城牆長640米西城牆長422米、南城牆長936米、北城牆長770米,周長五里多。1949年以前,楚王城一帶就有許多古銅器,碎金塊、蟻鼻錢、車馬飾和兵器等文物出土。當地老百姓把出土地點形象地命名為跑馬嶺、曬金場。我們曾在跑馬嶺附近,徵集到一塊楚國金幣。黃橙橙的顏色,使人聯想到奴隸主貴族鐘鳴鼎食的奢侈豪華。高超的鍊金術,象徵著兩千多年前燦爛輝煌的楚文化。
1957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楚王城西南一里許的山坡上,發掘了一座震驚中外的戰國大墓。墓中出圭的250餘件彩繪木漆器,體現了戰國時代民間畫師的高超技藝。他們用石黃、赭紅、深紅和銀灰色構成了各種各樣富麗堂皇的圖案。山鹿、蒼龍、獵犬、犀牛、青蛙、爬蟲,較之敦煌壁畫中的動物圖案更為逼真。巫神的主冠在似歐洲古希臘人的裝束。寫實的風俗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年楚王在狩獵、宴飲、伎樂、歌舞和征戰的歷史畫卷。
墓中發現的毛筆,推翻了秦代蒙恬造筆的說法。墓中陪葬的兩個木俑沒倒,證明了信陽地區兩千多年來沒有五級以上的地震。出土編鐘錄製《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邀游太空,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更被世人傳為佳話。

出土文物

該墓出土的大批青銅器,造型優美、種類繁多、工藝精湛。更為可貴的是,這批銅器沒有一絲銅綠和銹痕。表面一層黑灰觸手即掉,裡面露出金黃的銅色。敲起來清脆入耳,和沒有入過土的銅器毫無區別。作為樂器的編鐘、錦瑟、伏虎大鼓等,更是對中國音樂史研究的重大貢獻。郭沫若當年欣聞此事,親筆撰文,領導並參與了長台關楚墓的研究工作。從此,楚國文化的研究,備受全國史學界和考古界注目。
第一套演奏《東方紅樂曲》的編鐘:信陽戰國編鐘,信陽戰國編鐘共18枚,其中鈕鍾9枚、鎛鍾9枚,2004年出土於平橋區城陽城址保護區9號墓。因信陽是中國第一套編鐘的出土地,由第一套編鐘演奏的東方紅樂曲早已於1970年隨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聲振寰宇,被世人傳為佳話,現已被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此套編鐘的出土又一次轟動考古界,其不論數量還是紋飾的精美程度都超過第一套,尤其是精妙絕倫的木質編鐘架的同時出土,引起各方專家的讚歎。
出土樂器
出土樂器
該墓的主人,與楚王城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故宮博物院顧鐵符先生對編鐘銘文的研究,墓主人就是《左傳》中提到的楚國左司馬目反。他是信陽一帶的人,因統帥“申、息之師”有功,當上了楚國的左司馬。楚昭王 十年(公元前506年),發生了一次楚滅戎蠻子赤的大戰役。左司馬戰功顯赫,在新鑄的編鐘上銘記了這件事。他統率數十萬“申、息之師”,大本營就在楚王城。所以,他死後就埋在楚王城附近。
信陽一帶“控據三關,為全楚之襟要,北接陳汝,襟帶陳洛,南連襄郢,肘腋安黃”。連年干戈不息,這一帶成了楚國的兵源重地,從而鍛鍊出千千萬萬世代相傳的勇士。《左傳》記載的楚國重要戰爭,幾乎都有“申、息之師”參加。難怪乎今天信陽、息縣一帶,還有兩千多年前勇士的傳統和遺風。長台關下楚王城,象一座奴隸英雄們的豐碑,高踞於淮河彼岸、屹立在人民心中。

相關詩篇

《寄楚王城遺址》
這淺平乾涸的河道,
是一段久遠歷史的沉積,
稠密的茅草和荊棘從下,
正好讓一個王朝悄悄眠息。坍塌的烽火台,
在一片草澤中,依然,
如擎天一柱,
巡視著這片古故國的殘垣,
亘古的風,穿梭於,
那些七零八落的樹木間,
催開一年一度的青綠,
如一種叫做“楚文化”的文明,
一代代經久不息的承傳。
我的體內有一種先天的隱傷,
楚王城,
當我喊出這個名字,
心中就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痛,
兩千四百多年前你年輕而輝煌,
兩千四百多年後你荒蕪而神秘,
吳王城遺址
歷史的塵埃掩蓋不住,
睡虎古墓中的竹簡,
戰國古劍上的鋒芒,
一隻彩色的小漆缽盛滿了,
一個帝王的威嚴與落魄,
東漢陶樓構築出你昔時的繁榮和奢華。曬雲台已經夷平,
文昌塔早已崩塌,
楚王城啊,
我該如何復原你,
古時妃子臉頰般的容顏,
唯有在這片茅草荊棘叢中,
鋪開一張白紙,
用濃墨將你定格成,
一段短短的詩篇。

宜城楚王城


又稱楚皇城,文獻上稱之為“楚昭王故城”,清同治五年重修本《宜城縣誌》日:“宜城故城,在今縣南九里,本古鄢國,秦置鄢縣,漢改名宜城。”“昭王十二年遷郢於此”。《括地誌》說:“楚昭王故城在襄州樂鄉縣東北三十三里,去故都城東五里。”又云:“城東五里有楚王城,西南去樂鄉縣三十三里”。

秭歸楚王城


《湖北通志·輿地誌·古迹·歸州》記:“周成王時,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

雲夢楚王城


光緒《雲夢縣誌略》和光緒十四年《德安府志》卷三地理下古迹條均曰:“楚王城在縣東,春秋吳入郢,昭王奔雲夢時所築,今環雲夢城東北一帶,猶有廢址形勢。”清雍正《湖北通志》卷七十七和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皆云:“雲夢縣有楚王城在縣東,左傳定公四年吳入郢、楚昭王奔鄖城,因以名之。”

滎陽楚王城


《水經·濟水注》:“濟水又東逕東廣武城北。楚項羽城之。”《太平寰宇記》載:三皇山,也叫廣武山,山上有三城,一為漢王城,二為楚王城,三即秦敖倉城。《郡國志》說:“滎陽有廣武城,城在山上,漢所城也。高祖與項羽臨絕澗對話,責羽十罪,羽射漢祖中胸處也。”可見,文獻上對“楚王城”的記述是十分具體和明確的。不僅如此,這幾座城址不但名稱相同,而且特點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