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姓
源姓
源(yuán)姓,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拓跋氏族禿髮部,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在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有分佈,霄鄉居住著源氏二一千多人,世界各地還有兩十萬多人。
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禿髮鮮卑南涼景王禿髮傉檀的王子禿髮破羌,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在今天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有一個全國罕見的姓氏“源”。如今,霄鄉居住著源氏一千多人,世界各地還有兩千多人。
三國時期,活躍在河西走廊的鮮卑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的規模最大。曹魏文帝曹丕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為“天女”,有神異,故得立為首領,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雖為長子卻不得繼位。拓跋匹孤因此而憤恨不平,遂率領自己的部族人脫離鮮卑拓拔部出走,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至河西、隴西以北,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一帶游牧。傳說,後來拓跋匹孤的兒子拓跋壽闐生於棉被之中,鮮卑語稱棉被為“禿髮”,壽闐就成為了禿髮壽闐。又傳說,拓跋壽闐崇尚猛禽“鵚”,即禿鶖,常以鵚羽為頭飾。而鵚羽就是“禿髮”,即禿鶖的毛髮,因此改稱禿髮壽闐。所以,拓跋壽闐率領的這支鮮卑拓拔部落就“禿髮”得名,稱禿髮部。且族人皆因首領拓跋匹孤不得繼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為禿髮氏,迴避了原來的拓拔氏,史稱“禿髮鮮卑”。實際上,“禿髮”本就是“拓跋”的漢史異譯讀音,所以其原本就與拓跋鮮卑同宗同源。數年後禿髮壽闐逝世,由其孫子禿髮樹機能接替了禿髮鮮卑的大人職位。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二十一年(後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麟嘉九年,公元396年),後涼太祖呂光遣使拜禿髮樹機能的後代禿髮·烏孤為征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而禿髮烏孤決意擺脫後涼呂光的控制,便謝絕封爵。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年(南涼武王禿髮烏孤太初元年,公元397年),禿髮烏孤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於、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了南涼國政權,自號南涼烈祖武王。禿髮鮮卑歷經拓跋匹孤→禿髮壽闐→禿髮樹機能→禿髮思復鞬→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禿髮傉檀,到了東晉義熙十年(南涼景王禿髮傉檀嘉平七年,西秦乞伏熾磐永康三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南涼國被西秦國滅亡后,南涼景王禿髮傉檀的王子禿髮破羌(一說王孫)逃離開故地,輾轉投奔拓拔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接納了他,並對他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就此賜他姓名源賀,晉封他為西平侯,從此禿髮破羌改稱源賀,歷史上也稱其為禿髮源賀。
源賀,就是今天源氏一族的始祖,歷經一千五百九十餘年,世代相傳至今。
源賀。源氏族人皆尊奉拓跋匹孤為肇姓遠祖,尊奉源賀(禿髮源賀、禿髮破羌)為得姓始祖。
源潛夫: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源氏一世祖。宋朝初期,由於官府要血洗珠璣巷,源氏族人南下逃亡,他們在源潛夫的人帶領下,最後定居於新會古勞都堅城村,即如今的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源潛夫成了霄鄉的創始人。霄鄉《源氏大宗族譜》中記載,南宋咸淳年間,源氏已在廣東居住,並由廣東北部的南雄遷至霄鄉,一直延續至今。
據考證,源氏最早見於北魏太武帝時期,始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禿髮鮮卑源賀,是鮮卑族的後裔。其祖先在南北朝時從呼倫貝爾西遷到青海一帶,建立南涼國。南宋咸淳甲戌年由先人源潛夫自南雄珠璣巷遷居霄鄉,定居已七百多年。1997年,源氏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譜》。從中查知“源族受姓始於北魏……”進一步證實了霄鄉源氏確為鮮卑後裔。
據考證,《魏書》、《北齊書》、《隋書》、《唐書》中所記源氏族人,即為鶴山源氏祖先。《魏書?源賀傳》載:“源賀,自署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也。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傳容貌,善風儀。世祖(拓跋燾)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辯,賜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拓跋燾認為禿髮鮮卑與自己同源,故賜“源”姓於賀,意為禿髮與拓跋燾同源。
據考,源氏祖先禿髮鮮卑乃拓跋鮮卑的另一支。“禿髮”實為“拓跋”之音轉。其始祖拓跋匹孤即拓跋力微之兄。拓跋匹孤是源賀的九世祖,約在公元二世紀初自塞北遷到黃河以西的甘肅和青海一帶。其弟拓跋力微於公元258年進入盛樂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逐漸發展王權,公元338年始稱代王。公元386年拓跋王改稱魏王,即皇帝位,國號魏,即北魏王朝。公元398年遷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樂都縣:青海省樂都縣在古代屬西羌轄地,夏朝時期稱西戎地,周朝及秦朝時期稱湟中部落,漢、魏時期稱破羌縣。在漢朝時期,樂都隸屬金城郡,曹魏時期屬西平郡,晉朝時期稱樂都郡,五胡十六國時期稱廉州堡,唐朝時期稱鄯州,宋朝時期稱湟州、樂州,明朝時期設為碾北衛。到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稱碾伯縣。青海建省後設為樂都縣。1978年由省直轄劃歸海東地區。樂都位於青海湟水谷地及其兩側山地,南北高中間低,地貌以河谷溝谷地和中、低山丘陵為主,湟水河由西向東流經境中,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為古代人們勞動、生息的好地方,孕育了豐富的古代文化。
西河堂:以望立堂。
樂都堂:以望立堂。
廣東鶴山源氏大宗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源氏宗祠。
(公元424~497年),原名禿髮破羌,一稱禿髮源賀,南涼國創建者禿髮烏孤之孫;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王子,北魏大臣,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賜予其姓氏為源,為源氏得姓鼻祖。
公元414年,南涼國被西秦國乞伏熾磐所滅,王孫禿髮破羌逃離故地,輾轉投奔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權。十分喜愛禿髮破羌才華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納了他,見面后賜他姓源名賀,晉封他為西平侯。
(公元?~?年),禿髮破羌(即禿髮源賀、源賀)之子;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北魏大臣。賜爵武城子,西冶都尉。死後贈涼州刺史,廣武侯,謚號為“簡”。
(公元?~506年),原名源思禮,禿髮破羌(即禿髮源賀、源賀)之子,源延之弟;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北魏大臣。被賜名“懷”,所以又名源懷。為人謙恭寬雅,有大度。文成末為侍御中散,后除雍州刺史,清儉有惠政。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為尚書左僕射,奉詔為使持節,巡行北邊六鎮及恆、燕、朔三州。
(公元?~?年),禿髮破羌(即禿髮源賀、源賀)之子,源懷之弟;西河人(今甘肅榆中)。著名北魏大臣。官至長樂太守,為監察官吏的貪污腐敗,北魏高宗時期曾以“中散”之職前後檢察州鎮十餘所。無子嗣。
(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著名北魏大臣。
(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有官職,無傳,記載無子嗣。
(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有官職,無傳,記載無子嗣。
(生卒年待考),源懷之子,有官職,無傳,記載無子嗣。
(公元?~528年),字靈和,源懷第五子;河南洛陽人。著名北魏將領。初為秘書郎、太子舍人、涼州中正。北魏孝明帝即位,轉奉車都尉,遷司徒屬。轉太中大夫、司徒司馬。除恆農太守,遷夏州刺史。除散騎常侍,使持節、假撫軍將軍、都督、兼行台尚書。除中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給事黃門侍郎,封樂平縣開國公。還洛,假征北將軍,改封陽平縣開國公,進號鎮東將軍。除冀州刺史。
(公元?~528年),源懷之子;河南洛陽人。著名北魏大臣。曾任涼州大中正等職,建義初(公元528年),遇害河陰,年三十七。
(公元?~538年),字靈順,源懷第六子,著名北魏大臣。初辟司空參軍,歷司徒祭酒、尚書北主客郎中,攝南主客事。
(生卒年待考),源規之子,世襲官職,無官。
(生卒年待考),源規之子,世襲官職,無官。
(生卒年待考),源規之子,世襲官職,無官。
(生卒年待考),字世略,源纂之子;西平樂都人。著名隋朝大臣。
(生卒年待考),源子雍之子;河南洛陽人。
(生卒年待考),源子雍之子;河南洛陽人。
(生卒年待考),源子雍之子;河南洛陽人。
(生卒年待考),源延伯之孫;河南洛陽人。
齊受禪、爵列降。
(生卒年待考),字文宗,源孝孫之子;河南洛陽人。源子恭在日,轉授臨潁縣開國侯。北魏武定末年(公元552年)晉為太子洗馬。
(生卒年待考),源孝孫之子,有官職。
(生卒年待考),源孝孫之子,有官職。
(生卒年待考),源孝孫之子,有官職。
(公元?~605年),字踐言,源彪之子;河南洛陽人。有重名於齊。隋開皇中(公元581年)尚書比部、考功侍郎。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卒於大理少卿。
(生卒年待考),源師之子;河南洛陽人。源直心:(生卒年待考),源師之子;河南洛陽人。著名唐朝大臣。唐高宗時為司刑太常伯,坐事配流嶺南而卒。
(生卒年待考),源直心之子;相州臨漳人。著名唐朝大臣。《全唐詩》記載,舉進士。累遷諫議大夫。唐開元初年,拜少府少監。后拜尚書左丞相。終太子少傅。
(生卒年待考),源乾曜之子;相州臨漳人。官為都尉。
(生卒年待考),源乾曜之子;相州臨漳人。著名唐朝大臣。初為河南府參軍,後為絳州司功。
(生卒年待考),源乾曜重孫;相州臨漳人。著名唐朝大臣。亦有令譽,歷職清謹……與楊滔、劉令植等同刪定《開元新格》。歷任刑部力部工侍郎、尚書左丞、累遷鄭州刺史,稱為良更。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