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

喜雨亭

宋代大學士蘇軾所建,位於陝西鳳翔東湖之中。

歷史起源


蘇軾26歲時,他受朝廷詔命,到鳳翔來做“簽判”,即文書類小官。他精力充沛,才幹獨卓,性喜創造。府衙後面有一塊荒廢多年的空地,他規劃,掘溝引水,壘牆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個小花園。園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觀賞園景色的亭子。這時,因為當地旱性嚴重,禾苗枯焦,蘇軾被派了一項緊急差事:赴太白山求雨。當時人們救災只靠求神。蘇軾極認真地做這件事,求神祝禱,甚至向皇帝寫疏奏,請求把太白峰龍神的爵位由“侯”改為“公”,因為唐代就封“公”,如今降了級恐怕龍神鬧情緒,不下雨。皇帝也真的降旨,改封為“公”。過了些日子,陰雲密布,雷聲轟轟,下了一場透雨。百姓歡呼踴躍,恰在這時節,蘇軾主持修建的園亭完工。他喜好交遊,請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飲祝賀。蘇軾借勢隨緣,給自己的小亭取了個嘉名“喜雨亭”。雙喜臨頭,蘇軾文思泉湧,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喜雨亭記》。
喜雨亭
喜雨亭

位置介紹


喜雨亭
喜雨亭
在陝西省西部鳳翔縣縣城東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內外二湖,內湖為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疏浚,外湖是清光緒年間開鑿,統稱東湖。湖中建有洗硯亭、君子亭、春風亭、鴛鴦亭等,外湖建有山莊、苗圃、荷塘等。系城區風景湖。

喜雨亭記


原文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與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註釋
1 、志,紀念。
2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異禾。這種禾是兩禾生在不同的田畝上,而合生一穗。於是獻給成王,成王送給周公。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嘉禾》文已佚亡,今《尚書》僅存篇名。(《尚書·周書·微子之命》)
3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五月,得寶鼎於汾水,於是改元為元鼎元年。《通鑒考異》認為得寶鼎應在元鼎四年,元鼎年號是後來追改的。
4 、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禦敵,打敗了鄋瞞,並擊殺其國君僑如,於是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僑如,以表其功。
5 、扶風,即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府。蘇軾曾做過鳳翔府判官,於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明年,第二年。
6 、明年,第二年
7 、雨麥,上天下麥子。岐山,今陝西岐山縣。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豐收。人們不知道雨麥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8 、彌,滿。彌月,整月。雨,下雨(動詞)。
9 、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10 、忭(Biàn ),高興,喜歡。
11 、以,介詞,因,省略了賓語。
12 、屬(zhǔ),注,酌。屬客,指斟酒給客人喝。
13 、薦,重。薦饑,重複地遭到飢荒。
14 、優遊,疊韻連綿字,從容不迫的樣子。
15 、造物,造物主。
16 、雨,名詞作動詞,下雨。
17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18 、治,修建。
19 、雨麥,像下雨一樣地下麥子。
20 、優遊,悠閑,閑暇自得的樣子
全文譯文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念喜慶之事。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為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敵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為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作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是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里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而高興,生病的人因而痊癒,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於是開酒宴於亭上,向客人勸酒而告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你們會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麼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遊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裡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上遊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後,又接著來歌唱此事。歌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作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於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所以我用它來為我的亭子命名。
寫作思路
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是總寫。“亭以雨名,誌喜也。”用雨來給亭命名,是為了表示喜雨的感情。這兩句提示全篇題旨,通篇文字都是對它的發揮。下面引周公、漢武帝、叔孫得臣為證,不僅是在說明他以喜雨名亭的依據主要還在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的事例,著力烘托、渲染喜雨之情。文中所舉之人都是帝王將相,所舉之事都是關涉國家的大事,作者把喜雨亭命名的事與之等量齊觀,正表現了他對春雨的極大喜悅和極度重視。第二段是從屢降春雨寫官吏、商賈、農夫的喜悅心情。第三段是借亭上宴飲,從國計民生方面抒寫喜雨之情。“其又可忘耶”一句點出以喜雨名亭的緣故。第四段用“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承上啟下,以歌作結。歌詞內容有兩層:下雨的功用和歸功於誰。在九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作者能擺脫古代的迷信和天子主宰一切的束縛,以唯物的觀點來解釋自然現象,是難能可貴的。

本詩注評


亭以雨名,誌喜也。以:用,介詞。名:命名,動詞。志:記載。○《古文觀止》評:“起筆便將‘喜雨亭’三字,拆開倒點出,已盡一篇之意。”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不忘”是全文主旨。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據《尚書·周書·微子之命》記載,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兩株苗同一穗的禾,獻給成王,成王要唐叔送給周公。周公受禾,作《嘉禾》,文已佚。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元狩七年(116)夏六月,汾陰發現寶鼎,奏聞,迎鼎至甘泉宮,改年號為元鼎。叔孫勝狄,以名其子。據《左傳·文公十一年》記載,狄入侵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擊敗狄軍,獲其首領長狄僑如。為記其功,叔孫得臣將其子宣伯改名僑如。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有喜則名物,古有先例。雨麥:下麥雨。這是由龍捲風將地面的麥子帶入空中而造成的現象。雨:yu第四聲,用作動詞。
第一段
,說明“亭以雨名”是為了“誌喜”,是為了繼承古代傳統。這是全文總起。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扶風:即鳳翔府(今陝西鳳翔縣),蘇軾於宋仁宗嘉祜六年(1061)到鳳翔府任判官。明年:第二年。治:修建。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先說造“亭”,原與“雨”無關。是歲之春,雨(yù)麥於岐(qí)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是歲:這一年。雨:下(雨雪),動詞。雨麥:天上下麥子。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陽:山的南面。占:占卦。有年:豐年。年,年成,收成。○縱一筆:先虛喜——“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既而:後來。彌月:整整一個月。彌,滿。方:開始。○跌一句:由“喜”轉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越三月:過了三月份。乙卯:四月初二日。乃:才,副詞。甲子:四月十一日。○再跌一句:憂仍未去。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丁卯:四月十四日。○再說“雨”,異樣的雨。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gǔ)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biàn)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相與:共同,一起。庭:廳堂。商賈:商人。賈,古時特指坐商。市:集市。忭:高興,喜歡。以:因,介詞,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再寫“喜”,異樣的喜。而吾亭適成。適成:恰好建成。適:恰好,副詞。○緊接此句,筆力千鈞:亭以雨名,是必然的了。
第二段
,敘寫修亭的經過和官吏商賈農夫喜雨的情景,並把喜雨和亭成聯繫起來。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zhǔ)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舉酒:舉起酒杯。以:並且,連詞,連接“舉酒”與“屬客”。屬客:勸客飲酒。屬,同“囑”,勸請。五日不雨:指再旱五天。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曰:指客答。無麥:是說麥子會全部枯死。十日不雨可乎?這是作者再問的話:再旱十日會怎樣。曰:‘十日不雨則無禾。’曰:指客人又答。無禾:沒有禾苗。當時正是麥子將熟,稻穀下種之時,所以這樣說。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且:將要,副詞。薦:一再,頻頻。飢:飢荒。獄訟:訴訟案件。獄,官司。訟,訴訟。繁興:頻繁出現。滋熾:更加猖獗。滋,更加,副詞。熾,旺盛。二三子:指諸位客人。優遊:疊韻連綿詞,悠閑自得的樣子。其: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難道”。○亭和雨關係密切。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天:上天。遺:棄。斯民:這裡的百姓。○照應首段的“不忘”,解釋以“喜雨”名亭的原因。
第三段
,說明作者與客能“優遊而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不可忘。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以:用,介詞,後面省略了代詞“之”。指“喜雨”。既以名亭:已經用(喜雨)命名亭子。歌之:用歌來頌這件事。歌,名詞活用為動詞。○承上啟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rú)”;使:假使。雨珠:下珍珠。不得:不能。以為:以(之)為,把它當作。襦:短襖。○珠、襦押韻。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雨貴於珠玉。玉、粟押韻。一雨三日,繄(yí)誰之力?繄:句首助詞,無義。○日、力押韻。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fǒu)。太守:郡的最高長官。宋時已改郡為州或府,太守也改稱知州或知府,但人們仍習慣稱太守。當時鳳翔府的知府叫宋選。不有:沒有(這力量)。不:同“否”。○守、有、不(fǒu)押韻。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造物:造物主,指創造萬物的自然界。太空:天空。○功、空押韻。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冥冥:高遠,深遠。以名:以(之)名,用喜雨命名。○冥、名、亭押韻。
第四段
,以歌來頌雨之功作結,並以“吾以名吾亭”照應開頭的“亭以雨名”。

內容賞析


蘇軾命名這座亭子為“喜雨亭”。這篇文章就是通過敘述亭子命名原因,表達他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