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南棗
浙江省傳統名產
義烏南棗是浙江省傳統名產。採用優質青棗精製而成。有淌江紅棗和原紅蜜棗兩種。特徵是,皮色烏亮透紅,花紋細緻,肉質金黃,個大均勻,為棗中之珍品。清朝時歲歲進貢,故有“貢棗”之稱。主產於義烏、東陽、淳安、蘭溪等縣(市)。產品主銷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蘇、上海等省、市,還運銷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地區。
義烏南棗又稱:京果
義烏南棗和蜜棗加工工藝已被列入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相傳清朝乾隆時期,各地均選美食入京。義烏南棗有幸被選送入京。乾隆嘗罷南棗,感覺意猶未盡,於是又品了一枚。隨後,大為讚賞,並親賜義烏南棗為貢品,要求年年進送。
自出口外銷港、澳、東南亞各地以來,供不應求。
蜜棗又稱金絲琥珀蜜棗。形扁圓,紋縷如絲,色澤嫩黃,透明似琥珀,質地糯軟,味甜美,素有“蜜餞珍品”之譽。製作蜜棗選料講究,需用肉厚、質松、汁少、味甜、顆粒重16克以上的“義烏大棗”,經過選棗、划絲、糖煎、捏棗、烘焙、整形等多道工序製成。1982年在全省果品加工評比會上,評為蜜棗類第一名。蜜棗加工,用切棗機代替手工划絲,用電氣烘房代替木炭烘棗。
義烏南棗
義烏作為一個曾經的產棗地,許多村莊都見證過其輝煌時刻。義烏棗樹栽培歷史相傳巳有1000餘年,在明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巳有規模化棗園。全縣44個鄉鎮中,有42個產棗。義烏棗有多個品種,以義烏大棗為佳。其中珍品是原產江東區金村、樊村一帶的《雙仁棗》。果大、肉厚、質地緻密,外形豐滿,左右對稱。製成南棗后營養最好;藥效性能也最高。地處義烏江邊的樊村、金村、龔大塘等地以前滿山遍野都是棗樹林,而今已漸漸城市化的樊村和龔大塘已難覓棗林的蹤跡,那種躺在地上也能吃到棗子的時光只能定格於記憶中。 1987年出版的《義烏縣誌》中曾這樣記載:“本縣是我國南方重要產棗區,義烏大棗國內外知名。相傳在1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棗。”據了解,義烏大棗的產地主要分佈在我市100多個村莊,殘留的棗樹主要集中在後宅、稠城、大陳、稠江、城西、上溪的部分村子。
南棗以義烏大棗為原料,經精湛工藝加工而成。相傳清朝乾隆時期各地均選美食入京,義烏大棗有幸被縣令選中。一次,乾隆親口品嘗后,龍顏大悅,不僅表彰了義烏縣令,還要求地方年年進貢,因此歷史上義烏南棗又稱“京果”。中金村75歲的金新梅又講了另外一個傳說:義烏南棗被京城許多官宦人家視為待客的珍品,客人表示禮貌大多每次品嘗一二個。某天,一位進京趕考的義烏籍考生到朋友家做客,竟把一盤的棗子都吃光了,還說了句“沒想到在這裡能吃到家鄉棗”,主人詫異地問:“你們那裡有很多這樣的棗子吃嗎?”“有,當然有,別說一盤,一天吃一筐都有。”考生的回答令在場的人羨慕不已。
正宗的本地南棗裡面是空心的,如果用力搖,可以聽到“咚咚咚”的聲音。食用也有講究,中間切開,一分為二,放到鍋里熬,營養價值很高。棗樹種植面積急劇下降,“義烏南棗”的產量也就越來越少,義烏市場鮮見正宗“義烏南棗”。
日吃三個棗、一生不易老”,這句民諺在義烏流傳日久。說的就是“義烏南棗”。南棗是義烏特產,清乾隆時,即被列為貢品。加工用的南棗,需選本地上等青棗,重量約16克/個,60個一公斤。加工程序亦頗為複雜,選棗、燙紅、熟煮、烘烤及日晒乾燥。如遇陰雨天,應反覆烘烤至乾燥。
南棗是義烏特有的名貴產品。清乾隆時,曾列為貢品,故又稱“京果”。有養脾、平胃氣、潤心肺、止咳嗽、補五臟、治虛損等藥效。為浙江省傳統名牌出口商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