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湖南衛視飲食文化類微紀錄片

《味道》是一檔由湖南衛視重金鍛造的全新飲食文化類節目。作為國內首部以“地方菜系題材”為基礎而打造的史上最精緻版湘菜“滿漢全席”系列微短片,力爭給廣大吃貨們來一次徹徹底底的湘菜革命。

與其它美食類節目海納百川、蜻蜓點水的呈現方式不同,《味道》將火力集中於家鄉味道——湘菜之上,小火慢燉,精雕細琢。不僅介紹了湖南這個地方有什麼名菜,而且綜合地講述了地方印象以及這道名菜的由來和製作方法等各個方面,不但深入講解湖南當地飲食,更注重飲食背後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此次作為湖南衛視主導的飲食微紀錄片,特意選用了湘菜作為《味道》第一季的作品。節目中不僅以高清數碼全程錄製了湖南最頂級的廚師現場烹飪過程,還對湖南的風土人情、發展痕迹、人們的養生之道作了獨家記錄,透過鏡頭細緻講述了湖南與飲食的美味情緣,也展現了湖南人的火辣熱情和對美食的情有獨鍾。

一貫注重大膽創新的湖南衛視,此次將新目標瞄準飲食文化市場,再次開創衛視先河,一改以往娛樂為主的風格,高調進軍文化產業,以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為出發點,斥巨資拍攝專屬瀟湘風情的大型飲食文化紀錄微短片《味道》。湖南衛視此番調轉航向,就是希望藉助自身強大的平台力量和廣泛的觀眾基礎,將優質的湖南文化傳播開來。民以食為天,因此通過展現湖南豐富的飲食文化,可以令瀟湘風味飄揚四海,在觀眾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誘惑之餘,更易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節目分析


《味道》該片集“色”“香”“味”俱全,從創意到選材再到製作範疇,都是國內首部由頂級團隊全方位精緻打造的中國傳統文化微型系列紀錄片,一方面旨在以一種嶄新的模式來詮釋紀錄片的形式,打造一個“微記錄”的全新概念,另一方面勢必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影響世界,使之達到一個全新的文化高度。
湖南衛視為了更加完美的將中國的美食文化、中國養生、民俗文化、城市印象、中國守藝人、中國小鎮等中國精彩文化系統性的普及全國,輻射全球。湖南衛視歷史上第一次沒有使用自己的製作團隊,而是外挖的國內最頂級製作團隊來完成,旨在向國內外展現中國5000多年以來的傳統文化魅力及改革開放30年後的大國崛起和復興之路。

分集劇情


第1集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楚辭·招魂》,記‘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湘人以辛開味祛寒已有兩千餘年,明末清初,辣椒入湘,然後,‘無椒芥不下箸’,嗜椒三百年。”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食材】
首選螺絲椒和煙村豬肉。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刀工】
切割之際最要注意,螺絲椒,形狀不規整,宜滾刀切,使每塊大小相似,重量均勻。取三兩。
蒜籽切片。
前腿豬肉宜橫著肉質紋理下刀切片。肥肉要切得稍大,吐油后便與瘦肉一般大了。取六兩,其中肥二兩,瘦四兩。帶皮與否,各隨其便。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獨家秘技一剝蒜】
剝蒜歷來麻煩,略施一計,添分閑趣。將大蒜拍散,帶皮入盆,震蕩摩擦,蒜子脫出,光潔完整。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獨家秘訣二腌制抓打法】
辣椒炒肉,肉質鮮嫩的秘訣是,抓打腌製法。醬油,料酒,生抽、鹽,入料后,下清水一瓢,指力抓打,肉質纖維中的膠原蛋白被逼出,與水膠合,裹附肉片。同時,四味隨水均勻浸入肉片,飽滿入味。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烹】
“刀下生花,火候當家”,下料與火候,講順序,要搭配。
先下肥膘,慢火煸,出油,入蒜炒香。后入青椒爆炒,至六成熟,入鹽,味精,白糖。烹清水,椒香四溢。再后,入瘦肉,旺火爆炒,即成。
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
【裝盤】
辣椒炒肉,味濃、湖南人爽配以米飯一番風捲殘雲暢快淋漓。
第2集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
【食材】
陳雲飛師傅制剁椒魚頭,選用紅剁椒醬,同邀小米椒、大紅椒、老薑為伴。
楚人重魚,愛食魚首,取雄魚之肥碩者為佳。
素油三兩,豉油二兩,醬油四錢,味精一錢。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
【刀工】
刀亦須存思,卸取魚首后,劈魚嘴中心處一分為二。大紅椒開邊去籽后,切片,相連不斷,有如蓑衣。小米椒切米,老薑切末,碎切蔥花。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
【獨家秘技·調辣醬】
腌制好的紅剁椒鹹味重,需小米椒增辣扯鹽。先下薑末,后入紅剁椒,澆素油,調至酸咸適口以為度,微腌靜待。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
【烹制】
烹魚首,總不如蒸食之得真味。然若要鮮咸合一,還需另加味精微腌片刻,然後,以魚之大小,酌量豉油、秋油之多寡。豪取四兩辣醬澆淋,再擺薑片與蔥段,鋪大紅蓑衣以為蓋。砌盤入鍋,大火上汽,靜待一刻。偷閑其間,可取素油入鍋,開旺火,觀油沸,便只待剁椒如虹,肉白如玉。
剁椒魚頭
剁椒魚頭
【裝盤】
撒青蔥,澆熱油,瀟湘秀色,盡染江山紅遍!
第3集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逸周書》載,所謂“長沙鱉”躋西周成王貢物之列,距今三千餘年。及至晉代,亦有文記“長沙黃鱉特大而美,故貢”。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洗刷之法】
烹此珍稀之物,洗刷有法,不可怠慢。甲膜腥污尤重,去除后,斬4公分小塊,在水中放入老薑、谷酒,肉塊滾水去腥。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輔料】
巧取輔佐之料,方有和合之妙。然配料改刀大可自作主張,烹入味后便揀除,橫豎不見客。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佐料】
水魚味厚力大,腥氣亦甚多,需多味調和,各獻一香,全力治之。
紅煨用高湯,提鮮避腥,方盡水魚本味之長。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獨家秘笈】
王師傅制水魚醬,乃豆瓣醬、鹽、味精之研磨調和。尋常材料,分寸之間現功夫。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炒·煨】
熟物之法,妙在伺察水火,相機而動。先下五花肉,后入配料。煸炒之際,可入香料幾錢,聞香四溢,便可下水魚塊。待肉塊色變金黃且有小泡冒出時,加幾個黃整干椒。然後,噴谷酒,下水魚醬,入高湯,大火燒開。文火慢煨半小時,靜待。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收汁】
密漏過湯,挑出肉塊,然後,湯肉復入凈鍋,調鹹淡,添脂油,方得湯膩。
紅煨野生水魚
紅煨野生水魚
【裝盤】
帶火上桌,一燙三鮮。奪不到肥腴美肉,湯汁泡飯,亦可每人罄兩碗!
第4集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清《食憲鴻秘》雲“陳肉別有鮮味”,及至近代,梁實秋亦贊“湖南的臘肉最是出名,然臘魚之美乃在臘肉之上。”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食材】
張海兵師傅辦傳統腊味合蒸,所用臘肉、臘雞、臘魚,皆鄉村谷糠冷煙熏得。再添一味臘八豆襯之,另搭紅椒、香蔥增鮮添香。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洗刷之法】
陳肉需除陳垢,需先將臘肉、臘雞、臘魚入鹽水中,浸泡約 4 小時,則垢除而香出。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刀工】
物各有一性,不可混而同之。臘肉無骨,可切大片,臘雞宜斬小塊,臘魚當斷骨刺,直切成條。而後,切蔥成絲、紅椒成小段備用。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獨家秘笈】
物須久放,則非鹽不可,故陳肉味咸,張師傅有一計,可巧除其鹽。取臘肉、臘雞、臘魚,入凈鍋焯水,水中入鹽少許,便可奪去藏於肉中的鹹味了。而臘八豆扯鹽較易,入清水焯水便是。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炸】
物味取鮮,全在極鋒而試。待油熱至六成熟,速入臘魚,炸至金黃即撈出,然後,入臘八豆,待油滾,速起鍋,便可聞咸香撲鼻。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蒸】
腊味醇厚,只需備簡單佐料揀以調味。
取干辣椒粉,澆熱油,便可使香辣溢於油脂了。臘肉脂重難著色,故先獨抹秋油,待其增色。得閑,將臘雞擺入扣缽,再將上好色的臘肉圍邊,余料悉堆成壘。然後,鋪臘八豆,澆干辣椒油,入糖、味精、料酒調正味,移缽上籠,大火上汽,蒸約 1 小時,靜待臘肉油脂滲出,滋味相合。
腊味合蒸
腊味合蒸
【裝盤】
倒扣入盤,觀浮冉層疊,然知者不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5集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合纖點紅,組庵筵席之隨菜一碟,邀後世鑒賞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組庵菜,其得名,傳世於譚延闓,字組庵,湖南茶陵人。幼而敏承家學,長而授翰林編修,筆酣墨飽,舉箸存思。
楊師傅之“組庵菜膽”,做工精緻,營養美味,為春季養生又添一道美味佳肴。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食材】
傳譚府烹燒菜心一餚,每耗小菜兩擔。今楊龍師傅烹制,仍需小堂菜 8斤,並精取老雞、豬肘、鳳爪、肉皮、豬中排、豬手六味珍饈輔佐,另備四色調料以合之。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獨家秘笈·高湯】
楊師傅烹菜膽,無高湯不成菜。須先將六味珍饈氽水,然後同入砂鍋,略加薑片、蔥結去腥味,旺火燒開后,以文火慢煨 6 小時,才可使六味合一。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取菜膽】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將小堂菜粗葉剝去,僅留中心兩片嫩葉,稱之為菜膽。然後,快刀削菜膽底部,有如劍鋒。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烹】
熟葉之法,亦別有妙趣。先將脂油熬至二分熟,待色變透明后,下菜膽浸泡,全熟后撈出,便得葉翠如初。此時,將煨好的高湯,以紗布過濾,得湯白如醍醐。高湯傾入凈鍋,加鹽調正味,復入菜膽,攪拌入味后撈出,遂取數十枚菜膽湊砌於闊盤,塔相可觀。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巧計·勾芡】
楊師傅勾芡妙在味入雞油,增色增鮮。先取生粉,加清水,攪勻,然後傾高湯入鍋,澆入雞油,以文火慢熬,方可攪得水油相合,芡汁金黃。
組庵菜膽
組庵菜膽
第6集 《本草豬手》
本草豬手
本草豬手
《神農本草經》載,“甘草,一名美草,味甘性平,有倍力解毒之功”。美草求得美饌相和,便可寓葯於食,兩全其美。
本草豬手
本草豬手
【食材】
豬蹄爪,能滋胃液助血脈,黃惠明師傅烹豬手,湊取肉多骨少前爪者 4 斤,再備大紅椒、洋蔥、老薑增味。佐料尋常,奇在九味香料,美草藏焉,與蹄爪同煮,益氣尤補。
本草豬手
本草豬手
【洗刷·刀工】
特牲瀟灑,不衫不履,故洗刷尤慎。當先烙皮,后入冷水浸泡片刻,刮皮洗凈。然後,快刀斬蹄爪成塊,再入冷水鍋飛水去腥。然後,切大紅椒、洋蔥、老薑成片,以備輔佐之需。
本草豬手
本草豬手
【獨家秘笈·本草醬】
黃師傅制本草豬手,滋補之要訣在於本草醬。先將九味本草香料傾入鍋中,小火焙乾,逼盡水分后便可聞奇香四溢了。然後,將焙乾的香料齊入擂缽搗碎,便可使藥味相合。隨後,諸料復入凈鍋,加鹽、糖、醬油、湖之酒煸炒均勻,方可成醬。
本草豬手
本草豬手
【烹制】
精心籌備,方能成竹在胸。取凈鍋盛清水,將備好的蹄爪、大紅椒、洋蔥、老薑、本草醬料傾囊倒入鍋中,攪拌均勻,加白糖增鮮。然後,文火煨制 20 分鐘,芬芳漸濃,不必舌嘗亦可知其妙。耐心待其冷卻后,揀出蹄爪,再另起冷鍋滑油,復將湯汁濾入凈鍋,下濕澱粉勾芡,入蹄爪攪拌入味后,便可轉小火收得汁濃肉肥,香氣馥郁。
本草豬手
本草豬手
美草美饌雖益氣滋補,莫忘未飽先止,食之有度,方為養生之道也。
第7集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扣肉風味,各處不一。川蜀謂曰燒白,老饕蘇軾則喜“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而湘人嗜椒,風味別出,作擂辣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食材】
湘派扣肉選用帶皮五花肉,望之色澤分明,食之軟韌兼得。以湘西特色擂辣椒佐之,備大青椒、豆豉、大蒜子,調料若干。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洗刷之法】
五花肉皮糙帶毛,欲除凈,有巧計。鍋燒熱,將肉用鉤叉入鍋,使肉皮朝下,烙10秒即起,隨即浸入冷水,則皮垢泛起,再取刀直入水中,輕輕刮凈便是了。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刀工】
除肉之弊后,輔料可輕鬆下刀。青椒去蒂拍扁、切段,大蒜子去首尾,拍扁。酸菜需先洗凈,后入冷水,浸泡1小時,切碎以待。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炒糖色】
糖水著色,望之食慾頓生。冷鍋入油,入白糖,火不易過旺,攪拌至顏色變深,有氣泡起時烹入清水,加料酒起鍋。糖色炒制,切忌溫度過高,以免糖變焦糊。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烹扣肉】
趁糖水溫熱,速取鍋盛冷水,下五花肉,熟時撈起。隨即速將煮熟的五花肉澆熱糖水著色。再另取熱鍋入油,待油7分熱時入五花肉,必使肉皮朝下,炸至起面起虎皮。然後,復將炸好的五花肉浸入熱水,待虎皮泛軟,便可直刀成薄片,隨後加鹽、豆豉、辣椒粉、醬油拌勻。蒸肉前,先取酸菜末與醬油、豆豉、辣椒粉同入鍋翻炒,再覆蓋於肉片之上。移盤入籠,大火上汽,蒸足兩小時。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擂辣椒】
美肉將成,得閑取熱鍋冷油,下青椒,取小勺,用力擂壓辣椒兩面,至八成熟時瀝出。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合炒】
主配料處置妥當后,只需略炒調味。先熱鍋入油,后入大蒜、豆豉煸香,入味精、鹽、醬油調正味,復使青椒與五花肉同入,炒均即成。
火山石擂椒扣肉
火山石擂椒扣肉
【裝盤】
酸菜墊底,皮肉鋪陳,蘇子恐“無肉使人瘦”,此番當不愁矣。
第8集 《常德桃園土雞缽》
常德桃園土缽雞
常德桃園土缽雞
炊飲同器,本行旅之苦,然千古傳樂:“不願朝中為附馬,只要燉缽爐子咕咕嘎”。
永貞元年,劉夢得登武陵,望水陸,悵然有詩:“野橋過驛騎,倦鳥寄行楂。”
惜朗州司馬嘆驛騎之苦,不識燉缽爐子苦中有樂,今古傳之。
常德桃園土缽雞
常德桃園土缽雞
【食材】
如今王建偉師傅所烹缽子菜,相傳源於常德驛騎充饑之食。選土雞一隻,配蔥、姜、蒜與辣椒佐食,巧搭三色香料、四味佐料以合之。
常德桃園土缽雞
常德桃園土缽雞
【刀工】
改刀前先留取雞油、雞雜,再斬整雞成塊,然後,青紅椒、大蒜葉切段,老薑切片,蒜去首尾,青蔥繞指成結。刀下無巧,然較馬幫之鶉居鷇食,已然精妙。
常德桃園土缽雞
常德桃園土缽雞
【烹制】
舊時趕路,只知配搭尋常佐料,亂味入鍋,不如今王師傅講究。先煸雞油,入素油后,下香料培干聞香,然後小火煸干雞塊,大火入鹽,烹清水,同入辣椒,香油、醬油、料酒去腥調正味。大火燒至湯滾后,便可入雞雜與蔥結,再燜半小時。舊為得閑飲馬,今得鍋中滋味相合。揀出配料后大火收汁,便可觀江濤吞吐,噀天為白。
常德桃園土缽雞
常德桃園土缽雞

背景音樂


說明:
《味道》背景音樂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原創音樂,版權音樂,引用原聲。

鋒測


第1期:趙麗穎沉迷醬油菜
一直以來,走文化美食路線的湖南衛視全新節目《味道》吸引了不少藝人的關注,首當其衝的新生代花旦趙麗穎。平時很少做菜的趙麗穎一看到《味道》節目,便勾起下廚的強大鬥志。稱以前做菜的秘訣是以多放醬油為主,尤其鍾愛紅辣椒,這次可以和大廚學做湘菜,算是接受了正規教育。
第2期:劉愷威接棒《味道》鋒測 自嘲做菜技巧為零
飲食文化微型紀錄片《味道》目 前在湖南衛視播出正酣,與此同時,配合節目同步推出的中國微記錄《味道》鋒測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繼人氣女星趙麗穎傾情加盟后,當紅小生劉愷威拿下接力棒,熱力參與到鋒測活動中來,並在活動中與觀眾分享孕中嬌妻楊冪的“特別”美食經。
第3期:《味道》鋒測明星來襲“屌絲”大鵬最愛辣椒炒肉
《味道》鋒測第三彈強勢來襲,大鵬做客《味道》鋒測,直呼看起來簡單的“大菜”辣椒炒肉其實真不簡單,並在節目中分享當初追求妻子時的“小竅門”,回憶記憶中的甜蜜味道。
第4期:《我是歌手鄧紫棋茜拉空降《味道》 女神都是“辣妹子”
作為2014年湖南衛視力推的全新飲食文化類微紀錄片,《味道》自開播至今人氣一路飆升,並且吸引到越來越多的明星參與其中。憑藉《我是歌手》一炮而紅的兩位90后實力唱將-——巨肺小天后鄧紫棋和馬來國寶級歌手茜拉也首度空降《味道》鋒測活動,講述各自對於味道的特別印象。
第5期:《味道鋒測》:聽丁子峻講述“丁大廚“的人生味道
《味道鋒測》第五期強勢來襲,本期做客味道鋒測活動的是丁子峻“丁大廚”,究竟“丁大廚”與味道分享了哪些秘密呢?《味道鋒測》與您分享,丁子峻的人生味道。
第6期:《味道》鋒測歌王PK,張傑韓磊“吃貨”過招
湖南衛視《味道》鋒測活動再度迎來明星大咖,繼巨肺天后鄧紫棋和馬來甜心茜拉之後,《我是歌手》的兩位實力男將張傑、韓磊也火速加入到了《味道》鋒測的明星吃貨團陣營中來。在台上,二人是叱咤樂壇的歌者;在台下,二人也是實至名歸的“吃貨”。

百人百味


第1集《金色啤酒鴨的幸福秘訣》
我是Jennifer,是個職業DJ,聚光燈下,我用音樂控制全場的感覺。DJ台是我的舞台,音樂是我的脈搏和心跳,我無法想象沒有音樂的日子,“熱血、魅惑”是我的音樂的味道。
做這行有七八年了,一個人從湖南出發,帶著旅行學習的心情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收穫了許多屬於不同城市的音樂特質,也逐漸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風格。DJ看起來是一個能掌握全場的酒吧靈魂,但其實也是黑白顛倒的暗夜行者,外表的光鮮不過是用青春的身體在扛。但我跟其他DJ不太一樣,不用打上厚重粉底,依然光彩照人。因為我一直堅持自己做飯吃、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八年 前我離開家的時候,媽媽唯一叮囑我的。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懶於自己動手做飯,他們習慣點外賣吃快餐,覺得自己做飯費時費力,但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這份自己做飯的情結來源於媽媽。
記得小時候,一到周末,媽媽總是會做一種金黃溢香的鴨子,每次我都能多吃一碗飯,後來我知道這就是啤酒鴨
“飄一代”的我們,在外不斷飄著的日子,我自己也換著方法做過很多次印象中美味的啤酒鴨,但就是做不出媽媽做的那種特別的香味。
去 年過年回到長沙,陪著媽媽在冬日的暖陽下聊天,忽然心中饞起來,於是問媽媽應該怎樣才能做出特有的小時候的“媽媽味”啤酒鴨。
原來媽媽習慣在鴨子燉入鍋前,先用五花肉炒一遍,讓鴨子表面沾滿香香的豬油味道,這樣燉出來的鴨子,更加鮮辣,更加味美,並且噴溢香氣。媽媽製作啤酒鴨的獨門秘訣原來就在於此,媽媽的講述,也讓我深深體味到母親對我的愛。原來,從小時候起,為了能讓我多吃一碗飯,竟然在做啤酒鴨時,花費了這麼多的心思,卻從來不向我提起,直到我主動去問,這時才體味到,所有好吃的湘菜味道里的“媽媽味”,原來是用愛心烹制的。這麼多年,我一直“飄”在路上,到底為了什麼?我是不是應該停下來,陪在媽媽身邊?
於是我重又回到長沙,在長沙工作穩定后,我認識了一個屬於我的他,我們有著共同的音樂理念和生活目標,儘管只是蝸居在長沙城內一個小小的單身公寓,我們依然過得甜蜜、充實。
對於我與他的關係,媽媽不反對也不支持,只是告訴我,一個家哪怕再小,也要有一口鍋兩個碗,想要長長久久,就要讓家有油煙的味、煙火氣。其實我並不贊同媽媽這種老派的思想,但當他驚喜地稱讚我做的啤酒鴨比外面餐館好吃多了的時候,我的啤酒鴨,此刻裹上了幸福的味道、家的味道。
我願意,把這道媽媽傳授給我美味秘訣的啤酒鴨作為家傳菜,傳給我未來的孩子,因為我和我身邊在長沙的幸福孩子,或許都是在湘菜的美味和家庭的溫馨中健康長大的。
第2集《臘肉配熱紅酒,來自丹麥的味道》
我叫Justin,中文名字叫高傑。沒錯,我是外國人,也算半個中國人。在貿易公司工作的丹麥爸爸,與在國泰航空做空姐的台灣媽媽,在北京的酒吧一見鍾情,我與中國的緣分就此結下。
熱紅酒,是我從小就最喜歡的飲料,在我的家鄉丹麥用Glgg這個字。這種冬日特飲是北歐家庭用來度過冗長陰暗冬季的必備佳品。就像湖南人自己家做剁辣椒一樣,每家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比例或配方。小時候我就常和小夥伴們爭論,自家奶奶做的Glgg是世界上最好喝的熱紅酒。那一鍋冒著熱氣,浮著橙子、檸檬的熱紅酒,透著清新香甜的水果味道,還有其他香料混合的香氣,有著讓人無法抵抗的魔力。在寒冷的天氣,熱辣辣的熱紅酒讓全身都暖和起來。因為喜歡熱紅酒的味道,不但自己愛喝,還希望能把奶奶的熱紅酒賣到世界各地去。
國際家庭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從小去過很多國家,韓國、丹麥、中國、美國……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念書時,大學畢業前的一個聚會上,我認識了一個同學,他是美籍華人,我跟他說起自己的理想就是來中國賣紅酒。
大學畢業后,我在丹麥皇家空軍服了三年兵役,在嚴格的兵營生活中,我幾乎忘了自己賣紅酒的夢想。直到去 年,我出乎意料地接到了那個朋友的電話,他說,你還記得你說過的夢想嗎,來中國賣紅酒吧,現 在正好有一家公司要在湖南組建一個紅酒銷售部門,我想起了你說的話,覺得你是不二人選……於是,我就這樣來到了中國。
在長沙的工作很有趣,去不同的地方,結識不同的人,把自己喜歡的紅酒,介紹給喜歡它的人喝。每天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開始。現 在我偶爾會在Facebook上跟很多同學聊天,他們很多人都在吐槽生活,說自己過得很不順心,像是沒有靈魂的肉體穿梭在城市之間。但對於我來說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我從事的就是我最喜歡的工作。
青椒和臘肉,就是我來長沙認識的新“朋友”。剛來的時候我很不習慣辣椒,吃的時候口腔像著火了一樣難受,但現 在適應得特別好,連吃餃子都要放辣椒醬了。湖南臘肉,則是我現在最喜歡的美食,因為用來配兒時夥伴熱紅酒實在是太棒了,當你吃一口臘肉再喝一口熱紅酒,湖南臘肉那種獨特的煙熏氣味,和熱紅酒的甜味中和,它們的香味在口腔里糅合,既濃烈又和諧。什麼?你說從來沒有這樣吃過?覺得中西結合很另類?Sowhat,我喜歡就可以。
是的,因為喜歡,我爸爸媽媽生下了混血的我;因為喜歡,我可以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湖南;因為喜歡,我比我的同學們工作得更充實;因為喜歡,湖南臘肉也能配丹麥熱紅酒。
這就是我的美食故事,也是我的人生故事。我還會繼續呆在中國,繼續把我的故事寫下去,因為,我喜歡這裡,沒有什麼不可以。
前些天,我在中國電視做得最好的湖南台,看到了很美的微紀錄片《味·道》,我希望他們可以來拍拍我的紅酒臘肉——丹麥混搭中國的味道。

國外網友跟風


性感美女老外吃湖南辣椒
性感美女老外吃湖南辣椒
《性感美女老外吃湖南辣椒》
JOSH和他的辣椒炒肉三明治
JOSH和他的辣椒炒肉三明治
《JOSH和他的辣椒炒肉三明治》
法國廚師剁椒魚頭教學視頻
法國廚師剁椒魚頭教學視頻
《法國廚師剁椒魚頭教學視頻》
懶惰老外自己做剁椒魚頭
懶惰老外自己做剁椒魚頭
《懶惰老外自己做剁椒魚頭》

媒體評價


人民網

今 年 3 月 3 日起,湖南衛視在每天的00:30、8:00、18:00三個時間檔滾動播放了飲食微紀錄片《味道》,該微紀錄短片以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作為開播第一季,介紹了湘菜經典名菜“辣椒炒肉”的製作方法,還對湖南的風俗、人們的養生之道作了特別報道,引起吃貨們食慾大動。首播結束后,觀眾們紛紛表示:“節目把真正傳統的辣椒炒肉完美呈現,讓觀眾不僅愛上湘菜,更愛上湖南。”

金鷹網

熟悉湘菜的觀眾對辣椒炒肉一定不陌生。首播結束后,記者收到觀眾反映:“節目把真正傳統的辣椒炒肉完美呈現,畫面精緻,帶有湘韻,勾引起湖南同鄉的淡淡鄉情”《味道》把湘菜的美味以及文化背景詳細地給觀眾娓娓道來,讓觀眾通過屏幕從視覺上帶動味覺的顫動,同時領略背後的文化湘情。湖南衛視此番以高質量的製作和文化風情打破了大眾予以定位的娛樂王國印象,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

湖南日報

在面對採訪時,製片人韓凌並不諱言,《味·道》在策劃時受到了《舌尖上的中國》的啟發。不過,兩者雖同為飲食類的紀錄片,但有著很大區別。最明顯的,《味·道》是微紀錄片,每集4分鐘;在表現形式上,《味·道》從每一道菜入手,來展示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而且,根據如今短而快的消費習慣,《味·道》不局限於傳統媒體,還瞄準新媒體用戶。韓凌希望,“一段時間后,回過頭來看,這個片子還不會過時。”
第一集《辣椒炒肉》在湖南衛視播出后,被上傳至網路,很快就被土豆網、愛奇藝等10多家視頻網站轉載,一天總閱讀量達100多萬次。

網易

湖南衛視重磅打造的全新文化類節目《味道》自3月3日開播以來受到觀眾的好評。一改以往娛樂為導向的風格,湖南衛視此次以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為出發點,在介紹中國料理的同時引發了觀眾對中華傳統餐飲文化的熱烈追捧,開啟2014年飲食類微紀錄片的熱潮。

幕後花絮


受“舌尖”啟發
2013年,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引發大眾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火熱追捧,掀起了中國紀錄片市場的一個高潮。
面對日漸火熱的紀錄片市場,湖南娛樂頻道在探索市場轉型中,思索著策劃一檔能被人記住的節目,他們提出“微紀錄”的概念,以短節目滿足新媒體時代的觀眾需求。鑒於飲食節目有深厚的觀眾基礎,於是從飲食入手,推出微紀錄片《味·道》。
攝製精益求精
近距離的細節拍攝,詳細的製作過程,新鮮飽滿的瓜果菜蔬,調動起觀眾的味蕾神經,觀眾看到的是“最唯美的飲食節目”,殊不知,其背後是艱難的創作過程。
3月20日上午,攝影棚內正在拍地方特色菜“湘西性腸”。攝製組對光線、構圖、色調精益求精,對每一個鏡頭反反覆復拍,用總導演李武望的話說,是為了“讓觀眾看清楚所有的步驟”。
要在4分鐘的時間裡,完整敘述一道經典湘菜的烹制過程和文化內涵,製作團隊剛開始並無把握。第一天拍《辣椒炒肉》,為了收集足夠的素材,前後拍了6遍,共耗去17個小時。以致從業20年的廚師陳德華都感慨,“第一次這麼累。”這一集的解說詞,也寫了12遍才定下來。
有了豐富的素材,後期製作人員冥思苦想,如何用精緻的畫面、簡短的語言,展現湘菜的文化內涵。不斷的排列組合,才有了最後見諸屏幕的《辣椒炒肉》。就這樣,攝製團隊慢慢摸索出一套拍攝流程,形成了包括“引言、食材、刀工、巧技、秘訣”等在內的結構。
弘揚湘菜文化
“百廚百菜,百味鄉思。”李武望介紹,《味·道》第一季湘菜系列,計劃拍100集。這100道菜,是湖南省湘菜產業促進會組織專業團隊甄選出來的,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湘菜和地方菜,現場烹制的師傅,也全是活躍在一線的頂尖廚師。
與傳統紀錄片不同,《味·道》嘗試通過淺顯的方式,傳達美食背後的文化內涵,讓過去被認為無趣的紀錄片以嶄新的形式重新走進觀眾的視野。
“譚延闓,字組庵,湖南茶陵人。幼而敏承家學,長而授翰林編修,筆酣墨飽,舉箸存思。組庵菜,因其得名,傳世。”《組庵菜》開頭,寥寥幾語,勾勒出這道菜的歷史淵源。在介紹經典名菜製作方法的同時,還融入地方風俗、養生之道。如《豆腐雞湯》中,導演另闢蹊徑,讓廚師在節目中還原豆腐這種中國特有佳肴的製作過程,引起人們對如何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思考。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味道”,年輕一代從中感受飲食文化,家庭主婦學到實用技巧。《腊味合蒸》中提到,“物須久放,則非鹽不可,故陳肉味咸。張師傅有一計,可巧除其咸,取 臘肉、臘雞、臘魚,入凈鍋焯水,水中入鹽少許,便可奪去藏於肉中的鹹味了。”許多這樣的小技巧,很自然地融入節目中,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