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隍廟

道教全真派的聖地

都城隍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中國有四大都城隍廟。分別建於北京、南京、西安、武功、鳳陽、廣州。城隍神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武功城隍神是全國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輔德王”的神靈。其地位居全國各地城隍廟之首。

北京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指的是北京居庸關的都城隍廟。古代北京都城隍廟大殿在西城區成方街33號,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
中軸線上有門三重(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其它還有鐘鼓樓、大威靈祠和寢祠、兩廡以及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現存寢祠5間。廟內有明英宗碑及清世宗、高宗碑。有康熙帝和雍正帝的題聯。後來隨著金融街拆遷規劃,已經名存實亡。
居庸關都城隍廟是在中國城隍廟中地位較高的城隍廟,建於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間),1997年重新修繕完成,是居庸關長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廟宇,也是僅有的一座開放的道教活動場所。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朝拜者、還願信眾甚多。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會虔誠拜神,以求城隍保佑。這種習俗經久延續。幾百年來未曾中斷過。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居庸關都城隍廟處“天下第一雄關”之上,“居庸疊翠”之間。在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中體現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在中國,我們能夠看到許許多多的城隍廟,裡面供奉著城隍老爺和他的屬下們。每年,人們都會在春、秋、冬三個特定的時間濃重祭拜他,城隍老爺究竟是位什麼神呢?它是怎樣逐漸發展而來的呢?
古時候,有水的城池被稱為城,無水的城市被稱為隍,後來二者合二為一,就有了城隍。接著守護城池的神被稱為城隍。城隍有消災解厄,定國安邦的才能,他還是守護一方城池的神仙,同時他也是掌管陰陽兩界的判官,職權範圍相當於人世間的地方官。道教認為城隍具有“懲惡揚善、保衛一方疆土”的功能,說他能久旱時降雨,逢澇時放晴。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居庸關都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開國元勛徐達大將軍。徐達是安徽鳳陽人。作為一名傑出的將領,徐達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於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徐達不貪女色,不圖貨利,攻佔平江及大都之後,封姑蘇府庫,置胡宮美 人財貨不取。徐達平時在南京家住一所低濕狹小的房子,朱元璋幾次想給他換一所較好的房子,他都推辭了。出征時,遇到軍糧不足,士卒吃不飽飯,他不飲不食,不進營帳休息。
徐達為明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蓋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為太傅、中書右丞相,后封魏國公,並以其長女為燕王妃,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儘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徐達能擺脫鄉土觀念的羈絆,不和同鄉拉幫結派,沒有卷進胡惟庸淮西集團的是非之爭,令朱元璋十分倚重。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仙逝。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賜謚“武寧”,命供太廟,位為第一。後來朱元璋又封徐達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在徐達曾經修建並駐守的居庸關長城修建城隍廟,祀奉徐達。從此,徐達貴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頂禮膜拜。

南京


在南京雞鳴寺一帶建有一座城隍廟,為十廟之一。因為當時南京是都城,這座城隍廟被稱之為“都城隍廟”,可惜完全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各地城隍廟與當地官署等同,形成陰、陽兩道衙門。現存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大多是那時候修建起來的。

鳳陽中


中都城隍廟,等級很高,位於明中都副軸線—雲霽街,即今安徽鳳陽雲霽街。建於洪武五年,洪武六年三月完工。據方誌記載:中都城隍廟,“洪武初建,殿廡極宏敞,中多明人修廟碑。”
《洪武實錄》記載:“禮部奏制中都城隍廟神主,主用丹漆,字塗以金,旁飾以龍紋,如京都城隍之制。尚書陶凱因奏他日合祭以何主居上? 上曰:從朕所都為上,若他日遷中都,則先中都之主。”從這段史料可知,鳳陽中都城隍廟的等級為京都之級。

廣州


廣州都城隍廟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號,是廣州祭祀城隍的廟宇。
城隍廟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朝時期嶺南最大城隍廟。
現存的廟宇為清朝重建。根據清朝香山(今中山市)人黃芝的《粵小記》記載,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整俗使焦祈年奏請朝廷,將廣州府城隍升格為管轄全省的都城隍。
1920年,廟宇被拆除,建成約長280米的大街,當時拆剩的只有大殿和拜亭。
廟宇遺址曾被改作民居、餐廳和工廠,后被空置。1993年8月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州試驗儀器廠曾經租用該廟宇作為車間使用至2001年,后將使用權交還給越秀區房管局。在儀器廠佔用期間,所有廟內的藝術均被破壞。
2009年8月,廣州市文化局批複同意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越秀區分局的《關於廣州城隍廟大殿、拜亭修繕申請報告》。當時的規劃是,廣州城隍廟將與南越國宮署遺址進行連片規劃和保護,以“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城隍廟的歷史風貌。越秀區政府、廣州道教協會各出資了1000萬元人民幣。
2010年10月底,修復工程完工,本次修復採用了嶺南建築工藝的主要經典手法。10月30日,城隍廟重新開光,對外免費開放。現時市民入內燒香祈福只能使用廟宇提供的環保香,每人限領三支,價格由功德錢形式給出,不限制金額。

建築介紹

廣州城隍廟建築群坐北面南,在其中軸線上原有外門、中門、拜亭和大殿等建築物,左右兩側建廊廡、齋宿、廳房、羽士房和省牲所等。重修后的城隍廟佔地500多平方米,有牌坊、前殿(山門)、拜亭和大殿等建築。廟內供奉的是五代時期南漢國王劉䶮,位於劉䶮左右兩尊分別是海瑞楊椒山

圖片欣賞

文保牌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牌坊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前殿(山門)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拜亭和大殿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拜亭和大殿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大殿

傳說介紹

根據唐代《太平廣記》中所記載的一則傳奇,唐人崔煒無意闖入南越王的墓穴,得到羊城使者的幫助,得以返回人間。當時崔煒曾答應羊城使者更換其衣服屋宇,以作酬謝。後來崔煒經過城隍廟,才知道羊城使者就是廣州城隍,於是粉飾了神像,擴建了廟宇。

西安


西安 都城隍廟
西安 都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創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當時全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轄西北諸省,故稱[都城隍廟]。明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於西大街現址。清雍正元年毀於火災。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用拆除明秦王府木料、磚瓦擴充修建。后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都曾修葺。廟前牌樓毀於[文化大革命]。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2005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將城隍廟前改造列為西安市重點建設項目。八月起施工,2006年6月底建成。工程主要內容有牌樓、騎樓、廂房、廣場及有關配套設施。
新建牌樓仿被毀之原牌樓而作。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舉國罕見。巨柱雄立,角檐飛展,雕飾揚祥瑞之氣,彩繪閃金碧之輝煌。成為古都一處賞心悅目,耐人尋味的景觀。

建築信息

清雍正元年(1723年)毀於火災,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拆除原秦王府木料予以重修。重修后“規模宏大、棟宇崇宏、雄偉壯觀、甲於關中”。
西安都城隍廟大殿
西安都城隍廟大殿
由南向北依次是牌坊、山門、文昌閣、鐘鼓樓、儀門、戲樓、牌坊、大殿、藏經閣、牌樓、寢殿。兩側是道眾居住修真的東西道院共有24宮。整個寺廟,布局整齊,左右對稱,規模宏大,雕樑畫棟,巧奪天工,是一座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道教文化的聖地,原有佔地面積九十餘畝。舊時,這裡信眾如潮,香火鼎盛,常常人潮湧動,摩肩接踵。
1942年,部分建築慘遭日寇炸毀,文革期間,宗教活動被迫中斷。600多年來,雖歷經滄桑,但宏偉依舊,是西安市內著名的道觀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正式登記開放為宗教場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四月初八為本廟傳統廟會。

地址信息

西安都城隍廟位於西安市西大街中段路北,公交車可坐至都城隍廟站及廣濟街站。
都城隍廟站:K630
廣濟街站:7路、15路空調、23路、45路、201路、206路、215路、218路、221路、222路、604路、611路、612路、K618路、K630路。

武功


建築結構

武功城隍廟位於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東街中段,其坐北朝南,附陰抱陽。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56平方米。廟始建於北周,以後唐宋各代均有修葺。重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嘉慶、道光年間重修。結構獨具明代建築風格,是一組集歷史、人物、文化、風水、傳說完整的古建築群體。
原有建築頗多,經修繕,恢復門前大殿和西廂房 以及鍾、鼓二樓。有灰瓦頂獻殿、浮雕琉璃歇山頂正殿和歇斯底里山頂寢殿。武功縣文管會位於其中,武功城隍神是全國僅有的一個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輔德王”的神靈。因而武功城隍廟也被稱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國各地城隍廟之首。存有《武功名人勝跡展》,是研究關中武功地區歷史文化重要的參考資料。
廟內建築結構獨具,宏偉高大,為一組完整的明代建築群,其主要建築依次為:牌樓、山門、獻殿中殿、寢殿等。牌樓通高12米、寬15米,為關中地區第一牌樓。中殿為單檐歇山頂,外沿斗拱五踩重昂,四角檐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整個裝飾均為琉璃構件,五彩閃耀,富麗堂皇,歇山飾以琉璃“二龍戲珠”浮雕,珠球滾動,龍體飛躍,呼之欲出,為一般廟宇所罕見。僅從建築學方面講,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對古人的美學理念,對採光通風的追求,對地震的防禦對樑柱負載的計算,以及對保溫、消暑、防潮、排水等生態環境的再創造,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其本身就是一座建築學上的實驗室。凡到此遊覽的客人,無不讚歎古人的鬼斧神工。

歷史變遷

武功城隍廟始建於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西靠稷山,東臨漆水,有著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唐朝初年擴建,以後代有修葺。宋元年間曾重建。
武功城隍廟
武功城隍廟
明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知縣高璲重修;
明正德元年城隍廟內部修繕
十六年(1506-1521),知縣谷鍾仁繼修。
萬曆四十一年(1613)知縣李舒芳再修。具有明代建築風格。時有“正殿五楹,獻庭如之,後殿五楹,山門樓三間,大門三間,前高房內東西兩旁廟各五間”。
清乾隆元年至六十年(1736-1795)再次修葺,從外向內布局依次是:牌坊(碑樓式)、山門、戲樓,戲樓兩旁為鐘鼓樓、東西兩陪殿各5間。
都城隍廟
都城隍廟
嘉慶二年(1797)知縣朱士蛟又大加修整。道光年間重修。
至民國初期,規模為廟門前有結構精巧的三間木牌坊,兩側置鐵、石巨獅各一對。大門內東、西兩廊陪殿各三間,中央為重檐歇山項戲樓三間,戲樓兩側分別有鍾、鼓樓各一間。西進有兩廊殿各五間,再進為獻殿、正殿和寢殿各五間。
民國27年前後,就被國民黨後方醫院和傷兵佔用,后又改作演戲場地,建國后的50年代再改作糧站,任加拆改,破壞較大。
1973年牌樓、山門、戲樓、廂房、鐘鼓樓被拆毀。后僅存上殿、中殿、後殿及東廂房,均因年久失修,脊傾瓦殘,破敗不堪。
1979年移交文物管理部門時僅存正殿、寢殿、牆裂脊摧、屋瓦翻卷,殘朽不堪。
1983年和1987年,先後兩次由寶雞市、陝西省文物主管部門分別撥專款,按照“修舊依舊”的原則,將正、寢兩殿修復。群眾自發集資捐款建起山門,施以彩繪,設一對石獅分蹲大門兩側。
1992年城隍廟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供奉


城隍老爺

紀信(?-前204),字成,秦末漢初時劉邦的部將。先從劉邦起兵,為部曲長。前204年,紀信在滎陽城被圍時假扮做劉邦的模樣而讓劉邦逃脫,自己也因此被俘,后被項羽處死。
劉邦戰勝項羽后,建都長安,在慶功會上想起了紀信的功勞,就對滿朝文武大臣說:“紀信功高德重,沒有他獻計獻策,怎能有我劉邦的今日?我封他為督城隍,把他的家鄉改名為我先前的封號——漢王,把他的骨灰送家鄉安葬,並建廟塑像,永遠享受香火。”後來劉邦還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故後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

其他供奉

主管功名科舉的文昌帝君、忠義無雙的關聖帝君、賜人子嗣的九天聖母、送子娘娘,保佑健康長壽的藥王孫思邈和有求必應的呂洞賓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