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

安福寺修建委員會主任

達照法師,漢族,1972年出生於浙江省文成縣。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山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溫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文成縣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究生導師、浙江佛學院溫州佛學院副院長/溫州佛教永嘉禪學會會長、溫州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文成縣政協常委、山東省母音寺住持/溫州市妙果寺方丈/文成縣安福寺住持。

大事件

1972

出生

1972年出生於浙江省文成縣。

1989

出家

1989年於七甲寺依了識長老出家,屬於嫡傳天台教觀第46代。

2007-06

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2007年6月獲得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傳授天台教觀第47代法嗣。

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達照法師與達崇老和尚
達照法師與達崇老和尚
1972年出生於浙江省文成縣。
1989年於七甲寺依了識長老出家,屬於嫡傳天台教觀第46代。

教育經歷

1991年春於福州鼓山佛學班就學。
1991年秋考入南京棲霞山佛學院。
1992年禮寶華山茗山大和尚受具足戒。
1993年畢業於棲霞山佛學院。
1993年至1994年入溫州大羅山專修密法。
1994年秋考入中國佛學院。
1998年本科畢業後進入中國佛學院研究生院,師從方廣錩教授專攻佛教文獻學。
1999年獲得密宗大圓滿無相密乘心中心法代師灌頂資格。
2001年6月通過中國佛學院研究生論文答辯,獲佛學碩士學位。從事天台、凈土、禪宗(特別是“永嘉禪”)、密法的修學和研究。
2007年6月獲得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傳授天台教觀第47代法嗣。

寫作經歷

發表專著《金剛經贊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飭終——佛教臨終關懷》(浙江大學出版社),論文《梵我一如及其演繹》《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天台禪修方法及其沿革》等三十餘篇,散文十餘篇、詩作五百多首。

工作經歷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山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溫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文成縣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究生導師、浙江佛學院溫州佛學院副院長/溫州佛教永嘉禪學會會長、溫州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文成縣政協常委、山東省母音寺住持/溫州市妙果寺方丈/文成縣安福寺住持。

個人作品


已出版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金剛經贊》2002-12-01宗教文化出版社
《飭終——佛教臨終關懷》2005-04-01浙江大學出版社
《永嘉禪講座》2009-10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金剛經贊》研究
《金剛經贊》研究
飭終——佛教臨終關懷
飭終——佛教臨終關懷
《永嘉禪講座》
《永嘉禪講座》

論文

《梵我一如及其演繹》《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天台禪修方法及其沿革》《密教“四歸依”淵源初探》
《緣起與因果》《金剛經》的初期大乘之特色《緣起性空與唯識無境》《重讀釋迦牟尼—自凈其心》讀後
《金剛禮一本》《佛教語言與漢語的融攝》《文明的歸宿》《秘密寶藏》
《關於“自修法華七”》《道信大師的念佛觀》《聽聞經教應具之素質》《佛教生死觀》
《佛教業報論》《佛教輪迴說》《究竟覺與凈土》《本覺與生死》
《始覺與慈悲》《慧文禪師的禪修方法》《天台禪修方法及其沿革》《空山松韻》
《佛教的“相適應”精神》《金剛五禮》《敦煌本P2039V號《金剛經贊》的考察》《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
《天台早期禪法的心性說》《“一念三千”的修行規定》《論圓教思想的現代契機》《邪因外道——蕭平實的“造神運動”》
《天台佛法修證次第論綱》

主要成就


實修法門

達照法師談天台禪修
天台禪修營
天台禪修營
講到中國佛教天台宗,我們就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教觀並重”、“定慧等持”的天台教特色,而且還可以舉出一大堆“如鳥雙翼”、“如車兩輪”的比喻來說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的確,在思想理論上,天台宗的理論組織非常嚴密,邏輯思辨極為清晰;而在修行實踐中,天台宗的觀行方法特別豐富,禪法內容廣大無邊。現代哲學家牟宗三先生(1909~1995)就很看好天台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東方文化,所以他說:
(天台)圓教這個問題是佛教的最大貢獻。西方哲學從希臘開始一直到現在,他們有高度的科學,而哲學又那麼發達,還沒有圓教這個問題,西方有圓滿(perfection)這個觀念,但圓滿不是圓教的意義。“化儀四教,化法四教”都是教,觀念系統、修行方法統統在內,這個意思非常廣。這個“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實踐的智慧學,通過理性的實踐來純潔化我們自己的生命,而達到最高的境界,這就是教,就是實踐的智慧學。這個名詞很恰當,這個名詞意義的哲學正好保存在中國,不在西方,雖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講嚮往最高善,他們還是用知解理性來講,不是從實踐理性講。西方哲學發展向著知解的路走,結果是實踐的智慧沒有了,就歸到科學、歸到邏輯分析完了。
講實踐智慧學,西方人聽了不大懂,因為他們腦子裡對這方面空洞,沒有內容,沒有傳統。中國有這個傳統,假如你對儒家有訓練,對道家佛教有訓練,你一講這個他就懂,因為中國文化傳統有一大堆東西在那裡。所以,實踐智慧學可以成一個學,內容豐富。其中簡單一點是道家,道家雖然簡單,它代表一個系統,它也是一個大教,它有它獨立的意義。真正是大教之為大教,廣大豐富的,當然是佛教,儒家還沒有達到佛教那麼豐富。佛教傳到中國來不是沒有好處,以前了解不大夠,現在重新弘揚佛法要呼應著時代的問題來弘揚。……我們站在中國傳統這邊,從實踐智慧學的方向看,中國文化的前途很有光明。
這個“實踐智慧學”一語,就包含了天台禪法“教”(智慧)和“觀”(實踐)的全部內涵,這是非常恰當的現代說法,我們應該對整個天台教學乃至佛教教育作如是觀,才不至於失去天台教觀的原有特色,才能更好地把握佛陀出世的本懷!(摘自《天台禪修方法及其沿革》達照法師著)
達照法師談永嘉禪
永嘉禪法是以永嘉大師命名的禪法。永嘉大師是溫州人,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誕生於永嘉(即今溫州市鹿城區)。永嘉大師可謂是溫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他的禪法在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後,仍被包括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法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廣泛推崇和學習。
永嘉大師早年修學天台止觀,后因讀《維摩詰經》開悟。他的禪法在教理上以天台圓教為視野,同時又運用禪宗頓悟法門接引眾生。這種以“止觀”的理路來說明禪宗修證的方法在禪宗的典籍中是絕然少見的,可謂是永嘉禪的特色,也非常契合現代人的根基。
有關領導曾多次教導我們要好好弘揚永嘉大師的禪法,因為永嘉大師和永嘉禪是溫州佛教的真正的寶,要善於開發這顆無價的寶珠。2006年春天應溫州青年學佛者的請求,《永嘉禪》初級班正式開課。直到2007年冬,永嘉禪初級入門二十五講才圓滿完成。從內容上看,前面13講是介紹止觀入門,後面12講是介紹《永嘉禪宗集》。在每次講課結束后,都會帶學員們一起打坐,切身體驗禪法實修。
2008年11月,應復旦大學禪學社的邀請,赴上海為復旦大學禪學社學員及各地居士講解永嘉禪止觀法門,並帶領大家進行了兩天的實修體驗,同時還在復旦大學為佛學愛好者發表了主題為“大乘禪法的修證路線”的講演。
初級班二十五講都同時進行攝像,刻錄成光碟,翻刻了數千多套與大眾結緣,得到了廣泛的回應,並有人因此學習永嘉禪初級班而加強了打坐能力、增長了定力、開啟了智慧。特別是台灣生命電視台進行了播放,在海外其它國家也引起了大家對永嘉禪的興趣。本地的學員也經常詢問何時開辦中級班,學習興趣依然很高。為了大家方便複習初級班,更好地學習中級班,《永嘉禪講座》文字稿已與人民大學出版社簽約準備出版(2009年10月第一版出版),也是為永嘉禪的弘揚奠定了一個基礎。
2003年溫州市政府在市區松台山上重建永嘉大師舍利塔——凈光塔,同時出土的永嘉大師舍利子,光芒萬丈。永嘉大師的著作《禪宗集》《證道歌》,傳播宇內。可謂名副其實的“功德言論”永不朽的千古人豪。所以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溫州歷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就是永嘉大師。時值和諧社會,又逢創建文化大市,這位世界級的歷史巨人備受關注!在省民宗委和市民宗局的領導下,2009年5月12日,溫州市佛教協會成立了“溫州佛教永嘉禪學會”,命余為會長,負責永嘉禪的研究、學習、交流、弘揚等工作,深感榮幸!
永嘉禪學會的成立,標誌著永嘉大師的禪學思想為現代人所喜愛所重視!今後,我們將沿著永嘉大師的修學歷程,按照永嘉禪的內在修學體系,進行中級班和高級班的修學,不停地完善永嘉禪的實用價值,為現代社會注入古老而常新的生命智慧。

法師弘法道場

妙果寺
妙果寺與凈光塔
妙果寺與凈光塔
妙果寺位於浙江溫州市區人民路松台山麓,系東甌著名古剎。這裡松林疊翠,環境清幽。面去通衢,樓鹿市而不喧,背靠松台,眺雲靄而瑞生,挹山川之秀麗,鍾靈氣之所英。寺名妙果者,語出梵典,意為妙極佛果也,又謂三密相應成就殊妙勝果。
妙果寺創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曆元、明、清至今,歷史悠久。宋高僧繼忠大師曾卓錫方丈,大振宗風,十方敬仰,為當時東南沿海朝聖之梵剎。繼忠大師之弟子從義大師亦於其後住持妙果寺。妙果寺於清順治十四年曾毀於一場大火,雖於康熙十四年重修,但規模已非昔日可比。原有千年舍利古塔——千佛塔一座,1951年在拓建公路時遭拆毀。“文革”時期,寺內佛像全毀,招提盛況,因滄海桑田,而一度湮沒。
趙朴初與南懷瑾先生題書匾額
趙朴初與南懷瑾先生題書匾額
所幸的是改革開放之後,黨的宗教政策重新落實,妙果寺作為浙江省政府批准重點對外開放寺院,於1983年開始修復重建。此舉得到了廣大信眾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和資助,愛國華僑黃忠英將畢生積儲近百萬元全部捐出。原溫州華協主席、妙果寺住持雪生老和尚嘔心瀝血,廣羅人才,木魚法師、達崇法師相繼來寺幫助。智敏上師赴三門多寶講寺之前,也曾在妙果寺任首座。1987年雪生和尚圓寂,惜時妙果寺尚未完工。妙果寺重建前後長達十餘年之久,現在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及兩樓房,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飛檐斗拱,氣勢雄渾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親書“大雄寶殿”,書壇巨匠沙孟海額書“妙果寺”,1996年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書“宿覺名山”匾,端莊矯健,金光閃閃。書壇諸子紛紛撰書匾額楹聯為妙果寺增輝添彩。大殿正柱有原住持雪生老和尚生前撰聯:“凈光塔院,普覺鐘聲,追思唐代宗風永嘉獨著;甌浦雲峰,霞潭月色,想見宋僧道積妙果同懷。”後殿有前任住持達崇法師聯:“七寶莊嚴,一角小山藏世界;三乘庇蔭,十方大地涌潮音。”
2007年,在現任住持達照法師的帶領下,妙果寺進行了全面整體的內外重修,重修后的妙果寺莊嚴典雅,面貌一新,既精緻秀美,又大方古樸,堪稱浙南精品寺院。不惟如此,達照法師還以弘法為己任,以利生為事業,開永嘉禪講堂,普施法雨,宣佛祖之心要,住持正法。成立安福利生組織,秉四大志願(禪修、養生、懷老、慈教),饒益有情,千年古剎又臨來了法運昌隆之象。
七甲寺
本寺創於唐代,史名凈慧禪寺,又名玉泉山,清晚期又稱凈慧講寺,因地處舊屬五十一都,(今大學),第七甲玉泉山,觀者堪稱其地盡得江山佳氣,譽為九龍法界,畝有甲山、甲水、甲史、甲佛、甲殿、甲僧、甲鍾更多甲馬,故欲稱七甲寺。
七甲寺原建規模宏大,分聖門、金剛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四幢邊有僧房六十餘間,佔地7000平方米,屬漸南罕見名山古剎,據寺內遺存碑銘記載,該寺曾經三廢四興,歷盡滄桑,唐代憲宗元和庚子十五年(820年),由施照和尚募緣創建,唐廣明庚子元年(880年)因兵亂而焚毀,不久閩僧石屋游此,觀其聖跡非凡,於唐乾寧間繼在此重建僧院,宋朝端拱乙丑二年(989年)復建大殿,大中祥符戌申元年(1008年),修整聖門。元末復遭遣亂而毀壞。明宣德年間復建,正德辛未六年(1511年)當山住持法林徒弟能全、能亮募緣修建,延到清代乾隆癸已三十八年(1773年),相傳佛因法現身,見紛至募緣重建金剛殿,嘉慶八年,大學巡檢司官孟裕視其殿宇破損,於癸亥年(1803年)再度修建,光緒丁未三十三年(1907年),先比丘諦閑法師因念寺觀年久失修,再度主持修葺,但至十年內亂的1972年間,殿宇全遭拆毀,遺址辟之為田。
七甲寺放生池
七甲寺放生池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通人和,普天咸呈瑞兆,1984年,天台正宗第四十六世住持僧釋了識,倡持募緣復建三聖殿,1985年春,邑里眾舉周大森等為首事,釋了識偕周日夜操勞,僑屬胡克勝、華僑胡從庫等解囊資助,十方百姓紛紛募資和投工獻料,共攢資十餘萬元,同年十二月之朔告成大雄寶殿,大殿為木構重檐歇山造,高14.8米,面寬七開間,計24米,進深十三檁七柱,計15米,寶殿中,奉本師釋迦牟尼佛,高9米多,兩側塑十八羅漢,正殿影壁,塑童子參觀音為主尊的“八十四”堆山,計有一百一十七尊,鑒於匠者與有識之士博採歷代寺觀營建法式之精魂,復建大殿益顯壯觀宏偉。
1987年12月,縣人民政府以文政字(87)第174號文件公布七甲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規定原殿址重點保護區7000平方米等,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玉泉山下的洗銀坑,有宋代煉銀遺址一處與摩崖題字等……
現今住持七甲寺上達下照法師,現任浙江普陀山佛學院講師及研究生導師、浙江溫州市妙果寺住持、浙江文成縣佛教協會會長,法師從事天台、凈土、禪宗(特別是“永嘉禪”)、密法的修學和研究,發表多篇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