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拱辰
清朝機械工程專家
丁拱辰,機械工程專家。最早系統考察了西方火器的使用和構造並研究製造了中國火器。在中國首先進行了蒸汽機、機車和輪船的模型製造。撰寫了中國第一部有關蒸汽機、機車和輪船的著作,為創建中國近代機械工程做出了貢獻。
丁拱辰(1800——1875),又名君軫,字淑原,號星南,福建晉江人,回族,家住晉江縣海濱的陳埭鄉岸兜村。始祖賽典赤·瞻思丁,系阿拉伯貴族,入仕元朝,官拜平章政事行省雲南之職。丁拱辰是瞻思丁的第十八代孫。其父名宗璧,是個商人。丁拱辰年幼時,父親赴浙東、台灣等地經商,全靠母親紡紗織麻,勤儉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小時入村塾讀書,對天文歷算很有興趣,十一歲因家庭經濟拮据而輟學,參加農業勞動,在田間牛背上堅持自學,獲得了不少的文化知識。以後家境好轉,納貲捐監生,十七歲,“棄儒就賈”,隨父到浙東經商,二十歲跟叔父到廣東。在此期間,他繼續堅持自學。他愛好研究天文,常於靜夜仰觀星象,得到啟發,對古代天文儀器璇璣玉衡進行改造,製成象儀全周儀,以測量度數,推算時辰,很是準確。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出國謀生,先後到過菲律賓的呂宋諸島和西亞的伊朗、阿拉伯半島等地。他出國時,把自己製造的全周儀帶到船上,測量水程的遠近、地勢的高低、北斗的方位,計程抵岸,準確無誤。引起了西方司航人員的重視和讚揚,把所藏的書籍圖樣借給他看。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從中悟出炮位、造船的原理。嗣後他航經各地時,更加註意考察訪問,加以發揮改進。
泉州
戰後,丁拱辰繼續進行他的科學試驗,他又通過多次實踐,對《演炮圖說》再三修訂,在丁守存和另一科學家鄭復光的幫助下,於道光二十三年增訂刊行《演炮圖說輯要》,全書分四卷,共五十篇,附有一百一十多種圖樣,對各種西式炮、火藥、炮彈以及輪船戰艦的製法和運用都繪圖詳細說明,企望對鞏固我國國防作出進一步的貢獻。但清政府在妥協投降的對外方針指導下,已不想有所作為。丁拱辰經過辛勤研究取得的這些成果,並沒有在抵禦外來侵略、保衛祖國上起到應有的效果。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丁拱辰偕其胞侄丁金安,應當時欽差大臣賽尚阿之聘,前往廣西桂林,與丁守存等鑄造大小各種類型的火炮一百零六門、兼造火藥、火箭、火噴筒、抬槍、鳥槍等武器⑥。又編寫了《演炮圖說后編》一冊二卷,對製造大炮和炮彈及槍炮的測量、演練教習等作進一步的闡發。
在洋務運動時期,丁拱辰北上江蘇、上海,編撰西洋武器著作和研製西洋武器。同治二年(1863年)編撰《西洋軍火圖編》六卷,十二萬言,繪圖一百五十幅,被清政府授予廣東候補縣丞,以後升任知縣,留廣東補用,並賞給五品花翎。
丁拱辰的發明創造是多方面的。在鴉片戰爭時期,他還和丁守存、鄭復光等對輪船進行了研究,他們設計了一批輪船模型,繪製了有關的設計圖樣,其中有機具在內的,也有機具在外的。⑦此外,他並與工匠們共同設計了一輛蒸汽機車模型。這個模型長一尺九寸,闊六寸,載重三十斤,鍋爐和機身都是銅製的,叫“小火輪車”⑧。所有這些在當時科學技術落後的中國,不能不說是具有創造性的發明創造,它們在當時的中國都具有相當的科學價值。
1840年回國后,基於對外國火炮的研究,丁拱辰提出中國應當採用火炮加表之法,並據試驗結果繪成《演炮差高圖說》,提高了炮的命中率。廣東巡撫梁寶常在廣州郊區親眼看到用此法演放火炮成功后,奏報朝廷,賞給丁拱辰六品軍功頂戴。為了防禦侵略,丁拱辰彙集有關西方兵器的資料,總結自己的研究所得,撰成《演炮圖說》一冊,於1841年出版。該書的主要內容是寫演放火炮的方法,還述及火炮鑄造、炮台修築、火藥配方等。1842年存,此書受到兩廣總督祁?、靖逆將軍奕山的重視,命西拉本幫助丁拱辰到軍隊中傳授技術。同年,清朝政府下令推廣《演炮圖說》所述方法。後來,丁拱辰將此書修訂為《演炮圖說輯要》四卷,於1843年秋出版。
丁拱辰在兵器技術方面的研製成果頗多。他設計了火炮的滑車絞架,用於調整炮身的位置,改變射擊的角度,使操作靈活方便。例如,移動調整幾千斤重的火炮,過去要用幾十人,採用滑車絞架后僅需幾個人。因此,這種滑車絞架在廣東被用於陸上炮台和兵船。當時,鑄炮可用銅或鐵。但鑄銅炮成本高於鑄鐵炮。丁拱辰參考西洋炮的構造,研究改進鑄鐵炮技術。經過調查和試驗,他選用廣東產的新黑蔴鐵七成、洋蔴鐵三成為原料,採用泥型,澆口設於炮口,巧置引門,終於鑄成了性能良好的鐵炮。他認為,西洋炮彈採用泥型鑄造,炮彈表面產生線痕,不夠光滑,影響射程。於是,他改用失蠟法澆鑄。鑄得的炮彈光圓無痕。他還主張將炮彈鑄成實心和通心兩種,後者的長處是彈體輕、射程遠。在桂林時,他與丁守存合作,鑄造各種火炮百餘門。還製造了火箭、火噴筒、抬槍、鳥槍、火藥等。
1841年寫成《演炮圖說》,1843年修訂為《演炮圖說輯要》,其中所附的《西洋火輪車火輪船圖說》是中國學者自著的第一部有關蒸汽機和火車、輪船的著作。1851年寫成《演炮圖說后編》,1863年又著《西洋軍火圖編》。
火輪車
丁拱辰和丁守存(約1812~1885年)根據英國新式火箭,於1850年在廣西桂林成功地研製了由金屬火箭筒構成的近代大火箭,射程200餘丈(660米)。“后底五孔出火焚燒(5個噴管),一刻之久,煙霧迷空。以之火燒敵營,衝鋒破陣,人遭必死,甚為得用,其功力與火炮並烈”。這是中國研製近代火箭之始。
1 丁拱辰.演炮圖說.1841.
2 丁拱辰.演炮圖說輯要.1843.
3 丁拱辰.演炮圖說后編.1851.
4 丁拱辰.西洋軍火圖編.1863.
5 丁拱辰.火炮必須用滑車絞架圖說.見:魏源.海國圖志,卷五十五.
6 丁拱辰.仿鑄洋炮圖說.見:魏源.海國圖志,卷五十五.
7 丁拱辰.鑄炮彈法.見:魏源.海國圖志,卷五十五.
8 丁拱辰編.增補則克錄.
丁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