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
孫思邈所著的書籍
原書本三十卷,《正統道藏》析為九十三卷,載於太平部。卷一《醫學諸論》,總論醫理、藥理。凡九條:論大醫習業,論大醫精誠,論治病略例,論診候,論處方,論用藥,論合和,論服餌,論葯藏。以下各卷分列各科各病之處方,有:婦人方,少小嬰孺方,七竅病,風毒腳氣,諸風,傷寒方,肝、膽、心、脾,肺、腎、胃、小腸、大腸諸病方,消渴、丁腫、痔漏、解毒諸方,以及食治、針灸、養性等法。凡內、外、婦、兒諸科百病之處方,無不備載。孫奇等上奏書中,對全書的內容,作了如下概括:“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痾,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百三十首。”可見此書之規模,不愧為集唐前醫藥學之大成的巨著。
全書內容豐富,對中國傳統醫學、藥學皆有重大貢獻,且具有自身的特點:
明刊本《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藏台灣“國家”圖書館)
第二,注意醫藥的簡、廉、驗。孫思邈長期深入民間行醫,深知民眾生活困苦,無錢求醫服藥,故力求醫方之簡易有驗和藥物之廉價,往往以賤葯代貴葯。如卷三十二《傷寒方·傷寒雜治第一》說:“今諸療多用辛、甘姜、桂、人蔘之屬,此皆貴價難得,……而苦參、青葙、葶藶、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價葯也。”如此之例甚多,表明他關心勞動群眾疾苦的崇高精神。第三,重視婦兒科。以“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療”,故在醫論之後,首列“婦人方”三卷,以述婦人諸病的治療。特別是妊娠期、分娩前後諸病的治療。繼列“少小嬰孺方”二卷,以述嬰兒的護理及諸種疾病的治療。在他看來,養育幼兒是生民之大事,“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於小,卒不成大。”
第四,將養生與治病相結合。認為有病求醫,不如及早進行身心修養及鍛煉,求得無病或少病,故專列“養性”三卷以述養生之道。包括按摩法、調氣(服氣)法、服食法,以及房中補益和雜忌等。實行這些方法,確可疏通血脈,去除小病,增進健康,體現出孫思邈有明確的預防醫學意識。在注意身體鍛煉時,又不忘心性修養,且認為是更重要的修養,指出:“養性者,不但餌葯餐霞,其要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足,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第五,注重針灸與湯藥相結合。主張“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有的時候,“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故專列“針灸”七卷以述針灸療法。在針灸穴位上,因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多誤,乃據甄權新撰《明堂經圖》,重新繪製《明堂三人圖(仰人、背人、側人)》,明確了針灸穴位。卷中對多種疾病的針灸穴位、療法作了詳明敘述,豐富了祖國傳統針灸學的內容。
第六,在藥物學上的貢獻。卷一中專列《論用藥》等數論,以述藥物的性質、分類、合和(配製)、熬煮、服食,以及藥物的採集、貯藏等。指出用藥的先決條件是弄清藥物的性質,書中對近二百種藥物的性質作了判別,今天亦具參考價值。眾多藥物中,有些只宜單用,有些可以合用,有些葯合用時,可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有些葯合用時,可以毒攻毒,去其害,而有些則反是。種種情況,十分複雜。指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時,用意審視,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之。”又指出熬藥要注意節度,服食要注意方法。採集藥材要注意產地,某些產地所出某種葯質量優於其他產地。藥物貯藏時要注意乾燥、密封、防鼠耗等。由於孫思邈精通藥理、藥性,在藥學上成就很大,故被後世譽為“藥王”。此外,又重視食療,指出“藥性剛烈”、“食物性平和”,“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又注意對營養缺乏性疾病的防治,如甲狀腺腫大的癭病、缺乏維生素C的足氣病等,皆提出有效的治療藥方。
總之,《千金要方》是我國古代的醫學巨著,它不僅是中國道教醫學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典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