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食
服食
服食:道教修鍊方式。道教修鍊方式(丹藥和草木葯),以求長生。服食起源於戰國方士。道教承襲服食術。魏晉南北朝時,倡服金丹,同時,服食草木葯也較普遍。《抱朴子》有專篇論服食,多為草木葯服食方。至唐代,外丹術大盛,服食丹藥者眾多,因草木葯大多加入丹藥燒煉,單服草木葯者相對減少。唐以後外丹術漸衰,但某些服食藥方為醫家所吸收提煉,豐富了古代的醫藥學。《正統道藏》收有《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種芝草法》等。
服食又名服餌,指服食藥物以養生。道教認為,世間和非世間有某些藥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長生不死。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中藥養性,下藥除病。①道士在這種信念的驅動下,在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一套採集、製作和服食長生藥的方術,即為服食術。
服食術起源於戰國神仙家,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史記·封禪書》載,神仙家倡言: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葯”,人如求得此葯服之,可長生不死。於是齊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後,秦始皇派人率童男女入海求之,未能至。再后,漢武帝除繼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外,又聽方士李少君的慫恿,“親祠灶”、“而事化丹砂諸葯齊(劑)為黃金”,即令方士從事爐火燒煉,企圖用人工煉製出不死葯,③促成了煉丹術的產生。從此,“不死葯”即包括人跡罕到之處的奇葯(實即野生菌類、草木葯),又包括金石葯和用金石煉成的丹藥(道士稱金丹)。《史記·孝武本紀》載:“少君(指李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砂諸葯齊為黃金矣。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漢書·藝文志》著錄《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太乙雜子黃冶》三十一卷,就是當時服食著作的代表。
道教承襲此術,不少道士皆修服食。《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十九和三十載,韋節“卜居華山之陽,……餌黃精、白朮、胡麻、茯苓、丹砂、雄黃”田仕文“常餌服白朮、茯苓,久而有益”;梁諶“廣索丹砂,還而為餌”;馬儉“斷谷服水,餌棗膏、天門(冬)”;尹通“服黃精、雄黃、天門冬數十年,體漸清爽”;王延“唯松餐澗飲,以希真理”;於章“嘯詠林泉,餌黃精、茯苓、山地黃”。④《南史·隱逸傳》載,劉凝之隱居衡山之陽,“採藥服食,妻子皆從其志”;顧歡“晚節服食,不與人通”。⑤入唐以後,道士除服草木葯和金石單味葯外,又多服金石燒煉而成的丹藥。此風還普及於上層社會,不少皇帝如太宗、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真、李虛中,以及許多文士都爭相服食丹藥。但多數丹藥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對,唐以後,外丹術和服食外丹之風逐漸衰落,而服食草木葯和單味金石葯則繼續流傳。
與上述服食術發展情況相適應,服食書在歷代不斷出現。《抱朴子內篇·遐覽》著錄有《木芝圖》、《菌芝圖》、《肉芝圖》、《石芝圖》、《大魄雜芝圖》各一卷,《服食禁忌經》一卷,《小餌經》一卷,《采神葯治作秘法》三卷。
《隋書·經籍志》醫方類著錄《神仙服食經》、《神仙服食方》、《論服餌》等二十餘種。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除著錄多種外丹燒煉書外,又著錄服食書《太清神仙服食經》、《神仙服食藥方》、《太清諸草木方集要》等十餘種。《通志·藝文略》著錄《神仙長生藥訣》、《服餌保真要訣》、《古今服食藥方》、《攝生服食禁忌》等四五十種。《正統道藏》收載《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種芝草法》、《神仙服餌丹石行葯法》、《太上肘后玉經方》各一卷,《雲笈七籤》卷七十四至七十八專列《方葯部》。
用作服食的草木葯,據《抱朴子·仙藥》篇記述,有五芝(其中之一為靈芝草)、茯苓、地黃、麥門冬、木巨勝、重樓、黃連、石韋、楮實、枸杞、天門冬、黃精、甘菊、松柏脂、松實、術、菖蒲、桂、胡麻、檸木實、槐子、遠志、澤瀉、五味子等。其他書中還有人蔘、甘草、大棗、杏仁、桃仁、竹實、蓯蓉、乾薑、覆盆子等。前蘇聯學者用電子計算機對中草藥成分配方進行研究,篩選出其中最有價值的三十種,⑥絕大多數都包括在《抱朴子·仙藥》篇所舉草木葯中。以上諸葯大都可單服,《千金要方》卷十二“服地黃方”、卷十四“造生乾地黃法”、“造熟地黃法”即載地黃的製法、服法。《千金翼方》卷十二“服天門冬丸方”又載天門冬的製法、服法。諸草木葯又可復
方配伍服食,如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服藥論》列有“安和臟腑丸方”、“治潤氣液膏方”即為草木葯復方。唐人盧遵元《太上肘后玉經方》亦為草木葯復方配方,它按乾、坤、艮、巽、離、兌、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個服食方,絕大多數為草木葯之復方配方,藥性大都平和,極少或沒有副作用。
用於服食的金石葯,常見的有丹砂、雄黃、雌黃、石硫黃、曾青、礜石、雲母、慈石、戎鹽、石英、鐘乳石、赤石脂、太乙禹餘糧等。以上諸葯有單服者。隋人京里(或作京黑)先生《神仙服餌丹石行葯法》即載有丹砂、雄黃、石鐘乳、石脂等單方的製法與服法,其中餌服丹砂二十一方,餌服雄黃十一方。《雲笈七籤》卷七十五載“煉雲母法”十方,“服雲母法”二十六方。孫思邈《枕中記》又載“餌雲母法”、“餌雄黃法”。
此外,又有將諸金石葯配伍服食者,較早的有魏晉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又名“寒食散”,為五種未經燒煉的石葯⑦合研而成的散劑,主要成分為砷類化合物,有興奮末梢神經、引發性衝動的作用。最多的是若干石葯經燒煉而成的丹藥(金丹),其配方、製法散見於眾多外丹書中,《雲笈七籤·方葯部》所列諸方,亦多為此類金石葯復方。
作為冀圖長生不死的道教服食術,已成為歷史陳跡,但它所積累的眾多服食方,尤其是草木藥方,仍具有可供藥用的研究價值。據《動物學雜誌》1959年第4期載文稱:1959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從《肘後備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綱目》等二十餘種道書、中醫藥典中,篩選出抗衰延年藥方一百五十餘種,按功用分為十二類,計耳目單方類十一種,耳目復方類八種,齒髮單方類六種,齒髮復方類十八種,諸風單方類六種,諸風復方類二種,悅澤方類八種,補虛單方類八種,補虛復方類四十種,延年不老單方類六種,延年不老復方類三十六種,其他二種。可謂我國古代服食養生葯研究的一種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