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

國民黨陸軍中將

陳沛(1898-1987),又名國裕,字度侯,今茂名茂南區袂花鎮坡仔村人。陸軍中將。廣東農業專科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及中央訓練團將官班畢業。

人物生平


廣東農業專科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及中央訓練團將官班畢業。
1925年起任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教導團排、連、營長,第一軍一師參謀處長、代參謀長。
1927年任第一師一團上校團長,第九師二十五旅四十九團團長、旅長。
1932年升任第九師副師長。
1934年任第十師二十八旅少將旅長,第六十師中將師長。
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
1938年7月任第四十八軍副軍長。
1939年5月任第三十七軍軍長。
1940年12月授陸軍中將。
1943年起任第三戰區三十二、四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浙東前敵總指揮官。
1946年任中央訓練團第六軍官總隊總隊長,廣東省警保處長兼桂南“剿匪”總指揮。
1948年任國防部第九訓練處長。
1949年任首都衛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四十五軍軍長,浙江省綏靖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同年秋去台灣,任“國防部”中將高參,“國民大會”代表,“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著有《當機立斷之八戰》等。

健康狀況

1987年12月24日於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

經歷


歷史文獻
附:朱仁中先生著《抗日誌士陳沛將軍》
陳沛(又名國裕),字度侯,1897年出生,廣東茂名袂花坡仔村人。中學畢業,赴穗升讀省農業專科學校。畢業之時,適逢黃埔軍校開辦,受國父孫中山精神感召,毅然報考黃埔一期,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當時報考黃埔者,多為年紀較輕的中學生,專科畢業已可謀職掙錢的陳沛,卻從戎報國,其革命意志之堅決可見一斑矣!
軍校畢業甫出校門,即參與東征之役。翌年誓師北伐,被編入第一軍(軍長何應欽)。以作戰英勇,不及一年,即積軍功晉陞陸軍第一師第一團上校團長,並獲勝利勳章。北伐勝利不久,爆發中原大戰。陳奉命率部參戰,得勝而升任第十師二十八旅少將旅長。1934年春,平定閩變,十九路軍解體,其殘部收編為第六十師,陳沛晉陞為該師師長。抗日軍興,六十師轉戰江浙,固守淞滬揚涇河、羅店一線。陳沛親臨前線偵察敵情,主動迭次乘夜出擊,殺敵甚多,大挫敵寇囂張氣焰。
1938年初,自安徽寧國挺進江蘇宜興、溧陽,遮斷京杭交通,然後進出無錫、金壇,破壞京杭鐵路交通。不堪煩擾之日軍,惱羞成怒,陸空聯合大舉掃蕩。敵我在宜溧地區周旋旬日,我軍漸被包圍於金雞嶺一帶。雙方酣戰九晝夜,戰況慘烈。在日軍妄圖圍殲之際,英勇善戰的陳沛當機立斷,指揮六十師主力伺機乘夜突圍,至流洞橋一帶,匯同友軍一部,向日軍反包圍。日軍猝不及防,激戰至次日,日軍木傑三郎旅團傷亡慘重,不支潰退。我軍乘勝追擊三十餘里,斬獲甚眾,造成江南大捷。司令長官顧祝同頒《光榮六十師》錦旗,前敵總司令薛岳馳電該師賀勉,軍團司令羅卓英親往犒勞。陳沛獲寶鼎二等勳章。
同年7月,武漢外圍戰,陳沛奉命守江西修水縣之麒麟峰。出其制勝殲滅前來突襲之日軍山下奉文軍團一大隊,陳沛獲頒忠勤獎章,晉陞第十八軍副軍長,仍兼六十師師長。
長沙會戰威震敵膽
1938年冬日軍佔領武漢,翌年春南昌淪陷。其後敵陳重兵湘北,意欲沿粵漢鐵路南下,直達長沙。長沙當時是我第九戰區之中樞,是敵我必爭之地。於是引發了中外矚目的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此三戰皆捷,與陳沛指揮分不開的。
第九戰區轄江西一部、鄂南及湖南。其地理形勢為:北向長江,東靠鄱陽湖贛江,西臨洞庭湖和湘江,中間是羅霄山脈。湘北橫著自東向西入湘江的三條河流: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成為守衛長沙的三條天然防線。1939年夏,六十師調防湘北,不久師長陳沛升任第三十七軍軍長。該軍擔任汨羅江南岸扼守第二道防線。
9月初敵酋岡村寧次在臨湘、岳陽兩地集結10萬餘兵力,準備進犯長沙。18日拂曉,在炮兵、戰車、空軍配合下,日軍向我新牆河第一道防線五十二軍前沿陣地金龍山和草鞋嶺猛烈進攻。我方兩個營堅守陣地,巋然不動,起了消耗和挫傷敵人的作用,為會戰爭取了時間。戰至22日黃昏,兩營長鬍春華、史思華以下官兵犧牲殆盡,陣地始陷落敵手。23日晨,敵分三路進攻,炮火排山倒海,氣勢洶洶,形勢危在旦夕。為挽狂瀾,陳沛率三十七軍主力六十師和一四零兩個師從第二防線馳往增援。為掩護第一線友軍鞏固或撤出陣地,在新牆河至汨羅江中間陣地節節抵抗后,於24日向長沙方面轉進。即以六十師之一部設伏於福臨鋪附近山地,從事敵後活動。自23日以後,我軍各部皆與敵人展開激烈戰鬥,並按預定計劃逐漸正面後撤。同時,部署反攻,置重兵於兩翼,伺機襲擊。由於我軍頑強抗擊,日軍耗時一個星期才抵達汨羅江。25日渡江后兵分三路:一由汨羅鐵路正面,一由長樂街沿長岳左大道,一從平江沿長平公路直下長沙。兩天後在福臨鋪、金井等地,受三十七軍梁仲江師、五十二軍覃異之師各部伏兵襲擊,前進速度有所減慢。其先頭部隊於29日進至長沙北面撈刀河北岸永安、上杉市一帶后,即停止前進。戰局進展如此,不出我方所料,證明我軍誘敵深入,變劣勢為優勢的戰略方案果然有效。敵人裝備好、兵力眾,若在新牆河一線與之決戰,強弱懸殊,我必處下風。但由於民眾破壞了交通,敵人的大炮、戰車、騎兵舉步艱難,優勢難以發揮。而我方軍民聯手依託有利地形,頑強抵抗和靈活出擊,敵人的進攻常暴露於我陣地之前,其傷亡慘重。這樣,到了第二線汨羅江,雙方力量對比則已成均勢了。到了第三線撈刀河時,敵人攜帶的糧彈均已耗盡,後方補給全靠空投。同時平江以東,汨羅以南,尚有誘敵深入而未曾撤出,正在敵後活躍的我軍小部隊。彼消此長,大勢已去,原不可一世的日軍已成強弩之末。無奈之下,岡村寧次在10月1日不得不下令開始北撤。兵敗如山倒,敵人夾尾巴狼狽逃竄,我軍則乘勝反攻、追擊。4日敵人越過汨羅,死傷甚眾。至6日,我軍完全收復原有陣地。三十七軍仍舊守備汨羅江岸一線,軍部駐湘陰清溪橋。該軍此役傷亡達三分之一。長沙首捷,戰區司令部授予三十七軍“無敵軍”(錦旗)稱號。田漢胡蘭畦率領慰問團到該軍慰問。當田漢得知軍長陳沛別字度侯時,便立書聯贈之“立身懷有君子度,報國何須萬戶侯。”筆者拜讀之餘,有感而發:此聯若再添兩句“豈容國土遭踐踏,殺敵盡忠正逢時。”成詩,雖有續貂之之嫌,但此詩不正是陳沛將軍在三次長沙大捷中的寫照嗎?
此後,不甘失敗的日軍在1941年9月和12月,短短不到三個月時間內竟連續兩次大規模進攻長沙。但失道寡助均以失敗告終。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陳沛三十七軍擔任正面防守,先在福臨鋪斃敵甚眾,后又截擊北潰之敵,予以重創。沿途敵人遺屍累累,數以千計。后收集屍體數千具,葬於福臨鋪附近,名日“倭寇萬人冢”。
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皆捷,究其原因是我方防衛方針正確,制定了號稱“天爐戰法”的一種後退決戰的戰略。即徹底破壞道路,在中間地帶空室清野,誘敵深入,設置縱深的伏擊地區作為基礎,力圖扭轉敵我之間的力量對比,把入侵之敵誘至決戰地區,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予以圍殲。天爐戰法具體方案:以新牆河至汨水之間地區為誘擊地區,瀏陽河至撈刀河之間為決戰區。戰前實行民眾總動員,破壞道路,向田蓄水,令日軍的機械化裝備難以發揮作用。軍民攜手,聯防抗敵取勝,三次長沙大捷是典範。它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毛澤東1938年5月發表的《論持久戰》。毛澤東在書中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並全面地分析敵我雙方矛盾的特點,深刻地指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中日雙方互相矛盾的特點,決定了日軍必敗,中國必勝;又決定了中國不能速勝,必須進行持久戰。避其鋒芒,挫其銳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雙方力量彼此消長,我方之劣勢才能漸漸地轉化為優勢。長沙大捷實質是人民戰爭中游擊戰與運動戰的有機結合和靈活運用,故勝券在握矣。可見《論持久戰》對中日戰爭的指引,其影響是深遠的!
因軍功卓著,1944月1月升任第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5月至8月參加長衡戰役,其後率部進擊駐溫州之敵。
1945年兼浙東前敵總指揮。日本投降,陳沛為寧波地區受降長官。

後世紀念


建校建館後人景仰
1946年夏,陳沛任第四十三集團軍副司令兼中央訓練團第六軍官總隊長。1947年任桂南區剿匪總指揮,兼廣東省警保處處長。次年調任湘粵桂陸軍訓練處(第九處)處長。1949年任國民黨首都衛戍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四十五軍軍長。1974年著《當機立斷之八戰》一書,縷析詳明,獲“國防部”嘉獎,被軍校採用為參考教材。1987年病逝於台灣中壢市。
文武兼備的陳沛將軍,極有文化素養,深受儒家學說的薰陶,盡忠盡孝乃終生奉行之準則。抗戰勝利后,半生戎馬的陳沛將軍,乘回粵省任職之便,為選址建校,數次返家鄉,創辦顯臣中學,以紀念乃父顯臣公養育之恩。該校是袂花地區第一間中學,為莘莘學子提供入學繼續深造的機會,有力地推進了地方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改名為袂花中學。茂名建市后,該校命名為茂名市第六中學。袂花人對顯臣中學是有很深感情的,對學校的創辦人陳沛將軍是念念不忘的。
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高雷籍人士約四萬餘眾。離鄉背井,流落台島,人地兩生,個中艱辛,可想而知。為把散居各處的鄉親團結起來,加強聯誼,互通訊息,相互扶持,開拓創業,有識之士倡議先後組建了台北高雷同鄉會和高雷會館(實為祭祠,在桃園中壢市)。兩會館的發起、籌建,陳沛都參與其中。陳沛更是高雷會館的首倡者,並親任籌建主任。會館籌措,事必躬親。因為他視會館為祭社懷鄉、追本溯源之殿堂,培養後生輩愛國愛鄉、尋根問祖的情感聖地。為獎掖後進,造就子弟,1981年陳沛將軍率先捐新台幣20萬元,倡導成立獎學基金。眾鄉親雲應景從,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該基金積至現在達數百萬之巨,受惠學子和子弟100餘人。此舉對人才培養起著激勵和推動作用,深受鄉親和社會好評。
陳沛將軍愛國愛鄉,熱心同鄉會、會館事務,貢獻尤多,影響殊深,在台島是有口皆碑的。現高雷會館內立有紀念銅像,供後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