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標

民國陸軍少將

蔡玉標(1877—1936),又名紹新,字虞庭,號雨亭,江蘇宿遷縣人(今江蘇省宿遷市),中華民國陸軍少將。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一期工兵科畢業,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教官。父文成,母董氏,弟紹明、紹聰,妻張氏,子祖蔭。

人物生平


蔡玉標,1877年(清光緒三年)生於江蘇宿遷縣(西山堂兵馬蔡氏),幼習舉業,入鄉私塾及縣立小學堂、中學堂。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立志報國,憤然投筆從戎,入江南自強軍。江南自強軍由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之洞建立,悉仿德制,駐防江南,對開化社會風氣、加強防務有積極作用,帶有濃厚的"禦侮"愛國色彩,是中國近代新式陸軍的開端。不久,適逢南洋水師擴編,遂入南洋水師,駐防南京下關,因其勤奮苦練,熟習兵船知識和水兵戰法,成績突出,被提升為棚長(班長)及排長。1898年改任步兵、工兵,為南洋水師海防營操法教習。至1901年,隨軍調赴北洋保定府(今河北保定)駐紮。次年三月,因在直隸南宮剿匪有功,授六等文虎勳章

個人履歷


1903年10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奏請在保定設立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以馮國璋為督辦,鄭汝成為總辦,馮祖培為監督,張鴻緒為提調,聘日本陸軍步兵少佐多賀宗之及咸瑤圃、李澤均為總教習,設步兵科、炮兵科、騎兵科、工兵科、輜重科及經理、師範、軍械科和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班,同時附設留學日本、美、法等國的留學班。學制兩年,第一期僅招收200人。該學堂辦學規模居全國之首,兵科設置、教學器具、大綱及師資力量等更是遠遠優於前期開辦的天津武備學堂,開平武備學堂、保定陸軍練官營、保定參謀學堂、保定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等,為近代新型軍事學堂走向正規化的開端。蔡玉標經南洋水師保送入一期工兵科就讀,其同學好友有孫傳芳齊燮元、鄭長庚、李景林、袁家讓(袁世凱侄)等人。
1905年夏,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工兵科畢業,時袁世凱在直隸總督署西側的前保定陸軍練官營院內開設了體現中國近代最早軍事通訊技術的電信信號學隊,蔡玉標隨即考入,因其聰明勤奮,且有速成武備學堂知識基礎,故成績優異。又因其已有軍銜(北洋速成武備學堂畢業一般授少尉或中尉),幾月後在北洋軍中接連被提升為工兵排長、連長。至此,陸軍部保定督練公所通知南京南洋水師督練處,因蔡玉標品行端正,軍事知識紮實,學有前途,擬留任於保定充軍教骨幹,不再返回南洋水師。
1906年8月,原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奉陸軍部令更名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設速成、深造兩科及留學預備班(蔣介石張群亦是1907年本班結業后赴日留學),學堂督辦段祺瑞,總辦趙理泰,監督曲同豐,提調張鴻緒,蔡即被聘為工兵科隊官及工兵教官。后陸軍速成學堂與軍官學堂合併至原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址辦學,並更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蔡調出任清駐保北洋常備軍營長,團參謀官等職。
蔡玉標委任狀(現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蔡玉標委任狀(現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2年8月,大總統袁世凱在原陸軍預備大學堂址開辦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陸軍軍事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趙理泰,因趙與蔡相交甚厚,且深知蔡玉標治學嚴謹,術業有長,故聘蔡玉標為工兵科教官,至保定軍校停辦,歷九期共十一載,蔡為國家培養工兵人才近千名,其中著名人物如葉挺、鄧演達、嚴重、黃光華、李雲傑、馬典符、李振球趙錦雯、馬鳳崗、李必蕃、樊崧甫吳石、楊宏光、陳寶倉、魏樹鴻、李嘉霖、秦紹觀、耿志介、蔣紀珂、侯連瀛、張煦光、馬龍文、王東原、盧佐、張定璠、李昂重、張簡蓀等。蔡在執教中勇於負責,兢兢業業,所授課目,學生們都感覺通俗易懂,易記易背,築橋築路、勘察地形、掩埋排雷、工兵爆破、構築機槍陣地和炮兵陣地等課目,更是近乎手把手教授,其尤善工兵及架橋,有“蔡橋樑”之美譽,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四梁八柱”之一。蔡性情溫和,工作中與歷任校長趙理泰、蔣方震、曲同豐、楊祖德以及同僚安俊才、張基程長發、周思誠、段雲峰趙協彰等皆能和諧相處,謙讓尊重。對學生也是平易近人,學生葉挺曾當面向他提出學校在懲罰學生時打軍棍是侵犯學生人權的行為,此條款應予取消,他聽后不僅未加斥責,反而當眾表揚葉挺秉筆直言,並及時將葉的建議反映給上級領導予以參考。1922年3月北京政府陸軍部授予上校軍銜,獲五等文虎勳章等。
五等文虎勳章
五等文虎勳章
保定軍校紀念館內蔡玉標將軍銅像
保定軍校紀念館內蔡玉標將軍銅像
1923年8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停辦后,應同學好友孫傳芳之邀赴江蘇任第七師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同年返保,回保定府東關外馬庄村逸居,時速成武備學堂同學王承斌任直系23師師長駐防保定,二人時常相邀,思憶舊事,暢談時局,后經曹錕同意,王聘任蔡為23師少將參謀長,並於1924年參加了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3月7日,北洋政府將軍府授予陸軍少將銜,授二等文虎勳章、五等嘉禾勳章。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戰敗,吳佩孚率部南下,蔡以厭倦戰事為由離隊回保。此後數年間,先後在保定執政的孫岳商震、周思誠、錢大鈞徐庭瑤等軍政要人數度登門造訪,勸其出山助一臂之力,蔡皆婉言相辭。 “九·一八”事變后,他滿腹義憤,提出中國軍人應不貪財、不怕死、保百姓、抗外侵,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否則對不起老百姓的糧食。然而軍閥割據,百姓塗炭,終憂憤成疾,於1936年4月病卒於保定家中,時年59歲。著有回憶錄《碎銅爛鐵》一書,現已絕本。

宿遷兵馬蔡世代排班起字


宿遷兵馬蔡氏先祖,世居蘇州太湖西山島,遷居宿遷後為了紀念祖居之地,以示不忘祖功宗德,故堂號為西山堂。依順治年間族譜敘中記載:“自吳來下相者,西山洞庭人也。”兵馬家聲、洞庭世澤。西山堂號之稱謂。
兵馬蔡氏八世壯祖,受封北京南城兵馬司總指揮。故自九世后稱西山堂兵馬蔡氏。
宿遷兵馬蔡氏九世至五十六世的班輩譜序(字行)為:“鼎獻曰良 以茲聿長 克紹祖則 之子惟將 作善集慶 家乃其昌 勖爾敬承 事業用光 澤衍恆康 聲德震廣 佑峰祥瑞 相國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