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韓衛民的結果 展開
韓衛民
開國少將
韓衛民(1903-1981)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6年,韓衛民參加工會和反帝大同盟組織,並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與黨失去聯繫,回到家鄉。另外有同名的總參軍訓部副部長信息。
陸軍少將韓衛民
韓衛民,著名軍事學家、抗戰名將,中國近代書法家、畫家獲。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清朝光緒廿九(公元1903)年10月18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二程鎮田店村。幼家貧,7歲入塾,9歲輟學,到漢口一家旅店當童工,後到工廠做工,接受革命思想。1926年參加工會和反帝大同盟組織,並秘密加入共產黨;1927年11月13日參加黃麻起義;1932年9月參加第一次長征,1935年4月21日第二次長征,10月5日再次長征,共參加三次長征;1940年8月20日參加了百團大戰;1951年4月協助志願軍指揮上甘嶺戰役。歷任黨支部書記和區游擊隊政治指導員、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農民協會主席、紅軍連長、團宣傳隊長、團教育參謀、師司令部通訊股長、團參謀長、軍分區參謀長、軍分區副司令員、軍區支隊參謀長、軍分區司令員、縱隊副旅長、野戰軍獨立旅長、軍區獨立旅長、省軍區副參謀長、省軍區參謀長、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9月授予少將。
韓衛民夫人喬利程(1917年9月3日-1998年12月4日),隨夫從軍,共生有七個子女,長女韓倩榮,在焦作戰役中降生在陣地上,母大出血,女兒一周未曾睜眼。
民國十五(公元1926)年,韓衛民參加工會和反帝大同盟組織,並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六(公元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與黨失去聯繫,回到家鄉。11月13日他作為王樹聲和吳光浩領導的農民自衛隊的一員,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他當時負責組織群眾,籌糧籌款,轉運傷員。黃麻起義失敗后,民國十七(公元1928)年8月,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黃安縣黨支部書記和區游擊隊政治指導員,鄉蘇維埃政府主席,區農民協會主席。
韓衛民司令員在山西榆次合家照1950
韓衛民旅長夫人喬利程
民國十九(公元1930)年,韓衛民帶百餘名赤衛隊員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2月30日至次年2月,韓衛民參加了鄂豫皖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取得六安香火嶺戰鬥勝利。民國廿(公元1931)年1月中旬,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長竹園會合,隨即在麻城福田河合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韓衛民任紅四軍第十一師第卅二團連長(時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師長許繼慎、師政委龐永俊、團長廖榮坤、團政委張廣才)。4月25日韓衛民參加第十一師及十師、廿九師全殲獨山鎮守敵,至5月下旬,取得第二次反“圍剿”作戰勝利。11月7日,紅四軍與紅廿五軍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韓衛民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卅二團宣傳隊隊長(時紅四方面軍由中央政府副主席張國燾領導、政治委員陳昌浩、總指揮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師長王樹聲、師政治委員甘濟時,團長孫玉清),他參加了:11月10日發起的黃安戰役,歷時43天,殲敵15000餘人;民國廿一(公元1932)年1月19日發起的商潢戰役,歷時10多天,殲敵5000餘人。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圍了六安蘇家埠等敵據點,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歷時48天,殲敵30000餘人,生擒總指揮厲式鼎,解放了淠河以東的廣大地區。韓衛民還參加了潢光戰役,取得了第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此後,韓衛民任第十二師第卅六團教育參謀、第十一師司令部通訊股長等職(時師長陳再道、政委陳錫聯)。5月,在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后,韓衛民所在的紅四方面軍(時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張國燾)撤離了鄂豫皖蘇區,9月突破了國軍的圍追堵截,10月12日西行5千里,戰勝了艱難險阻,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民國廿二(公元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紅軍的長征。在川陝蘇區時期,韓衛民於2至6月參加了反“三路圍攻”作戰;11月至民國廿三(公元1934)年9月參加了反“六路圍攻”作戰。
前→6翰衛民5石志本7於一川1945.10.22
韓衛民參謀長在抗美援朝時期
韓衛民參謀長在山西榆次1950.12
民國廿四(公元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的紅一方面軍,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紅四方面軍奉命放棄川陝蘇區,向西挺進,韓衛民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踏上艱苦而漫長的長征路(中革軍委主席張國燾,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此時紅四軍主官為軍長王宏坤、政治委員周純全,轄第十師、第十一師)(第十二師擴編為紅九軍,第七十三師擴編為紅卅一軍)。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四川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中共中央召開了“兩河口會議”,會議決定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軍委副主席。紅四方面軍有8萬多人,裝備精良;而毛、張、周紅一方面軍只有不到8000人,而且裝備落後。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複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7月21日兩軍交換了一些幹部,紅四軍的主官也調整為: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參謀長張宗遜、政治部主任劉志堅,轄第十師(師長王友鈞、后王近山代,政治委員葉道志)、第十一師(師長周世元、政治委員陳錫聯)、第十二師(師長張賢約、政治委員胡奇才)(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一、三、五、九軍團依次改為第一、三、五、卅二 軍,紅四方面軍的第四、九、卅、卅一、卅三軍保留番號)。8月15日,兩軍混編共同北上,紅四方面軍張國燾和中共中央軍委朱德率左路軍(第五、九、卅一、卅二、卅三軍)。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后,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此後紅四軍同中共中央及前敵總指揮部率右路軍(第一、三、四、卅軍,即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等)一同行動,向巴西、班佑開進。10月5日,張國燾命令右路軍中的原紅四方面軍部隊離隊南下川康,紅四軍於是回到紅四方面軍行列。在跟隨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韓衛民三次穿越大面積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凍土帶和無人區,憑著堅不可摧的革命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尤其第二次過草地時,他連續幾天以草根樹皮充饑,在與戰友相互攙扶之下,艱難跋涉,終於走出了草地。韓衛民在長征路上各次重大戰鬥中,率領第十一師通信股的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傳達命令,傳送戰況和情報等任務。民國廿五(公元1936)年7月初,張國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最後同意紅四方面軍主力向毛兒蓋集中,在甘孜與紅二軍團、紅六軍團會師,二、六軍團和紅一方面軍的第卅二軍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 10月22日,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和紅一方面軍會師之後,韓衛民還參加了山城堡戰役及援西軍的工作。長徵結束后,紅軍總主力由出發時的30萬人銳減到2萬5千。付出沉重的代價。
1936年10月下旬,根據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的命令,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被迫率所屬紅九軍、紅卅軍、騎兵師大部和紅一方面軍所屬紅五軍一小部分人,總2.18萬人(占當時紅軍總數的2/5)西渡黃河,致力於打通前往蘇聯的通道。11月8日改稱西路軍。此後,紅四軍跟隨紅軍主力部隊行動,未參加西路軍,此時紅四軍領導為軍長陳再道、政治委員王宏坤。西路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孤軍奮戰四個月,殲敵2萬餘人,民國廿六(公元1937)年3月,西路軍因受馬家軍阻截,敵眾我寡,后無援軍,全軍覆滅。余部僅存436人由李先念率領進入新疆。西路軍的廣大幹部、戰士視死如歸,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業績,在戰略上支援了河東紅軍主力的鬥爭。
韓衛民少將和夫人喬利程1955.9.
韓衛民少將獲八一勳章1955
韓衛民少將夫人喬利程
韓衛民少將獲獨立自由勳章1955
在上黨戰役期間,石支隊三位主要首長分工情況如下:支隊長石志本專責指揮石支隊,配屬陳賡太岳縱隊跨區機動作戰;支隊政委於一川負責上黨戰役的後勤總指揮部領導工作,為三萬劉鄧大軍提供後勤保障和兵員補充;支隊參謀長韓衛民不參與石支隊實際軍事作戰,而是以新建四分區司令員名義指揮長治團、襄潞團在本區域內作戰。
1945年8月11日,進入到大反攻時,韓衛民被任命為駐平順寺頭四分區司令員(原四分區司令員石志本徠調太行縱隊任支隊司令員)。8月20日,中央軍委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副司令員滕代遠、王宏坤,副政治委員薄一波、張際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兼,副主任王新亭。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李雪峰,副司令員黃新友、趙輝樓,副政治委員黃鎮、王維綱,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欽、副主任周光坦),下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軍區。8月底,原四分區改為晉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第十四軍分區,轄長治、壺關、潞城、黎城、平順等五縣(時軍分區政委於一川、參謀長信俊傑、后吳仕宏;司令部機要主任宋金海、參謀主任張文進、軍政主任陳其文;政治部組織科長盧世輝、宣教科長江萍、保衛科長張一明、敵工科長盧鏡升、民運科長王志良、供給處長張友亮、衛生處長宋子平)。軍分區下轄兩個團:第四十一團(原長治團)團長王海東、政委王琳、副團長李興漢、參謀長趙俊、政治處主任胡天和;第四十二團(原襄潞團),政委陶倫傳、副團長項德弼、政治處主任徐力之。
韓衛民將軍在北京1968
9月10日韓衛民奉命出擊,率部以一晝兩夜急行軍到達壺關城外,然後立即組織部隊攻城,經四個多小時激戰,攻破壺關縣城,殲閻錫山部七百餘人。20日旋即奉命率部與兄弟部隊一起合圍長治城。
十九軍固守待援。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主力太行、太岳、冀南等三個縱隊開始從長治城南、北、東三個方向向長治城發起連續攻擊。戰鬥至24日,閻錫山為解救長治守軍,急令第七集團軍彭毓斌率領第廿三和八十三軍八個師共兩萬餘人,自太原南下增援。鑒此,劉、鄧指揮部決定將強攻長治城,變為圍城打援。派太行縱隊全部、太岳縱隊主力(后又增調冀南縱隊)日夜兼程北上打援。
韓衛民將軍在庭院菜地1973
當10月5日援軍在屯留縣老爺山、磨盤堖及關上地區被我軍堵截穿插全殲后,長治守軍待援無望,遂於10月8日夜棄城向西突圍,朝浮山、翼城方向逃竄。但為時已晚。先是由石志本、何柱成支隊(轄卅二、四十六、五十二團)迅速趕到沁水佛廟嶺一帶與長子縣獨立團對逃軍實施了頑強阻擊,然後陳賡司令員率太岳縱隊從虒亭地區直出沁水之馬壁地區,控制沁河,對逃軍實施兜擊,至12日在沁河以東的將軍嶺、桃川地區將逃軍一萬餘人全殲,史澤波和師長多名被俘。至此,上黨戰役勝利結束。10月十四軍分區由潞城微子鎮調駐長治市區。
上黨戰役結束后,韓衛民參加了劉伯承司令員為被俘的閻錫山部高級軍官舉行的壓驚宴。從此,中共的晉冀魯豫地區日益鞏固,成為後來中共奪取全國政權的重要基地,並為後來設立華北局和定都北京奠定了初步條件。
韓衛民將軍1973
民國卅五(公元1946)年6月,太行軍區將所屬第二、第三軍分區合併,組建了新的太行第二軍分區(轄昔陽、和順、左權、武鄉、黎城、平順、壺關、長治、潞城、襄垣、平定、壽陽、榆次、太谷、祁縣和榆社等十六個縣)。原三分區機關與原二分區機關合併后,駐地由長治市區遷到左權縣。此時,韓衛民調到新的第二軍分區任副司令員(后改為第十三軍分區,兩個軍分區合併后,司令員魯瑞林、政治委員劉建勛,副司令員鄒善芳、副政治委員於一川、張慧如、政治部主任王大任、副主任李迅)。
韓衛民將軍和夫人喬利程1975
民國卅七(公元1948)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為中原野戰軍,駐焦作第四軍分區司令員韓衛民兼任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六旅旅長(中原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副司令員陳毅、李先念,副政治委員鄧子恢、張際春,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兼;野戰軍二縱司令員陳再道,二縱政治委員王維綱),5月9日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政委薄一波,副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蕭克,參謀長趙爾陸,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副主任蔡樹藩),韓衛民任華北軍區獨立第七旅旅長(旅政委由軍分區政委朱玉學兼,副旅長由軍分區副司令員李達九兼,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憲池、參謀長為趙志雲)。韓衛民在任獨七旅旅長期間,曾帶部隊參加了11月29日由華北軍區三兵團發起的平津戰役。1949年(民國卅八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兼政治部主任。在二野期間,韓衛民率部參加了4月16日發起的安新戰役。
1951年4月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志願軍第十五軍助秦基偉軍長和張蘊鈺參謀長指揮作戰。4月22日至6月10日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后又參加了平(康)、金(化)、淮(陽)地區防禦作戰,以及1952年10月14日3時30分開始至11月25日的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歸國后,於1956年3月任山西省軍區參謀長,1960年7月起任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1981年10月7日,身經百戰的韓衛民將軍因病長眠於北京。1988年7月1日,又被追獲總參謀部085號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永遠的豐碑
紅安將軍廣場上的韓先楚謝富治韓衛民徐深吉
後繼有人-長女韓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