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樂
軍樂
軍樂是由銅管樂、木管樂、打擊樂組成的,以集體合奏為主要表演形式(還有重奏、齊奏和獨奏),氣勢恢弘壯觀,樂曲渾厚流暢,給人以強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種高雅音樂藝術。軍樂藝術在歐洲各國和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許多國家每年舉辦軍樂藝術節或軍樂藝術盛典活動,英國愛丁堡軍樂節已舉辦50多年。我國的軍樂藝術已有百餘年歷史。從國慶大典規模化的軍樂演奏到天安門升國旗例行儀式的軍樂演奏都由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擔任演奏。
詞目:軍樂
拼音:jūn yuè
定義:通俗的稱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因為這類型的音樂在軍隊中常用,故稱軍樂。
基本解釋
[martial(or military)music] 俗稱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因為軍隊中常用而得名
1. 古代軍中用的音樂。
《後漢書·禮儀志中》“高祖 定 秦 之月,元年歲首也”李賢注引 漢蔡邕《禮樂志》:“其短簫、鐃歌,軍樂也。”唐韋應物《軍中冬燕》詩:“茲邦實大藩,伐鼓軍樂陳。”《遼史·樂志》:“鼓吹樂,一曰短簫鐃歌樂,自 漢 有之謂之軍樂……橫吹亦軍樂。”
2. 現代軍樂,指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的音樂。因軍中常用而得名。
清秋瑾《警告我同胞》:“每到一個停車場,都有男女老幼,奏軍樂的、舉國旗的迎送。”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走在他前面的是新藥商業四十個資方人員組成的軍樂,吹著銅號,打著洋鼓,昂首闊步地走著。”
軍樂
袁世凱跟洋人的關係不錯,他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軍隊時,軍中全是洋人教官,他第一個把外國軍樂隊引進中國,在迎接慈禧視察時,一曲《馬賽曲》把老佛爺聽得喜滋滋的,正在追殺康有為、並準備對法國等夷邦開戰的她不知道這正是法國革命歌曲。
據1982年英國出版的格羅夫《音樂、樂器大辭典》里介紹,“軍樂隊”(Military Band)的名稱起源於18世紀後期,主要用來指那類由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軍隊中的軍樂團體。但後來軍隊里的這些樂隊與城市民間的交往越來越多,民間也產生了大量由銅管、木管、打擊樂器組成的樂隊。於是人們也稱這種樂隊為軍樂隊。所以,原來的名稱中“軍事的”(military)一詞越來越含糊了。儘管有許多民間、院校等團體也有許多類似樂隊,習慣上均稱為軍樂隊,也有稱為管樂隊的。
過去的軍樂隊遠不如現今軍樂隊這樣完整和龐大。軍樂隊的編製沒有硬性規定。不同國家的不同音樂團體各有千自的標準,差異只在細節方面。但有一基本原則,即單簧管(黑管)在樂隊中占絕對優勢陣容,(相當於管弦樂隊中的小提琴陣容)。中國現代專業軍樂隊(或稱管樂隊)的編製為:短笛1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降E單管2支、降B單管管10支,大管2支,降E中音薩克斯管2支,降B次中音薩克斯管2支,降E上低音薩克斯管1支,F調圓號4支,降B次中音號4支,降B上低音號1支,小號6支,長號6支,大號2支,小軍鼓1支,大軍鼓1支,大鈸1付,人員共約50――60人。如遇重大場合則按比例成倍擴大。在音樂會上演奏時常加定音鼓和貝斯大提琴。早期的軍樂隊編製則不如這麼排場了。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軍樂隊在當時僅用四種不同寸尺的雙簧管(一說為3種雙簧和大管)及軍鼓組成。到了18世紀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又有了發展。他把這種樂隊擴大為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混合組織,包括雙簧管、單簧管、圓號、大管,小笛,小號和倍大管。而英國皇家炮兵軍樂隊也有包括小號、圓號、雙簧管(或單簧管)和大管等多種樂器。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執政時期又大大促進了軍樂隊的發展。主要是從陣容上,當時的軍樂隊已擁有42人。單從數量上比現今的軍樂隊已少不了幾個。到19世紀中,新發明的薩克斯管立即迅速裝備給軍樂隊,儘管與現代各類樂團相比還不為壯觀,但在當時已夠奢侈了。
從國慶大典規模化的軍樂演奏到天安門升國旗例行儀式的軍樂演奏,從城鎮文藝舞台的演出到各種節慶和禮儀活動,從農民樂隊到學校的校樂隊,軍樂已到處可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軍樂藝術教育更是異軍突起,近幾年政府投資幾百萬元,購置萬餘支樂件,培訓百餘名教師,在中小學普及軍樂藝術教育和開展演奏活動,對於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活躍社會文化生活,都收到了顯著效果。湖南省不僅創辦了打擊樂學校,還興辦十幾處打擊樂培訓中心,參加學習的青少年近千名,熱情之高,發展之快,出人意料。蓬勃興起的軍樂藝術教育和各種各樣的軍樂藝術活動,雖然興起時間不長,但發展趨勢十分喜人。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全國已有專業的軍樂藝術團隊上千支,半專業團隊萬餘支,全國青少年學習銅管樂、木管樂、打擊樂的人數已達數十萬人,每年參加考級的有幾萬人。
軍樂
全國軍樂藝術盛典是由中國大眾音樂協會批准並與中國音協打擊樂學會、中國音樂家協會單簧管學會、中關村學院軍樂藝術分院、瀋陽軍樂學校等單位共同主辦,由北京金百靈藝術團、北京中關村學院等單位共同承辦,著眼全面提高廣大青少年思想素質和專業水平的規範化系列活動。其宗旨是: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展示和提高的優質平台。具體做法是:結合黨、國家和軍隊等重大節慶或有重大意義的項目活動,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組織廣大青少年進行“展示交流、專家輔導、參觀遊覽、實習演出”系列活動,推出一批批好苗子和優秀藝術人才,滿足地方和部隊文化生活的需求。
全國軍樂藝術盛典將每年舉辦一次,由各地分選區和全國總選區分步組織實施。第二屆全國軍樂藝術盛典將於2008年3月啟動,10月結束(詳情見方案)。按照“高標準、高品位、高效果”的原則,使之成為廣大青少年早日成才的廣闊舞台,成為普及和提高軍樂藝術教育的良好課堂,成為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又一新渠道。
軍樂
圓號起源於原始號角。古羅馬號角科爾努盧爾(古代S形銅號)都是現代圓號的遠祖,這些號角通常是在作戰,狩獵和儀典中使用。圓號聲音柔和、豐滿、附有詩意,和銅管、木管、弦樂器的聲音都能融合。為了變換音色和音量,在演奏中常用阻塞音和弱音器,阻塞音(就是演奏者把右手插入號口,十分簡單)和弱音器使用后音量減小,弱奏時音色溫柔,暗淡,有遠距離效果,強奏時則發出粗獷破裂般音質。
最初以獸角、海螺等作號,供傳訊、祭祀、驅鬼、治病時用,為能吹出兩個以上的泛音,將管身加長。隨著工藝的發達,以金屬管代之,開始為直筒式,后因演奏需要,將管身進一步加長,能演奏更多的泛音。由於管身太長,攜帶很不方便,遂將管身製成‘S’形。最後彎曲成扁環形似軍號形狀,稱之為自然小號。以後,為能奏出半音階,曾作過多次嘗試。有的在管身上開孔,稱‘康納多’;有的在管身與號嘴連接處製成滑管,可自由伸縮以改變音高,稱‘滑管小號’。巴赫在《康塔諾》一曲中曾使用過這種小號。有的在小號管身上臨時插上所需調的彎管,所以也被稱為‘接管小號’,還有一種在管壁上開孔的‘鍵孔小號’。海頓及J.N.胡梅爾的小號協奏曲均為鍵孔小號而作。1788年,C.克拉格特發明半音階小號,將D調和E調的兩支號管用一活瓣(閥鍵的前身)連在一個號嘴管上,以便轉調,1815年由H.施特爾策爾和F.布呂默爾發明閥鍵,先製成兩閥鍵小號,后增加至三閥鍵。這樣,小號能演奏出完整的半音階。以後又經不斷改進,才使小號具有良好性能。
小號除在軍樂隊中擔任和聲襯托加強樂隊的氣勢和音量外,也擔任獨奏,它既能吹奏輝煌壯麗的樂句也能演奏抒情優美的曲調。
常見小號為降B調。
15世紀的一種自然小號裝上伸縮管發展而成的。從15世紀後期繪畫中,可以看出它已具備現代長號的全部特徵。文藝復興時期的長號叫薩克布特,管位和喇叭口都比現代長號小,管壁較厚音色柔和,一直沿用到17世紀,這種長號在16世紀的軍樂隊中採用。
現代軍樂隊常用的長號有下列四種:
一、C調次中音長號:這是長號中最常用的樂器。音色豐滿,富有威力,可奏出剛勁、明快、柔和以及長號特有的滑音效果。
二、降B調低音長號,音域比次中音長號低四度,雖然音色優美,但管身較長,伸縮管不易掌握,吹奏也費勁。今已讓位於次中音――低音長號。
三、降B-F調次中音――低音長號:或稱雙調長號,系1839年由萊比錫樂器製造家C.F.薩特勒改革的混合型長號。保留了低音長號較粗的管徑和較大的號嘴,而採用次中音長號的管長使伸縮把位的距離減小,易於吹奏,並增設降低純四度的附管,可直接轉成F調,它具有低音長號的音域和音色,又有次中音長號演奏上的靈活性,現已完全取代了低音長號。
四、降B調低音長號:比次中音長號低八度。
五、活塞長號(又稱按鍵長號):降B調,有三個活塞。現今基本上不在樂隊應用。
短號的前身是郵號。它和軍號一樣,無閥鍵,只能吹出幾個有限泛音,是舊時郵車衛兵作訊號用的樂器,在歐洲常製成圓圈形,負於肩上吹奏。
短號是軍樂隊中的高音樂器,在法國,尤其受到偏愛,它在吹奏上較小號靈活,象單簧管、長笛等樂器一樣可以演奏快速華麗的樂句,使用梨形弱音器可以奏出遙遠的回聲效果。
從古老的奧非克萊德號演變而來。奧非克萊德的前身,是16世紀末義大利所創製的蛇形大號。近代定型的第一個大號,約在19世紀30年代出現於德國。初期缺點甚多,音響粗糙刺耳,使用不靈活。後傳入法國,1845年經A.薩克斯之手加以改革,才廣泛使用于軍樂隊。大號由於管長徑粗,耗氣量大,吹奏快速樂句非其所能,僅在中音區才宜吹奏歌唱性曲調,一般用作支撐全樂隊堅實豐滿和聲的基礎低音。
比利時樂器製造家A.薩克斯在1845年所創製的一套銅管樂器。主要用于軍樂隊。它為軍樂隊提供了一套音色諧和統一的樂器。代替了以往採用的類型混雜的不同音色的銅管樂器。薩克斯號的號嘴為杯形,管形為圓錐形,管徑較粗,易於發音。高音號近於常見的小號形,與小號的音域相同,音色比小號更柔和,今日已很少應用。中音薩克斯號相當於圓號的音域。低音號的音質更富有彈性。
薩克斯管的音色異常豐富,高音介於單簧管與圓號之間,中音介於人聲和大提琴之間,低音兼有英國管的幽柔和大號的莊重感,特別在強奏時,可以產生一種令人興奮的情調。
常見的有降B調、降E調薩克斯。
軍樂
長笛的音區,低音區音色豐美醇厚,唯穿透力較為遜色。中音區音色清澈透明,高音區光輝明亮,穿透力極強。
註:C調長笛在樂隊中應用較為廣泛。
小型長笛。管長僅為長笛之半,記譜與長笛相同,而實際上則高八度,為所有吹管樂器中的最高音樂器。音色尖脆、歡快活潑,在配器上,無論規模多大的樂隊,用一支足可擴展音域,增大縱深能力。軍樂隊普遍使用,常用於歡欣鼓舞的熱烈場面。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終樂章的勝利進行曲,用它來增巍然屹立、勇往真前的氣概。《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用短笛來描繪雷電轟鳴的場景,M.H.穆索爾斯基的交響詩《荒山之夜》中,用它來描繪群魔亂舞時陰森凄歷的哭聲……。
中國俗稱黑管。降B調。18世紀初由德國J.C.凳納根據古老的法國蘆管“沙呂莫”加以改制而成。1810年,I.米勒又改為13鍵,並進行一系更改造。1860年又經比利時人E.阿爾貝增加C鍵,並在指法上加以完善,被稱為阿爾貝制。1839年由法國演奏家H.E.克洛塞與樂器師L.A.比費合作,將長笛的伯姆制移植到單簧管上,其發音通暢、音鍵靈活、指法方便,所以也被稱為伯姆制單簧管。
單簧管演奏的靈活性大,快速樂句及強弱變化均可適應,自然音階,半音階,十二度大跳及各種分解和弦等奏法都靈敏動聽,悠長的連續樂句的表現力超乎長笛這上,力度強弱變化幅度大,能奏各種顫音。世界上許多著名作曲家都為單簧管寫過《協奏曲》,如20世紀丹麥作曲家C.尼爾森寫的管樂五重奏(1922)和一首單簧管協奏曲(1928)技巧較難,從低音的圓潤豐滿直到最高音的尖銳刺激,發揮了全部音域的性能。
雙簧管是軍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C調。可獨奏,重奏。十七世紀末成為樂隊編製中的固定樂器。1805年貝多芬在《菲德里奧》中所用的雙簧管僅有兩鍵。1820年有六鍵,1839年增加到十鍵。到十九世紀,參照伯姆式長笛的指孔排列與指鍵的機械裝置,對其中作了幾次重要的改進,才更趨完善。
雙簧管的音色富有田園風味,具有民間牧笛和蘆笛特色,音響穿透力強,漸強與漸弱易於控制,演奏的持續性勝過其它木管樂器,常擔任獨奏的旋部分,尤其表達連綿性歌唱音調為其所長。
降B調,是在新式大號發明之前,為尋求音質上與其他銅管樂器更為協調,參照短號和翼號(一種有活塞的軍號),由瓦格納發明的一種小型的有活塞的低音銅管樂器。它在現代軍樂中擔任中音部與低音部之間的一個聲部。它的中音區明亮、園潤,高音區弱奏時非常優美,音色溫柔悅耳,可與其他樂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在軍隊中經常用它演奏樂曲中高音區漂亮的副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