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

哲學用語

“無極”出自《道德經》,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代表著上古華人對事物產生之前狀態的抽象理解。

徠高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人們就已經知道,數學的運算過程本質上就是收斂與發散的過程。古人稱收斂與發散這對矛盾為“陰陽”。收斂與發散是宇宙間最本質的矛盾,其他一切的矛盾都是在收斂與發散的基礎上通過組合與迭代形成的,比如善惡、有無、動靜等等。收斂可以自然而然彰顯出發散就是“無極”,所以有了老子給出的“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的定義。《道德經》本身就是以“無極”為核心思想建立辯證法的書,不知“無極”,那麼對“有無”“無為”“道德”的解釋就都是無根之談。

釋義


現代科學認為:在大約150億年前,宇宙還未誕生,虛無縹緲,宇宙還處於一種沒有前後,沒有左右,沒有上下,沒有中心,沒有邊界的混沌狀態。這與上古華人對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狀態的抽象理解不謀而合。(古聖先賢把這種抽象理解的混沌狀態稱之為“無極”。)

說明


出處

1、復歸於無極
語出《老子·二十八章》:“復歸於無極。”無極本是道家的概念。指無形無象的宇宙原始狀態。
2、無極外復無極。《列子·湯問》
原文如下:
殷湯問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
夏革曰:“古初無物,今惡得物?后之 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
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後乎?”
夏革曰:“物之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
革曰:“不知也。”
湯固問。
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湯又問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猶齊州也。”
湯曰:“汝奚以實之?”
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至豳,人民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也故無極。朕亦焉 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頹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翻譯如下:
殷湯問夏革說:“太古時代有物嗎?”
夏革回答說:“如果太古時代沒有物,那麼現在怎麼能有物呢?後代人要是說現在沒有物,可以嗎?”
殷湯又問:“象你這樣說,那麼物的產生沒有先後嗎?”
夏革回答說:“事物的終結和開始,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準則。開始也許就是終結,終結也許就是開始,怎麼知道它們的區別呢?但是說到物質存在以外還有什麼,事情發生以前又是怎樣,我就不知道了。”
殷湯又問:“那麼上下八方有極限和終極嗎?”
夏革回答說:“不知道。”
徠殷湯堅持要問個明白。夏革回答說:“既然是‘無’,就沒有極限,既然是‘有’,就沒有窮盡,那麼我憑什麼知道呢?但是,沒有極限又沒有沒有極限,沒有窮盡之中又沒有沒有窮盡。沒有極限又沒有沒有極限,沒有窮盡又沒有沒有窮盡。因此我知道上下八方是沒有極限沒有窮盡的,而不知道它們是有極限有窮盡的。”
殷湯又問道:“四海之外有什麼呢?”
夏革回答說:“就象我們這裡一樣。”
殷湯又問道:“你用什麼來證明呢?”
夏革回答說:“我往東去到過營州,那裡的人民和我們這裡一樣。我問營州以東的情況,又和營州一樣。我往西去到過豳州,那裡的人民和我們這裡一樣。我問豳州以西的情況,又和幽州一樣。因此我知道四海之外,荒遠極邊的地方都和我們這裡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大小互相包容,是沒有窮盡和極限的。包容萬物的天地,也和包容天地的太虛一樣。包容萬物所以沒有窮盡,包容天地所以沒有極限。我又怎麼知道天地之外不存在比天地更大的東西呢?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既然如此,那麼天地也是事物。凡是事物都會有所不足,所以從前女媧氏煉五色石來修補天的殘缺,斬斷巨龜之足來支撐四極。後來共工氏與顓頊爭作帝王,共工氏一怒之下,撞著不周山,折斷了支撐天的柱子,拉斷了維繫大地的繩子。所以天空向西北方向傾斜,日月星辰也隨著到了那裡;大地的東南方向下沉,所以河流積水都向那裡彙集。”
3、無邊際,無窮盡。《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也。”
北宋周敦頤根據道士陳摶《無極圖》,在其《太極圖說》中把道家“無極”概念引入易學中加以改造,井作了新的解說。全祖望《周程學統論》:“無極之真,原於道家者流”。《太極圖說》以“無極”為先天地而存在的實體,提出“無極而太極”, “太極本無極”的命題,有“有生於無”之意。以“無極”作為萬物之本源。“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周氏用無極觀念,是取其虛靜的性質,以靜止為無極的本性,太極的運動,來於無極的靜止。歸於無極的靜止,太極的運動是暫時的,相對的,而無極才是永恆的。他構築了一個宇宙發生演變過程:無極>太極>陰陽二氣>五行之氣>萬物和人類。宋易學家一般都認為,太極是世界的本源,並非太極之上或之外另有無極。南宋朱熹認為,無極是太極的界說語,陸九淵則認為“若實見太極,上面必不更加‘無極’字”(《與朱元晦書》)太極並不需要用無極來界說。明清之際王夫之認為:“無極,無有一極也,無有不及也……無有不及,乃謂太極。”(《思同錄·內篇》)

解說

1、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混沌狀態。
現代科學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種無中心、無邊際的混沌狀態。沒有極限可言。
老子在《道德經》中亦提到“無名天地之始”。意思是說有天地之前就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無”。
宇宙大爆炸前沒有天與地之分,宇宙大爆炸之後才有天與地之分。
2、古人名
楚太子少師,費無極(左傳.魯昭公十九年、魯昭公二十年),《史記》作費無忌。
3、《詩。大雅.瞻卬》曰: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4、西漢毛亨傳云:哲,知也。
5、東漢鄭玄箋云:哲謂多謀慮也。城猶國也。丈夫,陽也。陽動故多謀慮,則成國。婦人,陰也。陰靜故多謀慮,乃亂國。
6、唐孔穎達正義云:王之為惡,皆由婦人。婦人之言,不可聽用。若謂智多謀慮之丈夫,則興成人之城國。若為智多謀慮之婦人,則傾敗人之城國。婦言是用,國必滅亡。王何故用婦人之言,為此大惡,故疾之也。哲,智,《爾雅.釋言》文。智者役心以謀慮,故云哲,謂多謀慮也。國之所在,必築城居之。作者以城表國。《箋》以其有城居之嫌,故云城猶國也。《箋》以丈夫陽,陽動,故多謀慮,則成國。婦人陰,陰靜,故多謀慮,則亂國。由陰陽不等、動靜事異,故俱多謀慮而成傾有殊也。若然謀慮苟當,則婦人亦成國,任姒是也(任,大任,或曰太任,周文王之母;姒,大姒,又曰太姒,周武王之母,參見劉向《列女傳.周室三母》)。謀慮理乖,雖丈夫亦傾城,宰噽無極是也(宰噽,吳太宰嚭。無極,費無極,楚太子少師,參見《左傳。魯昭公十九年二十年》,《史記.楚世家》作費無忌)。然則成敗在於是非得失,不由動靜,而雲陰陽不同者,於時,褒姒用事,干預朝政,其意言褒姒有智,唯欲身求代后子,圖奪宗,非有益國之謀。勸王不使聽用,非言婦人有智,皆將亂邦也。

哲學


指派生萬物的本體。以其無味、無臭、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無極,本來是老子用以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這是第一次出現無極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說:雖知道潔白,卻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復到不可窮盡的真道。所以無極的原義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窮盡的。以後道門人士,都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無極的概念,但在不同場合引伸的側重點稍有不同。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無極之外,復無極也。”意思是世界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無極便是無窮。漢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認為復歸無極就是長生久視。依道門觀念,與道相合,才能長生久視,因此將無極解釋成道,或者解釋成長生久視,是一致的。道是無限的。天地開闢之前,它已經存在了無限的時間,而且會永恆地存在下去,空間上它也是無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區域。因此用無極的範疇稱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無極一詞,常與太極對舉,指比天地未辟、但卻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終極的階段,這一階段,就是道。因此,無極是太極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與道合一,道門術語稱與道合真,在具體機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終極的狀態,這就叫做復歸無極。
對朱陸太極之辨,蕺山實有誤會。朱陸是在辨《太極圖說》一書中“無極而太極”一語中的“無極”這二字有無必要,兩人的實質思想在這一辯論中並無根本不同,所以黃宗羲斷之曰:“朱陸往複幾近萬言,亦可謂無餘蘊矣。然所爭只在字義先後之間,究竟無以大相異也。”理學史專家陳榮捷也說:“太極之辨,于思想並無發明。”而蕺山誤認為朱子主張太極本體之上還有一個無極之體。他說:“太極本無極是直截語。如後人參解乃曰:太極本於無極耳。信如此,豈不加一重障礙?宜象山之齗齗而訟也。”顯然,蕺山認為朱子是主張“太極本於無極”的。
在確定了蕺山對朱子有這種看法后,以上這段話的本義即可得釐清。“在朱子以為太極之上必有無極,既不足以得大易之旨。而陸子以為太極之上決不當有無極,亦豈足以得濂溪之旨?”這段話中二次出現“無極”,且都是就太極之上應該有沒有“無極”而言,語境完全相同。在同一語境中,說有“無極”也不是,說無“無極”也不是,則兩“無極”的含義必定不同。“朱子以為太極之上必有無極”中的“無極”是指無極之體,義即:朱子認為太極之體之上還有一個“無極”之體,太極本於“無極”。而“陸子以為太極之上決不當有無極”中的“無極”是指“無極”這兩個字,義即:陸子認為《太極圖說》中“太極”二字之上不當有“無極”二字。
至此可以肯定:蕺山認為“太極”之上應該有“無極”二字,《太極圖說》中“無極而太極”不存在文本問題。那麼“無極”二字作何解?將其解作另一實體自然是蕺山要反對的。將其解作“太極”的說明語,表明太極是無形之理如何?對此蕺山也反對。他說:“今曰理本無形,故謂之無極,無乃轉落註腳?”“無乃轉落註腳”,將其解為“豈不轉落註腳”也好,解作“‘無’字便成為註腳”也好,都表明蕺山反對把“無極而太極”解為“無形有理”。那麼,只有把“無極”解為“太極不存在”了。蕺山正是此意!因為他說“此‘無’字是實落語,非玄妙語”,意即:“無”字是實實在在的否定詞。《繫辭》明說“易有太極”,而蕺山認為“無極而太極”是否定太極,所以稱其為“夫子以後破荒語”。
(——《蕺山氣論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