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秋
吳若秋
吳若秋教授,男,88歲。1952年畢業於貴陽醫學院,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神經外科主任、附屬醫院院長。1984年曾赴日本京都大學留學,現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省九三學社主任委員、附屬醫院名譽院長,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會員、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委員、“臨床實用外科雜誌”副主編、“主體定向與神經外科雜誌”副主編、“癲癇雜誌”編委,及“貴陽醫學院學報”、“微侵襲雜誌”編委等職,是貴州省首批享受政府津貼的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專家,入選中華之最電視系列片人物介紹,是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外科資深學者。
吳教授從事神經外科專業40餘年,曾率先在貴州省、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開展新技術或提出新觀點14項。
1978年,在西南地區首先開展腦血管搭橋術;1981年施行貴州首例大網膜移植術治療缺血性血管病;同年施行貴州省首例立體定向腦深部核團毀損術治療帕金森氏病;1982年開展貴州省首例顱內動脈瘤直接夾閉,動靜脈畸形切除;貴州省首例垂體切除及松果體腫瘤全切除術;同年,開展貴州省首例痴獃病人胎腦移植樹;1983年,領導科研組在我國率先建立了帕金森;1985年在國內首先報道腦、腦膜的術前人工栓塞治療;1986年,在國際上第一次建立了測算短潛時體感誘發電位的數學公式;1989年開展貴州省首例帕金森氏病患者自體腎上腺髓腦內移植術;1991年在貴州省首先開展對多種類型的頑固性癲癇病人立體定向及深部核團毀損術;同年率先在省內開展病人的立體定向手術;1994年與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合作,首創貴州省對複發性鼻咽癌侵犯顱底患者施行顱面部聯合切除術;獲得動物腦內自體腎上腺移植成功。
1982年出席日本第六屆國際腦缺血顯微吻合會議並向大會報告論文;1984年出席美國。第七屆國際腦缺血顯微吻合會議並向大會報告論文;1985出席日本。第十屆國際腦卒中會議並向大會報告論文;1989年應邀赴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進行學術交流;1991年,出席天津、亞太地區碘缺乏會議並向大會報告論文;1992年論文被選在美國國際碘與腦學術會議上宣讀;1992年論文被選在日本第四屆亞大亨地區老年病學術會議上宣讀;1994年出席香港亞太地區外科學術會議神經外科會議;1995年應邀赴瑞士洛桑大學醫學院及蘇黎士大學醫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著作:
《腦血管搭橋》1980年貴州人民出版社;
《腦組織移植》副主編 199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
參編《外科疾病最新治療》1993年天津翻譯出版公司。
論文:
1.Extra-intracranial arterial bypass 278 cases with serere inchemic complete stroke (Chinese Med J.95(8)583-585.1982) 吳若秋
2.Follow-up study on 250 patients with extra-intracranial arterial bypass opertion for ischemic stroke (Chinese Med J.99(9)703-703 1986) 吳若秋
3.顱外—顱內動脈吻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附34例報告)。中華外科雜誌 17:388.1979 吳若秋
4.原了性松果體內胚突瘤。中華醫學雜誌 1983.63:119 吳若秋
5.74例顱內顱外動脈吻合術隨訪研究。中華外科雜誌 21:107 1983 吳若秋
6.顱內外疾病的人工栓塞治療。中華神經外科雜誌 23:491 1985 吳若秋
7.自體腎上腺髓質移植的實驗研究。中華醫學雜誌 65:95 1985 吳若秋
8.腦膜瘤術前明膠海綿栓塞術。中華神經外科雜誌 2(3) 168.1986 吳若秋
9.股動脈插管選擇性腦血管造影。中華放射學雜誌 15:244 1981 吳若秋
“腦動脈搭橋研究”獲1978年省科學會獎;
“股動脈插管選擇性血管造影的研究”獲1983年省三等獎;
“腎上腺髓質腦內移植實驗研究”獲1983年省科技成果獎四等獎;
“超選擇性頸外動脈造影及其栓塞的臨床應用”獲1984年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短潛時體感誘發電位的鑒別方法及其臨床應用價值的研究”獲1989處省科技成果四等獎;
“地方性克汀病人腦誘發電位及耳蝸電圖研究”獲1989年省科技成果四等獎;
“顱腦外傷短潛時體感誘發電位研究”獲1991年省科技成果四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