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

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

腦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為2:1,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兒童少見。許多無癥狀腦膜瘤多為偶然發現。多發腦膜瘤偶爾可見,文獻中有家族史的報告。50%位於矢狀竇旁,另大腦凸面,大腦鐮旁者多見,其次為蝶骨嵴、鞍結節、嗅溝、小腦橋腦角與小腦幕等部位,生長在腦室內者很少,也可見於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見。

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放療科

疾病分類


一般部位腦膜瘤

大腦凸面腦膜瘤
失狀竇旁腦膜瘤
腦室內腦膜瘤
多發腦膜瘤

顱底部腦膜瘤

蝶骨嵴腦膜瘤
鞍結節腦膜瘤
嗅溝腦膜瘤
中顱窩腦膜瘤
橋小腦角腦膜瘤
小腦幕腦膜瘤
岩骨-斜坡腦膜瘤
枕骨大孔腦膜瘤
海綿竇腦膜瘤
眼眶及顱眶溝通腦膜瘤

病理生理


腦膜瘤呈球形生長,與腦組織邊界清楚,常見的腦膜瘤有以下各型:
內皮型
成纖維型
砂粒型
血管型
混合型(移行型)
惡性腦膜瘤
腦膜肉瘤

病因


腦膜瘤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與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併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通常認為蛛網膜細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上訴因素加速了細胞的分裂速度,可能是導致細胞變性的早期重要階段。

癥狀


腦膜瘤屬於良性腫瘤,生長慢,病程長。因腫瘤呈膨脹性生長,病人往往以頭疼和癲癇為首發癥狀。根據腫瘤位置不同,還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在老年人,尤以癲癇發作為首發癥狀多見。顱壓增高癥狀多不明顯,尤其在高齡病人。在CT檢查日益普及的情況下,許多患者僅有輕微頭痛,甚至經CT掃描偶然發現為腦膜瘤。因腫瘤生長緩慢,所以腫瘤往往長的很大,而臨床癥狀還不嚴重。臨近顱骨的腦膜瘤常可造成骨質的變化。

預后


和任何腫瘤一樣,腦膜瘤首次手術,如在原發部位殘存一些腫瘤的話,可能發生腫瘤複發。處理複發腦膜瘤首選方法仍是手術切除。許多研究表明,放射治療對未能全切的腦膜瘤、無法手術的複發腦膜瘤或某些特殊類型的腦膜瘤是有效果的。
腦膜瘤術后平均生存期為9年,后顱窩和鞍結節腦膜瘤的術後生存為6年。腦膜瘤的術后10年生存期為43%~78%。手術后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未能全切腫瘤、術前病人狀態不好、腫瘤變性或伴有顱骨增厚。影響腦膜瘤預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腫瘤大小部位、腫瘤組織學特點,手術切除程度等。病人術后癲癇出與腫瘤部位有關外,與術中過分牽拉腦組織,結紮或損傷引流靜脈也有關係。

檢查


● 腦膜瘤診斷主要依據影像學檢查來診斷。
● X線檢查
● ● X線檢查已經不再用於腦膜瘤的診斷,但以下影像學改變可用於腦膜瘤的輔助診斷:
● ● 顱內鈣化,見於砂粒型;
● ● 局部顱骨增生或破壞;
● ● 板障靜脈增粗增多,腦膜動脈溝增粗。
● CT檢查
● ● CT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特別可顯示腦膜瘤與鄰近骨性結構的關係、鈣化等。
● 磁共振成像檢查
● ● 磁共振成像成為目前本病的主要診斷方法。可通過無創或相對無創的方法觀察腦膜瘤的供血動脈、引流靜脈、鄰近靜脈竇等情況,為術中更好地血管操作提供有力依據。
● ● 非每例患者均需做血管造影,但它可顯示腫瘤血供,利於設計手術方案、術前瘤供血動脈栓塞等,以及明確靜脈竇受累情況等。

診斷


頭顱CT掃描
典型的腦膜瘤,在未增強的CT掃描中,呈現孤立的等密度或高密度佔位病變。其基底較寬,密度均勻一致,邊緣清晰,瘤內可見鈣化。增強后可見腫瘤明顯增強,可見腦膜尾征
磁共振掃描
對於同一病人,最好同時進行CT和MRI的對比分析,方可得到較正確的定性診斷。
各種類型的腦膜瘤都是富於血管結構的,DSA和超選擇血管造影,對證實腫瘤血管結構,腫瘤富於血管程度,主要腦血管的移位,以及腫瘤與大的硬膜竇的關係,竇的開放程度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詳細資料。同時造影技術也為術前栓塞供應動脈,減少術中出血提供了幫助。

分型


● 腦膜瘤根據組織學可分為多種類型,WHO將其分為如下類型:

低複發腦膜瘤

● 腦膜內皮細胞型腦膜瘤
● 纖維型腦膜瘤
● 過渡型腦膜瘤
● 砂粒體型腦膜瘤
● 血管瘤型腦膜瘤
● 微囊型腦膜瘤
● 分泌型腦膜瘤
● 富於淋巴漿細胞型腦膜瘤
● 生化型腦膜瘤

高複發腦膜瘤

● 非典型腦膜瘤
● 透明細胞型腦膜瘤
● 脊索樣腦膜瘤
● 橫紋肌樣型腦膜瘤
● 乳頭狀腦膜瘤
● 間變型(惡性)腦膜瘤
● 伴高生長指數和/或腦浸潤的任何腦膜瘤亞型

分期


● 腦膜瘤採用WHO分級標準。可以劃分為三個等級:WHOⅠ級、WHOⅡ級、WHOⅢ級。級別越高,危險等級越高。
● 腦膜瘤WHOⅠ級為良性腫瘤,生長緩慢,但術后仍見複發。
● WHOⅡ級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
● WHOⅢ級為惡性腫瘤,侵襲性較強,易複發。

鑒別診斷


● 腦膜瘤會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以及癲癇、肢體無力、感覺障礙、視力障礙等癥狀,而腦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部外傷甚至顱內其他類型腫瘤如脂肪瘤血管瘤等也會出現這些癥狀。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癥狀表現、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腦膜瘤治療主要是根據腫瘤的部位和患者的狀態,選擇不同治療方案。外科手術為本病首選方法,其他治療還包括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栓塞療法、放療及藥物治療等。
● 激素治療、分子生物學治療、中醫治療等。

手術治療

● 能做到全切除者應爭取做根治性手術,以減少複發。
● 徹底切除(G1):腦膜瘤及其附著的硬膜、受侵的顱骨均切除。
● 全切除(G2):瘤體完全切除,但與其附著的硬腦膜沒有切除,僅做電灼。
● 肉眼全切除(G3):瘤體切除,但與之粘連的硬腦膜及顱骨未做處理。
● 次全或部分切除(G4):有相當一部分瘤體未切除。
● 開顱減壓(G5):腫瘤僅活檢。
● 上述G1~G4術后複發率分別為:9%、19%、29%和40%。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

● 包括γ刀、X刀和粒子刀。
● 適用於術后腫瘤殘留或複發、顱底和海綿竇內腫瘤。
● 以腫瘤最大直徑≤3厘米為宜。
● γ刀治療后4年腫瘤控制率為89%。
● 本法安全、無手術的風險是其優點,但是長期療效還有待觀察。

栓塞療法

● 包括物理性栓塞和化學性栓塞兩種,均作為術前的輔助療法,且只限於頸外動脈供血為主的腦膜瘤。
● 物理栓子包括各種不同材料製作成的栓子,以硅橡膠鋇劑小球(直徑1mm)最理想。
● 化學性栓塞藥物可應用雌激素(如馬雌激素)。
● 根治性手術一般在栓塞1周後進行。

放射治療

● 可作為血供豐富腦膜瘤術前的輔助治療。
● 適用於:
● ● 腫瘤的供血動脈分支不呈放射狀,而是在瘤內有許多小螺旋狀或粗糙的不規則的分支形成;
● ● 腫瘤以腦實質動脈供血為主;
● ● 腫瘤局部骨質破壞而無骨質增生,術前放射劑量一般40Gy一個療程,手術在照射對頭皮的影響消退後即可施行;
● ● 惡性腦膜瘤和非典型腦膜瘤術后的輔助治療,可延緩複發。

藥物治療

● 用於複發、不能手術的腦膜瘤。
● 文獻報道的藥物有溴隱亭枸櫞酸他莫昔芬米非司酮、曲匹地爾、羥基脲和干擾素α-2b等。

危害


● 腦膜瘤可引起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對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重大影響。
● 腦膜瘤因為腫瘤所在部位不同,會引起不同部位腦組織受壓,從而出現癲癇發作、視力受損、肢體無力甚至癱瘓,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 嚴重時因為顱內壓較高會引起腦疝,導致患者呼吸功能及心臟功能停止,危機生命。
● 腦膜瘤術后存在複發可能。WHO級別越高的腦膜瘤,其5年複發率越高,生存期越短。腦膜瘤的複發及再次手術顯著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生存期。

轉移性


● 大多數腦膜瘤是良性腫瘤,不會發生轉移,少數腦膜瘤是惡性腫瘤,會發生轉移。
● 轉移的方式通常包括直接蔓延、血行轉移、淋巴轉移

預后信息


● 腦膜瘤治療后的效果與腫瘤生長的部位,腫瘤與周圍組織、血管、神經是否黏連,手術是否全部切除等因素有關。
● 絕大多數腦膜瘤通過手術治療后,會獲得較好療效,但是有部分患者會複發。

預防


● 避免外在因素刺激
● ● 增強體質,合理飲食,注意休息,避免感冒;避免射線照射。
● 不濫用藥品、保健品
● ● 不濫用藥物如內源性激素、生長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