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忠鎬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忠鎬,1937年9月出生,浙江蕭山人。1961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


汪忠鎬
汪忠鎬
汪忠鎬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遠郊一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小漁村,父親是一位學徒出身的農村醫生。他的童年正是祖國山河遭受日寇鐵蹄踐踏的時候,國人飽受倭寇欺辱。儘管他當時尚不知事,但也知道自己幾次幾乎喪命,隨父母從浙北逃到浙南,最後到閩北,在浦城開始讀中山和浦仁小學,上過的小學共有7所。這些經歷鍛煉了他堅強不屈的性格,培養了他愛憎分明的情感。
1956年,18歲的汪忠鎬從杭州一中畢業。由於數理化學得好,填報大學志願時他選擇了清華大學電機系。但是,父親堅決反對兒子報考這個當時的“熱門”。汪忠鎬後來明白:“父親救過來很多人,但還有沒救過來的,他很傷心,總覺得是因為沒念過大學。”這年9月,他考入上海醫學院。
 1961年,汪忠鎬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做住院醫師。他的指導老師是時任協和外科主任、我國現代基本外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憲九教授。曾教授嚴格細緻的指導對汪忠鎬的從醫風格影響深刻。汪忠鎬還師從吳英愷和裘法祖等醫學大家,從他們的言行中學到了高尚的醫德、科學的思維、精妙的藝術和嚴謹客觀的治學精神。
 “文革”中,汪忠鎬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主動報名到大西北。臨行前,在協和醫院為此專門成立的“六二六”病房即“貧下中農”病房,經歷了兩年多的考驗。在那裡,他接觸了各科工作,甚至婦科和護士的工作也做得得心應手。隨後,汪忠鎬隨西北醫療隊赴甘肅工作一年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為當地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工作中去。由於當地經濟條件差,醫療資源欠缺,常會遇到各種困難。有兩次在為急需輸血血型又正好與自己相同的病人手術后,汪忠鎬毫不猶豫給患者獻了血。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汪忠鎬主動報名到災區救治傷員。在學生的幫助下,他一天可以完成40餘例手術。
1979年,作為“文革”后我國第一批公派出國人員,汪忠鎬被選送到美國杜克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做訪問學者,專修血管外科及其基礎研究。兩年後回國,在曾憲九教授親自安排下,組成了5張床位的協和醫院血管外科組,開始了在血管外科領域的臨床和科研之路。此後,他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瘤體切開、重建血管治療腹主動脈瘤等療法。他的“一把刀”聞名國內,更以治療布加綜合征而聞名全世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汪忠鎬從醫50餘年,從醫療實踐出發,不斷地去思考、去探索,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取得了顯著成績。布加綜合征是一種肝後段下腔靜脈病變導致門靜脈和下半身靜脈高壓的臨床徵候群。病人出現嘔血、大量腹水、肝脾腫大、食道靜脈曲張、下肢腫脹、皮膚潰爛等癥狀,非常痛苦。這種病在亞洲及不發達地區較多。他在協和醫院工作前期,根本沒聽說過該病,在《希塞爾內科學》中僅有簡短的一段話描述,因而基本不為人所知。面對死亡率高達90%的重症病人,他和他的學生、同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潛心研究,在山東東平縣挨家挨戶做了68萬人的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在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基礎上,對該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分型、診治建立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創立了多種手術方式,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得到推廣。1988年,應匈牙利衛生部副部長Szepes的邀請,汪忠鎬為只有兩歲的布加綜合征患兒成功實施根治手術,之後多次應邀到國外會診。在此基礎上,他與國際友人一起,創立了國際布加綜合征學會,並任首任主席。美國霍普金斯醫學院是世界最為著名的醫學院,1987年他應邀在此做專題報告,世界頂尖外科大師Cameron教授在聽完他的報告后,送給他一個該校對最突出專家的最珍貴的禮物——“禮拜三領帶”,並聘汪忠鎬為客座教授。布加綜合征的深入研究與實踐,使當時在河南新鄉、山東菏澤、濟寧等地廣為流傳的“包治腹水”廣告一掃而光,使就診時所見的早期病例從10%上升到60%,死亡率從90%降到5%以下。
發生在主動脈上的急性撕裂稱為主動脈夾層或夾層動脈瘤,發病後患者常來不及到達醫院便死亡,即或到達醫院也難以得到救治。此種危急重症急需得到有效治療,1993年汪忠鎬在學習外科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經血管腔內的微創治療,1995年首先以此法成功治療了動靜脈瘺病人,1999年初完成的夾層動脈瘤病人治療,在世界上首先成功治療了全主動脈夾層和由減速傷引起的主動脈撕裂,現此手術方法已在全國得到普及。
他和他的同事、學生還率先開展了大動脈炎腦缺血的多種架橋手術、瘤體切開—重建血管法治療腹主動脈瘤、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頸動脈硬化性腦缺血、以血管重建術治療糖尿病肢體缺血等一系列開創性手術治療。汪忠鎬自主進行醫療器械研發,先後申報了12項國家專利。針對臨床應用靜脈型人工血管移植通暢率嚴重低下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他開展了內皮細胞種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靜脈和大網膜內皮細胞以及骨髓細胞進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種植,實現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內皮化,百日通暢率達到100%,應用於臨床后取得良好效果,並發展到幹細胞種植治療下肢缺血。
汪忠鎬在從醫過程中,除了破解疑難雜症外還發明了許多醫用器械,如圓柱擴張血管內支架、帶彈性支架的人工血管、紡織型血管內支架、編織式擴張血管內支架、記憶合金支架型真絲人工血管、細胞襯裡人造血管、下腔靜脈破膜器、帶球囊的下腔靜脈轉流管、下腔靜脈過濾網、腹主動脈多球囊轉流管、抗反流型射頻治療管等。

人才培養

汪忠鎬十分重視醫德,經常告誡學生要在理解、同情、一絲不苟和千方百計治病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醫德。“在我自己患病中,我更深刻地感到,對於一個醫生,醫德和醫技最重要。”汪忠鎬說,“年輕的大夫應該認識到,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好醫生,就要先看到病人的疾苦,並想方設法解決它!也就是要培養自己的醫德,有了良好的醫德,就會不斷琢磨技術,醫技自然也就提高了。”汪忠鎬雖然經常遇到疑難雜症,但從沒有推諉過一個病人,為給病人解決問題,僅做實驗的狗他就用了600多條。他經常要求醫護人員“要把躺在手術台上的病人當做自己”。正如裘法祖院士所說的“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

獲得榮譽


汪忠鎬先後在哈佛耶魯、JohnsHopkins、Duke和Stanford大學等62所國外著名大學做特邀報告70多次。因他在血管外科領域的突出成就,先後獲得國際脈管學院、國際血管聯盟、國際布加綜合征學會和印度總統頒發的研究成就獎、功勛獎、終身成就獎和為發展血管外科事業和亞洲血管學會成就獎。汪忠鎬對血管外科相關問題的成就和見解編入美國TextbookofAngiology和VascularSurgery、德國《先天血管病》、英國《脈管病理學》、義大利《血管病理學進展》、OxfordTextbookofSurgery等書中。
汪忠鎬獲得了很多重要科技獎項。1991年,他因布加綜合征的實驗和臨床研究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3年,因內皮細胞襯裡人工血管的研製和應用獲得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4年,因布加綜合征的系統研究和治療方法的演變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5年,因關於布加綜合征的實驗和臨床研究獲得國際傳記中心20世紀獎;1996年,因布加綜合征的實驗與臨床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因上腔靜脈綜合征的外科治療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因在血管外科所取得的成就獲得國際血管學院研究成就獎;1998年,因大動脈炎外科治療的創新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7年,獲得首屆吳階平醫學獎,同年獲《中華醫學》雜誌90周年紀念金筆獎;2008年,因微創介入治療大血管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10年獲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傑出貢獻獎;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社會任職


汪忠鎬在國際血管外科學術界具有極高聲望,歷任亞洲血管學會會長和國際脈管聯盟副主席。汪忠鎬曾任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北京郵電總醫院血管研究所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東方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2004年1月至今任首都醫科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

人物評價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少數幾名奮鬥在臨床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之一,被稱讚為“形不老,神亦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