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超族
竹超族
竹超族:地下莖大都為合軸型,其竿柄可延伸成假鞭或不延伸,惟在倭竹族的屬種則都是具有真鞭的散生竹類;竿籜多為脫落性乃至早落(但有例外可宿存)。花枝有葉或無葉;假小穗(或其穗簇即花序)極大多數無柄,側生於花枝(甚至是主竿)的各節上,如為頂生時,則花枝最上方的一段節間可類似其柄。果實為穎果、漿果(此時可無胚乳)、堅果(果皮干后堅硬)或囊果(果皮質薄,與種子易剝離)等類型。
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模式屬:筋竹屬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本超族計含梨竹族MELOCANNEAE、筋竹族BAMBUSEAE、牡竹族DENDRO-_CALAMEAE、褐紋竹族NASTEAE及倭竹族SHIBATAEEAE等5族,其中僅褐紋竹族我國不產。前3族國產21屬240餘種,分佈均在華南、西南各省區之熱帶、亞熱帶各處;而倭竹族則多生長在長江流域以南亞熱帶北緣至溫帶各地,西南省區較高海拔山嶽地帶亦有。
大葉慈
種中文名:大葉慈
種拉丁名:Dendrocalamus farinosus (Keng et Keng. F.) Chia et Fung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牡竹屬
屬拉丁名:Dendrocalamus
國內分佈:產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南川縣福祿關。
命名來源:[Act.Phytotax. Sin. 18(2): 215. 1980]
中國植物志:9(1):174
組中文名:碟環慈組
組拉丁名:Sect.Patellares
亞屬中文名:牡竹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Dendrocalamu
族中文名:牡竹族
族拉丁名:Dendrocalameae 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竿直立,高7-12米,直徑4—8厘米,竿梢彎曲或略下垂;節間長20—45厘米,幼時被白粉,光滑無毛,竿壁厚4-10毫米;籜環附有籜鞘基部殘留物;竿環微隆起,在兩者的上下方幼時各生有一圈金色絨毛環,惟成長后則此絨毛環便消失;節內長3—5毫米;分枝習性高,通常在竿第十節始有分枝,每節以多枝簇生,主枝明顯,長1—2.5米,直徑4—12毫米。籜鞘呈長圓的三角形,稍短於或等長於其節間,鮮時棕紅色,以後漸變為淡褐色,厚紙質至革質,背面具長為1—2毫米的棕色小刺毛,腹面無毛而有光澤,邊緣膜質,在外緣和內緣的上部均生有纖毛,鞘頂端截平或微下凹;籜耳無;籜舌極發達,截形,邊緣為不整齊的細裂成為繼毛,毛長7—10毫米,其尖端甚柔弱;包括繼毛在內全長13毫米;籜片較小,外翻,長披針形,4—12厘米,寬5-12毫米,背面無毛 而具縱肋,腹面和邊緣均甚粗糙,基部略向內收窄,先端漸尖。末級小枝具4—10(-12)葉,葉鞘光滑無毛,長4.5-8厘米;葉耳與鞘口繼毛俱無;葉舌截形,高1—1.5毫米;葉片披針形,質薄,大小有變化,一般長9—33厘米,寬1.5—6厘米,上表面有光澤,下表面被白色微毛,葉緣粗糙或其一邊近於平滑;次脈5—11對,小橫脈存在但不明顯;葉柄長約2毫米。花枝無葉,呈鞭狀下垂,長30—40厘米,節間長2.5—5厘米,密被白粉及細毛,著生假小穗之一側基部稍扁平,每節叢生7—20枚假小穗,每叢的直徑為1.4-2.5厘米,其下方托以2至數片苞片,後者深棕色,邊緣生纖毛;小穗含3—5朵小花,長圓狀倒卵形,長8-14毫米,寬3—6毫米,紫褐色,先端鈍,小穗軸節間長約1毫米,密被白色微毛;穎2至數片,長6-8毫米,寬5—8毫米,背面及邊緣均生細毛,具16脈,先端尖;外稃寬卵形,長7—10毫米,寬6—8毫米,背面被微毛,先端具短尖頭;內稃長約7毫米,較外稃寬甚,具2脊,脊上生纖毛,脊間寬1.5毫米,其內具2或3脈,背面被細毛,先端鈍圓;花絲長8—12毫米,花藥黃色,長3—5毫米,葯隔伸出成1針狀小尖頭;子房卵形,長約1.5毫米,遍體密被黃色細柔毛,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柄,花柱長約1毫米,柱頭1-3,長2—3毫米,密生細毛。果黃色,無毛而光滑,先端具喙。筍期9月,花期7月。
用 途:整竿可用作農具柄及棚架等材料,亦能劈篾編結各種竹器。竹叢秀麗,可為庭園綠化竹種,筍可食。
產地分佈:產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南川縣福祿關。
竹超族
種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種別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空竹屬
屬拉丁名:Cephalostachyum
海 拔:1200-2000
族中文名:梨竹族
族拉丁名:MELOCANNEAE Benth.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命名來源:[Ann. Roy. Bot. Gard. Calcutta 7: 107,94. 1896]
中國植物志:9(1):030
形態特徵:
竿直立,或因梢頭細長而呈半攀援狀,高16—20米,粗3—3.5厘米;節間長50— 80厘米,平滑而具光澤,無毛,節下具白粉環,竿壁較薄;竿環平;竿每節分枝多數,呈 半輪生狀,彼此近同粗或有1-2枝較粗。竿籜質薄,早落:籜鞘長20—38厘米,基底寬15-25厘米,背面被貼生淺棕色短柔毛,縱肋及小橫脈均明顯,故成網脈狀,頂端圓形,兩肩聳起,鞘口寬1.5—2厘米,凹下部分深2厘米左右,具流蘇狀長毛;籜舌低矮;籜片紙質,反卷,狹披針形,先端鑽狀,長達25厘米,底寬1.5—2厘米,腹面被短柔毛,背面無毛。葉鞘長7—8厘米,邊緣具纖毛;葉耳狹窄,不明顯,具直立繼毛;葉舌低矮,平截;葉片卵狀橢圓形,長25—30厘米,寬8-10厘米,基部圓形,先端具一粗糙扭曲之長尖頭,兩面無毛,次脈7—10對。假小穗叢球形,單個著生於具葉小枝之頂端,直徑2.5—5厘米,下方托以多數苞片,苞片頂端有時還可具綠色葉片;小穗無毛,長2—2.5厘米,寬3—4毫米;小穗軸延伸,較短;穎長1.5—2厘米,先端具粗糙長芒狀尖頭,多脈,無毛;外稃與穎相似,小橫脈明顯;內稃稍長於其外稃,膜質,具彼此緊靠的2脊,脊上被白色短毛,先端鈍或凹缺,簇生以白色短毛;鱗被披針形,基部具 3—5脈紋,先端被短纖毛;花藥黃色,先端具2小尖頭;子房卵圓形,花柱細長,柱頭2,羽毛狀。果實呈堅果狀,栗褐色,頂圓,具短尖頭,長寬約1厘米;果皮堅脆,易與種子分離。
用 途:
空竹在雲南盈江有隔38年開一次花的說法。其果實較大,呈堅果狀,可作竹米飯。
產地分佈:
參考文獻:
Cephalostachyum fuchsianum Gamble in Ann.Roy.Bot.Gard.Calcutta 7:107.Pl. 94.1896.et in Hook.F.,Fl.Brit.Ind.7:413.1897;Brandis,Ind.Trees 681.1906;E.G.Camus,Bambus.166.1913;Hsueh et J.L.Sun in Bamb.Res.2(2):44.1983;雲南樹木圖志下冊,1300頁,圖601.1991.
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空竹的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換手、一線二、一線三等多種形式。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據明末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稱:“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湯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者蜣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在這裡所說的與現代的孩子們玩的音響玩具“地軸”相符,以竹木製成,用繩繞其柄,繩穿入竹尺,用力勒繩地軸即落地飛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直立旋轉移時。因空腔周圍有口,故發聲。秦孝儀所編《海外遺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紅嬰戲紋圓盒”,盒蓋上刻有嬰戲圖。圖中,一童子正在抖空竹,旁邊另有一童子捂著耳朵觀看。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此處抖空竹之方法與現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據編者註釋,這件剔紅漆盒為明代永樂年製作。此說如果屬實,那麼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點與玩法均已經相當成熟。明定陵出土的兩件刺繡百子衣,一件被命名為“紅暗花羅綉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另一件被命名為“紅素羅綉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都是孝靖皇后的陪葬。在百子衣的背面,有一幅“放空鐘圖”,兩童子挽臂並肩,相互配合,正在合力施放一個大型的空鐘。從圖中可見其特點,與空竹不同。這裡的放空鐘應該是放“地軸”。
當代空竹的構造與抖空竹的技法均有長足的發展,北京地區除了大量地生產製作空竹之外,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空竹、開發空竹的組織,比如說“北京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有近百人參與其中,會員們都是抖空竹的能手。更為重要的是,會員中有不少人自己動手製作空竹,形制多樣,變化豐富。最大的空竹直徑近一公尺,重好幾十斤。此外,又把茶杯蓋、茶壺蓋、鋼精鍋蓋以至於圓桌面、自行車軲轆等等器物都納入了空竹系列,抖動起來。會員們自己製作的空竹,有“三起樓子”者,即輪盤共三層,逐層收煞,一層比一層小。有“雙軸單盤”者,即一個輪盤的兩面都有軸,可以兩個人同時抖一個空竹。抖空竹的方法也大膽進取,出現了富於變化、神奇莫測的新花樣,有“金雞上架”、“翻山越嶺”、“織女紡線”、“夜觀銀河”、“二郎擔山”、“抬頭望月”、“鯉魚擺尾”、“童子拜月”、“鷂子翻身”、“彩雲追月”、“海底撈月”、“青雲直上”等等動作,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為驚險駭人的是“螞蟻上樹”,長繩一端繫於樹梢,另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忽然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高空,可飛上五六十公尺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穩穩接住。初見此技,未有不驚呼者。
最近,玩具協會空竹專業委員會的主任李洪寬先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空竹的結構特點以及北京地區抖空竹的種種動作要領,編寫成一部小冊子,名《空竹淺談》,在玩具協會內部發行,成為玩具史上空竹專題的第一部專著。
種中文名:綠竹
種拉丁名: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Munro) Keng f.
種別名:坭竹、鳥葯竹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綠竹屬
屬拉丁名:Dendrocalamopsis
族中文名:牡竹族
族拉丁名:Dendrocalam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中國植物志:9(1):141
形態特徵:
竿高6-12米,直徑3—9厘米,幼時被白粉,粉退後呈綠色或暗綠色;節間圓筒形,長20-35厘米,通常鄰近的節間稍作“之”字形曲折;竿壁厚4—12毫米。籜鞘脫落性,革質,頂端近為截形,背面無毛或被有或疏或密的褐色刺毛,邊緣無毛或其上部顯著生纖毛;籜耳近等大,橢圓形或近圓形,邊緣生纖毛;籜舌高約1毫米,近全緣或上緣呈波狀;籜片直立,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並向內收窄,其寬度約籜鞘頂寬之半。分枝習性較高,常在竿第七節以上始發枝,竿每節計有3主枝和若干較細小的枝條。末級小枝具6一15葉;葉鞘長7—15厘米,初時被顯著小刺毛,以後漸變無毛,邊緣大都無毛或有時疏生纖毛;葉耳半圓形,邊緣有棕色燧毛;葉舌矮,截平或圓拱起;口十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3—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或廣楔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柔毛,邊緣粗糙或有小刺毛,次脈9-14對,脈間的再次脈為9條,小橫脈較明顯;葉柄長2—6毫米。花枝無葉;假小穗.單生或叢生於花枝各節,長2.7—3厘米,寬7一10毫米,兩側扁,下部綠色,上部赤紫色;苞片3—5,上方1或 2片腋內無芽;小穗含5—9朵小花;小穗軸脫節於穎下,其節間粗短;穎1片,卵形,長 9—10毫米,寬8毫米,無毛,邊緣生纖毛,具多脈,脈間有小橫脈;外稃與穎相似,卵形,長17毫米,寬13毫米,先端尖,有小尖頭,無毛或有微毛,具多脈(約有31條),其脈間亦有小橫脈,邊緣生纖毛;內稃長13毫米,寬4毫米,頂端尖銳而不具裂缺,兩面均生微毛,背部2脊間有3—5脈,脊外至邊緣各有2脈,各脈間均有稀疏小橫脈,邊緣和脊上均生顯著的纖毛;鱗被3,近同形,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脈紋明顯,邊緣生纖毛;花藥長8毫米,頂端有小尖頭,其上還生小刺毛;子房卵形,長2毫米,被粗 毛,花柱顯著,較子房為長,頂端有3條長而纖細的羽毛狀柱頭。果實未見。筍期5—11月,花期多在夏季至秋季。
用 途:
本種為台灣省普遍栽培的竹類之一。竿可作建築用材或劈篾編製用具,亦為造紙原料。筍味鮮美,質地柔軟,除蔬食外,還可加工制筍乾或罐頭;由於筍期長,產量豐富,故商品效益頗大。此外在台灣還有在本種竹竿刮取竹茹,作為解熱的中藥材。
產地分佈:
產浙江南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模式標本采自台灣淡水。
參考文獻:
Dendrocalamopsis oldhami (Munro) Keng f.In Journ.Bamb.Res.2(1):12.1983;廣西竹種及其栽培60頁.圖33.1987.—Bambusa oldhami Munro in Trans.Linn. Soc.26:109.868;Fl.Taiwan 5:757. Pl.1507. 1978.——Leleba oldhami (Munro) Nakai in Journ.Jap.Bot.9(1):16.1933.——Sinocalamus oldhami (Munro) McClure in Lingnan Univ.Sci.Bull.No 9:67.1940;P.F.Li in Sunyatsenia 6(3—4):216.1946;Keng f.In Techn.Bull.Natl.For.Res.Bur.China No.8: 18.1948;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利72頁。圖49a,49b.1959;Keng f.Journ.Nanjing Univ.(Biol.) 1962 (1):37 1962. ——Bambusa atrovirens Wen in,Journ.Bamb.Res. 5(2):15.1986.——Dendrocalamopsis atrovtrens(Wen)Keng f.Ex W.T.Lin in Guihaia 10(1):15.1990.
簕竹
種中文名:簕竹
種拉丁名:Bambusa blumeana J. A. et J. H. Schult. F.
種別名:郁竹(台灣)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簕竹屬
屬拉丁名:Bambusa
中國植物志:9(1):053
亞屬中文名:簕竹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Bambusa
族中文名:?竹族
族拉丁名:BAMBUSEAE Trin.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竿高15—24米,直徑8—15厘米,尾梢下彎,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綠色,長25—35厘米,幼時於上半部疏被棕色貼生刺毛,老則光滑無毛,竿壁厚2—3厘米;竿中下部各節均環生短氣根或根點,並於籜環之上下方均環生有一圈灰白色或棕色絹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節開始,下部各節常僅具單枝,且其上的小枝常短縮為彎曲的銳利硬刺,並相互交織而成稠密的刺叢,竿中部和上部各節則為3至數枚簇生,主枝顯著較粗長。籜鞘遲落,背面密被暗棕色刺毛,干時縱肋隆起,先端作寬拱形或下凹,兩側的頂端各高聳一小尖頭;籜耳近相等或稍不相等,線狀長圓形,常外翻而呈新月形,邊緣密生淡棕色波曲狀粗長繼毛;籜舌高4—5毫米,條裂,邊緣被流蘇狀毛;籜片卵形至狹卵 形,常外翻,背面被糙硬毛,腹面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先端漸尖具硬尖頭,基部略作圓 形收窄后即向兩側平展而成籜耳;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2/5,邊緣近基部被纖 毛。末級小枝具5—9葉,葉鞘肋紋隆起,背部的上方被短硬毛,外緣一側被短纖毛;葉 耳微小或缺,鞘口繼毛常不存在或有時僅2—3條波曲狀短縫毛;葉舌近截形,低矮,邊 緣微齒裂並被細長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2—25毫米,兩表面均粗糙,近無毛,惟下表面的基部常被稍密的長柔毛,先端漸尖而具粗糙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近截形。假小穗2至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線形,帶淡紫色,長 2.5—4厘米,寬3—4毫米,含小花4-12朵,其中2—5朵為兩性花;穎2,長約2毫 米,無毛;外稃卵狀長圓形,長6—9毫米,寬2.5—4毫米,背面無毛,具9—11脈,先 端尖,邊緣無毛;內稃長約7毫米,寬約1.8毫米,具2脊,脊上密被纖毛,脊間具3脈,脊外亦各具3脈,先端呈二叉狀;花絲分離,長6—7毫米,花藥黃色,寬線形,長3— 4毫米;子房瓶狀,長1.2—2毫米,花柱短,柱頭3分,羽毛狀。筍期6—9月,花期 春季(但11月中旬亦可見開花)。
用 途:本竹種常栽植為防護林;竹竿可作棚架用材。
產地分佈:我國福建、台灣、廣西、雲南等省區均已栽培,多種植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兩岸和村落周圍。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和馬來西亞東部,在菲律賓、泰國、越南均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爪哇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