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
石犀行
《石犀行》是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石犀行》,諷廟堂無匡救之人也。此章分兩段。前八句為首段,譏厭勝之謬。江水東流,非關厭勝、目系灌口衝決,則知神不能為力矣。蜀人向誇此犀,盡誕妄耳。
“修築堤防出眾力”以下,此欲扶正道以杜神怪。築堤乃正道,厭勝乃詭怪。朝有良相以調元氣,自然水不為災。彼缺訛之物,非關經濟,何不提去以滅其跡乎。修築在官,而調和在朝,此推本之論也。
乾元元年九月,置道場於三殿,以宮人為佛菩薩,北門武士為金剛神王,召大臣膜拜圍繞。當時黷禮不經甚矣,故有厭勝詭怪等語。且自李峴貶斥,朝無正人,故有調和元氣之說。此詩寓言,亦確有所指矣。
《杜詩解》:
“當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於上,人睹於旁,明明可見,不關犀牛之事。何得相傳爾許神怪,誣民視聽?真可痛恨也(“終借堤防”四句下)!
《義門讀書記》:
就正道中,又有本末。……總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王文簡古詩平仄論》:
(翁)方綱按:此篇凡三換韻,前六韻十二句,中二韻四句,末二韻二句,似乎多寡參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絕非參差也。
《唐宋詩醇》:
斥不經之談,歸之正道,筆力傑奡,不落言筌,視《石筍行》尤為擅勝。
《讀杜心解》:
《石筍》以無實擅名立論,《石犀》以厭勝不正立論。……“石筍”、“石犀”,亦復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杜詩鏡銓》:
此詩特詠古迹。舊注謂托諷時事,殊可不必。結處亦傷廟堂無燮理陰陽之人也。一笑(“自古雖有”二句下)。探原之論,更進一層(“但見元氣”二句下)。
此詩當作於上元二年(761年)。黃鶴註:李冰作石犀以厭水滅。上元二年秋八月,灌口損戶口,故作是詩,然意亦有所寓也。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