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塘鎮
建塘鎮
建塘鎮是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治地,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是茶馬古道及今滇藏公路的必經重鎮。
建塘鎮是州、縣府所在地,全縣乃至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1463.76平方千米,人口5.33萬人(2006年),有藏族、納西族、漢族等民族,藏族佔總人口的主要部份。轄7個社區,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和平路。海拔3300米,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滇川、滇藏公路過境。城區分為古城獨克宗(中心鎮)和新城兩部分。景點、紀念地有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迪慶管理中心(專項展館)、龜山公園、紅軍長征紀念館(藏經堂)、紀念碑、烈士陵園、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納帕海高原濕地、依拉草原,高原湖泊屬都湖、碧塔海,千湖山、碧沽天池,哈巴雪山、石卡雪山等。五鳳山腳每年五月舉行端陽節賽馬會。
1996年設立,由原中心鎮和大中甸鄉合併而成。1957年設立中心鎮,1958年成立高峰公社,1962年改為中甸區,1968年復稱大中甸公社,1984年改為區,1988年改鎮。1997年,面積1647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金龍、北門、倉唐、諾西、尼史、紅坡、解放、吉迪8個行政村。2005年,面積1611平方千米,人口4.6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16598人、3317戶,轄金龍、北門、倉房、北郊、建塘5個社區,尼史、諾西、紅坡、吉迪、解放5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和17個居民小組。
[郵編]674400 [2007年代碼]533421101:~001尼史居委會 ~002金龍居委會 ~003北門居委會 ~004倉房居委會 ~005諾西居委會 ~006北郊居委會 ~007建塘居委會 ~201紅坡村 ~202吉迪村 ~203解放村
建塘鎮
建塘鎮地處州、縣府所在地,是全縣乃至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香格里拉”腹心地,為高山盆地,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地勢平坦,面積1611平方公里,海拔3300米,是農村和城鎮相結合的半農半牧鎮。
建塘鎮轄五個社區委員會和五個村民委員會,83個村民小組和17個居民小組,全鎮人口46000多人,其中農業人口16598人3317戶。民族有藏族、納西、漢族等民族,藏族佔總人口的主要部份,人口自然增長率在2‰。大小牲畜50395頭(只),其中大牲畜33493頭。
建塘鎮
古城外形不方不圓,大致輪廓與藏傳佛教中香巴拉壇城相似。城內街市環山而建,建築均為迪慶藏地特有的土牆和木板樣式,道路鋪以粗拙耐用的條石,城內分金龍、倉房、北門三街,共33個巷,
中心有四方街供集市交易,有23個少數民族相融而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城北吉拉山腳與古城間,依香德公路兩側建築新城,使城區北移,到了90年代,縣城已達相當規模。
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內金沙江上架設鐵橋,打通了滇藏往來的通道,吐蕃把比較發達的高原畜牧業、水利、冶鍊技術傳入中甸和滇西北地區,而南沼的傳統工藝和茶葉為吐蕃人所喜愛,神川鐵橋成為畜產品和茶葉交易的樞紐,是滇藏茶馬互市”、“絹馬交易”的肇端。宋元時期,“關陝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
建塘鎮
建塘鎮
建塘鎮獨具特色的土地資源、牧場、森林資源、野生菌類資源豐富,有名的景點景區位於我鎮境內,2005年招商引資2億多元,完成了石卡雪山風景區的總體規劃和前期建設。
招商引資3000多萬元,使雲南省最昂貴的超星級酒店在紅坡村落戶,把大寶寺片區建設成為集藏文化、藏傳佛教為一體的具有濃郁藏民族特色的生態旅遊度假村;招商引資1000多萬元,完成大千世界河道改造等前期工程;招商引資400多萬元,大力發展私營企業。
農業結構主要是半農半牧,農作物主要有青稞、洋芋、蕎子等,牧業主要有氂牛、犏牛、綿羊等。2005年建塘鎮經濟總收入37638495.3元比上年增長1393700.4元,其中農業收入11272680.2元,牧業收入6524475元,其它收入190842.3元。農民所得26060597.3元,
人均1570元,比2005年增長144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611.47畝,糧食總產量3965089公斤,人均有糧238.9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4255.8畝總產420980公斤及252畝無公害蔬菜地。繼續實施和抓好退耕還林(草)工程,2006年鞏固退耕還林還草7062.8畝。同時完成196.35萬元的現金兌現工作。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實際工作中農業農村工作和小城鎮建設並重,城鄉結合才能真正發展,才能使建塘鎮達到小康社會,才能實現早日建成中國藏區第一強鎮的目標,積極配合各村(社區)完成農田基本建設,修復田間道路溝渠,架設橋樑,提高抵卸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農業增產、增收。2005年,投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937.7萬元,完成600多畝中低產田改造及田間渠系配套工程;解決困難村社群眾人畜飲水9800米;修建民用和農用大小橋樑21座;修復鄉村公路37公里。投入72.1萬元資金,用於各村(社區)委員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修繕新建辦公用房,以改善辦公環境,提高辦共效率。
教育衛生事業全面進步,建塘鎮有31所學校(1所幼兒園),教職工207人,小學入學率98.79%、初中入學率達100%。並在2005年11月接受了省政府“兩基”工作評估驗收組的驗收,驗收結果達到省級驗收標準,建塘鎮的教育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鞏固“普六”,推進“普九”,落實好“三免費”政策,減少貧困生的失學率和輟學率。
建塘鎮同時實施好“五四三二一”工程,共集資10400元用於幫助貧困生。認真積極宣傳落實好計劃生育工作,促使廣大育齡群眾樹立新時代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同時做好各種疾(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150多萬元完成部份村完小建設(教學樓)。
建塘鎮積極配合上級部門完成381人的勞務輸出,增加農民經濟收入154.9萬元,做好扶貧救災工作,2007年共救濟400多人,發放救濟金12.5萬元,糧25噸,低保金86戶375人,確保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做好擁軍優屬工作,發放退伍軍人、傷殘軍人及烈屬優扶金23人11400元。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殘疾人捐助工作,使殘疾人感受到社會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
建塘鎮積極穩妥的做好小城鎮建設工程,改善香格里拉城市環境,配合上級部門,投資143.6萬元,完成了環西組、龜山一組、龜山三組社區衛生路建設,把建塘社區建設為經濟示範區,完成小區內道路、供排水、綠化建設,並把建塘社區江克居民小組建設成為經濟示範點。進一步提升獨克宗古城的知名度,積極參加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國魅力名鎮申報工作,在全國魅力名鎮的大賽中一舉奪獲CCTV中央電視台“全國民族風情魅力名鎮”的稱號,為香格里拉旅遊增添了新的亮點。
紅軍長征紀念館:又名藏經堂,建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是古城藏民議事、集會及舉辦各種佛事活動的場所。其建築外觀為古樸的漢式樓閣樓,內部卻是典型的藏式佛殿,還兼具白族、納西族的建築風格,是藏地罕見的文化交融現象。1936年,紅二方面軍長征過中甸,賀龍將軍曾把司令部設於此。現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同經焚毀、修復。公園依山而建,山腳下有古進一口,井水甘甜清冽,曾供全鎮人飲用。順公園門樓往上是龍王廟,是一座由廟房、廊閣、牌樓擁圍而成的小庭院,登上樓頂,日月城可盡收眼底。
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迪慶管理中心:位於香格里拉縣環城東路,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專項展館,對三江併流景區內的地理地貌、風俗民情、特產資源等,通過沙盤、模型和大量圖片以及實物做了詳實介紹。
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
博物館建在建塘鎮龍潭河畔,1997年8月竣工,共有序廳、成就廳、藏傳佛教藝術展覽廳、歷史文物展覽廳、民族文化展覽廳、自然資源廳、民族服飾藝術廳、香格里拉攝影藝術廳、蝴蝶標本及工藝製作展覽廳9個展廳。豐富、詳盡、生動地介紹了迪慶藏族自治州。
還有納帕海高原濕地、依拉草原,高原湖泊屬都湖、碧塔海,千湖山、碧沽天池,哈巴雪山、石卡雪山等景點名勝。
香格里拉地處為滇、川、藏三省結合部,為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也是橫斷山脈的腹地。“香格里拉”一詞,源於藏經中的香巴拉王國,在藏傳佛教的發展史上,一直作為“凈土”的最高境界而被廣泛提及,在現代辭彙中它又成了“伊甸園”、“理想國”、“世外桃源”、“烏托邦”的代名詞。
中它隱藏在青藏高原雪山深處的某個隱秘地方,整個王國被雙層雪山環抱,有8個成蓮花瓣狀的區域,中央聳立的內環雪山,被稱為卡拉巴王宮,宮內住著香巴拉王國的國王,那裡有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及純凈的空氣,是美、明朗、安然、閑逸、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正因為擁有這些,“香格里拉”的傳說,才像謎一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信徒香客,也吸引著西方世界的探險家。
從雲南省會昆明驅車沿滇藏公路西行,順著碩多崗河七彎八拐,越往前走,海拔越高,直到翻過冷都坡,眼前豁然開朗,連續馳過3座大壩,再過一條山溝,便是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建塘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