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命的結果 展開

王命

唐代杜甫詩作

《王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前四句描寫了吐蕃步步緊逼,官軍連連失利的情況;后四句繼續寫吐蕃入侵后的慘狀和心情。全詩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作品原文


王命⑴
漢北豺狼滿⑵,巴西道路難。
血埋諸將甲,骨斷使臣鞍⑶。
牢落新燒棧,蒼茫舊築壇⑷。
深懷喻蜀意,慟哭望王官⑸。

詞句註釋


⑴王命,這裡指王朝的命將、命官。《詩經》有“王命南仲”、“王命召伯”等語。
⑵漢北,漢水源之北,即上舉諸州地。巴西,原為郡名,此猶言川西。
⑶此二句承“漢北”。上句言戰則無功,下句言和亦徒勞。埋,埋沒。血埋,極言將士戰死者之多,骨斷,骨折。是說使臣鞍馬往來,骨為之折。《通鑒》卷二百二十二:“廣德元年四月,遣兼御史大夫李之芳等,使於吐蕃,為虜所留。”詩當即指此事。
⑷此二句承“巴西”,下即專言四川。棧,棧道。牢落,形容被燒棧道的殘破。大概為防吐蕃深入而自行燒斷。壇,將壇。漢高祖曾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按自七六二年七月嚴武去蜀后,蜀多變亂,杜甫思得嚴武再鎮蜀,但事殊渺茫,故有“蒼茫”之感。杜甫《八哀詩》云:“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又《諸將》詩:“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才。”就都是稱美嚴武的。
漢武帝命唐蒙通夜郎(漢時南彝國名,今貴州西境),蒙擅自“發軍興制”“轉粟運輸”,民多逃亡。武帝因遣司馬相如使蜀,相如作《喻巴蜀檄》,向巴蜀人民說明,那都不是朝廷本意。杜甫切盼唐代宗能注意鎮蜀的人選,盼望之切,故至於慟哭。

創作背景


公元七六三年八月四日,杜甫的知己房琯死於閬州僧舍,他於九月由梓州赴吊,此詩即在閬州時作。這年七月,“吐蕃大寇河隴,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等州,盜有隴右之地”(見《舊唐書·代宗紀》)。便是此詩的歷史背景。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前四句:“漢北豺狼滿,巴西道路難。血埋諸將甲,骨斷使臣鞍。”描寫了吐蕃步步緊逼,官軍連連失利的情況。在邊境,入侵者如狼似虎,取河西隴右之地,鮮血淹沒了將士的鎧甲,出使的大臣在馬鞍上傷亡嚴重。西川節度使高適奉命於雪嶺(又稱西山)松、維、保三州設防,軍情正急。后四句:“牢落新燒棧,蒼茫舊築壇。深懷喻蜀意,慟哭望王官。”繼續寫吐蕃入侵后的慘狀和心情。憂憤地望著新近被燒毀的棧道,茫然地看著原來修築的廟壇,深深地回憶著當年蜀國的教訓,真想當著朝廷派來的王官大哭一場。
這結果是誰造成的?是朝廷的腐敗無能,是國家的衰敗跡象。作為愛國詩人的杜甫,通過這首詩表現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名家點評

杜臆》:
“骨斷使臣鞍”,謂遣使之無益也,故題。“王命”,詩意在此。要在得名將以御之。而時尚無之,故云“蒼茫舊築壇”。
《義門讀書記》:
言將帥自立。如此使事,意味乃長(“蒼茫”句下)。
杜詩詳註》:
題曰《王命》,望王朝之命將也。
《讀杜心解》:
“漢北”、“巴西”並提。三、四,總統言之,五、六亦總,而詩意卻借“舊築壇”句,度落“喻蜀”、“王官”,此則以“王命”命題之意,雙起單收,在蜀言蜀也。

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