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港
國內最大對非貿易港口
龍口港,始建於1914年,地處渤海南岸、膠東半島西北部山東省龍口市,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
是國家4A級物流企業,煙台市和煙台港集團規劃建設的三大核心港區和兩個億噸港區之一、中國最大的對非散雜貨出口貿易口岸、首批對台開放直航港口、國內首家擁有原油倉儲資質的港口企業、國家規劃建設的北煤外運裝船港和煤炭物流園區、全國首批進境糧食指定口岸。1984年被列為一類港口對外開放。2002年通過ISO9001系列質量認證。
港口業務主要分為散雜貨、液體化工、集裝箱、客滾、港口綜合物流服務五大板塊,其中散雜貨板塊主要是經營煤炭、鋁礬土、鐵礦石、糧食、木材(片)、化肥、件雜貨班輪(非洲、中東、遠東、韓國、朝鮮、南美等流向)等。港口擁有“大包水泥效率”、“中非雜貨班輪”、“木材全程物流服務”、“港口現代物流融資支持平台”和“環渤海黃金水道集裝箱運輸服務”五個山東省級服務名牌。港口有鋁礬土、煤炭、液體化工3個千萬噸級貨種,百萬噸貨種達到10個。
2017年,龍口港吞吐量實現8052萬噸。是渤海南岸最大的開放商港、規模居全國地方港口之首。
龍口港,位於東經120~19114",北緯37~39,11"。龍口港,港灣自然條件良好。北有東西長8公里的連島天然沙壩為屏障,南有金沙灘環抱,不凍不淤,史有“穩油盆”之稱。早在1990年交通部《關於報送神木煤炭外運通路港口方案意見的報告》文件中,對黃驊港、天津港、龍口港比選論證中就有“龍口港就港口條件而言是三港中建設深水港的最優良港址”的描述。
龍口港座落於龍口灣東岸,龍口灣由屺姆島及連島沙壩與龍口街道西海岸圍成,呈半月形。龍口灣港區水域面積38.6平方公里,淺海灘塗南至土城子村后,長約15公里,面積66.7餘平方公里。灣內水深小於10米,灣底向西南傾斜。
灣內發育有內外兩列水下沙壩,走向西北~東南。外列形成時間晚於內列,規模較小。內列之北為官道沙壩,壩體窄長4.3公里,水深平均1.0米,其中小於1米段長4公里、約0.5公里,壩根部寬1.3公里,低潮時露出,外坡坡度1∶150,內坡坡度1∶10~1∶120。兩坡均長滿海草。南為鴨灘沙壩,由央格庄、土城子向北偏西50°方向延伸,壩體短,長1.7公里,寬0.4公里,水深小於2米。官道沙壩與鴨灘沙壩中間有一淺槽(稱閂洲雲母灘),龍口港外航道即在此上開挖而成。外列沙壩之北為尖子頭沙壩,呈三角形,長約2.5公里,寬1.2公里,由純凈的灰黃色細砂組成,外坡緩,內坡陡,頂部微有起伏,多由若干條沙脊組合而成,其上長滿海草。南面為發育不完善的錐型水下沙壩。灣內沙壩形成在-5米以內,內外列壩間水深3~5米,內列沙壩以里水深2~3米。
海底底質,大致5米等深線以外為淤泥,以里為粉砂(不包括沙壩),粉砂的寬度向屺島束窄,向南展寬至-5米以外海域。
港區內建有客運、散雜、件雜、原沙專用、散鹽專用、煤炭專用、港作等碼頭,計14個泊位。在龍口港西北為勝利油田淺海石油基地石油碼頭,在龍口港南為龍口漁港漁業專用碼頭。
潮汐。近海潮汐性質屬不規則半日混合潮,潮汐形態數F=0.92。累年平均潮差為0.91米。最大潮差為2.87米,最小潮差0.03米。最高潮位為3.40米,出現在1972年7月27日。最低潮位為-1.23米,出現在1972年4月1日。在龍口港水泥墩附近漲潮流向為北向,流速為0.5節;落潮流向為南西,流速0.5節。外港界以西海域漲潮流向為東南東,落潮流向為北北西,流速均為0.25節。屺姆島端部潮流可達3節。
波浪。屺姆島西端海域以風浪為主,頻率為97~99%,涌浪頻率一般為40%。最多風浪向為北北東,頻率20%左右,最多涌浪向亦為北北東,頻率為15%左右,年均波高為0.7米,平均周期為3.3秒。最大波高為7.2米。波向北東。最大周期13.1秒。龍口港灣主要受西南方向(包括南南西和西南西向)的風波影響,頻率為35%,涌浪也主要是西南方向,平均波高在0.4米左右,最大波高2.9米,平均周期為1.7秒,最大周期4.6秒。0~2級波高佔82%,3級波高佔14%,4級波高佔4%。
風。受海陸分佈和地形地勢影響,全年主導風向為南風,全年南風頻率為20%,4~7月南風頻率在25-27%,其它各月在14-20%。次多風向為東北風,頻率為8%,最少風向為東南風,頻率為2%。累年平均風速為4.1米/秒,5月份最大為5.1米/秒,8、9月份最小同為2.9米/秒。累年大風日數38天,最多年達93天,最少年為8天,偶有颱風侵襲。年最大風速(10分鐘平均)為21米/秒,風向為南和西北西,出現在1970年4月8日和1983年4月29日。2分鐘平均風速曾達34米/秒,出現在1964年4月6日。年有效風能可達869千瓦小時/平方米,屬風能利用豐富區。
溫度。海區1~2月份水溫較低,月平均水溫0.1~0.4℃,極端最低水溫-3.2℃;7~8月水溫較高,月平均水溫26.5~27.1℃,極端最高水溫31.3℃。每年近岸有流冰出現,多數年份1~2月間岸邊結冰。
港口地處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區位,經濟腹地內自然資源豐富、工農業發達、外向型經濟活躍、加工製造業發展勢頭強勁,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之一。港口直接經濟腹地包括龍口市及周邊的市縣區及濰坊、淄博、東營、德州、濱州等五地區三十幾個縣市。地處的龍口市總佔地面積893平方公里,人口63萬人,且自然資源豐富,有全國唯一的低海拔大型海濱煤炭基地,南部山區盛產黃金、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舉世聞名的“龍口粉絲”的發源地和主產地招遠市與萊州等市礦產資源豐富,為我國北方石材基地。濰坊、淄博、東營等地區,鋼鐵業、糧食加工業突出,石化業更是發達,坐落著齊魯石化、勝利油田、濱州石化、京博石化等眾多大型石化企業集團。同時魯西濟南、德州、聊城以及山東西部等省市構成了港口間接腹地,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龍口港交通條件便捷,擁有七十多條國內外航線,與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有業務往來,從此啟航可直達全國各港口及世界各地。以煙(台)濰(坊)、龍(口)青(島)等幹線公路、威烏高速公路與大萊龍鐵路及進港鐵路為框架,共同組成了四通八達的港口陸路集疏運體系。龍口—青島高速公路將於2009年建成並投入運營。德(州)—龍(口)—煙(台)鐵路已經納入山東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點工程,正在建設之中,其中大萊龍段已通車運行;大萊龍鐵路向西(北)與即將建設的黃(驊)—大(家窪)鐵路相連,不僅可承擔“三西”煤炭下海出口分流的任務,同時港口的貨源腹地將向甘、寧、陝、晉、冀等地區延伸,構成一條連接西北,橫貫山東境內的沿海鐵路大通道,使龍口港成為環渤海交通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擴大了經濟腹地的範圍,更加密切了與經濟腹地的聯繫。
1914年2月,北洋政府根據國務總理熊希齡等的呈請,決定開闢龍口為對外貿易商埠。同年9月,成立龍口商埠局,蔡國器任局長,管理港口貿易和港區事宜,籌措興建人工碼頭。因國家財力不支,建設碼頭改為官督商辦。1917年6月,董事會推舉趙瑞泉(趙琪)、蔣晉英任興築公司總理和協理,負責修築棧橋碼頭。集資通用大洋12萬元,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濟南美商慎昌洋行承包施工。1918年9月動工,翌年10月竣工,建成鐵骨水泥式的棧橋碼頭。碼頭全長250米,寬8.97米,高5.95米,橋面受重每平方米1500公斤,面層鋪設小鐵軌,配備4輪平車和可運轉的起重機(可起重3000公斤)。兩側設煤氣燈(亞拉丁燈)7盞,有泊系大船的鑄鐵綁纜器材16個,泊系小船鐵環24對。1920年1月3日,日本輪“利濟丸”(吃水4.3米)為試靠碼頭第一船。4月17日,中國肇興輪船公司“榮興輪”(吃水4.3米)為正式靠船。嗣後“利濟丸”再次停靠。報界知名人士撰文贊評,《濟南報》稱“中國破天荒之新建築。”天津《益世報》贊為“發達之先聲。”總統府高等顧問呂鏡宇稱道:“龍口堤橋碼頭乃我中華之創造,其規模之大,竣工之速,誠可為中埠之冠。”可謂“東亞河海工學業第一聲。”
建國初期,龍口港只有1座北大橋碼頭,長20米,只能靠200噸以下船舶。1959年11月建成長200米的3、4號碼頭,能停靠兩艘3000噸級的客貨輪。1972年又建成5、6號碼頭,1976年建成7、8、9、10號碼頭,1989年建成1、2號碼頭。至1990年,龍口港碼頭已有泊位14個,總長度為1580.54米。其中萬噸級泊位3個,5000噸級位3個,3000噸級泊位4個,1000~5000噸泊位4個。
1957年,國家投資在原龍口碼頭(日本人於1939年修築)北側,修建1座混凝土方塊重力式岸壁碼頭,稱帆船岸壁,長60米,寬20.6米,可停泊300噸汽船兩艘或500噸駁船1艘。當時,龍口港已有330.04米長的碼頭岸壁(1963年北棧橋碼頭報廢停用),但因泊位設施所限,僅能停泊500噸以下的小輪船,港口運輸能力與腹地經濟發展極不適應。1958年,由交通水運規劃設計院設計,山東省交通廳投資建設3、4號碼頭。9月動工,因龍口下放為地方港口一度停工。1959年6月復工,11月竣工,為重力式方塊岸壁碼頭,工程造價274.5萬元。碼頭總長為200米,寬70米,可同時停泊兩艘3000噸級乙型客貨輪。
1971年建造5、6號碼頭,為重力式岸壁中型泊位。由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設計,青島築港工程隊施工。8月動工,翌年10月竣工,造價112.7萬元。碼頭總長207.88米,可同時停靠兩艘3000噸級的貨輪和1艘200噸的小輪。
1975年,在龍口河南岸建造7、8、9、10號碼頭,作為散鹽專用碼頭,其中9、10號碼頭兼作燃料泊位。由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設計,山東省交通廳工程大隊施工,1976年5月竣工。為重力式岸壁碼頭,總長367.56米。其中5000噸級泊位2個,長261.82米;1000噸級泊位2個,長105.74米。工程總造價375.4萬元。
1987年1月,由水電部、山東省交通廳、煙台市各投資2530萬元,於老港區北側、龍口電廠取水口南側,距龍口港10號碼頭約2公里處興建煤炭專用碼頭。主體工程由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設計、山東省青島築港工程處建設,天津航道局一、二處承擔航道施工。是年12月,碼頭主體工程基本完成,港池、航道水深達到-7.5米,可暢通5000噸級船舶,達到簡易投產標準,1989年竣工。建成長191.45米、寬189米、水深-10.1米的1.6萬噸級重力式方塊岸壁碼頭。此為山東省“七五”期間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之一,也是龍口電廠二期工程的配套項目。其主要任務是接卸由秦皇島港運至龍口港的晉煤。自簡易投產至工程完結期間,為龍口電廠二期工程提供燃料煤102萬噸,達到了與龍口電廠二期工程同步運行的要求。
1987年7月興建1、2號碼頭和客運站。總投資396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公司貸款1300萬元,山東省交通廳投資2660萬元。碼頭工程由山東省航運工程設計室設計,山東省青島築港工程處施工。客運站工程由濟南市建築設計院設計,龍口市第二建築公司施工。1989年10月竣工。1號碼頭長180.62米,寬212.77米,底標高-10米,頂標高3.3米,可停靠1.6萬噸級貨輪。2號碼頭為客運碼頭,長120米,寬202.77米,底標高-7.5米,頂標高3.3米,可停靠5000噸級客輪。客運站建築面積6154.72平方米,站前廣場近10000平方米。
1988年8月,在煤炭專用碼頭的工作船泊位接建了80米長的突堤岸壁。水深從原設計-7.5米加深到-10.1米,形成了一個長164.32米,寬189米,底標高-10.1米,頂標高3.28米的1.6萬噸級深水泊位,做為什雜貨碼頭。
1989年12月,龍口港煤炭專用碼頭等3個深水泊位建成投產。年設計接卸煤炭能力150萬噸,主體工程包括1.6萬噸級深水泊位1個、港作船泊位1個,總長度264.5米。與煤炭專用碼頭一起開工、建成的兩個均為1.6萬噸級的件雜碼頭、客雜碼頭和1個5000噸級的客運專用碼頭也同時驗收投產。
1990年,龍口港煤炭專用深水泊位交付使用,至1991年安全運行1年,共接卸煤炭142萬噸,基本達到150萬噸設計能力。928米的皮帶機輸送系統、計算機控制系統,16噸門座起重機等設施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
1992年6月29日,龍口港燃油碼頭擴建工程破土動工。該碼頭位於龍口港煤炭泊位西側,通過280米的引堤過渡到燃油碼頭。碼頭長130米,重力式,按照萬噸級基礎、5000噸級泊位建造,總投資1518.64萬元,年通過能力為20萬噸,整個裝卸工藝採取管道自流。計劃於1993年12月31日完工。
1994年10月8日,1992年6月29日開工的燃油專用碼頭建成並通過驗收投產。碼頭全長130米,水深-7.8米,屬重力式中級泊位。該碼頭的建成,結束了龍口港35年在綜合碼頭接卸汽油的歷史。
1995年9月28日,擴建的多用途、散雜兩個深水碼頭建成簡易投產。兩個碼頭全長360米,水深-10.10米,總投資1.4億元。
1999年,大萊龍鐵路建設工程已全線開工,為迎接鐵路進港而建的2個2萬噸級深水泊位建設工程已全面開工,共完成水工工程工作量6500萬元。
2001年,龍口港投資2.9億元的2個兩萬噸級通用泊位竣工投產,增加吞吐能力90萬噸,配套工程散糧筒倉開工建設;龍口港欒陸島交通碼頭主體工程完成總量的60%。
2004年,龍口港燃油化工碼頭已完成工程主體;龍口港東港區瑟貨泊位的初步設計已完成待評審;龍口港東港區糧食泊位工程竣工。
2005年,龍口港10萬噸級通用散貨泊位工程開工建設,前期工作完成投資9500萬元;龍口港進港鐵路工程完成投資9000萬元。
2005年,龍口港東港區新建兩個3.5萬噸級、5萬噸級通用泊位和5萬噸級糧食專用泊位開放驗收準備工作,於5月18日通過省政府組織的開放驗收,正式對外開放。
2007年,龍口港兩個5萬噸級多用途泊位使港口集裝箱泊位竣工投產。年通過能力達到50萬TEU。原有2個1.6萬噸級的集裝箱專用泊位,碼頭長度360米,水深-10.3米,設計年生產能力為20萬TEU。
至2017年,碼頭岸線15,000餘米,生產泊位30個,其中15萬噸級1個,10萬噸級7個,5萬噸級4個,核定通過能力6,000萬噸以上,主航道水深-16米,底寬300米,10萬噸級船舶可正常進出港。港區庫場面積330萬平方米,液化品倉儲能力203萬立方米,糧食倉儲能力26萬立方米。
1990年底龍口港口碼頭泊位概況表 | |||||
序號 | 名稱 | 長度(米) | 水深(米) | 靠泊能力(噸) | 泊位 |
---|---|---|---|---|---|
1 | 散雜碼頭 | 180.62 | -10.30 | 16000 | 1 |
2 | 客運碼頭 | 120.00 | -7.50 | 5000 | 1 |
3 | 散雜碼頭 | 100.00 | -6.72 | 3000 | 1 |
4 | 散雜碼頭 | 100.00 | -6.72 | 3000 | 1 |
5 | 原沙專用碼頭 | 103.90 | -6.82 | 3000 | 1 |
6 | 原沙專用碼頭 | 103.90 | -6.82 | 3000 | 1 |
7 | 散鹽專用碼頭 | 52.87 | -4.00 | 1000 | 1 |
8 | 散鹽專用碼頭 | 52.87 | -4.00 | 1000 | 1 |
9 | 散鹽專用碼頭 | 129.01 | -7.50 | 5000 | 1 |
10 | 散鹽專用碼頭 | 129.01 | -7.50 | 5000 | 1 |
11 | 煤炭專用碼頭 | 191.45 | -10.10 | 16000 | 1 |
12 | 什雜碼頭 | 164.21 | -10.10 | 16000 | 1 |
13 | 港作船碼頭 | 76.35 | -2.45 | 500 | 1 |
14 | 港作船碼頭 | 76.35 | -2.45 | 500 | 1 |
解放前,碼頭裝卸工具簡陋,工人用杠子、鐵杴、橋板裝卸,用舢板過駁,體力勞動繁重。解放后直至1965年,僅添置3部鏟車,6台皮帶輸送機,港口貨物吞吐量的90%仍靠人力扛抬和地排車拉運。
1966年至1974年,在建設中型泊位的同時,不斷購置和調進小噸位的吊車、鏟車、單斗、牽引車等裝卸機械70多部(台),工人開始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1975年,鋪設通石油庫內159毫米×6毫米、全長2850米的輸油管道。接卸3000噸油輪,6人值班,48小時即可卸完。
1970年代末,裝卸工具已實現機械化。1980年代,裝卸工具開始更新換代,向現代化發展。1989年,龍口港共有ZL-50型裝載車20台,輪胎式起重機15台,牽引車11台,M10-25型門機4台,MQ16-30型門機3台,各種車輛39輛。駁運設備有駁船和甲板駁11條,其中1000噸2條,500噸1條,200噸3條,100噸5條;有拖輪7艘,功率在1227.45千瓦左右不等。
原沙、散鹽、煤炭是龍口港主要貨源。為組織好進出口裝卸,保證完成生產計劃,龍口港建設3條專用作業線。
輸沙坑道機械作業線,位於6號碼頭后沿場地,東西走向。1976年3月施工擴建,1979年11月竣工投產,總投資101.78萬元。主皮帶機1條,1米×120米,電機容量55千瓦;爬坡皮帶機2條,分別為1米×45米、1米×38.5米,電機容量每台17千瓦;卸車坑道皮帶機1條,1米×98米,電機容量55千瓦;堆垛機1座,其分流皮帶機2條,同是1米×14米,電機容量85千瓦。裝機總容量339千瓦,輸沙能力每小時1000噸。年輸沙能力為120萬噸。另有0.8米×15米出口皮帶機4台,每台電機功率7.5千瓦。
門機及散鹽堆垛機作業線,位於7~10號泊位。總投資165萬元,安裝4台M10-25型門座式起重機和散鹽堆垛機組。1981年6月開工,1982年7月竣工投產。散鹽堆垛機組主皮帶機1米×220米,電機容量55千瓦;爬坡皮帶機1米×42.5米,電機容量22千瓦;坑道皮帶機0.8米×70米2條,電機容量44千瓦;堆垛機1座,電機容量86千瓦。總裝機容量1500千瓦。機組運行速度每分鐘10米,皮帶速度每秒1.3米。生產能力每小時500噸,堆垛高度10~11米,堆垛寬度32米。門機和機組年吞吐能力100萬噸。
煤碼頭專用輸煤機作業線,位於11號碼頭,1989年2月竣工投產。3台MQ16-30型門座式起重機,起重量為16噸。3條膠帶輸送機,總長950.40米。其中1號地下坑道皮帶機,又叫受料機,TD-75型,1.20米×127.05米,傾斜角9°,皮帶速度每秒2.5米。電機功率110千瓦。輸送能力每小時1200噸。2號皮帶機TD-75型,為半地下爬坡式,1米×155.45米,傾斜角6°、13°,皮帶速度每秒2.5米。電機功率110千瓦,輸送能力每小時1200噸。3號鋼絲強力皮帶機,又叫主機,BI型,為露天式皮帶機,橫跨環海路段採用鋼衍架過街廊道,1.20米×667.928米,傾斜角12°。皮帶速度每秒2.5米。電機功率320千瓦。輸送能力每小時1200噸。還備有20米移動皮帶機10台,ZL-50型裝載機6台,16噸輪胎式機械和電動起重機各1台,TY220型履帶式推土機1台,配合作業。
1990年,龍口港已有庫房、貨場50多萬平方米;港作船舶20艘,3300噸位,3580千瓦;機械設備339台,總功率11112千瓦;裝卸機械容量為8493.87千瓦,機械加工總裝機容量1212千瓦。
1995年12月16日,利用南韓政府貸款從德國曼內斯曼、德馬克高華公司引進的現代、大型輪胎移動式高架吊。
1990年,龍口港完成外貿年吞吐量66.8萬噸,完成國家計劃318%,是上年同期的3.5倍。
1991年龍口港吞吐量達到515.5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95.4萬噸,增長比例為22.7%;外貿吞吐量達到113.6萬噸,接近前3年實際完成的總和,比上年同期增長41.2%;營業收入4079萬元,實現利潤853.89萬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4.6%和29.6%。貨損、貨差、萬元收入賠償額均為零;千噸裝卸成本3858.8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船舶在港時間比上年下降14%;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上年增加6.3%。
1992年,龍口港完成港口吞吐量620.7萬噸,比上年增加105.2萬噸,增長20.4%。外貿吞吐量達到129.6萬噸,比上年增長14.1%,占港口總吞吐量20.88%。實現利潤1351萬元,增長58.3%。全員勞動生產率按港口吞吐量計達到3103.5噸,按總收入計,達到28639元,與上年相比分別提高20.5%和43%。貨運質量在件雜貨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萬元收入賠償額為零。
1999年度實現滾裝吞吐量189.6萬噸,旅客發送量11.6萬人次。
2001年,龍口港共完成吞吐量656.1萬噸,較上年增長22.8%;總收入9922萬元,同比增長47%;實現利潤36萬元,同比增加1316.6萬元。
2002年,龍口港完成吞吐量604.3萬噸,實現總收入10562萬元,同比增長8.8%。其中主營業務收入9710.8萬元,同比增長19.1%。實現利潤206萬元,同比增加170萬元,增長472%;按可比口徑,利潤同比增加646萬元,是上年的18倍。
2004年,完成吞吐量1189萬噸,首次突破千萬噸大關,同比增長55.6%,高出全國平均增幅34.3個百分點;集裝箱完成80409標準箱,同比增長31%。
2008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實現15萬TEU。
2017年,龍口港吞吐量實現8052萬噸,同比增長9.4%。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實現79萬TEU;客運吞吐量實現685萬噸(旅客運量17.8萬人次,其中發送量11.9萬人次;滾裝車自然運量6.6萬輛,其中發送量3.34萬輛);港口實現收入18.7億元,實現利潤2800萬元。
明代,龍口港已有帆船與南北方港口通航。至清末,已開闢通往大連、天津、營口輪船航線。龍口港開埠后,於1918年與旅順、營口、安東、天津、大連、上海、香港正式通航。1937年,龍口至旅大線停航。1939~1945年日偽軍佔據龍口,航運業蕭條。解放戰爭期間,客貨運輸停航。1950年9月,龍口至大連客貨班輪恢復通航。1951年12月,龍口至天津客貨班輪恢復通航。自此,國內航線已有龍口至大連、新港、秦皇島、上海、煙台、青島、羊角溝、安東、庄河、東風、黃驊、營口、俚島、石島、海廟、蛇口、廣州、海口、溫州、南通、汕頭、北海、寧波、福州、富國、張家埠、威海、長島等30餘條。其中有龍口至大連、營口、秦皇島、新港、上海、南通6條國家航線。海陸聯運業務有龍口至上海、煙台、大連3條航線。龍口到大連班輪,逢雙日開往;通往新港班輪,逢三、七日開往。1985年,開通國際航線有龍口至蘇聯、朝鮮、日本、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緬甸、孟加拉及中東、西歐、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近20條。
1991年10月31日龍口至秦皇島客、車滾裝運輸航線開通。 1994年3月11日,第二條龍口至旅順客貨滾裝班輪開通。
1992年 7月2日,龍口至大連客、車滾裝運輸航線開航。該航線為定期班輪,每月單日由龍口至大連,雙日由大連至龍口,基本船型為5000噸級,備有客位1050,滿載可運車70輛。
1992年10月30日,龍口至香港集裝箱班輪航線首航。龍口至香港集裝箱班輪每月兩個航班單程運輸時間為4天,擔負航線運輸的“皇華泉”輪,載重7320噸,設有150個標準箱位,其中7個為冷凍箱位。航線的開通,標誌著龍口市對外開放的新飛躍,也是龍口港有史以來首次接卸集裝箱運輸。
1998年組建了山東龍口港通運輸公司,開通了龍口~旅順客 滾運輸航線,龍口至旅順的班輪有“通泰”、“通惠”、“渡8”三條客滾船,每日 三班。
1999年9月先後開通龍口~馬尼拉、龍口~日本及沿海內貿三條航線。
2003年1月,龍口港至非洲雜貨航線開通,截至2012年底,龍口港的中非班輪航線已覆蓋西非國家:安哥拉(羅安達、納米貝、洛比托)、納米比亞(沃爾維斯灣)剛果金(馬塔迪)、剛果布(黑角)、喀麥隆(杜阿拉)、加彭(奧文多)、奈及利亞(拉各斯、哈科特港)、多哥(洛美)、貝南、迦納(阿克拉、塔科拉迪)、象牙海岸(阿比讓)、賴比瑞亞(蒙羅維爾)、獅子山(弗里敦)、幾內亞(科納克里)等。北非國家:蘇丹(蘇丹港)、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南非國家:南非(開普敦、德班)、馬達加斯加(塔馬塔夫)。
2008年成立龍口港韓國散雜貨班輪,隸屬於龍口港集團班輪事業部,龍口港集團公司規劃出專門的倉庫、場地,庫場面積超過30萬平米,件雜貨最大儲貨能力超過50萬噸,其中倉庫堆存能力14萬噸。龍口港集團與船公司聯合經營的龍口至韓國定期散雜貨班輪航線,固定由“海至達”輪和“津泰”輪兩條散雜貨船及臨時租用其他船舶承運,單船運量3000-8000噸,平均每月不低於10班,另有不定期航班也往來於龍口港與韓國港口之間,達到年平均1.1天/班。
清末民初,龍口港客運漸興。山東人口多由龍口流移東北。每年來往旅客有萬人之眾。時有英商太古洋行的“溫州”(1000噸)、“牛庄”(1000噸),怡和洋行的“怡生”(1000噸),旗昌洋行的“芝罘”(1300噸),中國肇興公司的“肇興”(1375噸),日商東和公司的“第二永田丸”等輪船競相航運。三國公司間規定每5天航行一次。1912年,有中日英3國輪船24隻,566艘次,民間帆船260隻來往於龍口港。1914年龍口港開埠后,中外輪船來龍經商載客更加活躍。1915~1928年,龍口港客運量為148.24萬人次。1936年間,中國民族船運業振興。時龍口有八大船行或它們的代理行。政記公司的“得利”、“有利”、“乾利”輪,肇興公司的“來興”、“裕興”輪,直東公司的“北京”、“北銘”、“晉興”輪,大通公司的“東華”、“永順”、“海昌”輪,洪盛春的“惠平”、“泰康”輪,熾昌厚的“龍平”輪,裕慶行的“龍安”、“龍得”輪及興順昌的輪船,共17艘,多來往於龍口至東北三省和天津之間,以載運旅客為主。其中政記公司的“乾利”輪和肇興公司的“裕興”輪,往來龍口至上海、香港之間,以運粉絲為大宗,另有煙台毛和興船行的“新聚雲”、“濟安”、“登州”輪,北方船行的“新安”汽輪,常來往於登州、虎頭崖、石虎嘴各處海口,來龍時運貨兼運客。龍口港來往旅客達10萬人之多。因當時客運設施簡陋,旅客上下船全靠舢舨過駁。棧橋碼頭建成后,大船仍不能靠泊。每遇風浪,旅客不能下船離港的現象司空見慣。
建國后,客運業興盛。1950年9月恢復因戰爭而停航的龍口至大連航線。始由“恆源”、“海順”(60~70噸)兩艘貨輪承運旅客,每船可乘客30人。後由“太平”號和“東方紅”5號、6號輪船(250噸)輪番承運,每船可乘客150人,隔日開船。1951年又恢復龍口至天津航線。初為“建安”號貨輪(200噸)承運,可乘客150人。后改為“海盛”號客輪(600噸)專營此航線,可乘客300人,航班不定期。1954年秋,龍連線由“民主”8號客輪運客,逢雙日定班開航。1955年,龍津線由“民主”10號、11號客輪由煙台掛龍口港,每5日1班。
1959年前,龍口港沒有深水泊位,客貨均需過駁上岸。3、4號碼頭建成后,1964年1月1日,“民主”8號客輪第一次靠泊新建的碼頭,隨後3000噸客貨輪“民主”16號靠泊。龍口港從此結束了客貨運輸過駁倒載的歷史。1987年興建客運專用碼頭,1989年開始接送大型客輪。
建國前,龍口港沒有客運站房,只搭幾個草棚供旅客遮陰避涼,每遇雨雪天氣,旅客只好沿街棲身檐下。1955年,騰出倉庫房1幢,改造為客運站,旅客始有固定的候船室。1971年,山東省交通廳海運局投資11萬元建起第一座客運站,實用面積為1793平方米。后因滿足不了客運需要而被淘汰。1986年7月興建1座新的客運站,歷時兩年竣工。建築面積6154.72平方米,其中候船大廳2947.92平方米,售票大廳699.37平方米,行李房563.98平方米,辦公室及其他設施1943.45平方米。站前廣場近1萬平方米。
龍口港客運站為方便旅客,1958年曾開辦聯運業務,后因管理經驗不足中斷。1967年,在有關港、站的支持下,重新開辦聯運業務。先後在煙濰公路沿線的沙河、萊州、平里店、朱橋、辛庄、黃城、蓬萊、長島及黃青公路沿線的招遠、道頭(十字道)等汽車站設置船票代售處(1989年又增設龍口市東萊賓館和蓬萊港兩處船票代售處),旅客可就地購買去天津(新港)、大連的船票。龍口港客運站開設聯運售票窗口,為東北鐵路主要車站代售火車票。為新港出售去天津、北京的火車票或汽車票。還在萊州、沙河兩處汽車站增設客運代辦處。旅客可直接在汽車站辦理去大連、天津(新港)的行李託運。1977年又增添為民服務項目,旅客過海銷售魚、菜、果等鮮貨可自理。
1991年10月山東省通往河北省的快速通道~龍口至秦皇島客運線開通。為定期班輪,單日由龍口開往秦皇島,雙日由秦皇島開往龍口,全程143海里,每航次航行時間10小時左右,滿載客位200個,承運直接開上、下船的各種載重貨車、客車、小型汽車及其它車輛。
1994年3月,第二條龍口至旅順客貨滾裝班輪開通。該航線運力由旅順開發區提供,每天龍口至大連一個往返。至此,龍口至大連、旅順方向的客貨滾裝班輪每天可發3班。
龍口港經濟腹地較為遼闊。直接腹地包括龍口市、招遠縣、萊州市、蓬萊市和棲霞縣一部分。間接腹地有惠民地區、濰坊市、淄博市北部、青島市北部和萊陽市北部。這些地市所需和所產的物資要從龍口港進出,為港口運輸提供了豐富的貨源。
1567~1572年(明隆慶年間),漕糧自淮入海,途經龍口運往天津,龍口貨運始興。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清廷准許盛京、直隸、山東海船出海貿易,龍口貨運漸盛,故有“海舶木棉來自江南,稻菽來之遼東”之說。1855年(清咸豐五年),龍口停泊商船百餘艘。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招遠粉絲由龍口運往上海、香港,然後轉運國外。龍口開埠建港后,貨運興盛。到1930年代中期,年吞吐量已達80萬噸,對外通商77個國家和地區,進出港船舶最高年份(1935年)達2550艘次。進口貨物以洋布、洋線、火油、煤炭、白酒、煙、麻、砂糖、豆餅、雜糧為大宗。其中進口綠豆為最多。招遠、黃縣兩地就銷售25萬石(約7500萬公斤)。出口貨物以粉絲、供香、花生、花生油、草紙、毛頭紙、沙參、沙粉子(高嶺土)、花椒、白菜、大蒜、果品及藥材為大宗,其中粉絲出口最多。1935年,出口粉絲80064擔(400.32萬公斤),佔全國粉絲出口的65.03%。出口貨物總值為國幣110萬元,僅占進口貨物總值453萬元的24%。此年英、美、日等國對龍口的輸入額是128.5萬元。
龍口開埠后,隨著商業繁榮,中、英、日等國航運競爭日趨激烈。1916年,中國船來龍口港40艘次,26952噸位;英國船2艘次,1400噸位;日本船22艘次,5912噸位。1924年,中國船78艘次,62852噸位;英國船20艘次,26852噸位;日本船18艘次,24750噸位;其他國船6艘次,1070噸位。1930年,中國船184艘次,153729噸位;英國船8艘次,9962噸位;日本船78艘次,80020噸位;其他國船6艘次,9114噸位。
在龍口內港的航運勢力,1916年,中國船635艘次,90814噸位;英國船106艘次,33112噸位;日本船561艘次,184141噸位;其他國船1302艘次,308067噸位;1924年,中國船902艘次,247628噸位;法國船130艘次,34320噸位;日本船229艘次,96166噸位;其他國船2艘次,268噸位。1930年,中國船1058艘次,371166噸位;法國船102艘次,11162噸位;日本船310艘次,114878噸位。是時,龍口灣內“洋船”群集,龍口街市“洋貨”遍布,膠東資源亦被洋人掠奪。在航運競爭中,日本獲利最多。1930年,日對龍口輸入額達11.8萬海關兩,占各國(不包括中國)總輸入額的44%。
1945年龍口解放后,大龍公司(詳見《商業》)組織帆船99艘,與天津、煙台、虎頭崖、石虎嘴等18個港口通航。1946年解放戰爭中,貨運中斷。
建國后,貨運量不斷增加。1971年吞吐量突破100萬噸。1981年為271萬噸。1990年為411萬噸。居全國沿海港口第15位。進口貨物以鋼材、化肥、山西煤為主,出口以粉絲、玉米、原鹽、海沙、凍貨、水泥為主。粉絲運往五大洲81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為5254.43噸。玉米主要運往日本、蘇聯、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1985~1988年為最多,合計8.5萬噸,其中1986年出口48922噸。每年經龍口港中轉出口原鹽140萬噸。水泥出口量,1989年為11萬噸,1990年達30萬噸。主要運往泰國、朝鮮、菲律賓等國家。
龍口港於1953年經交通部批准為陸、海、江、河聯運港口。初因港口條件所限,通貨能力和數量寥寥無幾。后隨著碼頭擴建和來港船舶大型化,聯運業務始得發展。至1990年底,聯運業務已有4條主線:大連轉東北三省;丹東轉東北北部;煙台轉濟南一帶;上海轉陸地或江、河,分流到浙江、江西、江蘇、安徽、湖北、廣東等地。1989年經水陸聯運貨物38.85萬噸,占年吞吐量的9.25%。
1985年,經交通部批准成立龍口外輪理貨分公司,經營航行國際航線船舶在龍口港進出口貨物的理貨業務。至1989年底,共理貨232萬件,29萬噸,159艘次。是年,成立龍口外輪代理分公司,經營船舶代理、貨物代理、租艙訂船及其他委辦業務。至1990年底,共代理船舶600餘艘,進出口貨物200餘萬噸。
2003年1月龍口港至非洲雜貨航線開通,2008年,開通龍口港韓國散雜貨班輪,操作的主要貨種包括蛋白飼料、棉籽顆粒飼料、棉粕、酒糟、胚芽粕、葡萄糖、蛋白粉、澱粉、鋼材、煤炭、洗衣粉、沸石粉、碎玻璃、化肥、包鹽以及純鹼、泡花鹼、鋁粉等化工品,現已與近六十家客戶單位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龍口至旅順滾裝運輸為 每日4班,其中“通惠”輪為渤海灣唯一的危險品貨滾船。在集裝箱運輸方面,有龍口--東南亞、龍口~日本關東關西、龍口~寧波~黃浦、龍口~沿海各大港口的周班輪航線。
龍口港萬噸級深水泊位,原有航道深度(-7.5米)已不敷使用。1987年3月,由天津航道局承包航道疏通工程。工程要求:泊位水深-10.1米;航道水深-9.5米,底寬80米,邊坡為1:4;主航道加長至731米;煤炭專用碼頭內航道1556米,航道總長為9797米,其中內外航道轉向圓直徑405米,煤炭專用碼頭港池調頭圓直徑243米。1989年2月竣工,基本達到工程要求指標。總投資2262萬元。
1990年末,龍口港碼頭岸線達1580.54米,是1957年的4.8倍;泊位14個,是1957年的7倍;總靠泊能力達78000噸,是1957年的130倍。龍口港已成為渤海南岸最大的大中小泊位兼備、功能齊全的綜合性的地方開放港口。
2005年,龍口港2萬噸級通用泊位工程完成圍堰工程並開工港池疏浚工程。龍口港航道工程完成挖泥870萬方。
1862年(清同治元年),清政府設東海關龍口分關,轄13個分卡。同治、光緒年間,黃山驛巡檢司兼管龍口碼頭事務。1912年清朝滅亡,龍口民政署成立,兼管海關事務。1914年1月龍口開埠,同年9月成立龍口商埠局,管理港口貿易,兼管龍口港務,受省直轄。1915年11月,北洋政府設東海關龍口分關,專司徵收輪船稅務。1921年,龍口商埠局改稱總辦。1929年11月總辦裁撤,龍口港務管理,除海關長期履行其職責外,其它事務皆由私人各自經營。1934年,日本國駐芝罘領事成員柏木興七總管龍口海關事務。1938年,北海專署接管龍口海關稅務權。
1939年3月日軍侵佔龍口后,成立偽芝罘港務局龍口分局,把持港務。1940年秋,日偽在龍口設專員公署,下設偽龍口港事務所。1945年8月龍口解放。同年9月8日,膠東軍分區在龍口成立膠東區兵運指揮部,從海上運送挺進東北的軍隊和幹部。
建國后,龍口海關改為東海關龍口事務所。1950年1月成立山東省龍口搬運公司,統一領導碼頭工會(又稱西工會)、裝卸工會(又稱東工會)。同年2月,龍口招商局成立;12月,設青島港區港務管理局煙台分局龍口辦事處。1951年春,招商局改為中國人民輪船公司龍口辦事處。同年8月又更名北洋區海運管理局煙台辦事處龍口運輸站。
1952年2月,東海關龍口事務所改為煙台海關龍口事務所;5月,改為煙台海關龍口支關;9月,龍口支關撤銷,港務行政管理事務和房產移交龍口辦事處。翌年1月,龍口運輸站並於龍口辦事處。
1954年3月,龍口辦事處改由區局直接領導,稱青島港務局龍口辦事處。1958年9月,龍口辦事處下放到地方,由萊陽專員公署海運局領導。同時,山東省航運局青島分局龍口站並於龍口辦事處。1959年1月,蓬萊、黃縣、長島三縣合併為蓬萊縣,龍口辦事處於10月1日更名為蓬萊縣龍口港。1962年7月,撤銷海廟港,其業務歸併龍口港。1964年3月經山東省海運局決定,掖縣的虎頭崖、黑港口(海廟)歸屬龍口港,分別成立龍口港虎頭崖站和龍口港黑港口站。
1968年1月成立龍口港革命委員會,接管龍口港的領導權。1978年5月撤銷,恢復青島海運局龍口港建制。1984直12月30日,龍口港正式對外開放。同時,交通部批准成立龍口港務監督。翌年1月,龍口港更名為山東省龍口港務管理局,升為縣(處)級單位,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1987年7月,龍口港務管理局實行局長責任制,下設政治處、辦公室、企業管理辦公室、計財科、人事工資科、調度室、行政科、安全科、保衛科(派出所)、貨商科、供應科、機務科、引航科及外輪代理公司、外輪理貨公司、電台、勞動服務公司、建港辦公室、客運站、港務監督等。1988年5月,港務監督從龍口港務局析出,獨立工作。
1985年4月被列 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為全省交通系統唯一的省級管理示範企業。
1990年,龍口港成立了第一、第二港埠公司和輪駁公司。第一港埠公司以老港區為主體,深水泊位1個,500~3000噸級泊位6個,小輪泊位4個。貨場總面積20餘萬平方米,核定生產能力300萬噸,以客運、外貿、散雜貨為主。第二港埠公司有兩個深水泊位,備有16噸門座起重機3台和卸煤專用輸送線,以接卸煤炭為主,兼作內外貿散雜貨,核定港口吞吐能力卸煤150萬噸,散雜貨70萬噸。輪駁公司備有拖輪5隻、3403千瓦;駁船8隻、3208噸位。主要從事港內頂靠、交通、短途駁運、兼作三類海區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