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木皮

橡木皮

橡木皮,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或遼東櫟Quercus wutaishanica Mayr的根皮或樹皮。麻櫟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遼東櫟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具有解毒利濕,澀腸止瀉之功效。用於泄瀉,痢疾瘡瘍瘰癧

入葯部位


根皮或樹皮。

性味


味苦、澀,性平。

歸經


歸肝、脾、大腸經。

功效


解毒利濕,澀腸止瀉。

主治


用於泄瀉,痢疾,瘡瘍,瘰癧。

相關配伍


1、治漆瘡:麻櫟樹皮煎水外洗。(《安徽中草藥》)
2、治痔瘡:鮮柞樹皮搗爛敷患處。
3、治腸炎,痢疾:柞樹皮15g。水煎服,每日3次。
4、治黃疸:柞樹皮炭研末。每次沖服6g,日服3次。(2-4方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煎湯或加鹽,浸洗。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隨時可采,洗凈,曬乾,切片。

二、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切1.5cm的方塊。

形態特性


1、麻櫟又名:栩、櫟、櫪、橡櫪、橡子樹落葉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深灰褐色,深縱裂。幼枝被灰黃色柔毛,后漸脫落,老時灰黃色,具淡黃色皮孔。冬芽圓錐形,被柔毛。葉片形態多樣,通常為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9厘米,寬2-6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有刺芒狀鋸齒,葉片兩面同色,幼時被柔毛,老時無毛或葉背面脈上有柔毛,側脈每邊13-18條;葉柄長1-3(-5)厘米,幼時被柔毛,后漸脫落。雄花序常數個集生於當年生枝下部葉腋,有花1-3朵,花柱30殼斗杯形,包著堅果約1/2,連小苞片直徑2-4厘米,高約1.5厘米;小苞片鑽形或扁條形,向外反曲,被灰白色絨毛。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5-2厘米,高1.7-2.2厘米,頂端圓形,果臍突起。花期3-4月,果期翌年9-10月。
2、遼東櫟又名:遼東柞、杠木、柴樹、青岡柳。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皮灰褐色,縱裂。幼枝綠色,無毛,老時灰綠色,具淡褐色圓形皮孔。葉片倒卵形至長倒卵形,長5-17厘米,寬2-10厘米,頂端圓鈍或短漸尖,基部窄圓形或耳形,葉緣有5-7對圓齒,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幼時沿脈有毛,老時無毛,側脈每邊5-7(-10)條;葉柄長2-5毫米,無毛。雄花序生於新枝基部,長5-7厘米,花被6-7裂,雄蕊通常8;雌花序生於新枝上端葉腋,長0.5-2厘米,花被通常6裂。殼斗淺杯形,包著堅果約1/3,直徑1.2-1.5厘米,高約8毫米;小苞片長三角形,長1.5毫米,扁平微突起,被稀疏短絨毛。堅果卵形至卵狀橢圓形,直徑1-1.3厘米,高1.5-1.8厘米,頂端有短絨毛;果臍微突起,直徑約5毫米。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1、生於海拔200-2200m的山地、丘陵與針葉林、闊葉林中。分佈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陝西、陝西、甘肅等地。
2、生於海拔300-2500m的山坡或山頂闊葉落葉林中。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

藥材鑒別


本品呈條狀或塊狀,大小不一,兩邊向內捲曲。厚約0.3-1cm。外表面暗灰褐色,幼者具光澤,疏生橫向皮孔;老者外皮不規則深縱裂,黑褐色,表面粗糙。內表面黃褐色,具縱稜線。質脆,斷面不規則,纖維性強。氣微,味微苦、澀。

藥理作用


含有鞣質,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現代應用


治療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黃疸型肝炎等。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收斂止痢。治久瀉痢疾。”

附註


櫟木皮可作染料。